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壁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收藏曆史,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曾令伶倫制磬,擊磬樂,“以樂和正”,寓教於樂,促進天下安定。《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靈璧石鍾愛有加,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追捧使靈壁石成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皺、透”相石四法無疑是針對靈璧石一類的石頭而言的,因為米芾當年就在離靈璧石產地不遠的漣州做官,接觸、玩賞最多的自然也就是靈璧石了。

"

靈壁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收藏曆史,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曾令伶倫制磬,擊磬樂,“以樂和正”,寓教於樂,促進天下安定。《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靈璧石鍾愛有加,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追捧使靈壁石成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皺、透”相石四法無疑是針對靈璧石一類的石頭而言的,因為米芾當年就在離靈璧石產地不遠的漣州做官,接觸、玩賞最多的自然也就是靈璧石了。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的提出是對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大貢獻,其意義無疑是很重要的。根據當今賞石文化的發展,人們又提出“形、質、色、紋”新的賞石標準。有人說這是對傳統觀賞石標準的挑戰,其實不然。誠然“形、質、色、紋”要比“瘦、漏、皺、透”全面,用此條件可評鑑更多的石種,但只要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可操作的賞石標準,“形、質、色、紋”是評石的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評石的具體標準。

"

靈壁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收藏曆史,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曾令伶倫制磬,擊磬樂,“以樂和正”,寓教於樂,促進天下安定。《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靈璧石鍾愛有加,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追捧使靈壁石成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皺、透”相石四法無疑是針對靈璧石一類的石頭而言的,因為米芾當年就在離靈璧石產地不遠的漣州做官,接觸、玩賞最多的自然也就是靈璧石了。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的提出是對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大貢獻,其意義無疑是很重要的。根據當今賞石文化的發展,人們又提出“形、質、色、紋”新的賞石標準。有人說這是對傳統觀賞石標準的挑戰,其實不然。誠然“形、質、色、紋”要比“瘦、漏、皺、透”全面,用此條件可評鑑更多的石種,但只要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可操作的賞石標準,“形、質、色、紋”是評石的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評石的具體標準。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當然,“形、質、色、紋”給玩石人指出了好石頭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賞。第一是“形”,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形要完整,不破不裂。畫面石要石形勻稱、飽滿(切片石不在此例);象形石要形象生動自然;園林石(太湖石、靈璧石類)應瘦、漏、透、秀等。“質”一般說來,觀賞石的密度越高、硬度越大,手感的潤度也就越好。“色”很明確就是指顏色,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色彩明快,乾淨,如果是兩個以上顏色應該反差較大有對比,色彩和諧有美感。有的顏色就是構成圖案的主要因素,有的顏色本身就是觀賞石的主題。“紋”在不同的石種上指不同的東西,在畫面石上指由不同的色塊、線條形成的圖案;在靈璧石、太湖石上指石皮上的“皺”,在另外的石上又可能指的是石頭的機理、紋理等。另外還要提到一個字就是“韻”,這就是觀賞石整體反映或展現出的神韻、意境、趣味、氣勢等。對韻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生活經歷不同,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著很大差別。當人們的情感與石上展現的東西情景交融,虛實統一時,就能產生出意境。一個月亮,遊子想起了故鄉,詩人看到了嫦娥……

"

靈壁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收藏曆史,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曾令伶倫制磬,擊磬樂,“以樂和正”,寓教於樂,促進天下安定。《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靈璧石鍾愛有加,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追捧使靈壁石成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皺、透”相石四法無疑是針對靈璧石一類的石頭而言的,因為米芾當年就在離靈璧石產地不遠的漣州做官,接觸、玩賞最多的自然也就是靈璧石了。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的提出是對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大貢獻,其意義無疑是很重要的。根據當今賞石文化的發展,人們又提出“形、質、色、紋”新的賞石標準。有人說這是對傳統觀賞石標準的挑戰,其實不然。誠然“形、質、色、紋”要比“瘦、漏、皺、透”全面,用此條件可評鑑更多的石種,但只要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可操作的賞石標準,“形、質、色、紋”是評石的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評石的具體標準。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當然,“形、質、色、紋”給玩石人指出了好石頭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賞。第一是“形”,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形要完整,不破不裂。畫面石要石形勻稱、飽滿(切片石不在此例);象形石要形象生動自然;園林石(太湖石、靈璧石類)應瘦、漏、透、秀等。“質”一般說來,觀賞石的密度越高、硬度越大,手感的潤度也就越好。“色”很明確就是指顏色,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色彩明快,乾淨,如果是兩個以上顏色應該反差較大有對比,色彩和諧有美感。有的顏色就是構成圖案的主要因素,有的顏色本身就是觀賞石的主題。“紋”在不同的石種上指不同的東西,在畫面石上指由不同的色塊、線條形成的圖案;在靈璧石、太湖石上指石皮上的“皺”,在另外的石上又可能指的是石頭的機理、紋理等。另外還要提到一個字就是“韻”,這就是觀賞石整體反映或展現出的神韻、意境、趣味、氣勢等。對韻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生活經歷不同,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著很大差別。當人們的情感與石上展現的東西情景交融,虛實統一時,就能產生出意境。一個月亮,遊子想起了故鄉,詩人看到了嫦娥……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

靈壁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收藏曆史,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曾令伶倫制磬,擊磬樂,“以樂和正”,寓教於樂,促進天下安定。《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靈璧石鍾愛有加,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追捧使靈壁石成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皺、透”相石四法無疑是針對靈璧石一類的石頭而言的,因為米芾當年就在離靈璧石產地不遠的漣州做官,接觸、玩賞最多的自然也就是靈璧石了。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的提出是對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大貢獻,其意義無疑是很重要的。根據當今賞石文化的發展,人們又提出“形、質、色、紋”新的賞石標準。有人說這是對傳統觀賞石標準的挑戰,其實不然。誠然“形、質、色、紋”要比“瘦、漏、皺、透”全面,用此條件可評鑑更多的石種,但只要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可操作的賞石標準,“形、質、色、紋”是評石的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評石的具體標準。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當然,“形、質、色、紋”給玩石人指出了好石頭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賞。第一是“形”,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形要完整,不破不裂。畫面石要石形勻稱、飽滿(切片石不在此例);象形石要形象生動自然;園林石(太湖石、靈璧石類)應瘦、漏、透、秀等。“質”一般說來,觀賞石的密度越高、硬度越大,手感的潤度也就越好。“色”很明確就是指顏色,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色彩明快,乾淨,如果是兩個以上顏色應該反差較大有對比,色彩和諧有美感。有的顏色就是構成圖案的主要因素,有的顏色本身就是觀賞石的主題。“紋”在不同的石種上指不同的東西,在畫面石上指由不同的色塊、線條形成的圖案;在靈璧石、太湖石上指石皮上的“皺”,在另外的石上又可能指的是石頭的機理、紋理等。另外還要提到一個字就是“韻”,這就是觀賞石整體反映或展現出的神韻、意境、趣味、氣勢等。對韻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生活經歷不同,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著很大差別。當人們的情感與石上展現的東西情景交融,虛實統一時,就能產生出意境。一個月亮,遊子想起了故鄉,詩人看到了嫦娥……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相對“形、質、色、紋”,“瘦、漏、皺、透”就很明白,“瘦”是指石頭的體型要瘦,有變化,不廉腫;“漏”就是指石頭要玲瓏,空靈;“皺”是指石膚要有紋理、變化;“透”是指石頭要多洞,石有洞就不呆板。雖然“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操作標準,但我們透過這些表面的東西就會看到它還蘊涵著深深的文人情懷。

首先是“瘦”,中國古代文人大多關心社會,關注民生,他們有著報效朝廷,為國效力的遠大抱負。但更多的社會現象,又往往使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報國無門,救民無力,所以有了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嘆息;有了李白“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吶喊;有了杜甫“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的感嘆;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情。瘦,其實也就是他們內心的一種感受。

"

靈壁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收藏曆史,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曾令伶倫制磬,擊磬樂,“以樂和正”,寓教於樂,促進天下安定。《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靈璧石鍾愛有加,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追捧使靈壁石成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皺、透”相石四法無疑是針對靈璧石一類的石頭而言的,因為米芾當年就在離靈璧石產地不遠的漣州做官,接觸、玩賞最多的自然也就是靈璧石了。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的提出是對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大貢獻,其意義無疑是很重要的。根據當今賞石文化的發展,人們又提出“形、質、色、紋”新的賞石標準。有人說這是對傳統觀賞石標準的挑戰,其實不然。誠然“形、質、色、紋”要比“瘦、漏、皺、透”全面,用此條件可評鑑更多的石種,但只要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可操作的賞石標準,“形、質、色、紋”是評石的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評石的具體標準。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當然,“形、質、色、紋”給玩石人指出了好石頭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賞。第一是“形”,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形要完整,不破不裂。畫面石要石形勻稱、飽滿(切片石不在此例);象形石要形象生動自然;園林石(太湖石、靈璧石類)應瘦、漏、透、秀等。“質”一般說來,觀賞石的密度越高、硬度越大,手感的潤度也就越好。“色”很明確就是指顏色,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色彩明快,乾淨,如果是兩個以上顏色應該反差較大有對比,色彩和諧有美感。有的顏色就是構成圖案的主要因素,有的顏色本身就是觀賞石的主題。“紋”在不同的石種上指不同的東西,在畫面石上指由不同的色塊、線條形成的圖案;在靈璧石、太湖石上指石皮上的“皺”,在另外的石上又可能指的是石頭的機理、紋理等。另外還要提到一個字就是“韻”,這就是觀賞石整體反映或展現出的神韻、意境、趣味、氣勢等。對韻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生活經歷不同,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著很大差別。當人們的情感與石上展現的東西情景交融,虛實統一時,就能產生出意境。一個月亮,遊子想起了故鄉,詩人看到了嫦娥……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相對“形、質、色、紋”,“瘦、漏、皺、透”就很明白,“瘦”是指石頭的體型要瘦,有變化,不廉腫;“漏”就是指石頭要玲瓏,空靈;“皺”是指石膚要有紋理、變化;“透”是指石頭要多洞,石有洞就不呆板。雖然“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操作標準,但我們透過這些表面的東西就會看到它還蘊涵著深深的文人情懷。

首先是“瘦”,中國古代文人大多關心社會,關注民生,他們有著報效朝廷,為國效力的遠大抱負。但更多的社會現象,又往往使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報國無門,救民無力,所以有了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嘆息;有了李白“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吶喊;有了杜甫“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的感嘆;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情。瘦,其實也就是他們內心的一種感受。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

靈壁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收藏曆史,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曾令伶倫制磬,擊磬樂,“以樂和正”,寓教於樂,促進天下安定。《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靈璧石鍾愛有加,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追捧使靈壁石成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皺、透”相石四法無疑是針對靈璧石一類的石頭而言的,因為米芾當年就在離靈璧石產地不遠的漣州做官,接觸、玩賞最多的自然也就是靈璧石了。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的提出是對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大貢獻,其意義無疑是很重要的。根據當今賞石文化的發展,人們又提出“形、質、色、紋”新的賞石標準。有人說這是對傳統觀賞石標準的挑戰,其實不然。誠然“形、質、色、紋”要比“瘦、漏、皺、透”全面,用此條件可評鑑更多的石種,但只要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可操作的賞石標準,“形、質、色、紋”是評石的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評石的具體標準。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當然,“形、質、色、紋”給玩石人指出了好石頭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賞。第一是“形”,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形要完整,不破不裂。畫面石要石形勻稱、飽滿(切片石不在此例);象形石要形象生動自然;園林石(太湖石、靈璧石類)應瘦、漏、透、秀等。“質”一般說來,觀賞石的密度越高、硬度越大,手感的潤度也就越好。“色”很明確就是指顏色,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色彩明快,乾淨,如果是兩個以上顏色應該反差較大有對比,色彩和諧有美感。有的顏色就是構成圖案的主要因素,有的顏色本身就是觀賞石的主題。“紋”在不同的石種上指不同的東西,在畫面石上指由不同的色塊、線條形成的圖案;在靈璧石、太湖石上指石皮上的“皺”,在另外的石上又可能指的是石頭的機理、紋理等。另外還要提到一個字就是“韻”,這就是觀賞石整體反映或展現出的神韻、意境、趣味、氣勢等。對韻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生活經歷不同,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著很大差別。當人們的情感與石上展現的東西情景交融,虛實統一時,就能產生出意境。一個月亮,遊子想起了故鄉,詩人看到了嫦娥……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相對“形、質、色、紋”,“瘦、漏、皺、透”就很明白,“瘦”是指石頭的體型要瘦,有變化,不廉腫;“漏”就是指石頭要玲瓏,空靈;“皺”是指石膚要有紋理、變化;“透”是指石頭要多洞,石有洞就不呆板。雖然“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操作標準,但我們透過這些表面的東西就會看到它還蘊涵著深深的文人情懷。

首先是“瘦”,中國古代文人大多關心社會,關注民生,他們有著報效朝廷,為國效力的遠大抱負。但更多的社會現象,又往往使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報國無門,救民無力,所以有了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嘆息;有了李白“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吶喊;有了杜甫“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的感嘆;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情。瘦,其實也就是他們內心的一種感受。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

靈壁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收藏曆史,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曾令伶倫制磬,擊磬樂,“以樂和正”,寓教於樂,促進天下安定。《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靈璧石鍾愛有加,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追捧使靈壁石成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皺、透”相石四法無疑是針對靈璧石一類的石頭而言的,因為米芾當年就在離靈璧石產地不遠的漣州做官,接觸、玩賞最多的自然也就是靈璧石了。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的提出是對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大貢獻,其意義無疑是很重要的。根據當今賞石文化的發展,人們又提出“形、質、色、紋”新的賞石標準。有人說這是對傳統觀賞石標準的挑戰,其實不然。誠然“形、質、色、紋”要比“瘦、漏、皺、透”全面,用此條件可評鑑更多的石種,但只要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可操作的賞石標準,“形、質、色、紋”是評石的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評石的具體標準。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當然,“形、質、色、紋”給玩石人指出了好石頭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賞。第一是“形”,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形要完整,不破不裂。畫面石要石形勻稱、飽滿(切片石不在此例);象形石要形象生動自然;園林石(太湖石、靈璧石類)應瘦、漏、透、秀等。“質”一般說來,觀賞石的密度越高、硬度越大,手感的潤度也就越好。“色”很明確就是指顏色,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色彩明快,乾淨,如果是兩個以上顏色應該反差較大有對比,色彩和諧有美感。有的顏色就是構成圖案的主要因素,有的顏色本身就是觀賞石的主題。“紋”在不同的石種上指不同的東西,在畫面石上指由不同的色塊、線條形成的圖案;在靈璧石、太湖石上指石皮上的“皺”,在另外的石上又可能指的是石頭的機理、紋理等。另外還要提到一個字就是“韻”,這就是觀賞石整體反映或展現出的神韻、意境、趣味、氣勢等。對韻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生活經歷不同,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著很大差別。當人們的情感與石上展現的東西情景交融,虛實統一時,就能產生出意境。一個月亮,遊子想起了故鄉,詩人看到了嫦娥……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相對“形、質、色、紋”,“瘦、漏、皺、透”就很明白,“瘦”是指石頭的體型要瘦,有變化,不廉腫;“漏”就是指石頭要玲瓏,空靈;“皺”是指石膚要有紋理、變化;“透”是指石頭要多洞,石有洞就不呆板。雖然“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操作標準,但我們透過這些表面的東西就會看到它還蘊涵著深深的文人情懷。

首先是“瘦”,中國古代文人大多關心社會,關注民生,他們有著報效朝廷,為國效力的遠大抱負。但更多的社會現象,又往往使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報國無門,救民無力,所以有了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嘆息;有了李白“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吶喊;有了杜甫“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的感嘆;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情。瘦,其實也就是他們內心的一種感受。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漏、透”,漏是上下貫通,透是前後通透。古代的教育並不是單一的,四書五經、天文、地理、醫學、占卜、武術、琴棋書畫,古代許多著名人物都是集多種才華於一身的。有不為良相、就為良醫的張仲景;發明地動儀的張衡;《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遊歷名山大川的徐霞客;書寫《齊民要術》的賈思勰;《農政全書》的作者徐光啟等,無一不是博覽群書的古代知識分子。他們上馬可打仗,下馬作詩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辛棄疾)。漏,是對自己學問的要求;透,是對事務觀察理解。漏、透是一種學習的貫通領會,是一種做人的豁達豪放,是一種精神上的博大廣闊。

“皺”,反映的是不圓滑,堅持真理的一種精神。文人有文人的情懷,文人的性格,這就是正直,不瞞不隱,光明磊落。在中國歷史上堅持真理,勇於向皇帝直言勸諫的人有很多,如不肯低頭的“強項令”,備棺上書的海瑞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數唐朝的魏徵了,他多次不分場合直言勸諫,有時弄得皇帝都下不了臺。但好在太宗還算是個明君,魏徵也就活到老了,被太宗稱為一面鏡子。

"

靈壁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收藏曆史,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曾令伶倫制磬,擊磬樂,“以樂和正”,寓教於樂,促進天下安定。《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靈璧石鍾愛有加,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追捧使靈壁石成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皺、透”相石四法無疑是針對靈璧石一類的石頭而言的,因為米芾當年就在離靈璧石產地不遠的漣州做官,接觸、玩賞最多的自然也就是靈璧石了。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的提出是對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大貢獻,其意義無疑是很重要的。根據當今賞石文化的發展,人們又提出“形、質、色、紋”新的賞石標準。有人說這是對傳統觀賞石標準的挑戰,其實不然。誠然“形、質、色、紋”要比“瘦、漏、皺、透”全面,用此條件可評鑑更多的石種,但只要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可操作的賞石標準,“形、質、色、紋”是評石的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評石的具體標準。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當然,“形、質、色、紋”給玩石人指出了好石頭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賞。第一是“形”,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形要完整,不破不裂。畫面石要石形勻稱、飽滿(切片石不在此例);象形石要形象生動自然;園林石(太湖石、靈璧石類)應瘦、漏、透、秀等。“質”一般說來,觀賞石的密度越高、硬度越大,手感的潤度也就越好。“色”很明確就是指顏色,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色彩明快,乾淨,如果是兩個以上顏色應該反差較大有對比,色彩和諧有美感。有的顏色就是構成圖案的主要因素,有的顏色本身就是觀賞石的主題。“紋”在不同的石種上指不同的東西,在畫面石上指由不同的色塊、線條形成的圖案;在靈璧石、太湖石上指石皮上的“皺”,在另外的石上又可能指的是石頭的機理、紋理等。另外還要提到一個字就是“韻”,這就是觀賞石整體反映或展現出的神韻、意境、趣味、氣勢等。對韻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生活經歷不同,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著很大差別。當人們的情感與石上展現的東西情景交融,虛實統一時,就能產生出意境。一個月亮,遊子想起了故鄉,詩人看到了嫦娥……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相對“形、質、色、紋”,“瘦、漏、皺、透”就很明白,“瘦”是指石頭的體型要瘦,有變化,不廉腫;“漏”就是指石頭要玲瓏,空靈;“皺”是指石膚要有紋理、變化;“透”是指石頭要多洞,石有洞就不呆板。雖然“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操作標準,但我們透過這些表面的東西就會看到它還蘊涵著深深的文人情懷。

首先是“瘦”,中國古代文人大多關心社會,關注民生,他們有著報效朝廷,為國效力的遠大抱負。但更多的社會現象,又往往使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報國無門,救民無力,所以有了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嘆息;有了李白“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吶喊;有了杜甫“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的感嘆;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情。瘦,其實也就是他們內心的一種感受。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漏、透”,漏是上下貫通,透是前後通透。古代的教育並不是單一的,四書五經、天文、地理、醫學、占卜、武術、琴棋書畫,古代許多著名人物都是集多種才華於一身的。有不為良相、就為良醫的張仲景;發明地動儀的張衡;《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遊歷名山大川的徐霞客;書寫《齊民要術》的賈思勰;《農政全書》的作者徐光啟等,無一不是博覽群書的古代知識分子。他們上馬可打仗,下馬作詩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辛棄疾)。漏,是對自己學問的要求;透,是對事務觀察理解。漏、透是一種學習的貫通領會,是一種做人的豁達豪放,是一種精神上的博大廣闊。

“皺”,反映的是不圓滑,堅持真理的一種精神。文人有文人的情懷,文人的性格,這就是正直,不瞞不隱,光明磊落。在中國歷史上堅持真理,勇於向皇帝直言勸諫的人有很多,如不肯低頭的“強項令”,備棺上書的海瑞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數唐朝的魏徵了,他多次不分場合直言勸諫,有時弄得皇帝都下不了臺。但好在太宗還算是個明君,魏徵也就活到老了,被太宗稱為一面鏡子。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

靈壁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收藏曆史,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曾令伶倫制磬,擊磬樂,“以樂和正”,寓教於樂,促進天下安定。《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靈璧石鍾愛有加,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追捧使靈壁石成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皺、透”相石四法無疑是針對靈璧石一類的石頭而言的,因為米芾當年就在離靈璧石產地不遠的漣州做官,接觸、玩賞最多的自然也就是靈璧石了。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的提出是對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大貢獻,其意義無疑是很重要的。根據當今賞石文化的發展,人們又提出“形、質、色、紋”新的賞石標準。有人說這是對傳統觀賞石標準的挑戰,其實不然。誠然“形、質、色、紋”要比“瘦、漏、皺、透”全面,用此條件可評鑑更多的石種,但只要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可操作的賞石標準,“形、質、色、紋”是評石的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評石的具體標準。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當然,“形、質、色、紋”給玩石人指出了好石頭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賞。第一是“形”,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形要完整,不破不裂。畫面石要石形勻稱、飽滿(切片石不在此例);象形石要形象生動自然;園林石(太湖石、靈璧石類)應瘦、漏、透、秀等。“質”一般說來,觀賞石的密度越高、硬度越大,手感的潤度也就越好。“色”很明確就是指顏色,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色彩明快,乾淨,如果是兩個以上顏色應該反差較大有對比,色彩和諧有美感。有的顏色就是構成圖案的主要因素,有的顏色本身就是觀賞石的主題。“紋”在不同的石種上指不同的東西,在畫面石上指由不同的色塊、線條形成的圖案;在靈璧石、太湖石上指石皮上的“皺”,在另外的石上又可能指的是石頭的機理、紋理等。另外還要提到一個字就是“韻”,這就是觀賞石整體反映或展現出的神韻、意境、趣味、氣勢等。對韻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生活經歷不同,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著很大差別。當人們的情感與石上展現的東西情景交融,虛實統一時,就能產生出意境。一個月亮,遊子想起了故鄉,詩人看到了嫦娥……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相對“形、質、色、紋”,“瘦、漏、皺、透”就很明白,“瘦”是指石頭的體型要瘦,有變化,不廉腫;“漏”就是指石頭要玲瓏,空靈;“皺”是指石膚要有紋理、變化;“透”是指石頭要多洞,石有洞就不呆板。雖然“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操作標準,但我們透過這些表面的東西就會看到它還蘊涵著深深的文人情懷。

首先是“瘦”,中國古代文人大多關心社會,關注民生,他們有著報效朝廷,為國效力的遠大抱負。但更多的社會現象,又往往使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報國無門,救民無力,所以有了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嘆息;有了李白“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吶喊;有了杜甫“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的感嘆;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情。瘦,其實也就是他們內心的一種感受。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漏、透”,漏是上下貫通,透是前後通透。古代的教育並不是單一的,四書五經、天文、地理、醫學、占卜、武術、琴棋書畫,古代許多著名人物都是集多種才華於一身的。有不為良相、就為良醫的張仲景;發明地動儀的張衡;《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遊歷名山大川的徐霞客;書寫《齊民要術》的賈思勰;《農政全書》的作者徐光啟等,無一不是博覽群書的古代知識分子。他們上馬可打仗,下馬作詩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辛棄疾)。漏,是對自己學問的要求;透,是對事務觀察理解。漏、透是一種學習的貫通領會,是一種做人的豁達豪放,是一種精神上的博大廣闊。

“皺”,反映的是不圓滑,堅持真理的一種精神。文人有文人的情懷,文人的性格,這就是正直,不瞞不隱,光明磊落。在中國歷史上堅持真理,勇於向皇帝直言勸諫的人有很多,如不肯低頭的“強項令”,備棺上書的海瑞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數唐朝的魏徵了,他多次不分場合直言勸諫,有時弄得皇帝都下不了臺。但好在太宗還算是個明君,魏徵也就活到老了,被太宗稱為一面鏡子。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

靈壁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收藏曆史,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曾令伶倫制磬,擊磬樂,“以樂和正”,寓教於樂,促進天下安定。《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靈璧石鍾愛有加,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追捧使靈壁石成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皺、透”相石四法無疑是針對靈璧石一類的石頭而言的,因為米芾當年就在離靈璧石產地不遠的漣州做官,接觸、玩賞最多的自然也就是靈璧石了。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的提出是對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大貢獻,其意義無疑是很重要的。根據當今賞石文化的發展,人們又提出“形、質、色、紋”新的賞石標準。有人說這是對傳統觀賞石標準的挑戰,其實不然。誠然“形、質、色、紋”要比“瘦、漏、皺、透”全面,用此條件可評鑑更多的石種,但只要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可操作的賞石標準,“形、質、色、紋”是評石的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評石的具體標準。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當然,“形、質、色、紋”給玩石人指出了好石頭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賞。第一是“形”,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形要完整,不破不裂。畫面石要石形勻稱、飽滿(切片石不在此例);象形石要形象生動自然;園林石(太湖石、靈璧石類)應瘦、漏、透、秀等。“質”一般說來,觀賞石的密度越高、硬度越大,手感的潤度也就越好。“色”很明確就是指顏色,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色彩明快,乾淨,如果是兩個以上顏色應該反差較大有對比,色彩和諧有美感。有的顏色就是構成圖案的主要因素,有的顏色本身就是觀賞石的主題。“紋”在不同的石種上指不同的東西,在畫面石上指由不同的色塊、線條形成的圖案;在靈璧石、太湖石上指石皮上的“皺”,在另外的石上又可能指的是石頭的機理、紋理等。另外還要提到一個字就是“韻”,這就是觀賞石整體反映或展現出的神韻、意境、趣味、氣勢等。對韻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生活經歷不同,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著很大差別。當人們的情感與石上展現的東西情景交融,虛實統一時,就能產生出意境。一個月亮,遊子想起了故鄉,詩人看到了嫦娥……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相對“形、質、色、紋”,“瘦、漏、皺、透”就很明白,“瘦”是指石頭的體型要瘦,有變化,不廉腫;“漏”就是指石頭要玲瓏,空靈;“皺”是指石膚要有紋理、變化;“透”是指石頭要多洞,石有洞就不呆板。雖然“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操作標準,但我們透過這些表面的東西就會看到它還蘊涵著深深的文人情懷。

首先是“瘦”,中國古代文人大多關心社會,關注民生,他們有著報效朝廷,為國效力的遠大抱負。但更多的社會現象,又往往使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報國無門,救民無力,所以有了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嘆息;有了李白“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吶喊;有了杜甫“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的感嘆;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情。瘦,其實也就是他們內心的一種感受。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漏、透”,漏是上下貫通,透是前後通透。古代的教育並不是單一的,四書五經、天文、地理、醫學、占卜、武術、琴棋書畫,古代許多著名人物都是集多種才華於一身的。有不為良相、就為良醫的張仲景;發明地動儀的張衡;《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遊歷名山大川的徐霞客;書寫《齊民要術》的賈思勰;《農政全書》的作者徐光啟等,無一不是博覽群書的古代知識分子。他們上馬可打仗,下馬作詩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辛棄疾)。漏,是對自己學問的要求;透,是對事務觀察理解。漏、透是一種學習的貫通領會,是一種做人的豁達豪放,是一種精神上的博大廣闊。

“皺”,反映的是不圓滑,堅持真理的一種精神。文人有文人的情懷,文人的性格,這就是正直,不瞞不隱,光明磊落。在中國歷史上堅持真理,勇於向皇帝直言勸諫的人有很多,如不肯低頭的“強項令”,備棺上書的海瑞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數唐朝的魏徵了,他多次不分場合直言勸諫,有時弄得皇帝都下不了臺。但好在太宗還算是個明君,魏徵也就活到老了,被太宗稱為一面鏡子。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

靈壁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收藏曆史,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曾令伶倫制磬,擊磬樂,“以樂和正”,寓教於樂,促進天下安定。《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靈璧石鍾愛有加,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追捧使靈壁石成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皺、透”相石四法無疑是針對靈璧石一類的石頭而言的,因為米芾當年就在離靈璧石產地不遠的漣州做官,接觸、玩賞最多的自然也就是靈璧石了。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的提出是對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大貢獻,其意義無疑是很重要的。根據當今賞石文化的發展,人們又提出“形、質、色、紋”新的賞石標準。有人說這是對傳統觀賞石標準的挑戰,其實不然。誠然“形、質、色、紋”要比“瘦、漏、皺、透”全面,用此條件可評鑑更多的石種,但只要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可操作的賞石標準,“形、質、色、紋”是評石的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評石的具體標準。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當然,“形、質、色、紋”給玩石人指出了好石頭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賞。第一是“形”,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形要完整,不破不裂。畫面石要石形勻稱、飽滿(切片石不在此例);象形石要形象生動自然;園林石(太湖石、靈璧石類)應瘦、漏、透、秀等。“質”一般說來,觀賞石的密度越高、硬度越大,手感的潤度也就越好。“色”很明確就是指顏色,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色彩明快,乾淨,如果是兩個以上顏色應該反差較大有對比,色彩和諧有美感。有的顏色就是構成圖案的主要因素,有的顏色本身就是觀賞石的主題。“紋”在不同的石種上指不同的東西,在畫面石上指由不同的色塊、線條形成的圖案;在靈璧石、太湖石上指石皮上的“皺”,在另外的石上又可能指的是石頭的機理、紋理等。另外還要提到一個字就是“韻”,這就是觀賞石整體反映或展現出的神韻、意境、趣味、氣勢等。對韻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生活經歷不同,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著很大差別。當人們的情感與石上展現的東西情景交融,虛實統一時,就能產生出意境。一個月亮,遊子想起了故鄉,詩人看到了嫦娥……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相對“形、質、色、紋”,“瘦、漏、皺、透”就很明白,“瘦”是指石頭的體型要瘦,有變化,不廉腫;“漏”就是指石頭要玲瓏,空靈;“皺”是指石膚要有紋理、變化;“透”是指石頭要多洞,石有洞就不呆板。雖然“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操作標準,但我們透過這些表面的東西就會看到它還蘊涵著深深的文人情懷。

首先是“瘦”,中國古代文人大多關心社會,關注民生,他們有著報效朝廷,為國效力的遠大抱負。但更多的社會現象,又往往使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報國無門,救民無力,所以有了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嘆息;有了李白“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吶喊;有了杜甫“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的感嘆;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情。瘦,其實也就是他們內心的一種感受。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漏、透”,漏是上下貫通,透是前後通透。古代的教育並不是單一的,四書五經、天文、地理、醫學、占卜、武術、琴棋書畫,古代許多著名人物都是集多種才華於一身的。有不為良相、就為良醫的張仲景;發明地動儀的張衡;《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遊歷名山大川的徐霞客;書寫《齊民要術》的賈思勰;《農政全書》的作者徐光啟等,無一不是博覽群書的古代知識分子。他們上馬可打仗,下馬作詩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辛棄疾)。漏,是對自己學問的要求;透,是對事務觀察理解。漏、透是一種學習的貫通領會,是一種做人的豁達豪放,是一種精神上的博大廣闊。

“皺”,反映的是不圓滑,堅持真理的一種精神。文人有文人的情懷,文人的性格,這就是正直,不瞞不隱,光明磊落。在中國歷史上堅持真理,勇於向皇帝直言勸諫的人有很多,如不肯低頭的“強項令”,備棺上書的海瑞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數唐朝的魏徵了,他多次不分場合直言勸諫,有時弄得皇帝都下不了臺。但好在太宗還算是個明君,魏徵也就活到老了,被太宗稱為一面鏡子。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

靈壁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收藏曆史,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曾令伶倫制磬,擊磬樂,“以樂和正”,寓教於樂,促進天下安定。《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靈璧石鍾愛有加,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追捧使靈壁石成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皺、透”相石四法無疑是針對靈璧石一類的石頭而言的,因為米芾當年就在離靈璧石產地不遠的漣州做官,接觸、玩賞最多的自然也就是靈璧石了。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的提出是對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大貢獻,其意義無疑是很重要的。根據當今賞石文化的發展,人們又提出“形、質、色、紋”新的賞石標準。有人說這是對傳統觀賞石標準的挑戰,其實不然。誠然“形、質、色、紋”要比“瘦、漏、皺、透”全面,用此條件可評鑑更多的石種,但只要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可操作的賞石標準,“形、質、色、紋”是評石的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評石的具體標準。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當然,“形、質、色、紋”給玩石人指出了好石頭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賞。第一是“形”,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形要完整,不破不裂。畫面石要石形勻稱、飽滿(切片石不在此例);象形石要形象生動自然;園林石(太湖石、靈璧石類)應瘦、漏、透、秀等。“質”一般說來,觀賞石的密度越高、硬度越大,手感的潤度也就越好。“色”很明確就是指顏色,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色彩明快,乾淨,如果是兩個以上顏色應該反差較大有對比,色彩和諧有美感。有的顏色就是構成圖案的主要因素,有的顏色本身就是觀賞石的主題。“紋”在不同的石種上指不同的東西,在畫面石上指由不同的色塊、線條形成的圖案;在靈璧石、太湖石上指石皮上的“皺”,在另外的石上又可能指的是石頭的機理、紋理等。另外還要提到一個字就是“韻”,這就是觀賞石整體反映或展現出的神韻、意境、趣味、氣勢等。對韻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生活經歷不同,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著很大差別。當人們的情感與石上展現的東西情景交融,虛實統一時,就能產生出意境。一個月亮,遊子想起了故鄉,詩人看到了嫦娥……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相對“形、質、色、紋”,“瘦、漏、皺、透”就很明白,“瘦”是指石頭的體型要瘦,有變化,不廉腫;“漏”就是指石頭要玲瓏,空靈;“皺”是指石膚要有紋理、變化;“透”是指石頭要多洞,石有洞就不呆板。雖然“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操作標準,但我們透過這些表面的東西就會看到它還蘊涵著深深的文人情懷。

首先是“瘦”,中國古代文人大多關心社會,關注民生,他們有著報效朝廷,為國效力的遠大抱負。但更多的社會現象,又往往使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報國無門,救民無力,所以有了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嘆息;有了李白“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吶喊;有了杜甫“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的感嘆;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情。瘦,其實也就是他們內心的一種感受。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漏、透”,漏是上下貫通,透是前後通透。古代的教育並不是單一的,四書五經、天文、地理、醫學、占卜、武術、琴棋書畫,古代許多著名人物都是集多種才華於一身的。有不為良相、就為良醫的張仲景;發明地動儀的張衡;《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遊歷名山大川的徐霞客;書寫《齊民要術》的賈思勰;《農政全書》的作者徐光啟等,無一不是博覽群書的古代知識分子。他們上馬可打仗,下馬作詩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辛棄疾)。漏,是對自己學問的要求;透,是對事務觀察理解。漏、透是一種學習的貫通領會,是一種做人的豁達豪放,是一種精神上的博大廣闊。

“皺”,反映的是不圓滑,堅持真理的一種精神。文人有文人的情懷,文人的性格,這就是正直,不瞞不隱,光明磊落。在中國歷史上堅持真理,勇於向皇帝直言勸諫的人有很多,如不肯低頭的“強項令”,備棺上書的海瑞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數唐朝的魏徵了,他多次不分場合直言勸諫,有時弄得皇帝都下不了臺。但好在太宗還算是個明君,魏徵也就活到老了,被太宗稱為一面鏡子。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

靈壁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收藏曆史,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曾令伶倫制磬,擊磬樂,“以樂和正”,寓教於樂,促進天下安定。《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後歷朝歷代都對靈璧石鍾愛有加,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追捧使靈壁石成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皺、透”相石四法無疑是針對靈璧石一類的石頭而言的,因為米芾當年就在離靈璧石產地不遠的漣州做官,接觸、玩賞最多的自然也就是靈璧石了。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的提出是對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大貢獻,其意義無疑是很重要的。根據當今賞石文化的發展,人們又提出“形、質、色、紋”新的賞石標準。有人說這是對傳統觀賞石標準的挑戰,其實不然。誠然“形、質、色、紋”要比“瘦、漏、皺、透”全面,用此條件可評鑑更多的石種,但只要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可操作的賞石標準,“形、質、色、紋”是評石的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評石的具體標準。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當然,“形、質、色、紋”給玩石人指出了好石頭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賞。第一是“形”,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形要完整,不破不裂。畫面石要石形勻稱、飽滿(切片石不在此例);象形石要形象生動自然;園林石(太湖石、靈璧石類)應瘦、漏、透、秀等。“質”一般說來,觀賞石的密度越高、硬度越大,手感的潤度也就越好。“色”很明確就是指顏色,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色彩明快,乾淨,如果是兩個以上顏色應該反差較大有對比,色彩和諧有美感。有的顏色就是構成圖案的主要因素,有的顏色本身就是觀賞石的主題。“紋”在不同的石種上指不同的東西,在畫面石上指由不同的色塊、線條形成的圖案;在靈璧石、太湖石上指石皮上的“皺”,在另外的石上又可能指的是石頭的機理、紋理等。另外還要提到一個字就是“韻”,這就是觀賞石整體反映或展現出的神韻、意境、趣味、氣勢等。對韻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生活經歷不同,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著很大差別。當人們的情感與石上展現的東西情景交融,虛實統一時,就能產生出意境。一個月亮,遊子想起了故鄉,詩人看到了嫦娥……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相對“形、質、色、紋”,“瘦、漏、皺、透”就很明白,“瘦”是指石頭的體型要瘦,有變化,不廉腫;“漏”就是指石頭要玲瓏,空靈;“皺”是指石膚要有紋理、變化;“透”是指石頭要多洞,石有洞就不呆板。雖然“瘦、漏、皺、透”是很具體的操作標準,但我們透過這些表面的東西就會看到它還蘊涵著深深的文人情懷。

首先是“瘦”,中國古代文人大多關心社會,關注民生,他們有著報效朝廷,為國效力的遠大抱負。但更多的社會現象,又往往使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報國無門,救民無力,所以有了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嘆息;有了李白“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吶喊;有了杜甫“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的感嘆;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情。瘦,其實也就是他們內心的一種感受。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漏、透”,漏是上下貫通,透是前後通透。古代的教育並不是單一的,四書五經、天文、地理、醫學、占卜、武術、琴棋書畫,古代許多著名人物都是集多種才華於一身的。有不為良相、就為良醫的張仲景;發明地動儀的張衡;《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遊歷名山大川的徐霞客;書寫《齊民要術》的賈思勰;《農政全書》的作者徐光啟等,無一不是博覽群書的古代知識分子。他們上馬可打仗,下馬作詩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辛棄疾)。漏,是對自己學問的要求;透,是對事務觀察理解。漏、透是一種學習的貫通領會,是一種做人的豁達豪放,是一種精神上的博大廣闊。

“皺”,反映的是不圓滑,堅持真理的一種精神。文人有文人的情懷,文人的性格,這就是正直,不瞞不隱,光明磊落。在中國歷史上堅持真理,勇於向皇帝直言勸諫的人有很多,如不肯低頭的“強項令”,備棺上書的海瑞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數唐朝的魏徵了,他多次不分場合直言勸諫,有時弄得皇帝都下不了臺。但好在太宗還算是個明君,魏徵也就活到老了,被太宗稱為一面鏡子。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瘦、漏、皺、透”折射出的中國文人情懷

蘇東坡在“瘦、漏、皺、透”後又添一“醜”字,這“醜”字真是妙極,“一醜字則石之幹態萬狀皆從此出……醜而雄,醜而秀”(鄭板橋語),它反映的不是醜晒、醜惡。而是雄秀、古怪、稀有、珍奇。這醜字更是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個性張揚,個性突出,如不為三鬥米折腰的陶淵明、鄭板橋;倍受打擊依然超然豁達的李白、蘇東坡;顛沛流離仍時時關注百姓生活的杜甫、白居易;身受宮刑意志不殘的司馬遷;以身報國的文天祥……一個醜字完善了靈壁石的美之所在,完善了古代文人的情懷所致。

古代文人士大夫愛石,贊石,更是通過石頭反映了自己的情感、情緒主張、愛好,“石不能言最可人”也就是這個意思。歷史的原因,地理的原因,靈壁石很自然也很幸運地成了這種情感的代言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