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

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 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就如何更好地吸引、用好、留住人才助力“富強濱州”建設訪市審計局原黨組副書記譚拴海

"

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 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就如何更好地吸引、用好、留住人才助力“富強濱州”建設訪市審計局原黨組副書記譚拴海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1999年10月,濱州地委、行署為完善出資人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勵國有重點大型骨幹企業負責人積極性,在全省率先推出國有企業資產經營責任制考核辦法。這是時任濱州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的譚拴海(左三)與濱州化工、濱州活塞、濱州印染和山東崇山煤礦、山東青龍山水泥五大企業集團負責人簽訂責任書後的合影。

如果說今天對待招商引資,應該像呵護生命一樣重視,那麼對於“雙招雙引”的另一面“人才問題”,我們該如何做好呢?怎麼更好地吸引入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推動“富強濱州”建設?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省級勞動模範、市審計局原黨組副書記譚拴海。

在濱州這35年,青島人譚拴海從毛頭小夥子變成濱州審計、財政、經貿界的資深專家、老練幹部。時至今日,他依然滿懷熱情地為濱州這個家貢獻力量,願意將人生經驗分享給更多更優秀的年輕人,希望新一代大學生帶頭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新濱州!

“濱州大有可為”——隨著渤海“變內湖”,即將步入高鐵時代、黃河穿城而過、未利用土地面積居全國前列的濱州在新一輪產業分工中戰略優勢鮮明

“濱州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譚拴海經常在山財大校友群、青島老鄉群如此“鼓動”人才來濱。濱州可以這樣自信嗎?

"

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 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就如何更好地吸引、用好、留住人才助力“富強濱州”建設訪市審計局原黨組副書記譚拴海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1999年10月,濱州地委、行署為完善出資人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勵國有重點大型骨幹企業負責人積極性,在全省率先推出國有企業資產經營責任制考核辦法。這是時任濱州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的譚拴海(左三)與濱州化工、濱州活塞、濱州印染和山東崇山煤礦、山東青龍山水泥五大企業集團負責人簽訂責任書後的合影。

如果說今天對待招商引資,應該像呵護生命一樣重視,那麼對於“雙招雙引”的另一面“人才問題”,我們該如何做好呢?怎麼更好地吸引入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推動“富強濱州”建設?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省級勞動模範、市審計局原黨組副書記譚拴海。

在濱州這35年,青島人譚拴海從毛頭小夥子變成濱州審計、財政、經貿界的資深專家、老練幹部。時至今日,他依然滿懷熱情地為濱州這個家貢獻力量,願意將人生經驗分享給更多更優秀的年輕人,希望新一代大學生帶頭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新濱州!

“濱州大有可為”——隨著渤海“變內湖”,即將步入高鐵時代、黃河穿城而過、未利用土地面積居全國前列的濱州在新一輪產業分工中戰略優勢鮮明

“濱州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譚拴海經常在山財大校友群、青島老鄉群如此“鼓動”人才來濱。濱州可以這樣自信嗎?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與5大企業集團“一把手”簽訂責任書和對地委辦公室、行署辦公室、財政局等38個國有資產管理好的部門單位表彰兌現的場景。

不講套話、口號、概念,譚拴海用簡明生動而宏大的框架解釋我們為什麼應該自信——

即將開通的高鐵將極大拉近濱州與京津滬等大城市的距離,吃在濱州住在北京將成為現實;大連煙臺海底隧道、環渤海高鐵將讓渤海變作“內湖”,該區域經濟聯繫、互補將達到前所未有的緊密程度;朝鮮推行改革開放,東北亞經濟可能將迎來高速增長期;不只是整個山東,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整個中國都在調整經濟結構,土地、水、農業資源優勢深厚的濱州很有競爭力!

“單從交通來說,咱們有8條建成和在建高速互聯互通,A1類大型通用機場日趨完善,隨著濟濱高鐵、京滬高鐵二通道加快推進,濱州將形成1小時到北京、3小時到上海、25分鐘到濟南機場的高鐵交通圈。”譚拴海說。

譚拴海說,濱州是環渤海乃至於整個中國東部未利用土地最多的地市之一,濱州必將成為京津滬等大城市工業轉移、高科技成果落地、高層次人才創業的重要選項。今天,核心關鍵技術在一線城市陸續突破,中國有了越來越多的“大國重器”,而這些“重器”大部分都要實現批量化生產,它們卻在大城市找不到落地空間,濱州的“未利用土地”就是王牌資源。

除了土地資源、區位優勢,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濱州還有哪些獨特優勢?

對此,譚拴海講起了黃河,講起了濱州歷史:“我們幾個大學生剛報到時,天熱口渴對著水龍頭就喝,結果一口就噴出來了,因為那都是鹹水!我老父親來看我,差點就去了惠民縣——他不知道惠民地區行署就在北鎮。這就是說,濱州真正發展起來沒幾年。”

"

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 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就如何更好地吸引、用好、留住人才助力“富強濱州”建設訪市審計局原黨組副書記譚拴海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1999年10月,濱州地委、行署為完善出資人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勵國有重點大型骨幹企業負責人積極性,在全省率先推出國有企業資產經營責任制考核辦法。這是時任濱州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的譚拴海(左三)與濱州化工、濱州活塞、濱州印染和山東崇山煤礦、山東青龍山水泥五大企業集團負責人簽訂責任書後的合影。

如果說今天對待招商引資,應該像呵護生命一樣重視,那麼對於“雙招雙引”的另一面“人才問題”,我們該如何做好呢?怎麼更好地吸引入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推動“富強濱州”建設?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省級勞動模範、市審計局原黨組副書記譚拴海。

在濱州這35年,青島人譚拴海從毛頭小夥子變成濱州審計、財政、經貿界的資深專家、老練幹部。時至今日,他依然滿懷熱情地為濱州這個家貢獻力量,願意將人生經驗分享給更多更優秀的年輕人,希望新一代大學生帶頭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新濱州!

“濱州大有可為”——隨著渤海“變內湖”,即將步入高鐵時代、黃河穿城而過、未利用土地面積居全國前列的濱州在新一輪產業分工中戰略優勢鮮明

“濱州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譚拴海經常在山財大校友群、青島老鄉群如此“鼓動”人才來濱。濱州可以這樣自信嗎?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與5大企業集團“一把手”簽訂責任書和對地委辦公室、行署辦公室、財政局等38個國有資產管理好的部門單位表彰兌現的場景。

不講套話、口號、概念,譚拴海用簡明生動而宏大的框架解釋我們為什麼應該自信——

即將開通的高鐵將極大拉近濱州與京津滬等大城市的距離,吃在濱州住在北京將成為現實;大連煙臺海底隧道、環渤海高鐵將讓渤海變作“內湖”,該區域經濟聯繫、互補將達到前所未有的緊密程度;朝鮮推行改革開放,東北亞經濟可能將迎來高速增長期;不只是整個山東,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整個中國都在調整經濟結構,土地、水、農業資源優勢深厚的濱州很有競爭力!

“單從交通來說,咱們有8條建成和在建高速互聯互通,A1類大型通用機場日趨完善,隨著濟濱高鐵、京滬高鐵二通道加快推進,濱州將形成1小時到北京、3小時到上海、25分鐘到濟南機場的高鐵交通圈。”譚拴海說。

譚拴海說,濱州是環渤海乃至於整個中國東部未利用土地最多的地市之一,濱州必將成為京津滬等大城市工業轉移、高科技成果落地、高層次人才創業的重要選項。今天,核心關鍵技術在一線城市陸續突破,中國有了越來越多的“大國重器”,而這些“重器”大部分都要實現批量化生產,它們卻在大城市找不到落地空間,濱州的“未利用土地”就是王牌資源。

除了土地資源、區位優勢,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濱州還有哪些獨特優勢?

對此,譚拴海講起了黃河,講起了濱州歷史:“我們幾個大學生剛報到時,天熱口渴對著水龍頭就喝,結果一口就噴出來了,因為那都是鹹水!我老父親來看我,差點就去了惠民縣——他不知道惠民地區行署就在北鎮。這就是說,濱州真正發展起來沒幾年。”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2019年5月31日市委正式批准譚拴海退休,他第一時間來到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市財政局,與市財政局班子成員、部分原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幹部及財政局中層幹部代表座談話別。

他認為,此前濱州之所以欠發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黃河的問題。他說:“黃河河道‘滾來滾去’,濱州地處黃泛區,很多地方又是退海之地,因而大多數時間只能承受黃河帶來的洪澇災害,享不了黃河的‘福氣’。”

但是,新中國對黃河治理的成功,這讓穿城而過的母親河真正成為濱州工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濱州連續十多年實施“林水會戰”,從苦海沿邊變成了生態綠洲,廣闊無垠的鹽鹼地變成了巨大糧倉,濱州的農業底子越來越厚實。

“把年輕人當自己的孩子來培養”——繼承老一代幹部傳幫帶經驗,提出“科長領導下的局長負責制”,為年輕骨幹成長保駕護航

普通讀者往往只是把高鐵、港口、隧道、朝鮮開放等新聞作為單個的普通資訊來讀,但譚拴海卻能如此扼要而精到地點出這些資訊之間的邏輯關聯,揭示出橫縱座標上的“濱州自信”。他的這種認知是怎麼來的?

因為他在濱州工作的35年,幾乎都是在重要部門的重要崗位上摔打、歷練的。如第一份工作就趕上了惠民地區計劃委員會編制第七個五年計劃。作為當時編寫組年齡最小、資歷最淺的成員,他有幸跟著一批省內外老領導、老專家學到了結結實實的真本領,瞭解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的主要活動、科學技術、教育事業和社會事業發展具體情況、具體安排的規律,可以說終身受益。

"

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 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就如何更好地吸引、用好、留住人才助力“富強濱州”建設訪市審計局原黨組副書記譚拴海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1999年10月,濱州地委、行署為完善出資人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勵國有重點大型骨幹企業負責人積極性,在全省率先推出國有企業資產經營責任制考核辦法。這是時任濱州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的譚拴海(左三)與濱州化工、濱州活塞、濱州印染和山東崇山煤礦、山東青龍山水泥五大企業集團負責人簽訂責任書後的合影。

如果說今天對待招商引資,應該像呵護生命一樣重視,那麼對於“雙招雙引”的另一面“人才問題”,我們該如何做好呢?怎麼更好地吸引入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推動“富強濱州”建設?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省級勞動模範、市審計局原黨組副書記譚拴海。

在濱州這35年,青島人譚拴海從毛頭小夥子變成濱州審計、財政、經貿界的資深專家、老練幹部。時至今日,他依然滿懷熱情地為濱州這個家貢獻力量,願意將人生經驗分享給更多更優秀的年輕人,希望新一代大學生帶頭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新濱州!

“濱州大有可為”——隨著渤海“變內湖”,即將步入高鐵時代、黃河穿城而過、未利用土地面積居全國前列的濱州在新一輪產業分工中戰略優勢鮮明

“濱州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譚拴海經常在山財大校友群、青島老鄉群如此“鼓動”人才來濱。濱州可以這樣自信嗎?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與5大企業集團“一把手”簽訂責任書和對地委辦公室、行署辦公室、財政局等38個國有資產管理好的部門單位表彰兌現的場景。

不講套話、口號、概念,譚拴海用簡明生動而宏大的框架解釋我們為什麼應該自信——

即將開通的高鐵將極大拉近濱州與京津滬等大城市的距離,吃在濱州住在北京將成為現實;大連煙臺海底隧道、環渤海高鐵將讓渤海變作“內湖”,該區域經濟聯繫、互補將達到前所未有的緊密程度;朝鮮推行改革開放,東北亞經濟可能將迎來高速增長期;不只是整個山東,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整個中國都在調整經濟結構,土地、水、農業資源優勢深厚的濱州很有競爭力!

“單從交通來說,咱們有8條建成和在建高速互聯互通,A1類大型通用機場日趨完善,隨著濟濱高鐵、京滬高鐵二通道加快推進,濱州將形成1小時到北京、3小時到上海、25分鐘到濟南機場的高鐵交通圈。”譚拴海說。

譚拴海說,濱州是環渤海乃至於整個中國東部未利用土地最多的地市之一,濱州必將成為京津滬等大城市工業轉移、高科技成果落地、高層次人才創業的重要選項。今天,核心關鍵技術在一線城市陸續突破,中國有了越來越多的“大國重器”,而這些“重器”大部分都要實現批量化生產,它們卻在大城市找不到落地空間,濱州的“未利用土地”就是王牌資源。

除了土地資源、區位優勢,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濱州還有哪些獨特優勢?

對此,譚拴海講起了黃河,講起了濱州歷史:“我們幾個大學生剛報到時,天熱口渴對著水龍頭就喝,結果一口就噴出來了,因為那都是鹹水!我老父親來看我,差點就去了惠民縣——他不知道惠民地區行署就在北鎮。這就是說,濱州真正發展起來沒幾年。”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2019年5月31日市委正式批准譚拴海退休,他第一時間來到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市財政局,與市財政局班子成員、部分原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幹部及財政局中層幹部代表座談話別。

他認為,此前濱州之所以欠發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黃河的問題。他說:“黃河河道‘滾來滾去’,濱州地處黃泛區,很多地方又是退海之地,因而大多數時間只能承受黃河帶來的洪澇災害,享不了黃河的‘福氣’。”

但是,新中國對黃河治理的成功,這讓穿城而過的母親河真正成為濱州工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濱州連續十多年實施“林水會戰”,從苦海沿邊變成了生態綠洲,廣闊無垠的鹽鹼地變成了巨大糧倉,濱州的農業底子越來越厚實。

“把年輕人當自己的孩子來培養”——繼承老一代幹部傳幫帶經驗,提出“科長領導下的局長負責制”,為年輕骨幹成長保駕護航

普通讀者往往只是把高鐵、港口、隧道、朝鮮開放等新聞作為單個的普通資訊來讀,但譚拴海卻能如此扼要而精到地點出這些資訊之間的邏輯關聯,揭示出橫縱座標上的“濱州自信”。他的這種認知是怎麼來的?

因為他在濱州工作的35年,幾乎都是在重要部門的重要崗位上摔打、歷練的。如第一份工作就趕上了惠民地區計劃委員會編制第七個五年計劃。作為當時編寫組年齡最小、資歷最淺的成員,他有幸跟著一批省內外老領導、老專家學到了結結實實的真本領,瞭解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的主要活動、科學技術、教育事業和社會事業發展具體情況、具體安排的規律,可以說終身受益。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1987年,天津市政府批准“一報一刊”,即《開發報》、《環渤海經濟瞭望》,為環渤海區域合作與交流造勢。譚拴海成為“一報一刊”特約記者,在一報一刊上發表40多篇消息、理論文章。

1987年,身為科員的他作為惠民地區惟一代表,赴天津參加涉及17個城市的環渤海經濟區理論研討會。1988年,他作為惠民地區惟一代表赴承德參加了“第二屆環渤海經濟區建立與發展研討會”。

新世紀之初,作為濱州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他推動全地區260家國有企業改革、改制、破產、重組,推動濱州活塞集團、濱印集團、濱化集團和山東魏橋紡織股份制改造並上市。推動了濱州師專、教育學院、電視大學“三校合一”創建濱州學院,濱州農校、工業學校、衛生學校、經濟學校“四校合一”組建濱州職業學院,濱州勞動技校、糧食學校合併組建濱州技術學院,及濱州師專原教學區整體無償劃歸濱州醫學院,濱州海關大樓無償劃轉青島海關等重大舉措順利實施。

“我,一個青島普通人家孩子,沒背景沒靠山,可每一屆濱州領導都對我關懷備至,放手給我壓擔子!我參加工作那年,父母是67歲的老人了,考慮到老母親是小腳,給我分的房子都是一樓……”譚拴海回憶著往事,不住點頭、哽咽、落淚,情難自已。

這讓記者想到了2018年在濱化集團採訪時,董事長張忠正說的話:“這代領導放手讓我們這些大學生去幹,而且,都幹成了!”說出這句話,張忠正眼裡神采積聚,剎那飛揚。

譚拴海說:“這種老傳統不能丟!那些老領導真是把年輕人當自己孩子在培養、在傳幫帶。我記得很多次,領導幫我改公文,卻不給自己署名。有外出學習的機會,往往都讓給年輕人,正因此,我才能積累極多的新鮮素材,能寫出那麼多的經濟理論解讀和調研文章,才能與大眾日報、濱州日報的記者編輯結下深厚友誼。”在35年工作中,譚拴海有不少“高升”“高收入”“調省城”“回青島”的機會,但地區領導、單位領導親自挽留,他不忍離開。

"

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 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就如何更好地吸引、用好、留住人才助力“富強濱州”建設訪市審計局原黨組副書記譚拴海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1999年10月,濱州地委、行署為完善出資人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勵國有重點大型骨幹企業負責人積極性,在全省率先推出國有企業資產經營責任制考核辦法。這是時任濱州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的譚拴海(左三)與濱州化工、濱州活塞、濱州印染和山東崇山煤礦、山東青龍山水泥五大企業集團負責人簽訂責任書後的合影。

如果說今天對待招商引資,應該像呵護生命一樣重視,那麼對於“雙招雙引”的另一面“人才問題”,我們該如何做好呢?怎麼更好地吸引入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推動“富強濱州”建設?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省級勞動模範、市審計局原黨組副書記譚拴海。

在濱州這35年,青島人譚拴海從毛頭小夥子變成濱州審計、財政、經貿界的資深專家、老練幹部。時至今日,他依然滿懷熱情地為濱州這個家貢獻力量,願意將人生經驗分享給更多更優秀的年輕人,希望新一代大學生帶頭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新濱州!

“濱州大有可為”——隨著渤海“變內湖”,即將步入高鐵時代、黃河穿城而過、未利用土地面積居全國前列的濱州在新一輪產業分工中戰略優勢鮮明

“濱州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譚拴海經常在山財大校友群、青島老鄉群如此“鼓動”人才來濱。濱州可以這樣自信嗎?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與5大企業集團“一把手”簽訂責任書和對地委辦公室、行署辦公室、財政局等38個國有資產管理好的部門單位表彰兌現的場景。

不講套話、口號、概念,譚拴海用簡明生動而宏大的框架解釋我們為什麼應該自信——

即將開通的高鐵將極大拉近濱州與京津滬等大城市的距離,吃在濱州住在北京將成為現實;大連煙臺海底隧道、環渤海高鐵將讓渤海變作“內湖”,該區域經濟聯繫、互補將達到前所未有的緊密程度;朝鮮推行改革開放,東北亞經濟可能將迎來高速增長期;不只是整個山東,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整個中國都在調整經濟結構,土地、水、農業資源優勢深厚的濱州很有競爭力!

“單從交通來說,咱們有8條建成和在建高速互聯互通,A1類大型通用機場日趨完善,隨著濟濱高鐵、京滬高鐵二通道加快推進,濱州將形成1小時到北京、3小時到上海、25分鐘到濟南機場的高鐵交通圈。”譚拴海說。

譚拴海說,濱州是環渤海乃至於整個中國東部未利用土地最多的地市之一,濱州必將成為京津滬等大城市工業轉移、高科技成果落地、高層次人才創業的重要選項。今天,核心關鍵技術在一線城市陸續突破,中國有了越來越多的“大國重器”,而這些“重器”大部分都要實現批量化生產,它們卻在大城市找不到落地空間,濱州的“未利用土地”就是王牌資源。

除了土地資源、區位優勢,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濱州還有哪些獨特優勢?

對此,譚拴海講起了黃河,講起了濱州歷史:“我們幾個大學生剛報到時,天熱口渴對著水龍頭就喝,結果一口就噴出來了,因為那都是鹹水!我老父親來看我,差點就去了惠民縣——他不知道惠民地區行署就在北鎮。這就是說,濱州真正發展起來沒幾年。”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2019年5月31日市委正式批准譚拴海退休,他第一時間來到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市財政局,與市財政局班子成員、部分原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幹部及財政局中層幹部代表座談話別。

他認為,此前濱州之所以欠發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黃河的問題。他說:“黃河河道‘滾來滾去’,濱州地處黃泛區,很多地方又是退海之地,因而大多數時間只能承受黃河帶來的洪澇災害,享不了黃河的‘福氣’。”

但是,新中國對黃河治理的成功,這讓穿城而過的母親河真正成為濱州工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濱州連續十多年實施“林水會戰”,從苦海沿邊變成了生態綠洲,廣闊無垠的鹽鹼地變成了巨大糧倉,濱州的農業底子越來越厚實。

“把年輕人當自己的孩子來培養”——繼承老一代幹部傳幫帶經驗,提出“科長領導下的局長負責制”,為年輕骨幹成長保駕護航

普通讀者往往只是把高鐵、港口、隧道、朝鮮開放等新聞作為單個的普通資訊來讀,但譚拴海卻能如此扼要而精到地點出這些資訊之間的邏輯關聯,揭示出橫縱座標上的“濱州自信”。他的這種認知是怎麼來的?

因為他在濱州工作的35年,幾乎都是在重要部門的重要崗位上摔打、歷練的。如第一份工作就趕上了惠民地區計劃委員會編制第七個五年計劃。作為當時編寫組年齡最小、資歷最淺的成員,他有幸跟著一批省內外老領導、老專家學到了結結實實的真本領,瞭解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的主要活動、科學技術、教育事業和社會事業發展具體情況、具體安排的規律,可以說終身受益。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1987年,天津市政府批准“一報一刊”,即《開發報》、《環渤海經濟瞭望》,為環渤海區域合作與交流造勢。譚拴海成為“一報一刊”特約記者,在一報一刊上發表40多篇消息、理論文章。

1987年,身為科員的他作為惠民地區惟一代表,赴天津參加涉及17個城市的環渤海經濟區理論研討會。1988年,他作為惠民地區惟一代表赴承德參加了“第二屆環渤海經濟區建立與發展研討會”。

新世紀之初,作為濱州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他推動全地區260家國有企業改革、改制、破產、重組,推動濱州活塞集團、濱印集團、濱化集團和山東魏橋紡織股份制改造並上市。推動了濱州師專、教育學院、電視大學“三校合一”創建濱州學院,濱州農校、工業學校、衛生學校、經濟學校“四校合一”組建濱州職業學院,濱州勞動技校、糧食學校合併組建濱州技術學院,及濱州師專原教學區整體無償劃歸濱州醫學院,濱州海關大樓無償劃轉青島海關等重大舉措順利實施。

“我,一個青島普通人家孩子,沒背景沒靠山,可每一屆濱州領導都對我關懷備至,放手給我壓擔子!我參加工作那年,父母是67歲的老人了,考慮到老母親是小腳,給我分的房子都是一樓……”譚拴海回憶著往事,不住點頭、哽咽、落淚,情難自已。

這讓記者想到了2018年在濱化集團採訪時,董事長張忠正說的話:“這代領導放手讓我們這些大學生去幹,而且,都幹成了!”說出這句話,張忠正眼裡神采積聚,剎那飛揚。

譚拴海說:“這種老傳統不能丟!那些老領導真是把年輕人當自己孩子在培養、在傳幫帶。我記得很多次,領導幫我改公文,卻不給自己署名。有外出學習的機會,往往都讓給年輕人,正因此,我才能積累極多的新鮮素材,能寫出那麼多的經濟理論解讀和調研文章,才能與大眾日報、濱州日報的記者編輯結下深厚友誼。”在35年工作中,譚拴海有不少“高升”“高收入”“調省城”“回青島”的機會,但地區領導、單位領導親自挽留,他不忍離開。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2004年6月與時任財政局黨組副書記王秀夫、紀檢書記張紅同志帶領財政局部分縣級幹部和科以上幹部去西柏坡接受不忘初心、牢記歷史使命教育。

正是帶著如此樸素的情感,譚拴海走上領導崗位後,同樣傾心培養、大膽使用年輕人,把榮譽讓給他們,對不少剛畢業的大學生更是手把手地教。擔任部門主要負責人22年,他手下培養起來的年輕人中,有13人走上了市縣區領導崗位,1人成為副市級幹部。今年5月、6月,市財政局、市審計局舉辦的兩次退休歡送會上,不少人熱淚盈眶——在他們眼裡,譚拴海不只是個“階段性的局領導”,還是一位會傾囊相授的老師,一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長者。6月,正在外地考察的市領導專門給他發來信息,充分肯定他30多年來對濱州發展作的貢獻,請他繼續支持市政府工作尤其是審計工作。

在他積累的若干管理經驗上,有一條很具代表性——“科長領導下的局長負責制”。什麼意思?每個部門往往是科長甚至科員比領導更明白本領域的專業知識,領導要放下架子向他們學習,更要為這些業務骨幹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保駕護航。在職時,譚拴海常說:“放手去幹,出了錯算我的!”

“有多少地方能像濱州那麼樸實?領導這麼厚道?不多!”譚拴海說,或許是因為青島紡織等援建項目進駐等歷史原因,濱州這個“移民城市”從不排外。當年領導、同事對他自己、家人在工作和生活上幫助,讓他一生難忘。

大學生就業不要只盯著一線城市,招人才不要光盯著名城名校,別怕當了別人的“黃埔軍校”

作為一個外地大學生,譚拴海有個略顯特殊的人才觀。他說:“現在,有些領導有害怕人才流失的顧慮。其實,不要害怕人才留不住,當了別人的‘黃埔軍校’。如果很多人才的職業生涯就是在濱州起步的,那即使他最終走了,一定會有深厚的濱州情節。因為是濱州給了他們施展才華的第一個舞臺。我認識很多這類人,老實說,他們對濱州的情感甚至貢獻不比濱州籍在外人才要少。”

"

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 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就如何更好地吸引、用好、留住人才助力“富強濱州”建設訪市審計局原黨組副書記譚拴海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1999年10月,濱州地委、行署為完善出資人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勵國有重點大型骨幹企業負責人積極性,在全省率先推出國有企業資產經營責任制考核辦法。這是時任濱州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的譚拴海(左三)與濱州化工、濱州活塞、濱州印染和山東崇山煤礦、山東青龍山水泥五大企業集團負責人簽訂責任書後的合影。

如果說今天對待招商引資,應該像呵護生命一樣重視,那麼對於“雙招雙引”的另一面“人才問題”,我們該如何做好呢?怎麼更好地吸引入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推動“富強濱州”建設?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省級勞動模範、市審計局原黨組副書記譚拴海。

在濱州這35年,青島人譚拴海從毛頭小夥子變成濱州審計、財政、經貿界的資深專家、老練幹部。時至今日,他依然滿懷熱情地為濱州這個家貢獻力量,願意將人生經驗分享給更多更優秀的年輕人,希望新一代大學生帶頭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新濱州!

“濱州大有可為”——隨著渤海“變內湖”,即將步入高鐵時代、黃河穿城而過、未利用土地面積居全國前列的濱州在新一輪產業分工中戰略優勢鮮明

“濱州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譚拴海經常在山財大校友群、青島老鄉群如此“鼓動”人才來濱。濱州可以這樣自信嗎?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與5大企業集團“一把手”簽訂責任書和對地委辦公室、行署辦公室、財政局等38個國有資產管理好的部門單位表彰兌現的場景。

不講套話、口號、概念,譚拴海用簡明生動而宏大的框架解釋我們為什麼應該自信——

即將開通的高鐵將極大拉近濱州與京津滬等大城市的距離,吃在濱州住在北京將成為現實;大連煙臺海底隧道、環渤海高鐵將讓渤海變作“內湖”,該區域經濟聯繫、互補將達到前所未有的緊密程度;朝鮮推行改革開放,東北亞經濟可能將迎來高速增長期;不只是整個山東,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整個中國都在調整經濟結構,土地、水、農業資源優勢深厚的濱州很有競爭力!

“單從交通來說,咱們有8條建成和在建高速互聯互通,A1類大型通用機場日趨完善,隨著濟濱高鐵、京滬高鐵二通道加快推進,濱州將形成1小時到北京、3小時到上海、25分鐘到濟南機場的高鐵交通圈。”譚拴海說。

譚拴海說,濱州是環渤海乃至於整個中國東部未利用土地最多的地市之一,濱州必將成為京津滬等大城市工業轉移、高科技成果落地、高層次人才創業的重要選項。今天,核心關鍵技術在一線城市陸續突破,中國有了越來越多的“大國重器”,而這些“重器”大部分都要實現批量化生產,它們卻在大城市找不到落地空間,濱州的“未利用土地”就是王牌資源。

除了土地資源、區位優勢,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濱州還有哪些獨特優勢?

對此,譚拴海講起了黃河,講起了濱州歷史:“我們幾個大學生剛報到時,天熱口渴對著水龍頭就喝,結果一口就噴出來了,因為那都是鹹水!我老父親來看我,差點就去了惠民縣——他不知道惠民地區行署就在北鎮。這就是說,濱州真正發展起來沒幾年。”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2019年5月31日市委正式批准譚拴海退休,他第一時間來到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市財政局,與市財政局班子成員、部分原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幹部及財政局中層幹部代表座談話別。

他認為,此前濱州之所以欠發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黃河的問題。他說:“黃河河道‘滾來滾去’,濱州地處黃泛區,很多地方又是退海之地,因而大多數時間只能承受黃河帶來的洪澇災害,享不了黃河的‘福氣’。”

但是,新中國對黃河治理的成功,這讓穿城而過的母親河真正成為濱州工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濱州連續十多年實施“林水會戰”,從苦海沿邊變成了生態綠洲,廣闊無垠的鹽鹼地變成了巨大糧倉,濱州的農業底子越來越厚實。

“把年輕人當自己的孩子來培養”——繼承老一代幹部傳幫帶經驗,提出“科長領導下的局長負責制”,為年輕骨幹成長保駕護航

普通讀者往往只是把高鐵、港口、隧道、朝鮮開放等新聞作為單個的普通資訊來讀,但譚拴海卻能如此扼要而精到地點出這些資訊之間的邏輯關聯,揭示出橫縱座標上的“濱州自信”。他的這種認知是怎麼來的?

因為他在濱州工作的35年,幾乎都是在重要部門的重要崗位上摔打、歷練的。如第一份工作就趕上了惠民地區計劃委員會編制第七個五年計劃。作為當時編寫組年齡最小、資歷最淺的成員,他有幸跟著一批省內外老領導、老專家學到了結結實實的真本領,瞭解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的主要活動、科學技術、教育事業和社會事業發展具體情況、具體安排的規律,可以說終身受益。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1987年,天津市政府批准“一報一刊”,即《開發報》、《環渤海經濟瞭望》,為環渤海區域合作與交流造勢。譚拴海成為“一報一刊”特約記者,在一報一刊上發表40多篇消息、理論文章。

1987年,身為科員的他作為惠民地區惟一代表,赴天津參加涉及17個城市的環渤海經濟區理論研討會。1988年,他作為惠民地區惟一代表赴承德參加了“第二屆環渤海經濟區建立與發展研討會”。

新世紀之初,作為濱州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他推動全地區260家國有企業改革、改制、破產、重組,推動濱州活塞集團、濱印集團、濱化集團和山東魏橋紡織股份制改造並上市。推動了濱州師專、教育學院、電視大學“三校合一”創建濱州學院,濱州農校、工業學校、衛生學校、經濟學校“四校合一”組建濱州職業學院,濱州勞動技校、糧食學校合併組建濱州技術學院,及濱州師專原教學區整體無償劃歸濱州醫學院,濱州海關大樓無償劃轉青島海關等重大舉措順利實施。

“我,一個青島普通人家孩子,沒背景沒靠山,可每一屆濱州領導都對我關懷備至,放手給我壓擔子!我參加工作那年,父母是67歲的老人了,考慮到老母親是小腳,給我分的房子都是一樓……”譚拴海回憶著往事,不住點頭、哽咽、落淚,情難自已。

這讓記者想到了2018年在濱化集團採訪時,董事長張忠正說的話:“這代領導放手讓我們這些大學生去幹,而且,都幹成了!”說出這句話,張忠正眼裡神采積聚,剎那飛揚。

譚拴海說:“這種老傳統不能丟!那些老領導真是把年輕人當自己孩子在培養、在傳幫帶。我記得很多次,領導幫我改公文,卻不給自己署名。有外出學習的機會,往往都讓給年輕人,正因此,我才能積累極多的新鮮素材,能寫出那麼多的經濟理論解讀和調研文章,才能與大眾日報、濱州日報的記者編輯結下深厚友誼。”在35年工作中,譚拴海有不少“高升”“高收入”“調省城”“回青島”的機會,但地區領導、單位領導親自挽留,他不忍離開。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2004年6月與時任財政局黨組副書記王秀夫、紀檢書記張紅同志帶領財政局部分縣級幹部和科以上幹部去西柏坡接受不忘初心、牢記歷史使命教育。

正是帶著如此樸素的情感,譚拴海走上領導崗位後,同樣傾心培養、大膽使用年輕人,把榮譽讓給他們,對不少剛畢業的大學生更是手把手地教。擔任部門主要負責人22年,他手下培養起來的年輕人中,有13人走上了市縣區領導崗位,1人成為副市級幹部。今年5月、6月,市財政局、市審計局舉辦的兩次退休歡送會上,不少人熱淚盈眶——在他們眼裡,譚拴海不只是個“階段性的局領導”,還是一位會傾囊相授的老師,一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長者。6月,正在外地考察的市領導專門給他發來信息,充分肯定他30多年來對濱州發展作的貢獻,請他繼續支持市政府工作尤其是審計工作。

在他積累的若干管理經驗上,有一條很具代表性——“科長領導下的局長負責制”。什麼意思?每個部門往往是科長甚至科員比領導更明白本領域的專業知識,領導要放下架子向他們學習,更要為這些業務骨幹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保駕護航。在職時,譚拴海常說:“放手去幹,出了錯算我的!”

“有多少地方能像濱州那麼樸實?領導這麼厚道?不多!”譚拴海說,或許是因為青島紡織等援建項目進駐等歷史原因,濱州這個“移民城市”從不排外。當年領導、同事對他自己、家人在工作和生活上幫助,讓他一生難忘。

大學生就業不要只盯著一線城市,招人才不要光盯著名城名校,別怕當了別人的“黃埔軍校”

作為一個外地大學生,譚拴海有個略顯特殊的人才觀。他說:“現在,有些領導有害怕人才流失的顧慮。其實,不要害怕人才留不住,當了別人的‘黃埔軍校’。如果很多人才的職業生涯就是在濱州起步的,那即使他最終走了,一定會有深厚的濱州情節。因為是濱州給了他們施展才華的第一個舞臺。我認識很多這類人,老實說,他們對濱州的情感甚至貢獻不比濱州籍在外人才要少。”

濱州退休幹部譚拴海談職場心得:把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培養,別怕當人家的“黃埔軍校”

2001年9月3日濱州華紡股份在上海成功上市。時任濱州市常務副市長周清利(左二,後任淄博市市長、市委書記,省體改委副主任王樹禮(左三),濱州市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譚拴海(左四)聽取華紡股份負債人劉連營同志情況彙報。

對於年輕大學生,對於有意來濱的“準人才”,譚拴海是怎麼看的?

“我們需要承認一個客觀現實:今天在一線城市的人才需求是儘量多吸納創新性、科技型頂尖人才。但成為頂尖人才是萬分之一的概率,普通人畢竟當不了科學家,大學生眼睛不要只盯著一線城市。經濟前景好、房價低、環境好、民風質樸的濱州值得來創業。同時,咱們招攬人才也不要光盯著金字塔尖,盯著名校學生。人才競爭是長跑,很多資質並不特別突出的人,只要他是個能長跑的學習型選手,也能成才。”

當幾天先進容易,做一輩子優秀難。生活往往是問題疊著問題,人又往往有惰性。那麼,一個人才怎樣才能保持長期持續的高質量成長呢?

譚拴海認為,身邊人是互相影響的。他拿自身經歷舉例:“6月8日,我退休回老家,我姐姐代表我故去的爹孃送給我一個禮物,當時就惹得我差點哭出來——那是我從小讀書獲得的獎狀,沒想到父母居然一直給我保存著,一個角都沒折。我父母沒上過學,對我抱有極高的期望,教我從小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事。這種家教讓我時刻自律,不敢懈怠。”

正因這種“堂堂正正”,領導前輩的關愛,讓他始終葆有感恩之心、奮鬥之心、清廉之心。每次調動工作,他都是第一時間退還原單位的住房,先後推掉了3套福利房。他說:“要給兒子當好榜樣!”

此外,堅持讀書、寫作、交朋友,都是譚拴海不斷增強業務本領的祕訣。在地委行署做祕書乃至後來的領導崗位上,他都是全省各地市同崗位中寫作最多的。他開玩笑地說,他結婚時兜裡只有十塊錢,他的工資都用於贍養老人、招待朋友和籌備寫作了。

譚拴海簡介

1984年山東財經大學畢業,進入惠民地區計劃委員會工作,1987年調入惠民地區行署辦公室歷任祕書、祕書四科科長,1998年任濱州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地區財政局黨組成員,2004年9月起歷任審計局副局長、市經濟責任審計辦公室主任(正縣級)、黨組副書記(正縣級)兼機關黨委書記等職。在市委公佈的領導幹部考核名單中,連續三年獲優秀等次。2019年5月退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