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中醫學是以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核心,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色的傳統醫學理論體系。

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1)《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對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義。

1、《黃帝內經》—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中醫理論形成的標誌。後世分為《素問》、《靈樞》兩部分,各9卷81篇。

2、《難經》—獨取寸口、命門理論,補充了《內經》的不足。

3、《傷寒雜病論》東漢·張機(仲景)—創立辨證論治醫療體系,奠定臨床醫學的基礎。後分為《傷寒論》(六經辨證論治傷寒病)、《金匱要略》(臟腑辨證論治內傷病)。後世尊其為“醫聖”,書為“方書之祖”。

4、《神農本草經》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

(2)歷代著名醫家對中醫學理論的充實和發展。金元四大家,溫病學派的主要貢獻。

1.魏晉隋唐時期:

晉·王叔和編撰的《脈經》—脈學專著晉·皇甫謐編撰的《鍼灸甲乙經》—我國現存最早的鍼灸學專著

隋·巢元方等編撰的《諸病源候論》—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我國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

2.宋金元時期:

宋·陳言(字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學說”

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開創臟腑證治的先河

作者

倡導

派別

治則

劉完素

守真

河間

倡導火熱論,“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為火熱”

寒涼派

寒涼

張從正

子和

戴人

“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則正安”

攻邪派

汗吐下


李杲

明之

東垣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補土派

甘溫除熱

朱震亨

彥修

丹溪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養陰派

滋陰降火


3.明清時期:

明代命門學說:張介賓(字景嶽)—《景嶽全書》《類經》;趙獻可(字養葵)—《醫貫》

作者

代表作

學術成就

明·吳有性

吳又可

《溫疫論》

創“戾氣”說

清·葉桂

葉天士

《溫熱論》

創衛氣營血辨證

清·吳瑭

吳鞠通

《溫病條辨》

創溫熱病的三焦辨證理論

清·薛雪

薛生白

《溫熱條辨》

發展了溫熱理論

王清任著《醫林改錯》重視解剖,改正了前人解剖方面的錯誤,並發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論,創立六大逐瘀湯

3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機體自身的整體性,內外環境的統一性,以及在中醫學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治療等方面的體現。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關於人體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

(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五臟一體觀和形神一體觀。

(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①汗尿:“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溼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液別》。

②脈象:“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 《素問·脈要精微論》。

③氣血:天氣溫和,日色晴明,則人體血液流行滑潤,且衛氣常浮於肌表,血容易外洩,精氣容易循行;天氣寒冷,日色陰霾,則人體血行滯澀不暢,衛氣沉藏於裡。

④晝夜晨昏對人體的影響:“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則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

⑤《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髒,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嘗貴後賤”可致“脫營”病,“嘗富後貧”可致“失精”病,並解釋說:“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

(2)辨證論治:證的概念,辨證與論治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含義及運用。

①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變的原因、部位、性質、邪正關係和發展趨勢,故證候能夠揭示疾病的病理本質。中醫學將其作為確定治法、處方遣藥的依據。

②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

Ⅰ辨證:即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有關疾病的所有資料,運用中醫理論進行分析、綜中醫綜合《中醫基礎理論》考點精講及複習思路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質以及邪正關係,然後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此過程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勢。

Ⅱ論治:是在通過辨證得出證候診斷的基礎上,確立相應的治療法則和方藥。選擇適當的治療手段和措施來處理疾病的思維和實踐過程。論治過程一般分以下幾個步驟:因證立法、隨法選方、據方施治。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和檢驗手段。

③同病異治,指同一種病,由於發病的時間、地域不同,或所處的疾病的階段或類型不同,或病人的體質有異,故反映出的證候不同,因而治療也就有異。即“證異治亦異”。

異病同治,指幾種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出現了大致相同的病機,大致相同的證,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藥來治療。即“證同治亦同”。

獲取更多信息,前往全國中醫考研微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