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

大暑六月中。大,極也,盛也;暑,熱也。季夏溼熱之氣盛,月半轉大,故謂之大暑,乃六月之中氣也。

——《歲序總考全集·一年二十四氣詳解》

"

大暑六月中。大,極也,盛也;暑,熱也。季夏溼熱之氣盛,月半轉大,故謂之大暑,乃六月之中氣也。

——《歲序總考全集·一年二十四氣詳解》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物候解

初候,腐草為螢

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螢火蟲又名“燭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螢火蟲嫋嫋神祕在靜夜裡穿梭時,其實涼爽的秋已經不遠了。

二候,土潤溽音辱暑

土氣溼潤,天炎故蒸鬱而為暑溼。俗稱“齷齪熱”,形容在此悶熱的天氣下,人們身上黏膩難耐的感受。

三候,大雨時行

因溼氣積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時行以退暑,最熱時秋即攜大雨來臨。

"

大暑六月中。大,極也,盛也;暑,熱也。季夏溼熱之氣盛,月半轉大,故謂之大暑,乃六月之中氣也。

——《歲序總考全集·一年二十四氣詳解》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物候解

初候,腐草為螢

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螢火蟲又名“燭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螢火蟲嫋嫋神祕在靜夜裡穿梭時,其實涼爽的秋已經不遠了。

二候,土潤溽音辱暑

土氣溼潤,天炎故蒸鬱而為暑溼。俗稱“齷齪熱”,形容在此悶熱的天氣下,人們身上黏膩難耐的感受。

三候,大雨時行

因溼氣積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時行以退暑,最熱時秋即攜大雨來臨。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節氣養生

伏天晒背

"

大暑六月中。大,極也,盛也;暑,熱也。季夏溼熱之氣盛,月半轉大,故謂之大暑,乃六月之中氣也。

——《歲序總考全集·一年二十四氣詳解》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物候解

初候,腐草為螢

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螢火蟲又名“燭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螢火蟲嫋嫋神祕在靜夜裡穿梭時,其實涼爽的秋已經不遠了。

二候,土潤溽音辱暑

土氣溼潤,天炎故蒸鬱而為暑溼。俗稱“齷齪熱”,形容在此悶熱的天氣下,人們身上黏膩難耐的感受。

三候,大雨時行

因溼氣積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時行以退暑,最熱時秋即攜大雨來臨。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節氣養生

伏天晒背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黃帝內經》記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就是說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沒有它就沒有生命。大暑在伏天裡,進入伏天陽氣漸旺,到達全年頂峰。

智慧的古人教我們藉助大自然的陽氣來補充自己的陽氣——伏天晒背。這個方法源自清朝天休子的《修崑崙證驗》,具體做法如下:在三伏天的特定時間(巳時:9點~11,午時:11點~1點,未時:1點~3點),赤身在烈日中晒,晒到背部發熱,渾身舒服即可,可先晒20~40分鐘,逐步根據身體的耐受程度可加到1小時,2小時。此外書中特別強調女性生理期也可以晒。

這種方法“不論新舊大小病症,概能痊癒除根”。書中記載,赤身晒太陽的時候雖然汗流浹背,但是並不覺得熱,反而更能感覺到風的涼爽。值得注意的是初次晒的時候,有些人會脫皮甚至起水泡,不過這種晒傷痊癒很快,不過兩天就能夠好了。這相當於“瞑眩反應”,取決於不同體質、不同疾病。

晒伏姜

"

大暑六月中。大,極也,盛也;暑,熱也。季夏溼熱之氣盛,月半轉大,故謂之大暑,乃六月之中氣也。

——《歲序總考全集·一年二十四氣詳解》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物候解

初候,腐草為螢

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螢火蟲又名“燭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螢火蟲嫋嫋神祕在靜夜裡穿梭時,其實涼爽的秋已經不遠了。

二候,土潤溽音辱暑

土氣溼潤,天炎故蒸鬱而為暑溼。俗稱“齷齪熱”,形容在此悶熱的天氣下,人們身上黏膩難耐的感受。

三候,大雨時行

因溼氣積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時行以退暑,最熱時秋即攜大雨來臨。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節氣養生

伏天晒背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黃帝內經》記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就是說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沒有它就沒有生命。大暑在伏天裡,進入伏天陽氣漸旺,到達全年頂峰。

智慧的古人教我們藉助大自然的陽氣來補充自己的陽氣——伏天晒背。這個方法源自清朝天休子的《修崑崙證驗》,具體做法如下:在三伏天的特定時間(巳時:9點~11,午時:11點~1點,未時:1點~3點),赤身在烈日中晒,晒到背部發熱,渾身舒服即可,可先晒20~40分鐘,逐步根據身體的耐受程度可加到1小時,2小時。此外書中特別強調女性生理期也可以晒。

這種方法“不論新舊大小病症,概能痊癒除根”。書中記載,赤身晒太陽的時候雖然汗流浹背,但是並不覺得熱,反而更能感覺到風的涼爽。值得注意的是初次晒的時候,有些人會脫皮甚至起水泡,不過這種晒傷痊癒很快,不過兩天就能夠好了。這相當於“瞑眩反應”,取決於不同體質、不同疾病。

晒伏姜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陽氣易向外散,此時人們又喜吹空調,吃冰飲,很容易受寒。

藥食同源的生薑可以增強血液循環,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化解體內寒溼之氣。所以自古就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民間更是一直流傳著晒伏姜的傳統。

具體做法:

1、鮮姜切碎,跟紅糖攪拌在一起,比例1:1,放入玻璃瓶中,如果不喜歡那麼甜,也可以少一些糖。

2、天氣好的時候放在陽光下暴晒,讓紅糖和生薑充分吸收太陽的能量,有汁液析出的時候可適當搖晃,最終生薑和紅糖會融合成膏狀。

3、晒滿三伏,在陰涼處保存即可。

想喝的時候,開水一衝,就是一杯溫陽散寒、暖胃止痛的紅糖伏薑茶。

神闕穴

"

大暑六月中。大,極也,盛也;暑,熱也。季夏溼熱之氣盛,月半轉大,故謂之大暑,乃六月之中氣也。

——《歲序總考全集·一年二十四氣詳解》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物候解

初候,腐草為螢

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螢火蟲又名“燭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螢火蟲嫋嫋神祕在靜夜裡穿梭時,其實涼爽的秋已經不遠了。

二候,土潤溽音辱暑

土氣溼潤,天炎故蒸鬱而為暑溼。俗稱“齷齪熱”,形容在此悶熱的天氣下,人們身上黏膩難耐的感受。

三候,大雨時行

因溼氣積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時行以退暑,最熱時秋即攜大雨來臨。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節氣養生

伏天晒背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黃帝內經》記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就是說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沒有它就沒有生命。大暑在伏天裡,進入伏天陽氣漸旺,到達全年頂峰。

智慧的古人教我們藉助大自然的陽氣來補充自己的陽氣——伏天晒背。這個方法源自清朝天休子的《修崑崙證驗》,具體做法如下:在三伏天的特定時間(巳時:9點~11,午時:11點~1點,未時:1點~3點),赤身在烈日中晒,晒到背部發熱,渾身舒服即可,可先晒20~40分鐘,逐步根據身體的耐受程度可加到1小時,2小時。此外書中特別強調女性生理期也可以晒。

這種方法“不論新舊大小病症,概能痊癒除根”。書中記載,赤身晒太陽的時候雖然汗流浹背,但是並不覺得熱,反而更能感覺到風的涼爽。值得注意的是初次晒的時候,有些人會脫皮甚至起水泡,不過這種晒傷痊癒很快,不過兩天就能夠好了。這相當於“瞑眩反應”,取決於不同體質、不同疾病。

晒伏姜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陽氣易向外散,此時人們又喜吹空調,吃冰飲,很容易受寒。

藥食同源的生薑可以增強血液循環,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化解體內寒溼之氣。所以自古就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民間更是一直流傳著晒伏姜的傳統。

具體做法:

1、鮮姜切碎,跟紅糖攪拌在一起,比例1:1,放入玻璃瓶中,如果不喜歡那麼甜,也可以少一些糖。

2、天氣好的時候放在陽光下暴晒,讓紅糖和生薑充分吸收太陽的能量,有汁液析出的時候可適當搖晃,最終生薑和紅糖會融合成膏狀。

3、晒滿三伏,在陰涼處保存即可。

想喝的時候,開水一衝,就是一杯溫陽散寒、暖胃止痛的紅糖伏薑茶。

神闕穴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神闕穴就是人們常說的肚臍。它是人體全身361個穴位中唯一看得見、摸得著的穴位,地處人身陰陽相交之處,諸氣會聚之所,為生命之根蒂。母體中的胎兒是靠胎盤來呼吸的,屬先天真息。嬰兒脫體後,臍帶即被切斷,先天呼吸中止,後天呼吸開始。而臍帶、胎盤則緊連在臍中,所以,沒有神闕,生命將不復存在。因此如果人體啟動胎息功能,就猶如給人體建立了一座能源供應站,人就時刻元氣滿滿。

要啟動能源供應站,首先要鋪設管道。中經堂彭祖煉臍術遵循天人合一的規律,在特定時節(24節氣),選用氣味俱厚且善於走竄的上品藥材,疏通人體的經絡系統(以奇經八脈為主),上通泥丸(百會),中達勞宮,下透湧泉,五個點全都打通,打通的標誌就是每個部位都要達到出汗。其次要建立動力系統,隔附子肉桂餅灸可以把藥物的藥氣凝聚在神闕,通過艾灸的熱流從臍部擴充到全身,達到補氣培元,激發人體自愈力的效果。

三伏貼

"

大暑六月中。大,極也,盛也;暑,熱也。季夏溼熱之氣盛,月半轉大,故謂之大暑,乃六月之中氣也。

——《歲序總考全集·一年二十四氣詳解》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物候解

初候,腐草為螢

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螢火蟲又名“燭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螢火蟲嫋嫋神祕在靜夜裡穿梭時,其實涼爽的秋已經不遠了。

二候,土潤溽音辱暑

土氣溼潤,天炎故蒸鬱而為暑溼。俗稱“齷齪熱”,形容在此悶熱的天氣下,人們身上黏膩難耐的感受。

三候,大雨時行

因溼氣積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時行以退暑,最熱時秋即攜大雨來臨。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節氣養生

伏天晒背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黃帝內經》記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就是說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沒有它就沒有生命。大暑在伏天裡,進入伏天陽氣漸旺,到達全年頂峰。

智慧的古人教我們藉助大自然的陽氣來補充自己的陽氣——伏天晒背。這個方法源自清朝天休子的《修崑崙證驗》,具體做法如下:在三伏天的特定時間(巳時:9點~11,午時:11點~1點,未時:1點~3點),赤身在烈日中晒,晒到背部發熱,渾身舒服即可,可先晒20~40分鐘,逐步根據身體的耐受程度可加到1小時,2小時。此外書中特別強調女性生理期也可以晒。

這種方法“不論新舊大小病症,概能痊癒除根”。書中記載,赤身晒太陽的時候雖然汗流浹背,但是並不覺得熱,反而更能感覺到風的涼爽。值得注意的是初次晒的時候,有些人會脫皮甚至起水泡,不過這種晒傷痊癒很快,不過兩天就能夠好了。這相當於“瞑眩反應”,取決於不同體質、不同疾病。

晒伏姜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陽氣易向外散,此時人們又喜吹空調,吃冰飲,很容易受寒。

藥食同源的生薑可以增強血液循環,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化解體內寒溼之氣。所以自古就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民間更是一直流傳著晒伏姜的傳統。

具體做法:

1、鮮姜切碎,跟紅糖攪拌在一起,比例1:1,放入玻璃瓶中,如果不喜歡那麼甜,也可以少一些糖。

2、天氣好的時候放在陽光下暴晒,讓紅糖和生薑充分吸收太陽的能量,有汁液析出的時候可適當搖晃,最終生薑和紅糖會融合成膏狀。

3、晒滿三伏,在陰涼處保存即可。

想喝的時候,開水一衝,就是一杯溫陽散寒、暖胃止痛的紅糖伏薑茶。

神闕穴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神闕穴就是人們常說的肚臍。它是人體全身361個穴位中唯一看得見、摸得著的穴位,地處人身陰陽相交之處,諸氣會聚之所,為生命之根蒂。母體中的胎兒是靠胎盤來呼吸的,屬先天真息。嬰兒脫體後,臍帶即被切斷,先天呼吸中止,後天呼吸開始。而臍帶、胎盤則緊連在臍中,所以,沒有神闕,生命將不復存在。因此如果人體啟動胎息功能,就猶如給人體建立了一座能源供應站,人就時刻元氣滿滿。

要啟動能源供應站,首先要鋪設管道。中經堂彭祖煉臍術遵循天人合一的規律,在特定時節(24節氣),選用氣味俱厚且善於走竄的上品藥材,疏通人體的經絡系統(以奇經八脈為主),上通泥丸(百會),中達勞宮,下透湧泉,五個點全都打通,打通的標誌就是每個部位都要達到出汗。其次要建立動力系統,隔附子肉桂餅灸可以把藥物的藥氣凝聚在神闕,通過艾灸的熱流從臍部擴充到全身,達到補氣培元,激發人體自愈力的效果。

三伏貼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三伏這段時間正是萬物一年中生長髮育最快的時候,人體的代謝能力達到頂峰,此時運用補虛助陽藥或溫裡散寒藥物,天人合一,可將陰寒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這也是中醫強調“冬病夏治”的原因。

2019年三伏天分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共40天,具體如下: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伏前貼:7月1日——7月11日

加強貼:8月1日——8月10日

伏後貼:8月21日——8月31日

適用症

①呼吸系統疾病:哮喘、老慢支、過敏性鼻炎、咽炎、梅核氣、體虛、容易感冒等

②消化系統疾病:胃潰瘍疾患、胃脹、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腹瀉、便祕等

③痺症:風溼性關節炎、頸、肩、腰腿受風、寒、溼侵襲諸症

④婦產科疾病:痛經、產後受風、頭痛等

"

大暑六月中。大,極也,盛也;暑,熱也。季夏溼熱之氣盛,月半轉大,故謂之大暑,乃六月之中氣也。

——《歲序總考全集·一年二十四氣詳解》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物候解

初候,腐草為螢

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螢火蟲又名“燭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螢火蟲嫋嫋神祕在靜夜裡穿梭時,其實涼爽的秋已經不遠了。

二候,土潤溽音辱暑

土氣溼潤,天炎故蒸鬱而為暑溼。俗稱“齷齪熱”,形容在此悶熱的天氣下,人們身上黏膩難耐的感受。

三候,大雨時行

因溼氣積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時行以退暑,最熱時秋即攜大雨來臨。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節氣養生

伏天晒背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黃帝內經》記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就是說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沒有它就沒有生命。大暑在伏天裡,進入伏天陽氣漸旺,到達全年頂峰。

智慧的古人教我們藉助大自然的陽氣來補充自己的陽氣——伏天晒背。這個方法源自清朝天休子的《修崑崙證驗》,具體做法如下:在三伏天的特定時間(巳時:9點~11,午時:11點~1點,未時:1點~3點),赤身在烈日中晒,晒到背部發熱,渾身舒服即可,可先晒20~40分鐘,逐步根據身體的耐受程度可加到1小時,2小時。此外書中特別強調女性生理期也可以晒。

這種方法“不論新舊大小病症,概能痊癒除根”。書中記載,赤身晒太陽的時候雖然汗流浹背,但是並不覺得熱,反而更能感覺到風的涼爽。值得注意的是初次晒的時候,有些人會脫皮甚至起水泡,不過這種晒傷痊癒很快,不過兩天就能夠好了。這相當於“瞑眩反應”,取決於不同體質、不同疾病。

晒伏姜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陽氣易向外散,此時人們又喜吹空調,吃冰飲,很容易受寒。

藥食同源的生薑可以增強血液循環,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化解體內寒溼之氣。所以自古就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民間更是一直流傳著晒伏姜的傳統。

具體做法:

1、鮮姜切碎,跟紅糖攪拌在一起,比例1:1,放入玻璃瓶中,如果不喜歡那麼甜,也可以少一些糖。

2、天氣好的時候放在陽光下暴晒,讓紅糖和生薑充分吸收太陽的能量,有汁液析出的時候可適當搖晃,最終生薑和紅糖會融合成膏狀。

3、晒滿三伏,在陰涼處保存即可。

想喝的時候,開水一衝,就是一杯溫陽散寒、暖胃止痛的紅糖伏薑茶。

神闕穴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神闕穴就是人們常說的肚臍。它是人體全身361個穴位中唯一看得見、摸得著的穴位,地處人身陰陽相交之處,諸氣會聚之所,為生命之根蒂。母體中的胎兒是靠胎盤來呼吸的,屬先天真息。嬰兒脫體後,臍帶即被切斷,先天呼吸中止,後天呼吸開始。而臍帶、胎盤則緊連在臍中,所以,沒有神闕,生命將不復存在。因此如果人體啟動胎息功能,就猶如給人體建立了一座能源供應站,人就時刻元氣滿滿。

要啟動能源供應站,首先要鋪設管道。中經堂彭祖煉臍術遵循天人合一的規律,在特定時節(24節氣),選用氣味俱厚且善於走竄的上品藥材,疏通人體的經絡系統(以奇經八脈為主),上通泥丸(百會),中達勞宮,下透湧泉,五個點全都打通,打通的標誌就是每個部位都要達到出汗。其次要建立動力系統,隔附子肉桂餅灸可以把藥物的藥氣凝聚在神闕,通過艾灸的熱流從臍部擴充到全身,達到補氣培元,激發人體自愈力的效果。

三伏貼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三伏這段時間正是萬物一年中生長髮育最快的時候,人體的代謝能力達到頂峰,此時運用補虛助陽藥或溫裡散寒藥物,天人合一,可將陰寒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這也是中醫強調“冬病夏治”的原因。

2019年三伏天分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共40天,具體如下: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伏前貼:7月1日——7月11日

加強貼:8月1日——8月10日

伏後貼:8月21日——8月31日

適用症

①呼吸系統疾病:哮喘、老慢支、過敏性鼻炎、咽炎、梅核氣、體虛、容易感冒等

②消化系統疾病:胃潰瘍疾患、胃脹、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腹瀉、便祕等

③痺症:風溼性關節炎、頸、肩、腰腿受風、寒、溼侵襲諸症

④婦產科疾病:痛經、產後受風、頭痛等

大暑|大暑至,暑正濃

綜合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