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

中華百家姓 北宋 李立新 南北朝 玉林新聞網 2017-05-12
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

您貴姓?

一生之中我們每個人都要無數次回答這個問題。姓氏,是標識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對中國人來說意義非凡;姓氏,是家族歷史的承載和延續。

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姓氏文化就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重要體系,對姓氏的梳理,有助於我們認清民族發展的軌跡,知曉自己的來處,感受到血脈深處的家國聯繫,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強族群團結,促進鄰里和諧,實現民族復興。

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

中原先民南遷示意圖。

玉林市是一個人口大市,也是一個姓氏大市,兩千多年來,漢民族和各少數民族在這裡不斷融合繁衍,形成了多元的玉林姓氏文化。今年,玉林市開展“三個年一活動”,其中的“旅遊文化發展年”,提出深入挖掘培育玉林旅遊文化,而姓氏文化正是旅遊文化裡面最有玉林特色的一部分。

玉林日報社敏銳地抓住時代的脈動,派出精幹採訪團隊,深挖玉林姓氏文化的豐富資源,著力打造《您貴姓》大型姓氏文化報道,透過姓氏文化,追根溯源,暢談古今,為玉林市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再添薪火。

今年3月,《您貴姓》特別報道組不顧春寒料峭,組建兩路報道團隊,分赴河南、福建,直抵姓氏文化產生、發展、遷徙的源頭和重要節點,拉開玉林姓氏文化尋根問祖的大幕。

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

通過對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徐金星教授(左一)的採訪,記者更形象地瞭解到了客家人南遷的線路以及客家民系形成的過程。

中華姓氏樹的主幹是黃帝,枝葉是流佈天下的不同姓氏。可以看到,出自姓氏始祖之一黃帝的姓氏,佔了一大半。

河南是中華文明孕育發展的原鄉,也是中國姓氏的主要發源地。中國的3000多個主要姓氏,起源於河南的有1500多個,在當今中國常見的100個大姓中,源於河南的有73個。

可以說,探究姓氏文化,河南是必須迴歸的原點。

《您貴姓》特別報道組在10天的行程中,先後前往河南省鄭州市、洛陽市、開封市、信陽市固始縣等地,從黃帝故里到夏商周都城,從洛河上的洛陽橋到黃河畔的珠璣巷,從客家南遷紀念碑到固始根親文化園,在遼闊的黃土地上一路追尋探訪,和許許多多志同道合共同關注姓氏文化的人們相遇,瞭解到很多隱祕在歷史中的故事。

越是向前行走,越是穿越千里追尋祖先的蹤跡,我們越能體會到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縱貫了數千年的傳承,關乎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文化力量。

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

玉林姓氏河南大尋根採訪路線圖。

歷史上,中原先民的一次次大規模南遷,恰似在中國地圖的中南部地區畫了一條曲線,玉林所處的嶺南一帶,便是這條曲線的終端。因此,在玉林的許多姓氏背後,都蘊藏著跨越了一個又一個省份、一個又一個朝代的宏大故事。

水有源,樹有根。玉林的姓氏,有的遷自江西,有的遷自湖南,有的從廣東而來,有的從福建而來,可若是一代代窮追根源,許多家族都有一個共同的故鄉——河南。玉林地處祖國南疆,與河南相隔2000多公里,正是姓氏文化這根紐帶把玉林與河南老家緊緊相連。

老家河南在呼喚

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

今年3月,玉林日報社《您貴姓》特別報道採訪小組千里迢迢奔赴河南採訪。

姓氏,是一把鎖。中華姓氏起源自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幾千年源遠流長,直至今時今日,雖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卻被共同的姓氏起源跨越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緊密地連環相扣。這是歲月無情中的深情,滄海桑田裡的恆心。

要解開這把鎖,就得找到一把同樣跨越了歷史和距離的鑰匙。特別報道團隊反覆尋覓,從故紙堆中,從專家的口中,從一座又一座老祠堂裡,當團團纏繞的線索被一點點解開,所有的源頭都指向了一個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河南,中國姓氏和中華文明的原鄉。

河南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在中國《百家姓》的姓氏中,有100多個姓氏源於河南。中國的3000多個主要姓氏,起源於河南的有1500多個,在當今中國常見的100個大姓中,源於河南的有73個,其中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和“陳、林、李、許、蔡,天下佔一半”之說的七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

玉林日報社《您貴姓》大型新聞報道活動的一支採訪隊伍專門到了河南進行了一次意義非凡的“玉林姓氏文化溯源之旅”,被一種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久久地震撼著、感動著。

2000年的時候,玉林的一位古籍收藏家在廢舊收購站裡找到了一本紙頁泛黃的小冊子,冊子雙面抄寫,合共46頁,是清末玉林一地的識字讀本,蘊含了豐富的人文信息。

其中專門提到一句“州背街蔣,風排塘楊。木根坡謝,水浸社樑。”這四句話點出的可不僅僅是地名,而是一個個興旺至今的姓氏大族。

有意思的是這本冊子的作者,清末進士蘇清浦本人也是出自玉林的姓氏大族——江岸蘇家。

同時期的一本玉林雜詩中更是詳細記述道:“州背富家鍾寧蔣,福綿大姓蕭何唐,功名至大高山牟,江岸亦有蘇共楊,周吳鄭文稱貴士,並及曾龍唐晏張,大牛窩歐長旗李,南門陳姓荔枝樑,元地山姚大樓鄭,硃砂垌及橋頭黃。”

一百多年過去了,今天的玉林人仍然對這些稱謂耳熟能詳,哪怕是現在,人們遇到一個蔣姓玉林人,第一反應也往往會問上一句:“州珮蔣?”

姓氏,是血緣家系的標識,在以孝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姓氏因為特殊的意義而具有了穿越歷史的文化承載力。數千年來,只要人們沿著姓氏傳承的道路回溯,就一定能找到祖先留下的道路。

對於玉林人來說,這條路或許有些漫長。

若是一代代窮追根源,所有這些家族都有一個共同的故鄉——中原,河南。

系出中原 根在河洛

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祕書長李立新向記者深入闡述了中國的姓氏文化。

為什麼要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尋找玉林人的根呢?

玉林人所熟悉的“南門陳”,在宗祠門前的對聯上有這麼兩句話:“潁川世澤長,浙水源流遠”,意思是陳家的祖上來自浙江一帶,再往上追溯則發源於古代的潁川郡。

潁川郡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附近。事實上,不僅僅是“南門陳”,玉林占人口最多的幾大姓氏如李、陳、黃、樑等姓氏,它們的根都在中原。

中華姓氏中,90%以上出自黃帝及其後裔。在河南鄭州新鄭市,黃帝故里已在軒轅丘上靜候了五千年。這裡是古代中國地理上的中心區域,坐落著中嶽嵩山;同時也是文化意義上的核心區域,是所謂中原文明的地標。

在黃帝故里景區有一棵銅鑄的中華姓氏樹,其中主幹是黃帝的姬姓,枝葉是流佈天下的不同姓氏,詳盡刻畫了由黃帝發端起始,不斷分化演變的姓氏支系。黃帝寶鼎鼎壇周圍設三個層面,上層是以“風”係為主的姓氏,第二層是“女”系下傳姓氏,第三層是宋代排列的百家姓。鼎壇附近還設有中華姓氏牆,上邊刻有3000多個主要姓氏。

特別報道組在位於鄭州的工作室裡見到了百集系列劇《中華百家姓·起源故事》的總導演張清,這部系列劇目前已經完成了第一季的攝製,即將和世人見面。

張清興致勃勃地跟記者交流起玉林姓氏的故事,“姓氏是怎麼跟隨家族一路南遷的?玉林的姓氏從哪兒來?這就是一個非常宏大的中原文明南遷南渡的歷史進程的縮影。”

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

黃帝故里位於河南省新鄭市,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

姓氏源自黃帝,又是何時擴展到玉林的呢?秦始皇曾經南遷大軍鎮守嶺南,但是從目前出土的考古資料顯示,當時秦人並未深入到玉林一帶。直至漢朝馬援沿著南流江南征,才第一次將中原文明帶到了玉林。儘管如此,除了馬援留下的少數駐軍,玉林仍然沒有出現姓氏大族的影子,直到距今一千七百年前西晉永嘉年間中原先民南遷的出現。

洛陽偃師市市區北部的虎頭山森林公園大門東側,寓意1700年曆程的17級臺階的兩層方壇上,一座淺紅色花崗岩紀念碑靜靜地立在夕陽下。

“系出中原,根在河洛。”

這塊名為中原客家先民南遷聖地紀念碑的銘文裡,質樸的話語似乎噙滿了歲月悵惘的淚水,以及一聲聲悠長久遠的慨嘆。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遊牧民族大舉南下,攻破京城洛陽,天下大亂,中原士族相隨南逃、中原文明及中原政權南遷於建康(即今南京市),史稱“衣冠南渡”。

中原文明規模最大的三次南遷,就有兩次發端於洛陽為核心的河洛地區。

跨越時空的大遷徙

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

河南信陽固始縣的根親文化公園有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

洛陽日報社的張廣英老師是一位活字典,對於洛陽的各類文獻、遺蹟、典故如數家珍,但她自己卻認為只是略懂皮毛,畢竟“洛陽的歷史文化實在太豐富了。”

洛陽是周朝舊都。詳查百家姓氏,能夠發現大多數姓氏的起源在周朝。周朝分封制是歷史的一次巨大進步,被分封到遠地的諸侯帶去了先進的文明,極大地擴展了中原王朝的影響力。正是在分封制的滾滾大潮中,姓氏迎來了一次普及化的浪潮。如周武王姬發之弟被封於畢,是王姓的始祖之一;周成王時期分封的姬姓劉國,是劉姓的得姓源頭之一。

按照西周制度,得到周天子封賜的各國諸侯,又在自己的封國內如法炮製,對於自己的後代和卿大夫進行分封,賜予領地,使之成為第二層次的“氏”。他們有的以自己的爵位、官職為氏,有的以父祖名字為氏,還有許多卿大夫就以自己獲得的田邑名稱作為“氏”,如馮、劉、白、崔、盧、鮑、聶、費、範、蒯等。而這些卿大夫還可以再向下分封新氏。這樣一來,中國的姓氏數量驟然擴大了。

時間的轉盤撥到晉朝永嘉年間,中原姓氏的第一次大遷徙揭開了帷幕。

張廣英帶著記者一行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路徒步前行,當兩邊的山崖漸漸收窄,一座廢棄的低矮的關隘出現在眼前。

寬不過數丈,長不足百步,毫不起眼的關口卻在數千年來的史書上被反覆提及。

轘轅關,位於洛陽偃師,在少室、太室兩山之間。它有趨東都、困陽城之必扼的重要戰略位置,是遠古華夏第一道文明曙光向南散播的關口。

“洛陽其實是一塊盆地,所以在四面山上都有關隘,在永嘉之亂的時候,這是人口最為密集的地方,人們就是從轘轅關東出洛陽,向豫南和江浙一帶遷徙。”

車馬轔轔、絡繹不絕,從公元四世紀初開始整整一百多年的時間裡,約有70萬人口從中原遷往長江流域。之後又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時期,一次次戰亂和遷徙,他們將姓氏的種子帶到了廣闊的南方,成為了如今包括玉林人在內數以億計的南方居民的祖先。

唐代是晉朝之後的第一次大一統王朝,據史書不完全記載,現玉林一帶唐代人口在7萬人以上,其中容州17087人,牢州11756人,鬱林州9699人,白州9498人,繡州9773人,禺州17048人。

這場綿延兩百多年的大遷徙,讓當時偏居嶺南蠻荒之地的玉林迎來了中原文明的先驅。

唐朝末年直到宋朝,五代十國的大亂局再一次驅動中原文明向南方擴散。相當數量的漢人到達玉林。如容縣的封、關、張姓等,玉林的陳姓、陶姓、鍾姓、龐姓等遷入,還有其他無法考證的眾多姓氏也遷居玉林。事實上,宋朝時,玉林一帶已有“主、客”之分。在戶籍記載中的“主”戶,應當就是前代已定居此地的漢人及已經漢化了的原住民。所謂“客”,實際上就是唐宋時期遷至此的漢人,這就是廣泛意義上的客家人,也就是從其他地方遷至此的北方人。數量有多少呢?據史料不完全記載,當時已經有6700多戶遷居至今玉林一帶。其中,“容州普寧郡,戶,主,一萬零二百二十九;客,三千五百四十七”;“鬱林州,戶,主三千五百四十二;客二千三百”;“白州,戶,主三千七百二十七,客八百六十二”。這是玉林客家人祖先最早的記載。

李立新博士是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所副所長,2010年他開始擔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祕書長,從研究甲骨文轉向到研究姓氏文化,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研究領域內的著名專家。

當聽記者談起,玉林的博白縣是廣西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同時還是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縣,李立新的探究癖又“發作”了。

據他介紹,歷史上漢民族有幾次大規模的南遷。

“也就是兩宋過渡的那個時候,北宋滅亡,南宋遷往杭州建都,大批中原漢人跟著湧入江南,這個就是建炎南渡。之後還有宋末元初、明末清初的幾次遷徙,對於嶺南一帶的影響都非常大。”

明清兩代,大量漢族人出於各種原因(如因任職至仕而留下來、因經商而定居、因戰亂而流落、因軍屯而世居等)從江西福建廣東湖南等地遷入玉林境內,廣泛分佈於轄區內各個角落.,如玉林蘇姓始祖明洪武年間從廣東順德遷居州珮、玉林晏姓周姓黎姓來自江西吉安、玉林大部分李姓的始祖來自湖南長沙府、玉林州珮蔣姓來自湖南、北流新豐李姓始祖則來自福建、玉林州珮張姓自廣東來玉林經商而定居、玉林高山牟姓始祖因宦而定居玉林、福綿唐姓因軍而居玉林、玉林南門陳自陳應定居興業龍安後至明代時子孫擴散到各地、定居興業大平山陽護的陶姓至明代時子孫擴展至陸川縣,容縣潘姓自河南、盧姓自江西、陸姓等自廣東遷入。

明清時期玉林較穩定的環境及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各地人丁興旺,在人口壓力下不斷擴散,讓玉林最終形成了今日的姓氏版圖。

藏在姓氏裡的記憶

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

雖然開封的“珠璣巷“是舊址新建的,但這裡的守望閣卻記載著客家人族群的精神守望。

開封,七朝古都,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黃河高懸於城北,滋養著、守望著這座古老的城市。

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徐金星教授是姓氏文化領域的泰山北斗,他如此評價開封城對於姓氏南遷的意義:“歷史上有三次影響最大的南遷,其中之一就是北宋末年靖康之亂,那個時候宋朝是非常發達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一個億,這就造成一個什麼局面呢?就是北方的居民南遷已經不能停留在長江流域的平原地帶,因為人口飽和了,只能向更深入的丘陵和偏遠地帶遷徙,比如福建、比如兩廣。”因此可以說,開封城的這一次南遷,才是對玉林人影響最大、最深遠的一次遷徙。

北宋末年的建炎南渡,汴梁(開封)城破,大批中原人為躲避戰亂,紛紛向南遷移。其中部分從東京汴梁逃出的難民,越過南嶺,到達南雄州在此停留或居住,為懷念汴梁珠璣巷故里而改“敬宗巷”為“珠璣巷”。這些中原移民繼續向南遷至珠江三角洲,再遷往其他地區。

近一千年後的今天,當特別報道組對玉林的許多姓氏大族進行採訪的時候,不少人仍然會下意識地說出:“我們祖先來自‘珠璣巷’。”繼續追問會發現,他們也許並不能清楚明白地說明“珠璣巷”的由來,卻能深刻地回憶起兒時祖輩講述過的“珠璣巷”的故事。

“珠璣巷”在無意中成為了一串神奇的祕鑰,無論過去了多少年頭,無論方言變得多麼不同,有一種公共的記憶潛藏在每一頁泛黃的史書後面,不受歲月浸蝕。

走上黃河大堤,眼前的黃河水面開闊而平靜,但在歷史上它卻時常氾濫,一次次黃河水患挾帶著大量泥沙,淹沒了一代又一代宮闕樓臺。珠璣巷已經無處尋找,但在開封城裡,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名字。

開封日報報業集團的張東偉從事文化研究多年,他認為:“重要的不是這個地方在哪裡,它就在人們心裡,一千多年都沒變過,無論是在廣東南雄的珠璣巷,還是開封的珠璣巷,這就是血脈聯繫,就是姓氏的意義。”

“珠璣巷”之外,姓氏留下的公共記憶還有很多。

玉林人中,不少姓氏大族是從福建一帶遷徙而來。有趣的是,流經福建省泉州市西側的河稱為晉江,東側的河稱為洛陽江。清代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寫道:“晉江之名,以晉南渡時,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名。”而在泉州的洛陽江上有一座洛陽橋,正是得名於洛陽城裡已經難見原貌的那座古洛陽橋。

今天,在很多玉林人的家族譜系上都有來自福建的記載,想必當年他們的祖先,正是洛陽江畔、洛陽橋頭走過的身影吧。

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佔地廣闊的華夏根親文化園正門上寫著“欲善其終,必固其始”。

這座縣城被稱為“唐人故里,閩臺祖地”。它位於中原與華東的交融地帶,坐擁“吳頭楚尾”、“豫南楊北”的交通孔道之上,北有淮運,南有官道,是中原腹地唯一一處水陸交通俱佳之地,成為歷史上中原人渡過淮河向東南前往廬州、安慶、徽州直至浙江、福建的必經之處,也是歷代中原人向閩、粵、贛等地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

固始方言屬於中原官話信蚌片,而臺灣屬閩南方言區,但是,兩者卻有非常驚人的相似,如“天亮”說成“天光”、“太陽”說成“日頭”、“水開了”說成“水滾了”、“清晨”說成“早起”、“下雪”說成“落雪”等。有意思的是,玉林話裡也將“下雨”說成“落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無法割棄的文化血脈。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追尋每一個姓氏的祕密,原本就是為了回到共同的、連接我們血脈的根。

《您貴姓》大型姓氏文化報道下週繼續刊發,敬請關注。

(信息來源:玉林日報策劃 黃雲 胡富光 撰稿 陳津遠 攝影 鄧斯瀟)

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

責編:鍾丹丹|主編:劉海東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

事關710萬玉林人!這群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只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