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56歲時離崗,周遊列國,從魯國出發西行,打算到其他國家應聘一個合適的崗位,以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就帶著學生在衛、鄭、曹、宋、陳、蔡等中原諸國此處應聘。那時候,各個國家都在忙於富國強兵,對他的仁政德治不感冒,轉眼間14年過去了,人也70多歲高齡了,經不起折騰了,沒辦法,只好放棄應聘,原道返魯。

那時候,秦國地處邊鄙蠻夷之地,在孔子的概念裡,那是個沒有教化沒有禮儀的蠻荒之地,去也無益。何況孔子一向看不起西秦、南楚這些非蠻即狄的落後國家。所以孔子不想去秦國碰碰運氣。

"

孔子56歲時離崗,周遊列國,從魯國出發西行,打算到其他國家應聘一個合適的崗位,以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就帶著學生在衛、鄭、曹、宋、陳、蔡等中原諸國此處應聘。那時候,各個國家都在忙於富國強兵,對他的仁政德治不感冒,轉眼間14年過去了,人也70多歲高齡了,經不起折騰了,沒辦法,只好放棄應聘,原道返魯。

那時候,秦國地處邊鄙蠻夷之地,在孔子的概念裡,那是個沒有教化沒有禮儀的蠻荒之地,去也無益。何況孔子一向看不起西秦、南楚這些非蠻即狄的落後國家。所以孔子不想去秦國碰碰運氣。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孔子為何四處應聘

孔子生為政治而生,死為政治而死,畢其一生都在為國君操心費力,都是想用周禮來協助國君治國安邦,實現他的政治抱負。無奈生不逢時,不被當權者所接受。在魯國,魯國的執政大夫季孫氏的家臣陽虎叛亂,孔子旗幟鮮明地支持季孫氏制裁陽虎,獲得季孫氏的好感,季孫氏便請魯君任命他為中都宰。中都宰官不算大,也就是魯國國都以外一箇中等城市的市長之類的官員。孔子不嫌官小,治理中都一年,乾的不錯,獲上下好評,因此得到賞識,先後晉級魯國司空、大司寇。

得罪當權派,工作環境不如意。但孔子一旦大權在握,便開展了維護魯君利益、削弱大夫勢力的“隳三都”活動——就像上任就殺政敵少正卯一樣。所謂“隳三都”,矛頭直指魯國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當權者,惹惱了三家大夫,於是三家聯合,打壓孔子。

美女事件。在此之前,孔子曾為該不該接收齊國給魯君送來的一群美女這件事,與魯國當權者季孫氏發生衝突。魯國國君攝於季孫氏勢力,收下了。孔子極為惱怒,罵道: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決定離開魯國,另謀他圖。

失寵。孔子在魯國受到當權者的鉗制,發展空間受限,想立馬去西方國家尋求機會,施展一番,學生們說,過幾天國君要祭天,按舊制,祭品是要分發給大臣們的。孔子一聽有理,便在魯國滯留了幾天,結果國君並沒派人送來祭品,說明國君已經不信任他了。

得罪了當權派不要緊,現在連國君也不信任他了,心灰意冷之際,孔子決然離國西去應聘,希望在別的國家能得到施展。

"

孔子56歲時離崗,周遊列國,從魯國出發西行,打算到其他國家應聘一個合適的崗位,以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就帶著學生在衛、鄭、曹、宋、陳、蔡等中原諸國此處應聘。那時候,各個國家都在忙於富國強兵,對他的仁政德治不感冒,轉眼間14年過去了,人也70多歲高齡了,經不起折騰了,沒辦法,只好放棄應聘,原道返魯。

那時候,秦國地處邊鄙蠻夷之地,在孔子的概念裡,那是個沒有教化沒有禮儀的蠻荒之地,去也無益。何況孔子一向看不起西秦、南楚這些非蠻即狄的落後國家。所以孔子不想去秦國碰碰運氣。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孔子為何四處應聘

孔子生為政治而生,死為政治而死,畢其一生都在為國君操心費力,都是想用周禮來協助國君治國安邦,實現他的政治抱負。無奈生不逢時,不被當權者所接受。在魯國,魯國的執政大夫季孫氏的家臣陽虎叛亂,孔子旗幟鮮明地支持季孫氏制裁陽虎,獲得季孫氏的好感,季孫氏便請魯君任命他為中都宰。中都宰官不算大,也就是魯國國都以外一箇中等城市的市長之類的官員。孔子不嫌官小,治理中都一年,乾的不錯,獲上下好評,因此得到賞識,先後晉級魯國司空、大司寇。

得罪當權派,工作環境不如意。但孔子一旦大權在握,便開展了維護魯君利益、削弱大夫勢力的“隳三都”活動——就像上任就殺政敵少正卯一樣。所謂“隳三都”,矛頭直指魯國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當權者,惹惱了三家大夫,於是三家聯合,打壓孔子。

美女事件。在此之前,孔子曾為該不該接收齊國給魯君送來的一群美女這件事,與魯國當權者季孫氏發生衝突。魯國國君攝於季孫氏勢力,收下了。孔子極為惱怒,罵道: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決定離開魯國,另謀他圖。

失寵。孔子在魯國受到當權者的鉗制,發展空間受限,想立馬去西方國家尋求機會,施展一番,學生們說,過幾天國君要祭天,按舊制,祭品是要分發給大臣們的。孔子一聽有理,便在魯國滯留了幾天,結果國君並沒派人送來祭品,說明國君已經不信任他了。

得罪了當權派不要緊,現在連國君也不信任他了,心灰意冷之際,孔子決然離國西去應聘,希望在別的國家能得到施展。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孔子列國應聘,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

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國家間的邦交活動,也非一個人的遊山玩水,而是一個儒家思想的佈道團的佈道行為,並想以此獲得國君的任用,應聘一個合適的崗位,以施展其政治抱負。

孔子要協助國君收回大夫的權利。孔子的理想很遠大: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他要通過一個崗位,來宣傳他的政治理想,達到世界“大同”,至少要達到“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政不在大夫“,國家大事不應該由大夫專權當政。對此理想,他很自負:採納了我的主張,不出三月國家就可以變樣,三年見大效。

只要能推行自己的主張,孔子可以做他不喜歡做的事。孔子一向以高潔的君子身份示人,最不願與小人和女人有任何瓜葛。但這一次不一樣了,因為這一次不是政府間的外事活動,而是來應聘的。衛國的南子是衛靈公夫人,生性淫亂,亂搞關係,名聲很不好。這時候孔子再不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了,有一點希望,孔子也不放過。結果,沒能如其所願,他怕被南子把他拉下水,於是把怨氣發在衛靈公身上:“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罵完就憤然離去了。

"

孔子56歲時離崗,周遊列國,從魯國出發西行,打算到其他國家應聘一個合適的崗位,以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就帶著學生在衛、鄭、曹、宋、陳、蔡等中原諸國此處應聘。那時候,各個國家都在忙於富國強兵,對他的仁政德治不感冒,轉眼間14年過去了,人也70多歲高齡了,經不起折騰了,沒辦法,只好放棄應聘,原道返魯。

那時候,秦國地處邊鄙蠻夷之地,在孔子的概念裡,那是個沒有教化沒有禮儀的蠻荒之地,去也無益。何況孔子一向看不起西秦、南楚這些非蠻即狄的落後國家。所以孔子不想去秦國碰碰運氣。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孔子為何四處應聘

孔子生為政治而生,死為政治而死,畢其一生都在為國君操心費力,都是想用周禮來協助國君治國安邦,實現他的政治抱負。無奈生不逢時,不被當權者所接受。在魯國,魯國的執政大夫季孫氏的家臣陽虎叛亂,孔子旗幟鮮明地支持季孫氏制裁陽虎,獲得季孫氏的好感,季孫氏便請魯君任命他為中都宰。中都宰官不算大,也就是魯國國都以外一箇中等城市的市長之類的官員。孔子不嫌官小,治理中都一年,乾的不錯,獲上下好評,因此得到賞識,先後晉級魯國司空、大司寇。

得罪當權派,工作環境不如意。但孔子一旦大權在握,便開展了維護魯君利益、削弱大夫勢力的“隳三都”活動——就像上任就殺政敵少正卯一樣。所謂“隳三都”,矛頭直指魯國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當權者,惹惱了三家大夫,於是三家聯合,打壓孔子。

美女事件。在此之前,孔子曾為該不該接收齊國給魯君送來的一群美女這件事,與魯國當權者季孫氏發生衝突。魯國國君攝於季孫氏勢力,收下了。孔子極為惱怒,罵道: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決定離開魯國,另謀他圖。

失寵。孔子在魯國受到當權者的鉗制,發展空間受限,想立馬去西方國家尋求機會,施展一番,學生們說,過幾天國君要祭天,按舊制,祭品是要分發給大臣們的。孔子一聽有理,便在魯國滯留了幾天,結果國君並沒派人送來祭品,說明國君已經不信任他了。

得罪了當權派不要緊,現在連國君也不信任他了,心灰意冷之際,孔子決然離國西去應聘,希望在別的國家能得到施展。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孔子列國應聘,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

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國家間的邦交活動,也非一個人的遊山玩水,而是一個儒家思想的佈道團的佈道行為,並想以此獲得國君的任用,應聘一個合適的崗位,以施展其政治抱負。

孔子要協助國君收回大夫的權利。孔子的理想很遠大: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他要通過一個崗位,來宣傳他的政治理想,達到世界“大同”,至少要達到“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政不在大夫“,國家大事不應該由大夫專權當政。對此理想,他很自負:採納了我的主張,不出三月國家就可以變樣,三年見大效。

只要能推行自己的主張,孔子可以做他不喜歡做的事。孔子一向以高潔的君子身份示人,最不願與小人和女人有任何瓜葛。但這一次不一樣了,因為這一次不是政府間的外事活動,而是來應聘的。衛國的南子是衛靈公夫人,生性淫亂,亂搞關係,名聲很不好。這時候孔子再不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了,有一點希望,孔子也不放過。結果,沒能如其所願,他怕被南子把他拉下水,於是把怨氣發在衛靈公身上:“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罵完就憤然離去了。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他不光不見淫婦,也去見叛臣。晉國的佛肸投敵叛國,叫他去,他也“欲往”。他堅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壞人,而不被壞人所迷惑。當然,因為戰亂,他沒能去成。

在西行途中,子貢問他,若有一塊美玉,是藏起來呢,還是賣了它?孔子回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所以,為了從政,他帶領弟子們不辭艱辛,從這個國家跑到那個國家,千方百計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就是孔子政治集團到處周遊的目的之所在。可是,14年南跑北奔,最終無疾而終。

孔子周遊列國路線圖

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圖大致是:從魯國出發,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相當於今天的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然後原路返回。”

"

孔子56歲時離崗,周遊列國,從魯國出發西行,打算到其他國家應聘一個合適的崗位,以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就帶著學生在衛、鄭、曹、宋、陳、蔡等中原諸國此處應聘。那時候,各個國家都在忙於富國強兵,對他的仁政德治不感冒,轉眼間14年過去了,人也70多歲高齡了,經不起折騰了,沒辦法,只好放棄應聘,原道返魯。

那時候,秦國地處邊鄙蠻夷之地,在孔子的概念裡,那是個沒有教化沒有禮儀的蠻荒之地,去也無益。何況孔子一向看不起西秦、南楚這些非蠻即狄的落後國家。所以孔子不想去秦國碰碰運氣。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孔子為何四處應聘

孔子生為政治而生,死為政治而死,畢其一生都在為國君操心費力,都是想用周禮來協助國君治國安邦,實現他的政治抱負。無奈生不逢時,不被當權者所接受。在魯國,魯國的執政大夫季孫氏的家臣陽虎叛亂,孔子旗幟鮮明地支持季孫氏制裁陽虎,獲得季孫氏的好感,季孫氏便請魯君任命他為中都宰。中都宰官不算大,也就是魯國國都以外一箇中等城市的市長之類的官員。孔子不嫌官小,治理中都一年,乾的不錯,獲上下好評,因此得到賞識,先後晉級魯國司空、大司寇。

得罪當權派,工作環境不如意。但孔子一旦大權在握,便開展了維護魯君利益、削弱大夫勢力的“隳三都”活動——就像上任就殺政敵少正卯一樣。所謂“隳三都”,矛頭直指魯國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當權者,惹惱了三家大夫,於是三家聯合,打壓孔子。

美女事件。在此之前,孔子曾為該不該接收齊國給魯君送來的一群美女這件事,與魯國當權者季孫氏發生衝突。魯國國君攝於季孫氏勢力,收下了。孔子極為惱怒,罵道: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決定離開魯國,另謀他圖。

失寵。孔子在魯國受到當權者的鉗制,發展空間受限,想立馬去西方國家尋求機會,施展一番,學生們說,過幾天國君要祭天,按舊制,祭品是要分發給大臣們的。孔子一聽有理,便在魯國滯留了幾天,結果國君並沒派人送來祭品,說明國君已經不信任他了。

得罪了當權派不要緊,現在連國君也不信任他了,心灰意冷之際,孔子決然離國西去應聘,希望在別的國家能得到施展。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孔子列國應聘,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

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國家間的邦交活動,也非一個人的遊山玩水,而是一個儒家思想的佈道團的佈道行為,並想以此獲得國君的任用,應聘一個合適的崗位,以施展其政治抱負。

孔子要協助國君收回大夫的權利。孔子的理想很遠大: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他要通過一個崗位,來宣傳他的政治理想,達到世界“大同”,至少要達到“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政不在大夫“,國家大事不應該由大夫專權當政。對此理想,他很自負:採納了我的主張,不出三月國家就可以變樣,三年見大效。

只要能推行自己的主張,孔子可以做他不喜歡做的事。孔子一向以高潔的君子身份示人,最不願與小人和女人有任何瓜葛。但這一次不一樣了,因為這一次不是政府間的外事活動,而是來應聘的。衛國的南子是衛靈公夫人,生性淫亂,亂搞關係,名聲很不好。這時候孔子再不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了,有一點希望,孔子也不放過。結果,沒能如其所願,他怕被南子把他拉下水,於是把怨氣發在衛靈公身上:“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罵完就憤然離去了。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他不光不見淫婦,也去見叛臣。晉國的佛肸投敵叛國,叫他去,他也“欲往”。他堅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壞人,而不被壞人所迷惑。當然,因為戰亂,他沒能去成。

在西行途中,子貢問他,若有一塊美玉,是藏起來呢,還是賣了它?孔子回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所以,為了從政,他帶領弟子們不辭艱辛,從這個國家跑到那個國家,千方百計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就是孔子政治集團到處周遊的目的之所在。可是,14年南跑北奔,最終無疾而終。

孔子周遊列國路線圖

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圖大致是:從魯國出發,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相當於今天的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然後原路返回。”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從56歲到71歲,孔子帶著弟子,在今天的河南和山東局部,南方的楚國邊境等地方活動了十幾年。從上邊的《孔子歷史地圖集》書中標註的線路圖來看,孔子去過的地方大多是當時的弱小國。楚雖是大國,但孔子只在楚國的邊境呆了幾天。

孔子鄙視邊鄙狄國,何況秦國那時候正在積蓄力量,天下各路英雄豪傑啥人都有,正是亂邦、危邦,屬於魚龍混雜之地,文野不分之邦。而孔子是“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何況兵荒馬亂,戰亂不止,禍患叢生,吉凶未卜。

孔子應聘為何失敗

“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絃歌鼓舞,未嘗絕音。”可想而知,孔子這次外出找工作歷經漫漫十多年一無所獲,是否可以理解為世上最慘、最失敗的“應聘”經歷?

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孔子生活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實亡,“老子”早已失控於“兒子”“孫子”輩,各國的心思都在富國強兵,進入了互掐模式,沒事就打一架,嘗試著不同的玩法。而他的理想跟社會需要相去甚遠:禮壞樂崩,原有的仁義道德和社會規則早就不復存,沒有誰在乎什麼仁義禮制了。加之孔子總是繃著個臉,一臉救世主的形象很不受待見。他要是能像縱橫家一樣,態度謙遜一點,臉皮厚一點,也許結果就不是那麼失敗了!看看他在各國的表現就知道他是多麼的慘:

第一站是衛國。國君對孔子禮遇有加,無奈其夫人南子嬌淫,對孔子百般誘惑,國君又好色,無暇理會孔子。無奈離去

"

孔子56歲時離崗,周遊列國,從魯國出發西行,打算到其他國家應聘一個合適的崗位,以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就帶著學生在衛、鄭、曹、宋、陳、蔡等中原諸國此處應聘。那時候,各個國家都在忙於富國強兵,對他的仁政德治不感冒,轉眼間14年過去了,人也70多歲高齡了,經不起折騰了,沒辦法,只好放棄應聘,原道返魯。

那時候,秦國地處邊鄙蠻夷之地,在孔子的概念裡,那是個沒有教化沒有禮儀的蠻荒之地,去也無益。何況孔子一向看不起西秦、南楚這些非蠻即狄的落後國家。所以孔子不想去秦國碰碰運氣。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孔子為何四處應聘

孔子生為政治而生,死為政治而死,畢其一生都在為國君操心費力,都是想用周禮來協助國君治國安邦,實現他的政治抱負。無奈生不逢時,不被當權者所接受。在魯國,魯國的執政大夫季孫氏的家臣陽虎叛亂,孔子旗幟鮮明地支持季孫氏制裁陽虎,獲得季孫氏的好感,季孫氏便請魯君任命他為中都宰。中都宰官不算大,也就是魯國國都以外一箇中等城市的市長之類的官員。孔子不嫌官小,治理中都一年,乾的不錯,獲上下好評,因此得到賞識,先後晉級魯國司空、大司寇。

得罪當權派,工作環境不如意。但孔子一旦大權在握,便開展了維護魯君利益、削弱大夫勢力的“隳三都”活動——就像上任就殺政敵少正卯一樣。所謂“隳三都”,矛頭直指魯國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當權者,惹惱了三家大夫,於是三家聯合,打壓孔子。

美女事件。在此之前,孔子曾為該不該接收齊國給魯君送來的一群美女這件事,與魯國當權者季孫氏發生衝突。魯國國君攝於季孫氏勢力,收下了。孔子極為惱怒,罵道: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決定離開魯國,另謀他圖。

失寵。孔子在魯國受到當權者的鉗制,發展空間受限,想立馬去西方國家尋求機會,施展一番,學生們說,過幾天國君要祭天,按舊制,祭品是要分發給大臣們的。孔子一聽有理,便在魯國滯留了幾天,結果國君並沒派人送來祭品,說明國君已經不信任他了。

得罪了當權派不要緊,現在連國君也不信任他了,心灰意冷之際,孔子決然離國西去應聘,希望在別的國家能得到施展。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孔子列國應聘,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

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國家間的邦交活動,也非一個人的遊山玩水,而是一個儒家思想的佈道團的佈道行為,並想以此獲得國君的任用,應聘一個合適的崗位,以施展其政治抱負。

孔子要協助國君收回大夫的權利。孔子的理想很遠大: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他要通過一個崗位,來宣傳他的政治理想,達到世界“大同”,至少要達到“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政不在大夫“,國家大事不應該由大夫專權當政。對此理想,他很自負:採納了我的主張,不出三月國家就可以變樣,三年見大效。

只要能推行自己的主張,孔子可以做他不喜歡做的事。孔子一向以高潔的君子身份示人,最不願與小人和女人有任何瓜葛。但這一次不一樣了,因為這一次不是政府間的外事活動,而是來應聘的。衛國的南子是衛靈公夫人,生性淫亂,亂搞關係,名聲很不好。這時候孔子再不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了,有一點希望,孔子也不放過。結果,沒能如其所願,他怕被南子把他拉下水,於是把怨氣發在衛靈公身上:“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罵完就憤然離去了。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他不光不見淫婦,也去見叛臣。晉國的佛肸投敵叛國,叫他去,他也“欲往”。他堅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壞人,而不被壞人所迷惑。當然,因為戰亂,他沒能去成。

在西行途中,子貢問他,若有一塊美玉,是藏起來呢,還是賣了它?孔子回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所以,為了從政,他帶領弟子們不辭艱辛,從這個國家跑到那個國家,千方百計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就是孔子政治集團到處周遊的目的之所在。可是,14年南跑北奔,最終無疾而終。

孔子周遊列國路線圖

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圖大致是:從魯國出發,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相當於今天的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然後原路返回。”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從56歲到71歲,孔子帶著弟子,在今天的河南和山東局部,南方的楚國邊境等地方活動了十幾年。從上邊的《孔子歷史地圖集》書中標註的線路圖來看,孔子去過的地方大多是當時的弱小國。楚雖是大國,但孔子只在楚國的邊境呆了幾天。

孔子鄙視邊鄙狄國,何況秦國那時候正在積蓄力量,天下各路英雄豪傑啥人都有,正是亂邦、危邦,屬於魚龍混雜之地,文野不分之邦。而孔子是“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何況兵荒馬亂,戰亂不止,禍患叢生,吉凶未卜。

孔子應聘為何失敗

“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絃歌鼓舞,未嘗絕音。”可想而知,孔子這次外出找工作歷經漫漫十多年一無所獲,是否可以理解為世上最慘、最失敗的“應聘”經歷?

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孔子生活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實亡,“老子”早已失控於“兒子”“孫子”輩,各國的心思都在富國強兵,進入了互掐模式,沒事就打一架,嘗試著不同的玩法。而他的理想跟社會需要相去甚遠:禮壞樂崩,原有的仁義道德和社會規則早就不復存,沒有誰在乎什麼仁義禮制了。加之孔子總是繃著個臉,一臉救世主的形象很不受待見。他要是能像縱橫家一樣,態度謙遜一點,臉皮厚一點,也許結果就不是那麼失敗了!看看他在各國的表現就知道他是多麼的慘:

第一站是衛國。國君對孔子禮遇有加,無奈其夫人南子嬌淫,對孔子百般誘惑,國君又好色,無暇理會孔子。無奈離去

孔子周遊列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應聘

宋國。宋君也很賞識孔子,但引起權臣司馬桓魋的猜忌,遭馬桓魋的武裝驅逐,有的說要暗殺孔子,於是逃離了宋國。

齊國。孔子到齊國,齊景公待孔子不薄。但他說國相晏子不堅持原則,得罪了的晏子。又離開了。

困於陳蔡。陳惠公禮遇孔子,於是孔子在陳國呆三年。但晉、楚兩強相爭,陳國夾在其中,危如累卵,怕引火燒身,於是又到衛國。

楚國。孔子到楚國,令尹子西勸阻楚君:今孔丘述三王之法,明周召之業,王若用之,則楚不得安。孔子見狀又是一陣嗟嘆,再回衛國。

綜上,孔子每到一國,都會受到權臣排擠、戰亂或有政見不合者的阻擾,最終都沒能獲得成功。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此處應聘,最後宣佈失敗,不得不回魯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