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藝術的奠基之“民間派”代表華彥鈞先生的貢獻

藝術 阿炳 樂器 民族樂器 中國龍韻二胡 2017-05-08

“民間派”則是與劉天華先生同一時期、同一社會,飽嘗人間辛酸,受盡權貴欺凌,身懷絕技,在演奏、傳譜、創作方面都有著重要貢獻的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阿炳是集前人之大成的典範。他的音樂思想、創作和演奏均達到了上乘的境地。沈星揚先生說:“他的藝術條理與創造力體現了中國文化體系中音樂藝術思想的精華。”

阿炳自幼天資聰穎,音樂悟性極高,父親華清和是無錫道觀雷尊殿的主持,精通音律,能演奏多種傳統樂器,阿炳十六歲就學會了幾乎所有的民族器樂,阿炳的演奏技藝是以道家音樂為主題的,他博採眾長,演奏精湛,中年三十五歲時眼睛失明,淪落到流浪街頭,以賣藝為生,歷盡艱辛,於解放初病逝,他的二胡曲作品只搶救出三首。

華彥鈞作為街頭流浪藝人,艱辛的生活磨練使他的性格更加倔強不屈,音樂藝術亦更接近人民,更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呻吟和呼聲。他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地位卑微,但他氣節、品格高尚,強烈維護藝術的嚴肅與尊嚴。他在民族音樂的傳統基礎上進行創作,又由於作品中所表現的時代特點和民主思想傾向,促進了阿炳創作中藝術手法的大膽突破和創新,從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

這一時期作品特點是按照傳統音樂的思維方式進行創作,樂曲形式多樣但短小精悍,充滿著濃郁的地方音樂風格,二胡樂器音域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樂曲情感的體現深邃精闢。阿炳的演奏風格挺拔蒼涼、剛直凝重、樸實深蘊。

阿炳創作並被搶救流傳下來的作品有《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三首二胡曲。阿炳的二胡曲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民族音樂的優良傳統,以簡明的音樂語言、樸素的藝術手法,表達了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感受,塑造了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從他的演奏中能感受到崇高、健康、淳樸的氣質。他的二胡曲豐富了我國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寶庫。尤其是近年來,《二泉映月》與《聽鬆》被改編成多種演奏形式,廣為流傳,成為中國音樂極具代表性的樂曲之一。

阿炳使用的二胡定音比現在的低一個純五度,並使用絲線,內弦用老弦,外弦用二絃,千斤較高,多運用定把滑音,減少了換把次數,因此指法獨特、弓序多變。阿炳的技藝精湛,演奏自成風格。趙硯臣先生對阿炳演奏技藝的總結是:“行弓沉澀凝重,力感橫溢,滯意多,頓挫多,內在含忍,給人以抑鬱感、倔強感,表現了一種含蓄蘊藉而又艱澀蒼勁的美。”藝術修養是形成獨特演奏風格的重要條件。阿炳從小受民間音樂的薰陶,廣泛學習民間音樂和民間樂器,熟悉蘇南民間戲曲、說唱、小調,以及江南絲竹、十番鑼鼓,還學習過廣東音樂、粵劇。他在藝術上廣泛吸取豐富的養分,在民間音樂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蒼勁的演奏風格。阿炳的“民間派”二胡藝術,超脫了狹窄的師承的墨守、技術上呆板的模仿,開啟了主動性與創造性,再加上週圍的生活環境,他的發展是無限的。

音樂理論家沈星揚先生說:“我們發現阿炳體系為中國文化精神的高度體現。阿炳的藝術成就建諸中國音樂思想、作曲以及演奏三個方面的高度結合。

----摘自<當代二胡藝術發展研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