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千年的騎兵歷史,為何中國無好馬,引以為豪的蒙古馬也被嘲笑

蒙古 宋朝 陸軍 歷史雜陳 2017-04-01

談馬,必須要談到騎兵,說到騎兵,就不能不說到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鮮卑,突厥,回紇,契丹,蒙古,女真,党項,無一不是以騎立國,以騎兵為國家根本。

近3千年的騎兵歷史,為何中國無好馬,引以為豪的蒙古馬也被嘲笑

而中原騎兵最早大概是出現在公元前400-500年間,也就是中國的戰國初期,也就是說,中國騎兵的歷史幾乎有3000年。中國最早使用騎兵的可能是北方的中山國,中山國是一個小國,相對於它的近鄰趙,韓而言在以戰車為主戰兵器的當時,它僅僅是一個千乘之國而已,他不可能有多大的財力,人力去發展戰車。其君主又有北狄血統,所以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發展騎兵。這樣,中國的第一支騎兵部隊出現了。

伴隨騎兵的發展,中國有數千年的養馬歷史,現在卻沒能產出一款像樣的本土良種馬;即使是知名度較高的蒙古馬,也很難像國外的高頭大馬一樣馳騁在賽馬場上,或者在騎乘、挽車領域大展身手。

近3千年的騎兵歷史,為何中國無好馬,引以為豪的蒙古馬也被嘲笑

蒙古馬的標準

中國馬為什麼這麼慘?難道中國人養了這麼多年馬,都沒學會培育馬種嗎?

據傳言,即使是鐵木真的子孫們騎著蒙古馬橫掃歐亞大陸的時代,歐洲的高頭大馬也會讓蒙古人目瞪口呆。

但是,近年來興起的家馬遺傳研究,證實了包括設得蘭馬、冰島馬、峽灣馬等在內的北歐諸馬種,都與蒙古馬有較為密切的親緣關係。據分析,最初可能是瑞典商人從俄羅斯進口了蒙古馬,繼而傳播到北歐各地的。而矮墩墩的北歐馬,早在17世紀就遭到過歐洲人的嘲笑。

蒙古馬的標準

中國馬為什麼這麼慘?難道中國人養了這麼多年馬,都沒學會培育馬種嗎?

據傳言,即使是鐵木真的子孫們騎著蒙古馬橫掃歐亞大陸的時代,歐洲的高頭大馬也會讓蒙古人目瞪口呆。

但是,近年來興起的家馬遺傳研究,證實了包括設得蘭馬、冰島馬、峽灣馬等在內的北歐諸馬種,都與蒙古馬有較為密切的親緣關係。據分析,最初可能是瑞典商人從俄羅斯進口了蒙古馬,繼而傳播到北歐各地的。而矮墩墩的北歐馬,早在17世紀就遭到過歐洲人的嘲笑。

近3千年的騎兵歷史,為何中國無好馬,引以為豪的蒙古馬也被嘲笑

矮墩墩的冰島馬

據1622年到1623年的一份瑞典騎兵檔案記載,當時瑞典騎兵軍官的用馬只有大約140cm的高度,胸甲騎兵用馬與軍官相當,號手更是隻能騎乘高度在110到130cm之間的侏儒小馬。而在拿破崙或腓特烈大帝的部隊中,驃騎軍(輕騎兵)的用馬高度普遍在140cm以上,胸甲騎兵(重騎兵)的用馬高度更是達到157cm。

儘管歐洲的高頭大馬令他們驕傲。不過,蒙古馬水準低下倒沒有難住草原上的遊牧騎兵,草原蒙古馬數量龐大,將士出征動輒人均三、五匹馬,足以抵消質量上的不足。但蒙古人走後,明朝產出的馬匹依然不堪,軍馬標準低到了駭人的121.6cm,真正比肩矮小的設得蘭馬。

近3千年的騎兵歷史,為何中國無好馬,引以為豪的蒙古馬也被嘲笑

元順帝收到法國巨馬,正是在朱元璋等人起事前不久。當時的中原官僚被迫作詩之餘,可能也會覺得驚訝:佛郎國人憑什麼能養出這麼大的馬?

法國馬比蒙古馬大,並非偶然,所謂高頭大馬都是人工育種的結果。但相比蒙古人這樣的遊牧民,定居農民對馬匹的性能更挑剔,因此選育工作也更有成效。

哪有人可能問了,中國的中原地區也是定居農耕啊,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其實作為老牌農耕社會的中國,華夏民族也和世界其他定居民族一樣,早就開展了持續的家畜育種實踐,並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馬種培育和改良技術。中原馬種也不至於像後來英法聯軍見到的那樣不堪,宋代群牧司的買馬標準在體高133—149cm之間,絕不至於搞得法國軍隊沒有馬用。

讓中國馬的體格徹底沉淪的,是中國各個朝代逐步加劇的養馬國營化。宋代以前,中國各個朝代君王還是十分重視馬種的培育的,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汗血寶馬,就是漢武帝痴迷中亞馬種,為了得到大宛天馬(費爾干納馬)馬種,不惜動員巨大的人力物力,發動軍事遠征。

近3千年的騎兵歷史,為何中國無好馬,引以為豪的蒙古馬也被嘲笑

歐洲中世紀的馬種大型化

馬業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宋朝。強敵的環繞使得宋朝建立了完善的馬政制度和鉅額的財政投入,不僅大辦國有馬場,還嚴令民間馬匹只能由官府收購,不得自由交易,民間養馬業遭受重挫。

國營自然要付出高昂的代價,當時一匹國有馬的成本高達500貫,是西北邊貿馬價的20倍,財政壓力巨大。結果宋遼一停戰,馬匹數量銳減,甚至有的騎兵部隊只有1/10的人配有馬。除了數量短缺,馬種品質也每況愈下。宋真宗時期,十二個官營馬場每年只能出產1600匹馬,堪為軍馬的,只有260匹,合格率僅有16.25%。

歐洲中世紀的馬種大型化

馬業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宋朝。強敵的環繞使得宋朝建立了完善的馬政制度和鉅額的財政投入,不僅大辦國有馬場,還嚴令民間馬匹只能由官府收購,不得自由交易,民間養馬業遭受重挫。

國營自然要付出高昂的代價,當時一匹國有馬的成本高達500貫,是西北邊貿馬價的20倍,財政壓力巨大。結果宋遼一停戰,馬匹數量銳減,甚至有的騎兵部隊只有1/10的人配有馬。除了數量短缺,馬種品質也每況愈下。宋真宗時期,十二個官營馬場每年只能出產1600匹馬,堪為軍馬的,只有260匹,合格率僅有16.25%。

近3千年的騎兵歷史,為何中國無好馬,引以為豪的蒙古馬也被嘲笑

不幸的是,蒙古滅宋後,經漢臣攛掇,竟也搞起了官營馬政。結果官營馬場凋零,元廷只能公開搶劫民間馬匹,幾乎摧毀了民間養馬業。元朝末期,軍隊幾乎湊不出整支的騎兵部隊。到明成祖朱棣登基時,問天下還有多少馬,兵部尚書何俊回答,只有劫後餘生的糟馬23000匹。

明清兩代,中國只能依靠蒙古草原提供馬種,以填補國營化災難留下的養馬業空白。自此,就出現了開篇所說的的情況,外國人的眼中中國不產好馬,但是事實上好馬早已做了政治的犧牲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