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報刊文:“和平病”是一種什麼病?'

戰爭與和平 我在宮裡做廚師 人民日報 2019-08-04
""軍報刊文:“和平病”是一種什麼病?

“和平病”因其迷惑性、隱蔽性、傳染性而危害極大。雖然和平意味著百姓安居樂業、盡享天倫,但不意味著軍人“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和平病”對軍人而言通常表現為敵情意識淡薄、武備廢弛、貪圖享樂、追名逐利。患上“和平病”的軍隊,看似“金玉其外”,其實“敗絮其中”,無一例外經受不住“糖衣炮彈”的考驗和真槍實彈的檢驗。

“和平病”是一種什麼病?要搞清楚這種病的病源、病根,尋找治療良方,還需先弄清楚為什麼戰爭時期不容易患這種病。戰時軍隊時刻都在打仗,軍人眼中有敵人,心裡有戰鬥,肩上有責任,因而從肌肉細胞到大腦神經,從每名戰士到整支軍隊,都始終處於緊張、忙碌狀態,哪怕是做夢,也是“鐵馬冰河”“直搗黃龍”。這種嚴酷的戰爭環境、完善的“免疫機制”,使“和平病”無滋生土壤、無可乘之機。和平原本是對軍人的最高獎賞,緣何成為羅馬軍團、清朝八旗兵的“致命毒藥”?這似乎是一種“歷史嘲諷”,發人深省。有些人患上“和平病”,究其根源,是忽視了和平與戰爭的辯證法,忘記了和平的相對性,殊不知唯有“重戰”“善戰”才能“止戰”“勝戰”;是忽視了軍人的真正使命,忘記了和平“守護者”的角色,殊不知將“和平勳章”掛在胸前的同時,更應永遠將敵人裝在心中。思想的鏽蝕比槍炮的鏽蝕更可怕。“和平病”的病根其實在思想上,這是一種“心病”,心病亦須心藥醫。

常聽“盛世危言”。和平是人們的普遍願望和終極理想,但縱觀人類歷史,和平的出現並不意味著人類的自相殘殺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而僅僅是一個短暫的“頓號”。我們享受了長久的和平時光,因此,一些人就淡忘了戰爭硝煙的味道,漸漸覺得戰爭離我們非常遙遠,乃至變成了一個“傳說”,即使聽慣了“狼來了”的故事,也變成了習以為常的“村民”。殊不知,戰爭與和平只隔著一層薄薄的“窗戶紙”,隨時一捅就破。世人眼中沒有戰爭,但軍人心裡要有戰爭;和平年代軍人很少流血犧牲,但要時刻準備著流血犧牲。我們要看清邊防海島柔中帶剛的博弈,認清意識形態領域看不見硝煙的鬥爭,對和平表象之下戰爭的“陰影”和“潛流”洞若觀火、瞭然於胸,從而安不忘危,朝夕惕厲,始終保持戰略清醒,當好國家的“守夜者”與和平的“守護神”。

常思“望塵知敵”。有人說,歌詞在尋找旋律,駱駝在尋找沙漠,鑽石在尋找瓷器。同樣,和平時期國家可以沒有敵人,但軍隊不能沒有對手,軍人不能不知敵情。對軍人來說,棋逢對手很悲壯,但沒有對手同樣也是一種悲哀。對手是認識自身的“清醒劑”,是磨礪軍隊的“磨刀石”,是凝聚軍心的“黏合劑”。不能因為幾十年沒有打過仗,便忘了真正的對手是誰、在哪裡、怎麼樣、要幹什麼了,由此便夜夜高枕無憂,卻將尋找對手、研究敵情視為胡思亂想、杞人憂天。殊不知,我們在看和平的風景,對手卻在尋找我們的漏洞。為此,我們應瞄準盯緊對手,把脈其戰略企圖,關注其發展動態,在戰場建設、戰法運籌、裝備發展等方面因敵施變、高敵一籌。只有研究對手、熟悉對手、學習對手,才能最終超越對手、懾服對手、打敗對手。

常養“浩然之氣”。“氣者,人之根本也”。戰爭是精神力量與物質力量的雙重較量,“一鼓作氣”“哀兵必勝”,都說明“氣”對於軍隊、對於勝利的重要作用。這“氣”是銳氣、血氣、正氣,能夠轉化為旺盛的士氣、凌厲的殺氣。戰爭環境中,可以踏著戰友的血跡化悲痛為力量,可以在生死關頭“背水一戰”,由此氣壯山河、勢不可擋、無堅不摧。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和平時期,軍人雖遠離了戰場硝煙,但“氣”不能鬆,更不可洩,否則“和平病”就會乘虛而入、滲透腐蝕,應該常常培氣、養氣、礪氣,培育堅定信仰、牢記使命的豪氣,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銳氣,肝膽相照、生死與共的義氣,精忠報國、疾惡如仇的血氣,不畏艱險、視死如歸的勇氣。這些“浩然之氣”只能從“執干戈以衛社稷”的崇高使命中來,從視榮譽如生命的必勝信念中來,從從難從嚴的實戰化訓練中來。

(來源:解放軍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