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童年缺愛的人,長大後會有這3個特徵,難以體驗到幸福

心理健康 心理學 情感 心理 心理相先生 2018-12-01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關係即命運,一個人會遇到怎麼樣的人,會開展怎麼樣的關係,就會有怎麼樣的命運,這樣的觀點在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那裡也存在,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內在關係模式,可是這種內在關係模式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呢?根據發展心理學的觀點,這種最初的關係模式形成於一個人的童年期,併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心理學:童年缺愛的人,長大後會有這3個特徵,難以體驗到幸福

沒有安全感

童年時期缺愛的人,成年之後的一個最大特徵就是沒有安全感,於是他(她)會是敏感、猜疑的,因為在他(她)的潛意識裡隱藏著最初的內在關係模式,在那個模式裡面缺少了迴應,缺少了關愛。

於是在成年之後的各種關係裡他(她)不會體驗到幸福,對於普通的人際關係,他(她)覺得難以應對,不能很好的處理,更別說親密關係了,由於這種心理上的缺乏安全感,使得他(她)總是把別人“推開”,他(她)的敏感和猜疑在不斷地破壞現存的各種關係,與此同時自己也時刻體驗著孤獨。

心理學:童年缺愛的人,長大後會有這3個特徵,難以體驗到幸福

自卑

人生來都是弱小的,不自信的,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他(她)是有生命,有意識的,於是他(她)要尋找一種確定性,他(她)要相信自己不會受到威脅,他(她)要確認自己是有價值的存在,而這一切的外在反應就是“愛”,來自父母和其他周圍人的愛才是上述存在的表徵,如果沒有愛,缺少愛,他(她)就會變得自卑,甚至孤僻,不再相信自己。

在成年之後,我們受到各種道德層面與理性層面的約束,被諸如我們應該怎麼樣,我們要去怎麼樣,可結果呢?我們總是在內心深處體驗到自卑,因為自卑情緒的影響,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變得痛苦,我們的理性總是與我們的感性糾纏、打架,最後我們不得不體驗著痛苦,過著自卑的人生。

心理學:童年缺愛的人,長大後會有這3個特徵,難以體驗到幸福

緊張、焦慮

前面我們說過人生而弱小,我們要從父母那裡獲取我們生存下來的最初土壤,我們要學習並建立關係的最初模型,那麼在缺少愛的這種成長環境下,我們就會變得緊張和焦慮,一個在童年期缺少愛的人,他(她)會覺得生活中處處充滿了不確定性,甚至有潛藏的“危險”,這種心理表現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緊張、焦慮。

人除了生而弱小之外,還總是在尋求一種確定性,對於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用心呵護、關愛的孩子,他(她)由於確定了父母的這種愛,知道父母一直在自己身邊,無論發生什麼,父母都在守護著他(她),所以他(她)不容易體驗到緊張、焦慮的情緒,反之那些經常得不到父,母迴應,缺少父母關愛的人就很容易變得緊張、焦慮。

心理學:童年缺愛的人,長大後會有這3個特徵,難以體驗到幸福

我們與父母、與家人最初的關係就是我們成年之後的關係模型,如果在最初的關係裡我們沒有體驗到應有的關愛,也就是在童年時期缺少關愛,那麼在成年之後我們通常會表現的缺乏安全感、自卑、緊張和焦慮,而這些會造就我們人生路上的種種挫折,讓我們難以體驗到應有的幸福。

作者簡介:非著名心理諮詢師,關係助推者,心理健康教師,筆名心理相先生,致力於探索心理,讓有緣人成長和發展的更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