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地向英劇學習創作?

英國 BBC 藝術 拯救劇荒 神祕博士 影視前哨 2019-02-28
如何“科學”地向英劇學習創作?

導讀:近期,影視前哨(ID:yingshiqianshao)獨家策劃系列稿件,談如何“科學”地向海外劇學習創作。繼韓劇、日劇專題後,本篇指南聚焦英劇創作。

文 | 戴桃疆

英國電視劇在中國一直坐擁龐大而穩定的觀眾群體。英語教學的普及,為中國觀眾理解英國社會文化搭建起了語言橋樑,縱然中英兩國在社會結構和文化形態上存在較大差異,語言障礙的消除足以彌合差異,使英劇比同屬於儒家文化圈內的日韓電視劇更受歡迎。

英國電視劇大多以“三集”“六集”為普遍長度,單集時間較長,但情節緊湊,題材新穎,與時代生活緊密結合,話題性強,演員表演精湛。雖然英劇和英國演員常常以“三集片”和“三寶”(裸體、女裝、扮基佬)等略帶戲謔性的解讀聯繫在一起,英劇卻長期處於中國電視劇觀眾文化鄙視鏈的頂端。

如何“科學”地向英劇學習創作?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中英兩國文化交流頻率的提升等因素,許多優秀的英國電視劇作品已經成為中國民眾討論的熱門話題,典型代表是以展示人類社會對科技發展負面作用憂慮為主題的系列劇集《黑鏡》。紅遍全球的系列劇集《梅林傳奇》《神探夏洛克》《神祕博士》等電視劇在中國的影響力從未消退。僅2018年一年,就有本尼迪克特·康博巴奇主演的《梅爾羅斯》、本·衛肖與休·格蘭體主演的《英國醜聞》、吳珊卓主演的《殺死伊芙》、樸贊鬱導演的《女鼓手》等英劇,在中國觀眾中都引發不同程度的熱議。這些電視劇的“豆瓣電影”評分也十分悅目。

如何“科學”地向英劇學習創作?

中英兩國之間不僅在社會形態、文化習俗等方面差異較大,電視劇製作體制和製作方針方法上也存在著巨大差異。儘管面對的不同的環境,中國電視劇和英國電視劇卻有著同樣的目標:做出好作品。本著求同存異的宗旨,英國電視劇產業也有許多值得中國學習之處。

平衡的產業結構

1、以內容為支柱的商業模式

英國擁有歐洲規模最大的電視劇產業,百分之九十的電視劇拍攝和製作都在本土完成,並大量對外出口,2016至2017年度僅向美國出口的英國電視劇就創收4億美元,對位列第二代澳大利亞和位列第三的法國額出口額總額也超過一億美元。換言之,高質量的英國電視劇作品是英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文化商品。電視劇品質成為貿易順差的根本保障。

即便出口為英劇帶來了巨大收益,但在電視劇創作主旨上,英劇仍然以英國觀眾的需求為主。英劇在本土的盈利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訂閱觀看,一種是廣告收入,兩者比例六四開,訂閱成了英國電視劇創收的主要方式。尤其在網絡端、手機端逐漸成為主要收視渠道的當下,訂閱對英劇收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如何“科學”地向英劇學習創作?

由於不以商業廣告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英劇必須通過提升劇集質量、大搞內容創新,以便吸引觀眾、留住觀眾,獲得訂閱。

商業模式決定了英劇對內容的高標準和嚴要求。

2、保持內部競爭活力

英國電視劇市場渠道競爭激烈但並不充分。在影響力上,英國廣播公司(BBC)一家獨大,民營的itv和默多克集團旗下的天空電視臺雖然也有市場,但所佔比例不大。BBC近些年來最大的對手來自以網飛(Netflix)和亞馬遜為代表的網絡端。

市場份額不平衡容易削弱活力,英國廣播公司為了平衡各方力量、刺激競爭,每年播出的全部作品中固定為三種來源,BBC獨立製作、BBC與外部公司聯合制作、外部公司獨立製作的作品比重各佔全部的三分之一,內部競爭的存在刺激了優秀作品的產生。

如何“科學”地向英劇學習創作?

3、強大的工會力量

由於電視臺和影視製作公司在英國電視劇產業中充當了主要角色,導演、服裝設計、編劇等創作者作為弱勢群體,容易遭遇“店大欺客”的問題。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英國演員工會(EQUITY)和英國編劇工會(WGGB)都充當了急先鋒的重要角色。

英國演員工會現在大約有成員4500人,大部分英國演員都加入其中,工會成員除了演員,也包括導演、舞臺設計、服裝設計、攝影、造型等其他部門成員。英國編劇工會則為紀錄片、電影電視劇、話劇音樂劇等不同方向的編劇提供幫助和服務。以英國編劇工會為例,每年工會會發表年報,報告內容包括編劇行業性別平等狀況及改善方向、報告年度工會代表群體談判成果、法律維權情況等內容。工會的存在維護了創作者的利益,為英劇在創作上的保留了一眼活泉。

如何“科學”地向英劇學習創作?

4、悠久的戲劇傳統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戲劇教育逐漸深入英國青少年教育體系,成為英國青少年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戲劇教育主要分成兩大類,一類融入英文教育課程中,以展示戲劇文本為主,另一類則作為選修課出現,以提供劇場體驗為主。許多英國知名演員在學校期間都有加入戲劇社團的經歷,英國知名高校也走出了一批優秀的演員,例如《英國醜聞》的男主演休·格蘭特畢業於牛津大學英國文學專業,《夜班經理》主演湯姆·希德勒斯頓畢業於劍橋大學古典文學專業,《唐頓莊園》主演丹·斯蒂文斯畢業於劍橋大學銀英國文學專業等等……大量高素質演員資源為英劇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如何“科學”地向英劇學習創作?

創作內容百花齊放

英國電視劇題材多樣,大致可以分為情感劇情、科幻魔幻、情景喜劇、懸疑犯罪諜戰、醫療律政等幾大類,其中情景喜劇所佔比重最大,其次是犯罪諜戰懸疑類型、劇情片再次,其他類型每年也都會有作品和觀眾見面,但數量較少。從題材比重分佈上看,能夠看出英國電視劇產業對現實題材的強烈傾向性。在2018年的英劇創作中,觀眾能夠看到創作者對兒童性別認知障礙的關注(安娜·福萊爾主演的《蝴蝶》),看到電視劇創作者對英國脫歐、反恐政策(理查德·麥登主演《貼身保鏢》)、移民問題的解讀、對作為第四極權力的新聞行業之檢討(夏洛特·萊利主演《報社》)短小的篇幅為創作者迅速跟進熱點提供了可能,內容時效性強,與時事結合,也能吸引最大程度的關注。

除了緊密貼合時事,英國電視劇創作從未放棄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再現和開發,2018年有改編自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無妄之災》和《ABC謀殺案》,改編自薩克雷同名小說的《名利場》,改編自法國經典文學作品《悲慘世界》的系列電視劇第一季。除了使這些經久不衰的文學作品重新煥發活力,不斷改編和拍攝本身也暗示了英國影視創作本身所持的精英立場。英國電視劇製作者本身將自己視為大眾文化的引導者,並試圖藉助電視劇這個媒介不斷對國民進行啟蒙教育和文化灌輸,以期提高國民文化的平均水平。這些經典改編作品大多啟用知名演員出演,在成本和收益上並不一定成正比,這些電視劇的存在更多地是為了彰顯電視劇的文化價值,而非證明自身的商業價值,這種堅持成就了英劇的品格。

如何“科學”地向英劇學習創作?

演員類型海納百川

英國不乏外形出眾的演員,但英劇中絕大多數演員依賴的都不是神仙臉孔,而是“整容般”的演技。在一部英劇中,觀眾可以看到不同膚色、種族和年齡演員同臺競技。例如此前的魔幻題材電視劇《梅林傳奇》中啟用有色人種演員安琪兒·庫碧飾演亞瑟王的王后桂妮維婭,2018年在BBC最新版本的《悲慘世界》一劇中,追捕主角冉阿讓的沙威警長也有黑人演員出演。儘管備受爭議,卻在多種族社會背景下充分表達了英國電視劇行業的平等意識。

除了平等,演員啟用的大膽和多用也加強了演員的競爭,激活了演員不斷鑽研的意識,演員必須不斷提升自我,不斷髮掘自我的更多可能才能獲得更豐富多樣的機會。因而除了長壽劇集主演,多數英國演員不會重複同一類型角色。

如何“科學”地向英劇學習創作?

從短期看,角色的多樣性和演員拒絕自我重複的意識可以獲得更多的展示機會,幫助演員發掘潛在市場。從長遠看,則讓“演員”變成了一種活到老演到老的長壽職業,表演藝術本身也有賴於經驗積累,職業壽命長無疑可以為演員貢獻更精彩的演出提供可能。

我國電視劇產業近幾年來發展勢頭迅猛,在題材取向上逐漸向現實主義題材傾斜。在這一背景下,英國電視劇的產業結構和導向方針無疑是可以學習借鑑的。英劇是徹頭徹尾以“內容為王”的類型,好的內容離不開真個產業的互幫互助、彼此扶持。如何培養、挖掘內容創作人才,或許才是中國電視劇行業的當務之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