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扣時代主題講好初心故事

文學 報告文學 藝術 中國近代史 每日甘肅網 2017-06-15

□高 凱

先講一個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我期望通過這個小故事,讓更多的人讀一讀我們的報告文學《英雄初心》,全面瞭解74年前獲得毛澤東“面向群眾”題詞的李培福在新中國成立後是怎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說的是李培福去世26年後的2009年農曆正月十八,在景電工程開工建設40週年之際,景電文工隊隊長蒙先率景泰百花藝術團在鄉下演出,當報幕員報出第一個節目眉戶劇《人民的公僕李培福》後,走上臺的不是演員,而是從觀眾席蹦上來的一個觀眾,人們還以為是個瘋子,會場頓時大亂,工作人員更是不知所措,想上前制止已來不及了——只見那個人搶過話筒,不緊不慢地走到臺前大聲說,鄉親們,黃河水上來了,景泰人民富了,但李老漢哪裡去了?他的聲音有點哽咽,停頓了一下又說,李老漢雖然不在了,但他永遠活在咱們景泰人的心中。現在,我提議,讓我們向李老漢三鞠躬,行不行?他的話音一落,只見觀眾紛紛站起來,男女老少,黑壓壓一大片,一起向天堂裡的李培福鞠了三個躬。事後,誰也不知道這個臨時“主持人”姓甚名誰,但這出由一個惦記著李培福的景泰人臨時插播的“戲外戲”,卻將演出推向了高潮,當《人民的公僕李培福》正式開場時,臺下是一片失控的抽泣聲……

蒙先給我講這件事時,聲音幾近哽咽。而我聽了蒙老的講述眼眶也差點崩出淚來。

對於任何一個有文學良心和擔當的作家來說,這都是一個無法抗拒的重大題材。所以,激情是寫作《英雄初心》的最大動力。為李培福的初心故事所感動,是我答應劉鏡的邀請接手與其合作完成《英雄初心》的主要原因。因為始終被故事和人物感動著,《英雄初心》讓我初嚐了紀實文學寫作的幸福滋味,以至於開始敲打鍵盤後,我的心再也靜不下來。

關於“面向群眾”這一題材,不同類型的作品已多達10餘種,這無疑為我們的寫作設置了一個標杆。我們的想法是,用自己的方式和口氣從頭重新講述,而且必須超過這些標杆。50餘年的戲劇和30餘年的詩歌創作經驗告訴劉鏡和我,感動不了自己的作品肯定感動不了別人。《英雄初心》的確是先感動了我們自己,但因為身在其中,我們又懷疑自己的經驗和感覺,所以在第二稿一脫稿我和劉鏡又將作品分別發給許多朋友試讀。李培福的女婿白繼忠看後評價說,《英雄初心》是目前寫李培福的最好的作品。不過,我更在乎詩人楊漪的一句話:《英雄初心》可以一口氣讀完。這讓我心裡踏實了許多。李培福之子李建東說得最好:“《英雄初心》不僅僅是我父親一個人的英雄史,還是慶陽老區的革命史和黃河古道景泰大地的變遷史,更為重要的是——《英雄初心》是我們的心靈史。”因為自己一直覺得不滿意,之後我又作了三次較大的潤色和修改。總之,我是用寫詩的態度打磨《英雄初心》的。

歷史題材必須尊重歷史。因為《英雄初心》鏈接了李培福的成長初期,所以涉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的一段黨史。作品殺青後,中央黨史辦原副主任、黨史專家高永中抽空看了之後回覆道:“挺好,沒有修改意見。”這八個字,讓我如釋重負。再者,因為李培福是新中國成立後甘肅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第一任主任,而《英雄初心》所反映的正是他這一階段的事,所以《初心》定稿後我也呈給了甘肅省委農工辦現任主任周興福,希望他站在目前的位置上給予指正。周興福無疑認識到作品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對《英雄初心》的出版很是重視。結合農工部近幾年的核心工作,周興福說,李培福的“面向群眾”精神,和中央的精準扶貧戰略,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福祉,其情懷和精神是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可歌可泣。周興福對《英雄初心》的關心和支持,體現了一個後來者對前賢的無限愛戴和敬重。

《英雄初心》的寫作,對於初涉紀實文學的我和劉鏡先生來說,從劉鏡最初的素材採集到筆者的二次追蹤採訪和捉刀動筆,其過程既是一次跨越文體的文學探險,又是一次觸及靈魂的精神之旅。在文學創作活動中,體現著作家初衷的題材和體裁必然體現著作家的文學初心;而文學初心,既生成於作者的本心,也取決於題材、體裁的內涵和意義。作為報告文學之一種的紀實文學,其鮮明的時代性和率真的人民性更是顯現著作家的文學精神。儘管我們是第一次涉足紀實文學領域,但我們很自信,《英雄初心》既展現了我們自己的文學理想,又找到了一種文學體裁的價值。也就是說,因為懷揣一顆文學初心,《英雄初心》比較成功地實踐和體現了紀實文學的使命。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難看出,“初心”二字已經成為一個熱詞。通過《英雄初心》的寫作,我發現報告文學是一種偉大的文體,所以我希望報告文學作家都成為偉大的作家。當下或者今後,對於一個報告文學作家,始終守住一個作家的良心和純真,就能永葆聖潔的文學初心。

(《英雄初心——李培福“面向群眾”的傳奇》,高凱、劉鏡著,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