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過去,中國特色外交理論實現三大創新四大突破

大學 美國 修昔底德 節能減排 上海觀察 2017-06-28

6月24日至25日,中國國際關係學會2017年理事會暨上海國際關係理論討論會三十週年紀念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圍繞“中國國際關係理論創新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發展”這一主題,來自全國的國際關係領域的專家學者們進行了深刻的思想碰撞和腦力激盪。

中國國關理論建設進入新時代

30年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代國際關係學者雲集上外,召開上海國際關係理論討論會,成為中國國關學界的“歷史性事件”。在《解放日報》登出報道後,討論會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乃至驚動當時美蘇英等駐華大使館。30年後,當年討論會的部分主創們再次聚首上外,借紀念會議召開30週年的契機,追憶87年的會議精神,回顧中國國際關係理論走過的30年曆程,並就當下及未來的理論建設和外交實踐貢獻自己的智慧。

正如有學者言,1987年的那次會議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中國特色的國際關係學由此誕生。在歷經西學東漸、摸索中西理論結合和自主創新三個階段的發展後,現在已進入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際關係理論的全新時代。

如今,中國從地區大國成長為新興大國,從國際秩序的參與者、建設者成長為貢獻者和引領者。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理論,併為世界提供相應的公共產品: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義利觀、新型大國關係、“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文明的互學互鑑、“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特色外交理論的創新和突破

專家認為,在國際關係理論創新方面,中國特色外交理論實現了三個創新和四個突破。

三個創新在於:一、創新國際關係基本原則。在美國和西方看來,利益關係和價值觀是當代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但是,中國主張在國際關係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鑑、合作共贏的精神。

二、創新新興國家和守成國家的相互關係理論。美國和西方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論,認為崛起的中國和守成的美國之間難免衝突,甚至是戰爭。但是習近平卻創新地提出建立“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倡議。

三、創新全球治理理論。黨的十八大文件中寫入“全球治理”,2015年10月12日和2016年9月27日的兩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都在學習“全球治理”,由此可見中國領導集體對全球治理的實踐和理論的重視程度。在全球治理的理念、體制改革的原則和國際共識等方面,中國已初步取得的創新。

四個突破在於:一、突破西方數千年強權理念和權力鬥爭,把中國文化賦予西方主導的國際關係中;二、突破狹隘的國家觀念,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三,突破無政府國際體系中強調的戰略不信任、安全就是同盟等傳統觀念,反之強調新安全觀;四、突破意識形態和利益侷限,強調合作共贏、相互依賴,從共生角度構建世界秩序。

專家還指出,全球治理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互為表裡,是習近平同志上任之後中國特色外交理論的兩大創新。具體而言,全球治理要實現“三個結合”:與“一帶一路”結合,“一帶一路”是全球治理的試驗場;與多邊外交結合,在聯合國、G20、上合組織、金磚等多邊機制中,全球治理已成多邊外交核心內容;與中國國家治理結合,最典型的就是氣候治理。中國若要兌現國際協議中的減排承諾,必須與國內節能減排、產業結構調整、能源改革等國內治理相結合。

中國特色與世界共性需要互嵌

在歷時兩天的會議上,與會學者還就中國國際關係理論創新提出不少真知灼見和潛心思索。

學者建議,在理論引進、探索和創新過程中,需要思考“三個如何”:如何從時代大背景去全面評估西方理論發展,做到批判性學習;如何從中國視角客觀評價西方理論,以便正確選擇和揚棄;如何從借鑑角度加快中國國際關係理論體系的創新建設。

此外,中國國際關係理論未來勢必會從特殊走向一般,中國特色與世界共性怎樣結合、中國特色話語體系與國際話語體系如何打通、 “世界中的中國”與“包含中國的世界” 兩者關係如何釋清、怎樣構建讓世界信服的中國敘事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課題。

總之,隨著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與會者認為,中國需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國際關係理論體系,同時需要堅持理論創新引領,與外交實踐緊密結合。在溫故知新、繼承求新和前瞻創新中,完善中國特色外交理論,理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為中國的和平崛起提供理論支撐。

本次會議由中國國際關係學會、上海市國際關係學會、復旦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主辦。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項建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