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分為“三階段”養生保健隨時變'

"

"

秋季分為“三階段”養生保健隨時變


秋季氣候多變,是一些疾病的高發季節,人們的情緒會不穩定,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說。秋季可分初秋、中秋、晚秋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氣候各有特點,所以養生保健也應隨氣候的變化而採取不同的對策。

初秋:防暑防溼

初秋時期,盛夏的餘熱未消,天氣仍然十分炎熱。俗語說,“熱在三伏。”第三伏般在立秋之後,故又有“秋老虎”之說。中醫將這個時期稱為“長夏”,而長夏“六淫”之邪的主氣就是“溼”。這段時期大多雨綿綿,溼度較高,天氣以溼熱並重為特點。因此,這個時期的養生,要繼續防暑降溫,同時特別注意防止溼熱、溼寒的侵襲。不可仍像夏季那樣,在外乘涼和露宿,或涉水淋雨、冷水澆頭衝身。晚間睡眠腹部要注意蓋毛巾被或涼被,避免溼熱、溼寒引發的四肢沉重、肌肉痠痛。剛入秋時,人體消化功能下降,腸道抗病能力減弱,稍不慎很容易發生菌痢、食物中毒、霍亂、傷寒等腸道傳染病,出現急性感染性腹瀉,故須嚴加防範。飲食上要注意清潔衛生,避免病從口入,保護脾胃,以免溼熱、溼寒內蘊,毒滯腸中。由於人體消化功能較差,因此不能大量攝入肉食,可多食豆類及薏苡仁等利溼之品。且要注意“秋瓜壞肚”,對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損壞脾胃。同時,還應注意補充水分,多喝淡鹽水、綠茶、綠豆湯以及酸梅湯等各種清涼飲料。

中秋:養陰防燥

“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這個時期的氣候特點是“燥”邪當令。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這個時期人的汗液蒸發快,常出現皮膚乾燥,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甚至會毛髮脫落和大便祕結等。因此,室內要保持一定溼度,注意飲水喝湯補充水分,避免劇烈運動、過度勞累耗散精氣津液。在飲食上應少吃辛辣刺激、燻烤等類食品,適當多吃些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宜常吃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蘿蔔、番茄等新鮮果蔬,以便養陰潤燥。秋燥者還可用中醫名方“增液湯”(以生地、麥冬、玄蔘、甘草各10g煎水)代茶飲。由於燥易傷肺,而肺主皮毛,肺氣虛弱則毛髮不固,所以在此時節還要注意養髮、護髮。此外,還應塗擦脣膏、護膚霜,保護口脣皮膚,防止乾裂。

晚秋:防寒防鬱

俗語說,“一場秋雨一場寒”。中秋節過後,秋風蕭殺,天氣漸涼,甚至會氣溫突降,寒潮來臨。此時最容易引發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風寒痺溼關節疼痛,心腦血管疾病也容易在這個時期誘發與加重。故養生重點除仍需預防燥邪損傷外,還要注意防止寒邪傷人,重視耐寒鍛鍊。老年人和平素患有各種慢性宿疾者,應該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凍”出病來。此外,這個時期秋雨綿綿,秋風瑟瑟,氣壓較低,人們心情容易感到沉悶抑鬱,無精打采,意志消沉。特別是老年人和在外遊子,在陰雨天更容易感到沮喪萎靡。因此,這一階段要特別注意調整情志,保持內心寧靜,培養樂觀情緒,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注意豐富飲食,與親朋好友一起外出旅遊,登高賞景,

感受秋高氣爽,有益於身心健康。晚秋時節還是調理脾胃,為冬季進補做“底補”的最佳時期。做“底補”可選用芡實、紅棗或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用,或用芡實燉牛肉食用。經過“底補”,脾胃健運,入冬之後便可放心進補以抵禦嚴寒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