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長沙天心閣古城牆

古代的戰爭史,基本上是一部城池的攻防史。作為防禦的一方,戰前必定是千方百計加固城牆,以御來敵。城牆無疑是城池最重要的防禦設施。但是,如果城池周邊缺少天然屏障,易攻難守局面其實很難得到根本性改觀。僅僅依靠城牆,往往難御強敵。地處江南丘陵地帶的長沙,就是一座無險可憑的城市。所以,每次發生戰爭,長沙城總是一攻就破,被人戲稱為“紙糊的長沙”。

有史可查的長沙防禦戰,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結束後,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但長江以南的荊州四郡仍然傾向於依附曹操。劉備命關羽、張飛、趙雲分別攻打荊州南部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於是有了“關羽戰長沙”的故事。《三國演義》中,“關羽戰長沙”故事被整成了一場關羽與黃忠的“友誼賽”。但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關羽佔長沙並沒有大費周折,長沙太守韓玄也沒有被殺,而是投降了劉備。當時的長沙,城不堅,兵不強,馬不壯,又無外援,沒有固守的資本。韓玄是聰明人,既然防禦徒勞無功,選擇投降當然是明智之舉。

不過,長沙雖被劉備收入囊中,這裡卻曾是孫權老爸孫堅的發跡之地,孫權認為非他莫屬。因此,劉備入川取得了益州之後,孫權便向劉備討還荊州。但劉備既得荊州,豈肯輕易讓出。孫權於是霸王硬上弓,派大將呂蒙領兩萬兵馬攻打荊南三郡。呂蒙不費吹灰之力,便佔領了長沙。

"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長沙天心閣古城牆

古代的戰爭史,基本上是一部城池的攻防史。作為防禦的一方,戰前必定是千方百計加固城牆,以御來敵。城牆無疑是城池最重要的防禦設施。但是,如果城池周邊缺少天然屏障,易攻難守局面其實很難得到根本性改觀。僅僅依靠城牆,往往難御強敵。地處江南丘陵地帶的長沙,就是一座無險可憑的城市。所以,每次發生戰爭,長沙城總是一攻就破,被人戲稱為“紙糊的長沙”。

有史可查的長沙防禦戰,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結束後,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但長江以南的荊州四郡仍然傾向於依附曹操。劉備命關羽、張飛、趙雲分別攻打荊州南部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於是有了“關羽戰長沙”的故事。《三國演義》中,“關羽戰長沙”故事被整成了一場關羽與黃忠的“友誼賽”。但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關羽佔長沙並沒有大費周折,長沙太守韓玄也沒有被殺,而是投降了劉備。當時的長沙,城不堅,兵不強,馬不壯,又無外援,沒有固守的資本。韓玄是聰明人,既然防禦徒勞無功,選擇投降當然是明智之舉。

不過,長沙雖被劉備收入囊中,這裡卻曾是孫權老爸孫堅的發跡之地,孫權認為非他莫屬。因此,劉備入川取得了益州之後,孫權便向劉備討還荊州。但劉備既得荊州,豈肯輕易讓出。孫權於是霸王硬上弓,派大將呂蒙領兩萬兵馬攻打荊南三郡。呂蒙不費吹灰之力,便佔領了長沙。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唐代長沙城輪廓

由於太不經打,西晉滅吳時,長沙也是不戰而降。西晉後期,張昌起義和杜弢起義搞得轟轟烈烈,曾先後佔據過長沙。可每當晉代名將陶侃率官軍殺到,長沙城的防守便土崩瓦解。長沙成了張昌和杜弢的夢魘之地。東晉時期,權臣王敦在武昌發動叛亂,鎮守長沙的湘州刺史司馬承起兵討逆勤王,無奈湘州兵微將寡,反被王敦部將圍困於長沙。經過一百多天的浴血苦戰,最終城破身死。南朝時的幾個朝代,全是宗室諸王為爭奪王位發生內訌,導致異姓將領乘機崛起,取而代之。此時的長沙,仍然像一座不設防的城池,誰來都能輕易拿下。隋朝出兵南下統一全國時,南陳湘州刺史陳叔慎倒是曾與部將宰牲為盟,誓言死守長沙,但仍然兵敗被擒。

唐朝時,長沙雖為潭州府治,可城防仍無多大起色。晚唐黃巢起義軍進攻長沙,湖南觀察使李系率十萬官軍守城,僅堅持一天,便棄城逃竄。唐末五代,軍閥混戰,長沙被輪流坐莊,城頭變幻大王旗。南宋初,長沙被金兵所破,慘遭屠城。南宋末,長沙又被元軍碾壓。

到了明代,長沙的城牆經過大規模整修,由土牆改為了磚牆,但依然不堪一擊。臨武礦工起義,一群烏合之眾,輕而易舉就攻佔了長沙。明末張獻忠的大西軍進軍湖南,才在長沙外圍打了幾場小仗,長沙城內的官兵便軍心渙散。張獻忠僅用三天便攻下了長沙。清代平西王吳三桂舉兵反清,劍指長沙。尚未開戰,偏沅巡撫便棄城逃跑,守軍只好乖乖獻城投降。後清廷調集大軍反攻,吳三桂同樣未能守住長沙,被迫潰退衡陽。

"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長沙天心閣古城牆

古代的戰爭史,基本上是一部城池的攻防史。作為防禦的一方,戰前必定是千方百計加固城牆,以御來敵。城牆無疑是城池最重要的防禦設施。但是,如果城池周邊缺少天然屏障,易攻難守局面其實很難得到根本性改觀。僅僅依靠城牆,往往難御強敵。地處江南丘陵地帶的長沙,就是一座無險可憑的城市。所以,每次發生戰爭,長沙城總是一攻就破,被人戲稱為“紙糊的長沙”。

有史可查的長沙防禦戰,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結束後,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但長江以南的荊州四郡仍然傾向於依附曹操。劉備命關羽、張飛、趙雲分別攻打荊州南部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於是有了“關羽戰長沙”的故事。《三國演義》中,“關羽戰長沙”故事被整成了一場關羽與黃忠的“友誼賽”。但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關羽佔長沙並沒有大費周折,長沙太守韓玄也沒有被殺,而是投降了劉備。當時的長沙,城不堅,兵不強,馬不壯,又無外援,沒有固守的資本。韓玄是聰明人,既然防禦徒勞無功,選擇投降當然是明智之舉。

不過,長沙雖被劉備收入囊中,這裡卻曾是孫權老爸孫堅的發跡之地,孫權認為非他莫屬。因此,劉備入川取得了益州之後,孫權便向劉備討還荊州。但劉備既得荊州,豈肯輕易讓出。孫權於是霸王硬上弓,派大將呂蒙領兩萬兵馬攻打荊南三郡。呂蒙不費吹灰之力,便佔領了長沙。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唐代長沙城輪廓

由於太不經打,西晉滅吳時,長沙也是不戰而降。西晉後期,張昌起義和杜弢起義搞得轟轟烈烈,曾先後佔據過長沙。可每當晉代名將陶侃率官軍殺到,長沙城的防守便土崩瓦解。長沙成了張昌和杜弢的夢魘之地。東晉時期,權臣王敦在武昌發動叛亂,鎮守長沙的湘州刺史司馬承起兵討逆勤王,無奈湘州兵微將寡,反被王敦部將圍困於長沙。經過一百多天的浴血苦戰,最終城破身死。南朝時的幾個朝代,全是宗室諸王為爭奪王位發生內訌,導致異姓將領乘機崛起,取而代之。此時的長沙,仍然像一座不設防的城池,誰來都能輕易拿下。隋朝出兵南下統一全國時,南陳湘州刺史陳叔慎倒是曾與部將宰牲為盟,誓言死守長沙,但仍然兵敗被擒。

唐朝時,長沙雖為潭州府治,可城防仍無多大起色。晚唐黃巢起義軍進攻長沙,湖南觀察使李系率十萬官軍守城,僅堅持一天,便棄城逃竄。唐末五代,軍閥混戰,長沙被輪流坐莊,城頭變幻大王旗。南宋初,長沙被金兵所破,慘遭屠城。南宋末,長沙又被元軍碾壓。

到了明代,長沙的城牆經過大規模整修,由土牆改為了磚牆,但依然不堪一擊。臨武礦工起義,一群烏合之眾,輕而易舉就攻佔了長沙。明末張獻忠的大西軍進軍湖南,才在長沙外圍打了幾場小仗,長沙城內的官兵便軍心渙散。張獻忠僅用三天便攻下了長沙。清代平西王吳三桂舉兵反清,劍指長沙。尚未開戰,偏沅巡撫便棄城逃跑,守軍只好乖乖獻城投降。後清廷調集大軍反攻,吳三桂同樣未能守住長沙,被迫潰退衡陽。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長沙白沙古井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太平軍一支千餘人的部隊,經湘東小道突襲長沙。駐守在城外兩千清軍一戰即潰,退守城內。當時長沙城內有八千清軍,而太平軍加上沿途加入的新兵不過四千人,守城清軍竟對大平軍的進攻措手無策。絕望之中,清軍只好將城隍廟中的神像抬到城南的城樓上,以求神靈庇佑。不知道是神像顯靈還是清軍運氣好,太平軍主帥蕭朝貴在城下指揮作戰時,意外被清軍大炮擊中身亡,太平軍才暫停攻城。等到洪秀全、楊秀清帶領太平軍主力抵達長沙時,清軍的大批援軍也已趕到,清軍兵力已增至三四萬。雙方在長沙激戰80餘日,雖然太平軍一度將長沙城牆炸開了一個大缺口,但由於守城清軍拼死抵抗,太平軍最終未能攻入城內。鑑於清軍援軍源源不斷的增加,太平軍最後只得撤離了長沙。

這可能是長沙歷史上第一次守住了城池的防禦戰。在此之前,長沙城每逢兵災,要麼投降,要麼破城,似乎沒有防守成功的先例。有趣的是,長沙城好不容易守住了一回,卻仍擺不脫“紙糊的長沙”這個戲謔。民間傳說,長沙城牆被太平軍炸開一個大缺口後,清軍連夜用紙將城牆的缺口糊了起來,以迷惑太平軍。太平軍以為城牆已被重新修復,只好放棄了進攻。據說這才是“紙糊的長沙”的來歷。

"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長沙天心閣古城牆

古代的戰爭史,基本上是一部城池的攻防史。作為防禦的一方,戰前必定是千方百計加固城牆,以御來敵。城牆無疑是城池最重要的防禦設施。但是,如果城池周邊缺少天然屏障,易攻難守局面其實很難得到根本性改觀。僅僅依靠城牆,往往難御強敵。地處江南丘陵地帶的長沙,就是一座無險可憑的城市。所以,每次發生戰爭,長沙城總是一攻就破,被人戲稱為“紙糊的長沙”。

有史可查的長沙防禦戰,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結束後,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但長江以南的荊州四郡仍然傾向於依附曹操。劉備命關羽、張飛、趙雲分別攻打荊州南部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於是有了“關羽戰長沙”的故事。《三國演義》中,“關羽戰長沙”故事被整成了一場關羽與黃忠的“友誼賽”。但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關羽佔長沙並沒有大費周折,長沙太守韓玄也沒有被殺,而是投降了劉備。當時的長沙,城不堅,兵不強,馬不壯,又無外援,沒有固守的資本。韓玄是聰明人,既然防禦徒勞無功,選擇投降當然是明智之舉。

不過,長沙雖被劉備收入囊中,這裡卻曾是孫權老爸孫堅的發跡之地,孫權認為非他莫屬。因此,劉備入川取得了益州之後,孫權便向劉備討還荊州。但劉備既得荊州,豈肯輕易讓出。孫權於是霸王硬上弓,派大將呂蒙領兩萬兵馬攻打荊南三郡。呂蒙不費吹灰之力,便佔領了長沙。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唐代長沙城輪廓

由於太不經打,西晉滅吳時,長沙也是不戰而降。西晉後期,張昌起義和杜弢起義搞得轟轟烈烈,曾先後佔據過長沙。可每當晉代名將陶侃率官軍殺到,長沙城的防守便土崩瓦解。長沙成了張昌和杜弢的夢魘之地。東晉時期,權臣王敦在武昌發動叛亂,鎮守長沙的湘州刺史司馬承起兵討逆勤王,無奈湘州兵微將寡,反被王敦部將圍困於長沙。經過一百多天的浴血苦戰,最終城破身死。南朝時的幾個朝代,全是宗室諸王為爭奪王位發生內訌,導致異姓將領乘機崛起,取而代之。此時的長沙,仍然像一座不設防的城池,誰來都能輕易拿下。隋朝出兵南下統一全國時,南陳湘州刺史陳叔慎倒是曾與部將宰牲為盟,誓言死守長沙,但仍然兵敗被擒。

唐朝時,長沙雖為潭州府治,可城防仍無多大起色。晚唐黃巢起義軍進攻長沙,湖南觀察使李系率十萬官軍守城,僅堅持一天,便棄城逃竄。唐末五代,軍閥混戰,長沙被輪流坐莊,城頭變幻大王旗。南宋初,長沙被金兵所破,慘遭屠城。南宋末,長沙又被元軍碾壓。

到了明代,長沙的城牆經過大規模整修,由土牆改為了磚牆,但依然不堪一擊。臨武礦工起義,一群烏合之眾,輕而易舉就攻佔了長沙。明末張獻忠的大西軍進軍湖南,才在長沙外圍打了幾場小仗,長沙城內的官兵便軍心渙散。張獻忠僅用三天便攻下了長沙。清代平西王吳三桂舉兵反清,劍指長沙。尚未開戰,偏沅巡撫便棄城逃跑,守軍只好乖乖獻城投降。後清廷調集大軍反攻,吳三桂同樣未能守住長沙,被迫潰退衡陽。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長沙白沙古井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太平軍一支千餘人的部隊,經湘東小道突襲長沙。駐守在城外兩千清軍一戰即潰,退守城內。當時長沙城內有八千清軍,而太平軍加上沿途加入的新兵不過四千人,守城清軍竟對大平軍的進攻措手無策。絕望之中,清軍只好將城隍廟中的神像抬到城南的城樓上,以求神靈庇佑。不知道是神像顯靈還是清軍運氣好,太平軍主帥蕭朝貴在城下指揮作戰時,意外被清軍大炮擊中身亡,太平軍才暫停攻城。等到洪秀全、楊秀清帶領太平軍主力抵達長沙時,清軍的大批援軍也已趕到,清軍兵力已增至三四萬。雙方在長沙激戰80餘日,雖然太平軍一度將長沙城牆炸開了一個大缺口,但由於守城清軍拼死抵抗,太平軍最終未能攻入城內。鑑於清軍援軍源源不斷的增加,太平軍最後只得撤離了長沙。

這可能是長沙歷史上第一次守住了城池的防禦戰。在此之前,長沙城每逢兵災,要麼投降,要麼破城,似乎沒有防守成功的先例。有趣的是,長沙城好不容易守住了一回,卻仍擺不脫“紙糊的長沙”這個戲謔。民間傳說,長沙城牆被太平軍炸開一個大缺口後,清軍連夜用紙將城牆的缺口糊了起來,以迷惑太平軍。太平軍以為城牆已被重新修復,只好放棄了進攻。據說這才是“紙糊的長沙”的來歷。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民國時期的長沙地圖

不過,雖然“紙糊的長沙”一攻就破,可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也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蹟,其中最悲壯的一幕當屬南宋末年的抗元保衛戰。

德祐元年(1275 年),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的南宋朝廷,任命衡陽人李芾為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當時,湖北已被元軍佔領,湖南危在旦夕。友人勸李芾不要去長沙就職,可李芾堅定地說:“國難當頭,別無選擇。我家世代蒙受國恩,今日國家需要我,我理當以身報國。”赴任前夕,李芾最疼愛的女兒又不幸病死。但想到自己身負重任,李芾仍揮淚前往長沙赴任。

當年七月,李芾攜家眷從衡陽趕到長沙。此時,長沙的兵力已全部調往前線,而元軍遊騎已抵達長沙附近的湘陰、益陽等縣。李芾倉促募兵,招到了大約三千人。然後加緊儲備糧食,整修器械,加固城牆。

當年九月,元軍兵臨長沙城下。李芾命諸將固守城池,又發動全城百姓協同作戰。據說嶽麓書院的幾百學生,也加入到了長沙保衛戰中。面對數倍於已的元軍,李芾率軍民苦守長沙三個多月,經歷大小戰鬥數十次,擊退了元軍的一次次進攻。城中矢盡,李芾令百姓將廢箭磨光,重新利用。城中鹽盡,則將庫中鹽席焚燬,取灰再熬,分給軍民食用。城中糧絕,則捕雀捉鼠充飢。將士受傷,李芾親自撫慰,給以醫藥。李芾還每天深入兵民之中,以忠義勉勵部屬。元兵派人來招降,則被李芾當場誅殺示眾。

當年除夕之夜,元軍再次發起猛攻,並藉助雲梯登上了長沙城牆。守城官兵奮力抵抗,無奈寡不敵眾,剛剛擊退前一波元兵,旋即又有大批元兵像螞蟻一樣爬上了城牆。眼看長沙城陷落,李芾及眾多軍民紛紛舉家自盡,有的自焚,有的自刎,有的投井,有的自縊,誓死不當元軍的俘虜。至於他們為何選擇以自盡方式以身殉國,而不是戰死或者突圍,或許是出於對城池失守自責,又或是為了避免連累城中無辜百姓,總之與湖南人的霸蠻性格有關。這場防禦戰雖以失敗告終,卻表現出了長沙軍民同仇敵愾保衛家鄉的頑強意志和戰鬥精神。

由此可見,“紙糊的長沙”並非守城者沒有盡力,而是地理條件決定了長沙是一座易攻難守的城池。因為難守,所以更顯悲壯。(文/謝志東)

"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長沙天心閣古城牆

古代的戰爭史,基本上是一部城池的攻防史。作為防禦的一方,戰前必定是千方百計加固城牆,以御來敵。城牆無疑是城池最重要的防禦設施。但是,如果城池周邊缺少天然屏障,易攻難守局面其實很難得到根本性改觀。僅僅依靠城牆,往往難御強敵。地處江南丘陵地帶的長沙,就是一座無險可憑的城市。所以,每次發生戰爭,長沙城總是一攻就破,被人戲稱為“紙糊的長沙”。

有史可查的長沙防禦戰,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結束後,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但長江以南的荊州四郡仍然傾向於依附曹操。劉備命關羽、張飛、趙雲分別攻打荊州南部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於是有了“關羽戰長沙”的故事。《三國演義》中,“關羽戰長沙”故事被整成了一場關羽與黃忠的“友誼賽”。但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關羽佔長沙並沒有大費周折,長沙太守韓玄也沒有被殺,而是投降了劉備。當時的長沙,城不堅,兵不強,馬不壯,又無外援,沒有固守的資本。韓玄是聰明人,既然防禦徒勞無功,選擇投降當然是明智之舉。

不過,長沙雖被劉備收入囊中,這裡卻曾是孫權老爸孫堅的發跡之地,孫權認為非他莫屬。因此,劉備入川取得了益州之後,孫權便向劉備討還荊州。但劉備既得荊州,豈肯輕易讓出。孫權於是霸王硬上弓,派大將呂蒙領兩萬兵馬攻打荊南三郡。呂蒙不費吹灰之力,便佔領了長沙。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唐代長沙城輪廓

由於太不經打,西晉滅吳時,長沙也是不戰而降。西晉後期,張昌起義和杜弢起義搞得轟轟烈烈,曾先後佔據過長沙。可每當晉代名將陶侃率官軍殺到,長沙城的防守便土崩瓦解。長沙成了張昌和杜弢的夢魘之地。東晉時期,權臣王敦在武昌發動叛亂,鎮守長沙的湘州刺史司馬承起兵討逆勤王,無奈湘州兵微將寡,反被王敦部將圍困於長沙。經過一百多天的浴血苦戰,最終城破身死。南朝時的幾個朝代,全是宗室諸王為爭奪王位發生內訌,導致異姓將領乘機崛起,取而代之。此時的長沙,仍然像一座不設防的城池,誰來都能輕易拿下。隋朝出兵南下統一全國時,南陳湘州刺史陳叔慎倒是曾與部將宰牲為盟,誓言死守長沙,但仍然兵敗被擒。

唐朝時,長沙雖為潭州府治,可城防仍無多大起色。晚唐黃巢起義軍進攻長沙,湖南觀察使李系率十萬官軍守城,僅堅持一天,便棄城逃竄。唐末五代,軍閥混戰,長沙被輪流坐莊,城頭變幻大王旗。南宋初,長沙被金兵所破,慘遭屠城。南宋末,長沙又被元軍碾壓。

到了明代,長沙的城牆經過大規模整修,由土牆改為了磚牆,但依然不堪一擊。臨武礦工起義,一群烏合之眾,輕而易舉就攻佔了長沙。明末張獻忠的大西軍進軍湖南,才在長沙外圍打了幾場小仗,長沙城內的官兵便軍心渙散。張獻忠僅用三天便攻下了長沙。清代平西王吳三桂舉兵反清,劍指長沙。尚未開戰,偏沅巡撫便棄城逃跑,守軍只好乖乖獻城投降。後清廷調集大軍反攻,吳三桂同樣未能守住長沙,被迫潰退衡陽。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長沙白沙古井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太平軍一支千餘人的部隊,經湘東小道突襲長沙。駐守在城外兩千清軍一戰即潰,退守城內。當時長沙城內有八千清軍,而太平軍加上沿途加入的新兵不過四千人,守城清軍竟對大平軍的進攻措手無策。絕望之中,清軍只好將城隍廟中的神像抬到城南的城樓上,以求神靈庇佑。不知道是神像顯靈還是清軍運氣好,太平軍主帥蕭朝貴在城下指揮作戰時,意外被清軍大炮擊中身亡,太平軍才暫停攻城。等到洪秀全、楊秀清帶領太平軍主力抵達長沙時,清軍的大批援軍也已趕到,清軍兵力已增至三四萬。雙方在長沙激戰80餘日,雖然太平軍一度將長沙城牆炸開了一個大缺口,但由於守城清軍拼死抵抗,太平軍最終未能攻入城內。鑑於清軍援軍源源不斷的增加,太平軍最後只得撤離了長沙。

這可能是長沙歷史上第一次守住了城池的防禦戰。在此之前,長沙城每逢兵災,要麼投降,要麼破城,似乎沒有防守成功的先例。有趣的是,長沙城好不容易守住了一回,卻仍擺不脫“紙糊的長沙”這個戲謔。民間傳說,長沙城牆被太平軍炸開一個大缺口後,清軍連夜用紙將城牆的缺口糊了起來,以迷惑太平軍。太平軍以為城牆已被重新修復,只好放棄了進攻。據說這才是“紙糊的長沙”的來歷。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民國時期的長沙地圖

不過,雖然“紙糊的長沙”一攻就破,可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也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蹟,其中最悲壯的一幕當屬南宋末年的抗元保衛戰。

德祐元年(1275 年),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的南宋朝廷,任命衡陽人李芾為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當時,湖北已被元軍佔領,湖南危在旦夕。友人勸李芾不要去長沙就職,可李芾堅定地說:“國難當頭,別無選擇。我家世代蒙受國恩,今日國家需要我,我理當以身報國。”赴任前夕,李芾最疼愛的女兒又不幸病死。但想到自己身負重任,李芾仍揮淚前往長沙赴任。

當年七月,李芾攜家眷從衡陽趕到長沙。此時,長沙的兵力已全部調往前線,而元軍遊騎已抵達長沙附近的湘陰、益陽等縣。李芾倉促募兵,招到了大約三千人。然後加緊儲備糧食,整修器械,加固城牆。

當年九月,元軍兵臨長沙城下。李芾命諸將固守城池,又發動全城百姓協同作戰。據說嶽麓書院的幾百學生,也加入到了長沙保衛戰中。面對數倍於已的元軍,李芾率軍民苦守長沙三個多月,經歷大小戰鬥數十次,擊退了元軍的一次次進攻。城中矢盡,李芾令百姓將廢箭磨光,重新利用。城中鹽盡,則將庫中鹽席焚燬,取灰再熬,分給軍民食用。城中糧絕,則捕雀捉鼠充飢。將士受傷,李芾親自撫慰,給以醫藥。李芾還每天深入兵民之中,以忠義勉勵部屬。元兵派人來招降,則被李芾當場誅殺示眾。

當年除夕之夜,元軍再次發起猛攻,並藉助雲梯登上了長沙城牆。守城官兵奮力抵抗,無奈寡不敵眾,剛剛擊退前一波元兵,旋即又有大批元兵像螞蟻一樣爬上了城牆。眼看長沙城陷落,李芾及眾多軍民紛紛舉家自盡,有的自焚,有的自刎,有的投井,有的自縊,誓死不當元軍的俘虜。至於他們為何選擇以自盡方式以身殉國,而不是戰死或者突圍,或許是出於對城池失守自責,又或是為了避免連累城中無辜百姓,總之與湖南人的霸蠻性格有關。這場防禦戰雖以失敗告終,卻表現出了長沙軍民同仇敵愾保衛家鄉的頑強意志和戰鬥精神。

由此可見,“紙糊的長沙”並非守城者沒有盡力,而是地理條件決定了長沙是一座易攻難守的城池。因為難守,所以更顯悲壯。(文/謝志東)

歷史上的長沙防禦戰,幾乎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

今日長沙

【參考資料】

1、長沙通史,譚仲池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2、湖南通史,伍新福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