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怎麼辦?國家級名老中醫李延教授:辨證論治取實效

中醫 健康 中醫育兒 2017-05-20

點擊關注:中醫育兒頭條號

最放心、便捷的中醫育兒指南 兒童健康資訊的最佳專業平臺

小兒厭食症是指小兒較長時間食慾不振或食慾減退,見食不貪,食量減少,甚則拒食的一種慢性消化功能紊亂綜合徵,是兒科常見病。1~6歲小兒多見,且有逐年上升趨勢,城市兒童發病率較高,但預後良好。若病程遷延不愈,可使氣血化生乏源,導致小兒營養不良、貧血、消瘦,甚至轉為疳積,影響小兒的生長髮育。

李延教授認為,本病的治療不僅要補脾,最重要的是注重運脾。同時注重小兒情志的變化,方中多加疏肝健脾之麥芽。對於餵養不當的小兒,注意健脾消食的同時,不過用克伐之品。

小兒厭食怎麼辦?國家級名老中醫李延教授:辨證論治取實效

厭食示意圖

一、病因病機

對於本病的認識,古醫籍中的“惡食”“傷食”“納呆”均屬本病範疇。本病的發生多由於餵養不當、他病傷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調所致。病變髒腑在脾胃。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的功能失調,影響水谷的受納和運化,而造成厭食。現今社會獨生子女較多,嬌生慣養,所願不遂,則出現肝鬱氣滯,橫克脾土,脾失健運,胃失受納,則出現厭食。餵養不當,過早過多食用油膩或零食,損傷脾胃之陰,造成厭食。素體脾虛,受納健運失常,造成厭食。《靈樞·脈度》雲:“脾氣通於口,脾合則口能知五穀矣”。

二、辨證論治

本病的治療多以運脾開胃為原則,對於不同的臨床表現給予不同的治療,並注重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不易克伐,不忘時時固護正氣。

1、脾胃陰虛

證候:消瘦面黃,皮膚乾燥,口乾,心煩,大便幹,小便黃,手腳心熱,脣紅。舌紅,苔膩,脈細數。

治則:滋陰健脾和胃。

方藥:太子參、生白朮、炒雞內金、山藥、蒼朮、石斛、砂仁。

方中太子參滋陰而不礙脾胃運化;生白朮既健脾又治療便祕;砂仁醒脾升胃,行氣寬中;張錫純謂:“山藥能滋陰又利溼……健脾補肺”;石斛滋胃腎之陰,先後天並補;蒼朮運脾燥溼,行氣和胃;炒雞內金和胃健脾,寬中消食。諸藥甘緩而不滋膩。

小兒手腳心熱者,多會出現光腳走路、好動等症狀,臨床辨證應悉心體會。

2.肝胃不和

證候:神疲面黃,食少噁心,情緒急躁,愛哭鬧。脣舌淡白,脈微弦。

治則: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方藥:太子參、柴胡、白朮、佛手、砂仁、生麥芽、炒雞內金。

方中太子參補氣益陰;柴胡條達肝氣;佛手、生麥芽疏肝健脾;炒雞內金和胃健脾,寬中消食;白朮健脾,便祕者用生白朮;便溏者,用炒白朮;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寬中。

3.脾胃虧虛

證候:面黃,食少,甚則拒食,口中無味,喜辛辣刺激性食物,便溏,小便頻。舌淡胖或有齒痕,脈緩或弱。

治則:健脾和胃,兼以消食。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焦山楂、焦神曲、炒雞內金。

李延教授在治療本證時,對於小兒素體虛弱、易患感冒者,加桂枝湯調和營衛;加白花蛇舌草增強小兒免疫功能。

小兒厭食怎麼辦?國家級名老中醫李延教授:辨證論治取實效

三、醫案一則

趙某,女,10歲,2001年10月3日初診。

家屬訴小兒長時間食慾不振,厭惡進食,經西醫院確診為小兒厭食症,服用中西藥未見療效。

診見:厭食加重,精神不振,形體消瘦,面色少華,氣短懶言,脣乾裂。舌紅少津,脈細弱。

中醫診斷:厭食症。

辨證:氣陰兩虛。

治法:健胃運脾,益氣生津。

處方:蒼朮15g,太子參10g,山藥10g,砂仁10g,焦山楂10g,雞內金15g,谷芽30g。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10月15日二診:藥後精神較前佳,食慾見好,諸症見好轉,囑續服原方。繼服10劑,食慾旺盛,諸症悉除。囑其服健脾丸鞏固調養。

【按語】本案厭食症,其主要病因為嬌生慣養,同時由於家長缺乏科學餵養知識,膳食成分、結構不合理,片面追求高營養等引起,致脾胃失和,脾失健運而發為厭食。

方中蒼朮運脾燥溼,行氣和胃,能就脾之所喜而去脾之所惡,使脾氣舒展,運化之機恢復而達健旺,炒之則可用其燥而制其燥,故用為君藥。太子參健胃補脾,益氣生津,配伍蒼朮,以防蒼朮香燥傷津;山藥能滋陰又利溼;砂仁醒脾升胃,行氣寬中;陳皮理氣降逆,調中開胃,與太子參、砂仁共為臣藥。焦山楂消食化滯,下行活血,善消肉食之積;炒雞內金和胃健脾,寬中消食;炒谷芽健脾開胃,消食化積。諸藥配伍,共奏醒脾健運、和胃消滯之功。

小兒厭食怎麼辦?國家級名老中醫李延教授:辨證論治取實效

本文摘自《李延學術經驗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吳限主編)一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