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馬科技上市後業績變臉淨利兩連降僅428萬 併購標的數據打架盈利能力存疑'

"
"
萬馬科技上市後業績變臉淨利兩連降僅428萬 併購標的數據打架盈利能力存疑

●長江商報記者 魏度

浙江商人張德生籌劃買業績渡難關。

30年前,而立之年的張德生30萬元創業,成立萬馬集團。截至目前,張德生已經手握萬馬科技(300698.SZ)、萬馬股份(002276.SZ)兩家A股公司。其中,萬馬科技經營已經陷入困境。

2017年,萬馬科技闖關IPO登陸創業板,但其一上市經營業績就大變臉。2018年淨利潤(指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只有428.63萬元。萬馬科技發佈的今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上半年淨利潤延續下降趨勢。

在此危難之際,萬馬科技籌劃收購資產提振業績。根據公告,公司擬終止一募投項目,將募資用於收購安華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安華智能)51%股權。

這是一家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交易對方承諾,未來三年,安華智能的淨利潤合計不低於4000萬元。

然而,萬馬科技公佈的安華智能數據與其自身公佈的數據打架。萬馬科技披露,2018年,安華智能實現營業收入1.47億元,淨利潤1038.01萬元。而安華智能在新三板掛牌時披露的2018年報業績數據為,營業收入1.83億元、淨利潤107.13萬元。

營業收入減少、淨利潤反而大幅增加,究竟哪個版本數據可信?

萬馬科技回覆質疑稱,兩次審計使用的確認依據不一致,導致數據存在差別。

那麼,作為投資者究竟應該相信哪個數據呢?顯然,如果按照安華智能自身披露的數據,未來三年,累計4000萬元的淨利潤很難實現。

經審計的數據天壤之別

時過半月,萬馬科技買資產的質疑仍不斷湧現。

今年8月2日晚,萬馬科技披露,當日,公司與自然人楊劍波、姚美君等簽訂股權收購協議,公司擬支付現金5087.25萬元收購安華智能51%股權。按照雙方約定,公司擬優先收購除楊劍波、姚美君以外目標公司安華智能其他股東股份,在收購除楊劍波、姚美君以外其他股東股份後,公司持有的股份仍未達到目標公司股本總額51%的,則差額部分由公司向楊劍波、姚美君收購。交易完成後,安華智將成為公司控股子公司,納入合併報表範圍。

安華智能主要從事信息系統機房及智能化系統設計、集成、運維及銷售。公告稱,受益於數據傳輸需求激增和雲服務的普及,項目發展前景良好。通過本次收購,公司可以充分開拓數據中心細分領域,同時,利用安華智能已有的產品和市場渠道,加大公司目前主營產品機櫃及配件的推廣銷售,從而提升公司自身在通信領域綜合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公開資料顯示,安華智能成立於1998年,2013年10月22日在新三板掛牌。

2018年,安華智能實現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83億元、107.13萬元,同比變動35.32%、-89.29%。

然而,萬馬科技的公告中,去年,安華智能實現營業收入1.47億元,利潤總額1139.70萬元,淨利潤1038.01萬元。今年一季度無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淨利潤分別為-594.37萬元、-599.63萬元。

去年原本107.13萬元淨利潤,在萬馬科技的公告中變成了1038.01萬元,猛增930.88萬元,變動幅度高達868.93%。同期,淨利潤則從1.83億元減少至1.47億元,變動幅度為-19.67%。

如此詭異數據不僅市場質疑不斷,交易所也閃電問詢。

公司回覆稱,由於工程項目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確認期間不同,存在時間性差異。安華智能此前披露的2018年報數據主要依據年度項目工程進度、開票和收款情況綜合預判確認,本次審計主要依據外部竣工驗收報告或工程完工進度文件確認,本次報表存在將部分項目收入、成本確認在2017年及以前年度。

根據建築行業企業會計準則,如果建造合同結果能夠可靠估計的,應按項目完工百分比確認合同收入及成本,不能可靠估計的,則按竣工驗收確認。

蹊蹺的是,針對安華智能2018年經營業績數據,都經過了專業審計,對收入、成本確認的政策是相同的,為何還會出現如此懸殊?難道經營業績數據想確認多少就可以確認多少嗎?

市場質疑,萬馬科技披露的數據,存在少確認成本從而增厚利潤的可能。

標的業績不穩持續盈利能力存疑

去年淨利潤究竟是107.13萬元還是1038.01萬元,讓人對標的業績的真實性起疑,進而質疑其持續盈利能力。

實際上,安華智能的經營業績一直不穩定。

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安華智能實現的營業收入為1.14億元、1.17億元、1.40億元,淨利潤為713.54萬元、849.88萬元、1016.44萬元,均能穩步增長。但從2016年開始,業績就開始出現波動。2016年、2017年,其營業收入為1.10億元、1.36億元,同比變動幅度為-21.80%、23.49%,對應的淨利潤為744.83萬元、1000.03萬元,變動幅度為-26.72%、34.26%。扣除非經常損益的淨利潤走勢與淨利潤基本相同。

在對照2018年經營業績,安華智能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存在較大幅度波動。

萬馬科技本次收購交易設立了業績對賭。楊劍波、姚美君等交易對方承諾,2019年至2021年,安華智能實現的淨利潤數額分別不低於1200萬元、1300萬元、1500萬元,或該三年累計淨利潤不低於4000萬元(二者滿足其一即可)。

誠然,如果安華智能順利兌現業績承諾,確實能助公司提升盈利能力。只不過,難度不小。

如果按照萬馬科技披露的淨利潤數據,安華智能去年實現淨利潤1038.01萬元,今年目標為1200萬元,想要實現似乎沒有什麼難度。但去年淨利潤數據不可信,今年一季度無營業收入,且以往四年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起伏不定。

此外,從行業發展環境來看,安華智能業績能否穩定增長也存在不確定性。

安華智能主要經營業務為數據中心工程總承包業務。華信諮詢研究院的研究報告顯示,熱點城市節能管控政策正迫使IDC業務向環熱點和其他非熱點城市遷移,但由於非熱點城市受網絡及地理距離的限制,供給側價格難以與熱點城市匹敵,未來將削弱IDC整體市場增速。

一項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IDC行業整體淨利潤為-13.4億元,增長率為-260.53%,行業毛利率、淨利率、ROE、ROA等數據自2014年起呈持續下滑趨勢。

行業增速整體放緩,且IDC業務集中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規模較小的安華智能何以能保證持續穩定增長的淨利潤?

上市後業績變臉

陷入輿論漩渦的萬馬科技仍然堅持收購,與其業績持續下滑密切相關。

萬馬科技的前身是萬馬電子,設立於1997年,主營業務為通信與信息化設備的研發、生產、系統集成與銷售,其產品包括通信網絡配線及信息化機櫃產品和醫療信息化產品兩大類,廣泛運用於通信網絡、雲平臺IDC機房、鐵路通信網絡和城市軌道交通通信網絡等領域。

萬馬科技是通過闖關IPO上市的,對比上市前後,其經營業績可謂是兩重天。

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6年,萬馬科技實現的營業收入為2.48億元、3.80億元、3.71億元,2016年小幅回調。對應的淨利潤為0.05億元、0.34億元、0.3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8.87%、570.35%、9.33%,總體而言,呈現增長之勢。

與上市前穩步增長的業績相對應的是,萬馬科技一上市業績就急劇下降。2017年、2018年,其營業收入為3.41億元、2.99億元,同比下降7.92%、12.50%,對應的淨利潤為0.27億元、0.04億元,同比下降25.94%、84.32%。

年報顯示,2018年,公司光纖活動連接器銷量下降,主要是沒有入圍中國電信及中國移動光交,鈑金箱體銷量下降是移動集團的分纖箱入圍材質需求為非金屬,金屬箱體銷量減少。這似乎意味著,公司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

根據萬馬科技發佈的今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其淨利潤為350萬元—500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2%—31.62%,延續下降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萬馬科技IPO募資2.01億元,截至去年底,通信及信息化設備生產建設項目投入1927.08萬元,投資進度為13.10%,目前,該項目已經變更為收購安華智能51%股權、3000萬元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另一個募投項目研發中心建設,原本計劃投入2143.36萬元,至今分文未投入。

二級市場上,萬馬科技股價走勢平淡,曾擔任公司多年總經理的楊義謙實施清倉式減持套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