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延續近千年的兵種重騎兵為何在幾次戰鬥之後就退出了軍事舞臺

在蒙古人征服別國的戰爭中,騎兵的作用達到了頂點,而在這之後,西歐戰場上的步兵卻已開始重新得勢。大約從13世紀中葉起,中世紀的重騎兵便走上了下坡路。當時有三種經過改進並以不同方式使用的老式步兵兵器,在使配有長槍的中世紀騎兵失去優勢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這三種兵器是:經過改進後效果更好、威力更大的十字弓,在英國發展起來的長弓和在瑞士人手中變得確實令人可怕的長矛。

此外,當時還出現了兩種影響頗大的技術變化,一是由十字軍將歐洲馬與阿拉伯馬雜交所得的馬種逐漸退化了,二是鎖子甲被金屬片鎧甲所取代。雜交良種馬和鎖子甲曾使重騎兵具備了高度的戰術機動性,從而使之成為13世紀戰場上的一支所向披靡的軍隊。而上面出現的兩種技術變化則使重騎兵喪失了原有的戰術機動性。

14世紀的重騎兵,由於全身披掛著金屬片鎧甲,其戰馬也披有同樣沉重的護甲(約65公斤至75公斤),加上手執劍、盾和又長又重的長槍,因此成了一群行動遲鈍十分笨重的騎兵,他們只能一股勁兒地朝前衝去,但速度又快不了,更做不到快速停頓和立即起步。這樣的騎兵在長弓和十字弓的襲擊下,或者到14世紀末在遭到黑火藥兵器的襲擊時往往很容易亂作一團。即使是披著金屬護甲的馬匹也不可能一點不受弓箭的傷害。一旦馬匹受傷,根本無法駕馭。要是碰上比較靈活敏捷的騎兵或步兵對手,披著全副鎧甲的重騎兵更是束手無策。儘管如此,由於自我護衛是作戰的一項基本要求,因此,護身盔甲越變越重的趨向始終沒有得到改變。

西歐延續近千年的兵種重騎兵為何在幾次戰鬥之後就退出了軍事舞臺

13世紀,長弓在英國得到了發展,它加速了當時作為優勢兵種的騎兵的衰落。從愛德華一世(1272-1307)到亨利八世(1509-1547),這一時期內的英國君主無不果斷地大力發展弓箭部隊,提高弓的殺傷威力,從而使長弓這一兵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它的威力和使用靈便的優點最終導致了十字弓的淘汰。

長弓的長度為1.82米,箭長約0.9米。手握住中間最寬的弓身,往兩端方向逐漸變細。弓的兩端用角料鑲包。弓架的前部為圓形,後面是平的。長弓不僅射程是十字弓的兩倍,而且射箭速率要高得多(每分鐘可發10至12箭)。在技術熟練的英國士兵手中,長弓的命中率大大高於十字弓。它顯得更輕便、更容易掌握,適用於散兵射擊或齊射。就當時來說,它是戰場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廣的單兵武器。

長弓有一項不足之處,那就是使用長弓必須有很強的體力、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和高超的技術,為此非經常年累月的訓練和實踐不可。

西歐延續近千年的兵種重騎兵為何在幾次戰鬥之後就退出了軍事舞臺

在1346年8月26日的克雷西戰役中,步兵作為步、騎聯合兵種戰鬥編隊中的主要成份,無疑在戰鬥中重新佔據了優勢的地位。這次戰鬥中,弓箭兵是英國步兵中的關鍵力量,擊敗並重創了當時最難對付的法國騎兵。

當年7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部從樸次茅斯出發,渡海抵法國北部,支援佛蘭德和布列塔尼處境危急的盟軍。而法王菲利普六世率領一支強大得多的軍隊向英軍進發。英軍渡過塞納河後,愛德華認為,這時如果不能擊退法軍那麼很有可能被法軍的騎兵尾隨並被打敗,因此決定在此跟法軍開戰。他在克雷西的茵彭特尤村莊附近找到一塊合適的戰場,那裡正好有一平緩的斜坡,控制著法軍將要經過的路線。

英軍精心地擺好了作戰的陣勢。其右翼部隊靠近克雷賽城,有一條河流作屏障;其左翼部隊位於瓦迪庫爾特村的前方,有樹林和步兵挖掘的戰壕作掩護。英軍分為三支分隊或稱“戰鬥大隊”,各隊兵力大致相等。其中有兩個分隊並排在一起,右分隊由威爾士王子(黑王子)率領,左分隊由諾薩姆頓伯爵指揮,第三分隊位於它們的後面,由愛德華國王親率。英軍總兵力約為2萬。國王立於一座風車內,從那裡他可以觀察到整個戰鬥的進展情況,並向下屬指揮官適時發出作戰命令。

而法軍兵力接近6萬,其中約有12000名重騎兵(由騎士和普通重騎兵組成),約六千名僱傭的熱那亞十字弓步兵,17000名輕騎兵和25000名公社徵募兵(一群跟在後面缺乏紀律的步兵)。

下午大約六點鐘的時候,這支部隊排成冗長的一路行進縱隊,在沒有任何偵察警戒的情況下,毫無準備地踏入英軍作戰陣地。法王菲利普竭力想讓部隊停止前進,並將部隊集結整頓好。他把十字弓步兵拉到隊伍的前面,但是那些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魯莽騎士卻無法加以控制。就這樣,法軍先頭部隊跟在熱那亞步兵的後面一窩蜂地向前衝了過去。

很有紀律的熱那亞僱傭十字弓步兵排成整齊的隊伍,穿過谷地開始爬坡。他們在離英軍陣地大約150碼的地方停下來,向英軍射箭,但是多數箭都沒有射中目標。接著他們繼續向前移動,但遭到鋪天蓋地而來的英軍長箭的襲擊。頓時,熱那亞人潰不成軍,退了下去。

而此時早已不耐煩的法軍先頭部隊立即策馬向前,他們排著亂七八糟的隊形以排山倒海之勢踩著熱那亞人發起了衝鋒。霎那間斜坡上佈滿了亂糟糟的披著盔甲的士兵和馬匹。他們把可憐的熱那亞人踩倒在地,而英軍的箭又雨點般地落到了他們的身上。由於法軍衝得太猛,有些士兵一直衝到了英軍隊伍的前面,於是幾分鐘內便掀起了一場殊死的搏鬥。法軍的進攻被強大的英軍騎兵分隊趕了回去。

這時,法國部隊依然毫無道理地一批接著一批衝進了這場可怕的混戰之中,並相繼被英軍的亂箭所擊中。廝殺一直持續到了深夜。法軍經過大約十五或十六次突擊衝鋒,把自己的部隊搞得七零八落,最後只好倒旗徹底認輸。

在一片小小的谷地裡,躺著一堆堆法國人的屍體,令人毛骨悚然。其中有1542位勳爵和騎士,約15000名重騎兵、十字弓士兵和步兵,還有成千上萬匹馬屍。而英軍總共死傷僅約200人。在英軍陣亡人員中,只有2名騎士,40名重騎兵和弓箭手,另外還有100名左右的威爾士步兵。

英軍擊敗了約三倍於己的敵人,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是對於這次勝利的全部意義就連英國人自己也沒有充分估計到。至於14世紀的別國將領們,雖都紛紛效仿英國人的做法,讓重騎兵下馬作戰,可惜他們沒有能夠找到英國人取勝的關鍵所在。他們豈知英國人勝利的奧祕不僅僅在於讓騎士和弓箭騎兵下馬作戰,而且在於明智地讓下馬作戰的騎士與弓箭騎兵互相合作,並使他們跟騎在馬上的騎兵緊密結合,從而把投射式兵器的火力、防禦的耐久力跟機動突擊力靈活地結合了起來。

西歐延續近千年的兵種重騎兵為何在幾次戰鬥之後就退出了軍事舞臺

另一件令重騎兵退出歷史舞臺的重要戰術則是瑞士長矛步兵方陣戰術的產生。

從14世紀上半葉開始,隨著瑞士反抗奧地利公爵的統治,爭取自身獨立鬥爭的發展,它象英國發展長弓那樣,把長矛變成了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兵器。當然長弓跟長矛有著很大的區別。長弓基本上是一種單兵使用的武器,弓箭兵的技術也就是一種單兵技術,而瑞士長矛兵則與此不同,他手執長而不靈便的長矛,一旦離開了他的隊列,則既無用武之地,又會變得孤立無援。跟英國弓箭手一樣,瑞士長矛兵從小就開始技術訓練,目的是要使他成為方陣中一名動作熟練而稱職的士兵。這樣一支軍隊的創建,並不是哪一個非凡天才的傑作,這一點是很有意義的。

瑞士長矛兵都是些體格強壯的山民,他們均屬自由民。在瑞士方陣大發展的初期,他們出於反抗外來侵略,保衛自己家園的愛國心而操戈從軍。當時方陣所用的主要兵器長矛,經過15世紀前的一個世紀的改進,其長度達到了20英尺(約6米)。矛的端部有三英尺(0.9米)長的一段用鐵製成,以防止它被敵人的砍刀或戰斧砍斷。在方陣的正面往往形成一道由四至六排長矛兵組成的密集長矛屏障,除非敵人有類似或更長的兵器,否則是無法突破的。瑞士長矛兵很少披帶盔甲,只有前幾排的士兵有時佩有胸鎧。

進攻時,長矛兵手持的長矛往往稍高於肩部,矛頭微微向下。採取這樣的姿勢可以得到極大的向下插刺的力量,這對敵人來說,要想不受任何傷害把矛頭擋向上方就更加困難,而且不因矛柄後坐的力量而可能傷及身後的士兵。防禦時,頭排士兵將矛柄支在地上,柄端頂住右腳,稍往上一點則靠近左腿膝部,左手前伸握住矛杆,矛頭與胸高相平。後面幾排仍保持進攻的姿勢,四至六排以後的士兵則將長矛直立於地,隨時準備走向前去替補倒下士兵的位置。

西歐延續近千年的兵種重騎兵為何在幾次戰鬥之後就退出了軍事舞臺

在瑞士人爭取獨立的鬥爭過程中,他們通過儘可能減少累贅的辦法取得了作戰的機動性,並認識到了它的好處。同時他們又重新象古希臘人那樣利用密集的長矛部隊居高臨下地進行衝鋒,從而發揮出強大的衝擊力。他們還進一步懂得,在平坦地域上,如果長矛兵能夠不留絲毫間隔始終保持密集的戰鬥隊形,那末仍然可以運用衝鋒作戰的方法的。要很好地運用這種作戰方法,需要古羅馬時代以來空前高超的組織技能、嚴格的訓練和鐵的紀律。意志堅強的瑞士人恰恰滿足了這些條件,從而建成了一支在武器、機動性、團結精神和突擊力量等方面可與馬其頓方陣相比擬的軍隊。這樣,到了14世紀中葉時,瑞士軍隊終於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一支勁旅。

14世紀和15世紀期間,英國人在運用長弓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使得歐洲戰爭中防禦戰和進攻戰相比前者在戰術上處於實際上的優勢地位。特別是在有防禦工事的情況下,防禦戰的固有作戰優勢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加強。自從古羅馬軍團衰亡以來,正是瑞士人首先使步兵重新成了進攻戰中的一支重要戰鬥力量。

在這之後,歐洲開始出現兵器和盔甲都比較輕裝的騎兵。有些參加過東歐土耳其戰爭的西方士兵發現匈牙利、土耳其和阿爾巴尼亞的輕裝騎兵戰鬥力比較強,他們把不披盔甲的輕騎兵所具備的紀律性和突擊力量跟它們的機動性和靈活性結合了起來。他們是弓箭騎兵和長槍騎兵的混合體,他們在組織上以及採用的兵器和戰術方面跟過去的拜占庭重騎兵十分相近,只是盔甲較輕而已。

重騎兵的消失,輕騎兵的出現,這是西歐洲騎兵改革的第一步,不過一直要到17世紀的時候,它才真正開始發揮戰鬥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