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這是曾經在Youtube上很火爆的一個視頻:一個1歲多的小姑娘拿到雜誌的時候,像操作iPad一樣去放大和縮小圖片,去點擊雜誌上的圖片……​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按照小姑娘父親的描述,對這個電子閱讀的原住民來說,雜誌是“壞掉的iPad”。他認為技術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喬布斯塑造了她的部分‘操作系統’”。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嚴格來說,現代營銷所面對的用戶,在閱讀習慣上已經不同於傳統的閱讀者。所以,每個營銷者都應該分析這個時代的閱讀特徵。

有意思的是,儘管閱讀方式已經徹底被顛覆,但市面上總結的數字時代的閱讀特徵依然相對簡單和粗暴,還停留在15年前提出的這些關鍵詞上,比如:

  • “碎片化”
  • “可視化”
  • “鏈接化”
  • “娛樂化”
  • “社交化”

在15年前,這些總結或許是有效的、有新意的,但如果現在還是用這些眼光來看帶新時代的閱讀,就明顯過時而且老套了。

今天的數字化閱讀,需要更深層次的分析。在我看來,下面幾個趨勢對我們的營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1、這個世界還是對閱讀下手了,原來閱讀也是可以“外包”的

這兩年,在面試新人編輯的時候,我總會碰到來自知識付費行業的應聘者,問到具體的工作,他們會用兩個字總結——“拆書”。

所謂“拆書”,就是把一本書的結構梳理出來,將要點摘出來,整理出一個大綱模型來,讓用戶可以在半小時,甚至一個小時去“掌握”一本書。

邏輯思維”的成功,裡面就有“拆書”的功勞。但如果要說這個領域的明星產品,應該就是Blinkist這個APP。

Blinkist曾經寫過這樣一篇推薦自己產品的文章:《這個女人一個月讀了100本書(而且你也可以)》。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他們的訴求非常粗暴且有力:要想成功,就就必須多看書,而最省力的閱讀辦法,就是由別人給你整理好,嚼碎之後再餵給你。

在英語裡,有一個單詞非常有趣——digital mashing,像製作麵糊一樣,把數字內容碾碎。

從商業模式上來說,“拆書”是典型的“外包”(Outsourcing)行為。外包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沒能力或沒時間做的事情交給其他人去完成,在“拆書”行業,閱讀也成為外包的對象。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類似“邏輯思維”的生意模式,就是“閱讀外包”或“知識獲取外包”,如果你沒時間,或者沒能力去閱讀,他們會幫助你去完成,大大減少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

在“拆書”之外,閱讀“外包”還有各種表現形式:

1、可視化

將文字轉換為音頻素材,使之具備伴隨性,在閱讀的時候還可以做其他事情(比如開車),以減少閱讀的時間成本,這是喜馬拉雅的“外包”模式。

2、數據故事化

對用戶來說,數據是枯燥而無序的,如果能把數據處理成有趣的故事形式,也可以大大降低閱讀成本。關於數據話的內容,可以參考我們以前的文章:《想用數字講故事?我們可以向老字號媒體<衛報>學習》

3、調查報告與白皮書

要想了解一個行業,最便捷的辦法是閱讀行業報告,而不是看浩如煙海的行業素材。但這種內容一般需要付費才可以獲取,因此,一些品牌會把白皮書、調查報告作為營銷內容,以降低用戶獲取知識成本與閱讀成本。

4、媒介事件

在介紹產品特性或者屬性的時候,通過發佈會一類的“媒介事件”也是不錯的方法,可以將枯燥的數據與屬性以講座等線下活動的形式來展示。

既然外包已經成為習慣,營銷者(尤其是B2B行業)就應該為自己的用戶提供“閱讀外包”的服務。

理想的狀態是,品牌方應該選擇一個細分領域生產內容,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Authority Niche Sites),幫助用戶消化這個領域最難的知識,提供他們最想獲取的信息。提供“閱讀外包”的品牌有很多,Carryology(“帶物學”)這個有趣的網站應該是成功的案例。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Carryology是澳洲著名的箱包製造商Bellroy專門為用戶建了的交流博客。

作為一個箱包製造商,Bellroy希望自己成為用戶心目中解決行李攜帶、零錢與用品收納的權威,所以就製造了“carryology”這一概念。

他們讓用戶分享如何在外出的時候如何選擇攜帶物品的箱包,以及攜帶方式,對市面上流行的箱包進行測評。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最終的結果是這個博客自己開設了線下商店,除了賣自己產品之外,還提供其他品牌的產品。

如果說,一個聚焦“帶物”的領域都能產生大商機,那其他領域也同樣具備成功的能力。某種程度上,Carryology所藉助的,就是“閱讀外包”的魅力——製造和收集有關箱包領域的閱讀素材,以簡單的形式傳遞給用戶,降低他們去獲取這些知識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詳細的分析閱讀我們之前的文章:《“教科書效應”幫助公司擴張他們的野心,從超棒主張到超棒運營》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2、產品轉向服務:訂閱模式的背後邏輯

閱讀的成本和以前也發生了變化。時間與精力成本差別不大,但閱讀物的獲取方式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個變化就是訂閱制的流行與主導

按照《訂閱:數字時代的商業變現路徑》一書作者的描述:

“長期以來,媒體行業主要依賴三種收入來源:廣告、交易和訂閱。而訂閱服務在智能手機的推動下得到了迅猛發展,已經成為移動經濟的主導商業模式。”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起點中文、縱橫中文這種傳統文學網站轉向訂閱,“邏輯思維”走訂閱路線,《財經》雜誌同樣在訂閱,甚至豆瓣的專欄和知乎的live等欄目選擇訂閱模式,更別說類似Blinkist、播客等APP的訂閱制度。

最早的訂閱只是出於減少重複行為的考量,最典型的是RSS訂閱,將多個網站的信息彙總到一個地方來閱讀。

RSS訂閱互聯網之初就存在,至今依然有活力。在百度搜索“RSS訂閱”的關鍵詞,可以看到大部分網站網站依然保留了這一通道。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但是,訂閱模式發展到今天,它的內核有了根本性的變革,它不再只是一種便利性的信息獲取方式

訂閱與買賣最大的區別在於思維方式的改變——從提供貨物轉換為提供服務。與一次性交易的貨物不一樣,服務是持續的,需要和用戶反覆交流、反饋和修正的,甚至共同成長。

在訂閱模式下,文本不再屬於作者,真正決定文本的,是作者與讀者形成的共同社群。一些小說的更新頻率、角色姓名可以由該書的訂閱者們來決定,甚至故事走向也會受到讀者群體的影響,砸足夠“推薦票”的話,甚至能左右主角的感情線……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在訂閱模式下,作為IP的文本可以快速開發出衍生品來。比如男女主角的漫畫、相關的遊戲開發、同人版本、影視改編作品等。

訂閱模式下的閱讀相對是積極的,甚至是表達性的,不只是被動地吸收。訂閱模式的讀者會參與文本的創作,會參與衍生品的開發與銷售,他們也是作品的主人之一。

對營銷人來說,瞭解閱讀領域的訂閱思維非常重要,因為訂閱思維就是服務思維。

在訂閱時代,營銷文本在網上發出之後,這只是營銷的開始,絕不能看作是結束。發佈之後,營銷者需要持續地與用戶溝通、互動,構成社區,讓用戶也成為文本和閱讀內容的主角。

訂閱模式的擴展極為驚人,快速突破廣告與閱讀行業。《訂閱:數字時代的商業變現路徑》的作者做過這樣的總結: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訂閱模式的崛起也不僅限於媒體行業。幾乎所有類型的體驗,從約會(Tinder)到冥想(Headspace)再到個人護理(Dollar Shave Club),都在轉向訂閱模式。現在你可以通過訂閱的方式買到太陽能(Sunrun)、名貴手錶(Eleven James)和晚餐(Blue Apron)。”

說一句題外話,將產品改為訂閱制的時候,我們還要關注產品在時間維度的表現。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從時間角度來考慮,訂閱存在兩個完全相反的考量維度:

1、線性時間觀念導致的“時效焦慮”

我們假設現代社會的發展極為迅速:一本書出版超過1年,它就可能會過時,藉助訂閱制,我們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更新的內容。

2、循環時間觀念導致的重複購買

訂閱是省事的方式,一次簽訂的購買協議可以保證持續的、有質量保證的服務,在一定週期內循環享受到服務。比如訂閱鮮花之後,每週可以收到一束鮮花,而不需要花心思去挑選和購買。

針對時間維度的讀者需求,目前已經催生了一系列的知名APP,都聚焦於Read-It-Later,例如Pocket、Instapaper等。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對某些特定人群而言,這些Read-It-Later其實也是一個營銷的“戰場”。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3、被注意力爭奪所綁架的閱讀:自由還是奴役?

幾十年前,閱讀相對是奢侈的,獲取可閱讀的素材並不容易。相比之下,我們獲取這些材料的能力提升了幾十倍。

在數字時代,閱讀是不是真的更自由了呢?

或許不是。

數字時代的內容獲取很容易,但這些內容大概率是營銷內容,它們的使命就是爭奪注意力。在大數據的支撐下,讀者很難讓自己的閱讀脫離算法的支配:

1、內容分發系統

新聞網站和社交網站都有內容分發的算法系統,按照用戶的特徵來匹配內容,當然也包括匹配相應的廣告,從Google的Adwords開始,滲透進一切自動化營銷平臺,各大DSP平臺概莫能外,連新聞客戶端也被逐漸滲透。

2、頁面注意力控制

通過A/B測試、眼動儀測試等方式,對一個頁面的內容進行細緻的配置。(可以參考我們以前的文章:《調整視覺邏輯讓這家網站的轉化率提升了261%》)。

3、內容編碼策略

從媒體業到品牌營銷,都極為關注內容的編碼策略,短視頻、沉浸式故事講述方式層出不窮,閱讀手段佔據了比以往重要得多的位置(可以參考我們此前的《想做故事營銷,你得先了解這5種講故事的“硬核”技術》)等文章。

4、生物層面的閱讀輔助技術

最典型的案例應該是前一段推出“仿生學閱讀”(Bionic reading)的Reeder 4。按照該軟件的說法,經過他們改造之後的閱讀文本可以提升專注度和閱讀效率。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下面的文字就是Reeder 4處理過的文檔,你可以試試看,是否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5、群體極化效應的存在

閱讀轉換為社交閱讀之後,“群體極化”會讓閱讀者收到同儕群體的同一性壓力,在意見表述上很難自主。

關於“群體極化”的分析,可以參考我們此前的文章《關於“熱搜”背後的原理,特朗普這位“憤怒營銷大師”早已看透》

某種程度上來說,在看似自由、便利的世界裡,讀者們其實在和“魔鬼”做交易——讀者們看什麼,如何看,都被看不見的算法所影響,甚至支配,而算法的制定者,則是各色的利益相關者。

營銷者可以有兩個選擇:成為“祛魅”的英雄,或者,成為“魔鬼”。

好的“魔鬼”會對用戶做精準的畫像,在未來,基於5G技術甚至可以達到個人級別的畫像(具體內容可以參考我們的文章《5G與營銷的未來:我們終將成為RPG遊戲裡的玩家》),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自動營銷化工具,將營銷信息悄悄地塞進用戶的大腦中。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或者,魔鬼化身為天使,走進讀書群裡面,藉助社交化的閱讀來達成自己的營銷目標。

如果要幫助用戶“祛魅”,就需要和用戶真正交流,以專業、客觀的內容,細緻而認真的服務拉近用戶的關係,讓你成為他的朋友或者導師。

不管哪一條路,營銷者都不要關注這一事實:所謂用戶的喜好,都可能是被培養與激發出來的,即使他們的興趣本來並不如此。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4、閱讀的“異化”:它是生活本身,還是追求某種生活所必須的“苦”與“累”

“異化”是一個哲學與社會學詞彙,一般來說,指的是“主體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分裂出自己的對立面,變為了外在的異己的力量”。

原本閱讀是私人化、目的性的行為,但後來,閱讀成為手段,而且代替了目標,這就是閱讀的“異化”。

在營銷的影響下,閱讀成為一個外殼,它包裝著更為本質的東西,我稱之為“心智轉換”的機制就隱藏在這種邏輯之下。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以Blinkist為例,它號稱是一個閱讀類的APP,但它的運行邏輯是這樣的:

  • 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在汗牛充棟的書籍裡快速獲取知識?
  • Blinkist通過自己的APP解決了用戶快速閱讀書籍的難題。
  • 在用戶瞭解到Blinkist的基本功能之後,他們又通過內容營銷戰略向用戶提出了一個新問題:讀書有什麼用?如何通過讀書讓自我成長?
  • 經過一系列的內容運作,Blinkist通過上面的問題對用戶的心理預期進行了明顯的轉換:從“如何讀書”轉變為“如何藉助書籍發展出一個更好的自己”。
  • 在用戶最新的自我成長的心理狀態下,Blinkist的付費內容應運而生。

他們將閱讀轉換為“自我成長的途徑”,然後發展出了一門生意。在這個過程裡,首先被犧牲的就是閱讀本身——閱讀淪落為“成為更好自己”的手段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為了快速達成這一目標,閱讀可以、也應該快餐化,應該去追求更高的效率。

閱讀本身不再是目的,不再是生活方式,而是追求另一種期望中的生活方式所必須的“苦”與“累”。如果要說知識付費行業最大的問題,我認為就在於此,它讓閱讀廉價化、工具化,喪失了個性特徵,也失去了靈魂。

對營銷者來說,你也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在你構建的世界裡,閱讀是手段,還是目的?由於閱讀對人生極為重要,我認為這是一個營銷的倫理問題。

我們以前分享過Airbnb的案例,其中的閱讀場景就很吸引人,它是旅行生活裡的必備部分(具體可以參考《小紅書憑什麼成為種草機器?論社交媒體的逃跑主義轉向》),閱讀是純粹的。

數字時代的閱讀,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如果能夠將閱讀當作一種生活,那這種營銷應該真的是用戶中心的吧。

-- END --

本文作者:苦遲

傳播學博士,5年平面媒體、6年網絡內容營銷經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