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座規模宏大和有過輝煌歷史的古城。這裡曾經是雕樑畫棟,屋舍儼然,車水馬龍,燈火明滅,人聲鼎沸,觥籌交錯。這裡曾經有著悲壯和溫情的故事。

現在已是戰火焚燒後的廢墟,土地焦黑了,瓦片焦黑了,陶片焦黑了,木質材料變成了灰燼。但昔日古城的規模和輪廓清晰,建築的臺基猶在,建築構件散落於古城。

我多次行走這座古城,掀開厚厚坍塌的瓦礫,抓一把焦黑的泥土,我不禁暗自傷神,浮想聯翩。

這裡似乎發生過一場血腥的戰爭,守城將士浴血奮戰,刀光劍影,但終因寡不敵眾,城池失守。這裡被洗劫一空後,大火熊熊燃起,硝煙瀰漫,宮殿坍塌,曾經的輝煌被吞噬在滾滾濃煙之中。

我不得其解。這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居住過什麼樣的歷史人物,有過怎樣的歷史故事,是誰毀掉了這座古城。更使我不解的是兩千年後的今天,戰火焚燒後的痕跡依然能保留著歲月的滄桑,似乎在述說和告知我們當年發生的一切。


"

這是一座規模宏大和有過輝煌歷史的古城。這裡曾經是雕樑畫棟,屋舍儼然,車水馬龍,燈火明滅,人聲鼎沸,觥籌交錯。這裡曾經有著悲壯和溫情的故事。

現在已是戰火焚燒後的廢墟,土地焦黑了,瓦片焦黑了,陶片焦黑了,木質材料變成了灰燼。但昔日古城的規模和輪廓清晰,建築的臺基猶在,建築構件散落於古城。

我多次行走這座古城,掀開厚厚坍塌的瓦礫,抓一把焦黑的泥土,我不禁暗自傷神,浮想聯翩。

這裡似乎發生過一場血腥的戰爭,守城將士浴血奮戰,刀光劍影,但終因寡不敵眾,城池失守。這裡被洗劫一空後,大火熊熊燃起,硝煙瀰漫,宮殿坍塌,曾經的輝煌被吞噬在滾滾濃煙之中。

我不得其解。這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居住過什麼樣的歷史人物,有過怎樣的歷史故事,是誰毀掉了這座古城。更使我不解的是兩千年後的今天,戰火焚燒後的痕跡依然能保留著歲月的滄桑,似乎在述說和告知我們當年發生的一切。


是王昭君的一座行宮嗎?昆都侖溝缸房樑古城


缸房樑古城大型雲紋瓦當

這座古城叫缸房樑古城。位於昆都侖溝北口西側明安鎮南 2 公里處已廢棄多年的缸房樑村。古城地處三岔路口,昆都侖河谷從城東側由北向南穿行而過,城北是套路壕,曾是黃河遠古時期的一條支系,也是一條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道,由此西北行進入明安川腹地,穿越明安川進入茫茫草原和大漠深處。

古城把守著昆都侖古道的北入口,扼制著從西北南下的通道,是守衛兩條古道的最佳位置。城牆東西長約 450 米,南北寬約 300 米。古城遺址散落著各種磚瓦殘片和實用陶器的碎片,還有直徑 18 釐米的大型雲紋瓦當,在堆棄的瓦片中我發現了帶有“固”字戳記的片瓦和桶瓦,也有少量遼金元和民國的瓷片。

從廢墟遺址的陶片和瓦片考證,古城是一座漢代城池,始建於西漢年間,並有多個朝代在這裡留下了痕跡。

根據地表文物,有專家分析,這裡可能是西漢時期五原郡固陵縣。西漢時期,包頭地區歸五原郡管轄,下轄 16 縣,已有 8 個縣治被考證發現。這座城池可能是西漢時期未知縣治中“固陵縣治”所在。也有人分析可能是戰國時期的固陽塞,還有人分析是漢光祿塞。

我分析,這座古城一定有過喧囂和輝煌,在漢及以後朝代可能為行政治所,但它的主要功能是戍守昆都侖溝谷古道的一座障城,是石門障城序列的重要軍事重鎮。


"

這是一座規模宏大和有過輝煌歷史的古城。這裡曾經是雕樑畫棟,屋舍儼然,車水馬龍,燈火明滅,人聲鼎沸,觥籌交錯。這裡曾經有著悲壯和溫情的故事。

現在已是戰火焚燒後的廢墟,土地焦黑了,瓦片焦黑了,陶片焦黑了,木質材料變成了灰燼。但昔日古城的規模和輪廓清晰,建築的臺基猶在,建築構件散落於古城。

我多次行走這座古城,掀開厚厚坍塌的瓦礫,抓一把焦黑的泥土,我不禁暗自傷神,浮想聯翩。

這裡似乎發生過一場血腥的戰爭,守城將士浴血奮戰,刀光劍影,但終因寡不敵眾,城池失守。這裡被洗劫一空後,大火熊熊燃起,硝煙瀰漫,宮殿坍塌,曾經的輝煌被吞噬在滾滾濃煙之中。

我不得其解。這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居住過什麼樣的歷史人物,有過怎樣的歷史故事,是誰毀掉了這座古城。更使我不解的是兩千年後的今天,戰火焚燒後的痕跡依然能保留著歲月的滄桑,似乎在述說和告知我們當年發生的一切。


是王昭君的一座行宮嗎?昆都侖溝缸房樑古城


缸房樑古城大型雲紋瓦當

這座古城叫缸房樑古城。位於昆都侖溝北口西側明安鎮南 2 公里處已廢棄多年的缸房樑村。古城地處三岔路口,昆都侖河谷從城東側由北向南穿行而過,城北是套路壕,曾是黃河遠古時期的一條支系,也是一條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道,由此西北行進入明安川腹地,穿越明安川進入茫茫草原和大漠深處。

古城把守著昆都侖古道的北入口,扼制著從西北南下的通道,是守衛兩條古道的最佳位置。城牆東西長約 450 米,南北寬約 300 米。古城遺址散落著各種磚瓦殘片和實用陶器的碎片,還有直徑 18 釐米的大型雲紋瓦當,在堆棄的瓦片中我發現了帶有“固”字戳記的片瓦和桶瓦,也有少量遼金元和民國的瓷片。

從廢墟遺址的陶片和瓦片考證,古城是一座漢代城池,始建於西漢年間,並有多個朝代在這裡留下了痕跡。

根據地表文物,有專家分析,這裡可能是西漢時期五原郡固陵縣。西漢時期,包頭地區歸五原郡管轄,下轄 16 縣,已有 8 個縣治被考證發現。這座城池可能是西漢時期未知縣治中“固陵縣治”所在。也有人分析可能是戰國時期的固陽塞,還有人分析是漢光祿塞。

我分析,這座古城一定有過喧囂和輝煌,在漢及以後朝代可能為行政治所,但它的主要功能是戍守昆都侖溝谷古道的一座障城,是石門障城序列的重要軍事重鎮。


是王昭君的一座行宮嗎?昆都侖溝缸房樑古城


缸房樑古城建築構件

昆都侖溝谷是大青山和烏拉山的分界河谷,溝谷在古人看來還算平坦,可行馬車,南經秦直道可達咸陽,北出陰山可達大漠,是橫穿陰山最理想的交通坦途,遠在先秦時已經開闢和形成穀道。鑑於它在交通上處於通往大漠三道路的中間,故稱為中道,在漢至北魏時又稱作陽道、單于道。它是中國歷史上陰山南北各民族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趙秦漢魏諸朝都高度重視這條古道,先後修建 8 座城池駐守,而且沿用兩千年,由南向北分別是昆都侖溝南口 2 座,溝谷內 3 座,溝北口 3 座。8 座障城功能各異,協同防護,固守陰山這座天然屏障。這是中國古代溝通與阻隔,融合與戰爭的政治軍事思想的戰略佈局。缸房樑古城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座。

缸房樑村還有一個很讓我激動了一陣的名稱,叫“大行宮”,我如獲至寶,以為有驚世大發現。可細查有關資料,走訪老鄉,原來這裡叫“大興公”,是近代的一個商號名稱。


"

這是一座規模宏大和有過輝煌歷史的古城。這裡曾經是雕樑畫棟,屋舍儼然,車水馬龍,燈火明滅,人聲鼎沸,觥籌交錯。這裡曾經有著悲壯和溫情的故事。

現在已是戰火焚燒後的廢墟,土地焦黑了,瓦片焦黑了,陶片焦黑了,木質材料變成了灰燼。但昔日古城的規模和輪廓清晰,建築的臺基猶在,建築構件散落於古城。

我多次行走這座古城,掀開厚厚坍塌的瓦礫,抓一把焦黑的泥土,我不禁暗自傷神,浮想聯翩。

這裡似乎發生過一場血腥的戰爭,守城將士浴血奮戰,刀光劍影,但終因寡不敵眾,城池失守。這裡被洗劫一空後,大火熊熊燃起,硝煙瀰漫,宮殿坍塌,曾經的輝煌被吞噬在滾滾濃煙之中。

我不得其解。這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居住過什麼樣的歷史人物,有過怎樣的歷史故事,是誰毀掉了這座古城。更使我不解的是兩千年後的今天,戰火焚燒後的痕跡依然能保留著歲月的滄桑,似乎在述說和告知我們當年發生的一切。


是王昭君的一座行宮嗎?昆都侖溝缸房樑古城


缸房樑古城大型雲紋瓦當

這座古城叫缸房樑古城。位於昆都侖溝北口西側明安鎮南 2 公里處已廢棄多年的缸房樑村。古城地處三岔路口,昆都侖河谷從城東側由北向南穿行而過,城北是套路壕,曾是黃河遠古時期的一條支系,也是一條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道,由此西北行進入明安川腹地,穿越明安川進入茫茫草原和大漠深處。

古城把守著昆都侖古道的北入口,扼制著從西北南下的通道,是守衛兩條古道的最佳位置。城牆東西長約 450 米,南北寬約 300 米。古城遺址散落著各種磚瓦殘片和實用陶器的碎片,還有直徑 18 釐米的大型雲紋瓦當,在堆棄的瓦片中我發現了帶有“固”字戳記的片瓦和桶瓦,也有少量遼金元和民國的瓷片。

從廢墟遺址的陶片和瓦片考證,古城是一座漢代城池,始建於西漢年間,並有多個朝代在這裡留下了痕跡。

根據地表文物,有專家分析,這裡可能是西漢時期五原郡固陵縣。西漢時期,包頭地區歸五原郡管轄,下轄 16 縣,已有 8 個縣治被考證發現。這座城池可能是西漢時期未知縣治中“固陵縣治”所在。也有人分析可能是戰國時期的固陽塞,還有人分析是漢光祿塞。

我分析,這座古城一定有過喧囂和輝煌,在漢及以後朝代可能為行政治所,但它的主要功能是戍守昆都侖溝谷古道的一座障城,是石門障城序列的重要軍事重鎮。


是王昭君的一座行宮嗎?昆都侖溝缸房樑古城


缸房樑古城建築構件

昆都侖溝谷是大青山和烏拉山的分界河谷,溝谷在古人看來還算平坦,可行馬車,南經秦直道可達咸陽,北出陰山可達大漠,是橫穿陰山最理想的交通坦途,遠在先秦時已經開闢和形成穀道。鑑於它在交通上處於通往大漠三道路的中間,故稱為中道,在漢至北魏時又稱作陽道、單于道。它是中國歷史上陰山南北各民族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趙秦漢魏諸朝都高度重視這條古道,先後修建 8 座城池駐守,而且沿用兩千年,由南向北分別是昆都侖溝南口 2 座,溝谷內 3 座,溝北口 3 座。8 座障城功能各異,協同防護,固守陰山這座天然屏障。這是中國古代溝通與阻隔,融合與戰爭的政治軍事思想的戰略佈局。缸房樑古城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座。

缸房樑村還有一個很讓我激動了一陣的名稱,叫“大行宮”,我如獲至寶,以為有驚世大發現。可細查有關資料,走訪老鄉,原來這裡叫“大興公”,是近代的一個商號名稱。


是王昭君的一座行宮嗎?昆都侖溝缸房樑古城


缸房樑古城西牆

我反覆行走和解讀著這座古城。我認為這座古城是昭君北上和往返帝京的一座重要行宮和驛站,呼韓邪單于和迎送昭君的隊伍從此經過,在此駐足,共度良宵。

公元前 33 年,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派遣昭君出塞和親,並賞給錦帛八千匹,絮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還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

依據歷史資料分析,我認為,昭君出塞所經的路線是:走秦直道,從位於達拉特旗與包頭交界的昭君渡口渡過黃河,經昆都侖溝穿越陰山,然後西北行,穿過色騰山,繼續北上到達漠南匈奴王庭。

迎送昭君出塞應該是一支龐大的隊伍,按過去運輸條件,運送這麼多禮物,應該是近百輛車方可成行。昭君出塞之路漫長而艱辛。翻過陰山,昭君的行程進入塞外他鄉。邊關冷月,前程茫茫,一個孤弱女子,怎能不頻頻回首南望?可陰山已阻擋了她的視線,是期盼、是無助、是悲恨,她柔弱的身心怎樣承載呢?

昭君遠行之路,我感覺要有兩個基本要素,一要沿路有充足的水源補給,沿河行走;二要路途要有驛站,保障食宿。昭君出塞之後也曾往返草原王庭與長安帝京,昭君出塞之路上有諸多驛站或古聚落遺址,曾為其提供著後勤保障。缸房樑古城應該是昭君出塞之路上一座重要驛站。

據史料記載和地形分析,古城西北套路壕原是黃河古河道,烏樑素海是當年遺留的黃河故道,現在看當年河道的地貌猶在。這裡土地肥沃,良田萬頃,曾是秦漢時期著名的北假屯田之地。昭君出塞從這一帶西北行應該是不錯的道路選擇。

為了證實我的猜想,我一路西北行,在這一帶行走,猶如走進中國古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南邊是烏拉山,北邊是色騰山,中間是古代黃河故道,兩邊是萬頃良田。

在這一帶,我感覺隨時有歷史的穿越,隨便找一個村落遺址就能發現漢代生活遺物。這裡,我似乎看到了史書記載的“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展現出的幾十年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和安定局面。

這樣一個重要的古代城池,目前無任何保護,裸露在風雨中,歷史遺物在慢慢流失,歷史的痕跡也在慢慢消失。

我也期待著能對這裡進行認真考證,期待有考古的新發現。

來源:老方帶你遊包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