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劍《人類源流史》中亞北亞古代民族∶土耳其人與奧斯曼帝國1'

"
"
麟劍《人類源流史》中亞北亞古代民族∶土耳其人與奧斯曼帝國1

土耳其人與奧斯曼帝國1

一、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土耳其的主體民族。另有部分分佈在希臘、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以及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土耳其人是屬於歐洲人種的地中海原始居民的後裔,使用土耳其語,屬歐洲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古斯語支。

土耳其人系西突厥在歐洲的後裔。7世紀西突厥滅於唐後,其中烏古斯部塞爾柱人自中亞遷至西亞、歐洲,同當地波斯人結合。奧斯曼一世在1299年建立奧斯曼帝國。到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至16世紀和17世紀,尤其是蘇萊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統治區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瓦解,遂遭歐洲列強殖民侵略。1919年,在凱末爾領導下開展民族解放武裝鬥爭,推翻封王朝,擊退外國侵略,於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國。

土耳其這個名字可歸屬於兩個不同的民族︰早先的塞爾柱人和後來的奧斯曼人。塞爾柱人是來自裡海附近草原的塞爾柱牧民,約在公元第十世紀皈依伊斯蘭教。近七萬塞爾柱人被販賣為奴隸,以充任哈里發在巴格達的穆斯林軍隊。這些奴隸皈依成為伊斯蘭教中的遜尼派,在1055年的巴格達,他們變成哈里發背後實際的政權,並開始擴大他們的統治。他們的領袖取得「蘇丹」這個頭銜,意即「權力的擁有者」。1100年,他們控制了安那託利亞的大部份地區(從拜占庭人手裡奪得)、巴勒斯坦、圍繞波斯灣附近的土地、阿拉伯的聖城、和遠在東方的撒馬利亞。

1071年,塞爾柱人在今天土耳其的曼奇克託一地,從拜占庭的軍隊手中贏取驚人的勝利,使安那託利亞的大部份地方成為土耳其的佔領區。約在同時,他們成功地從埃及的穆斯林統治者手上奪取耶路撒冷。這兩件大事衝擊了拜占庭人、羅馬教廷和歐洲人,結果引發持續兩百多年的十字軍東侵。儘管塞爾柱土克曼人最後成功奪回巴勒斯坦的控制權,他們的力量卻因不斷地與十字東作戰而被消耗。除此,他們也受到暗殺團 (伊斯蘭教的異端宗派)的活動所威脅。在內部,蘇菲派的神祕主義大為盛行,使伊斯蘭教進入一個反思的時期。就在這個精疲力竭和虛弱的時期裡,他們在蒙古人的侵略下驟然崩潰。巴格達在1258年淪陷於侵略者之手,而塞爾柱人的帝國也告消失。

在十四世紀的初期,來自安那託利亞(今天土耳其在小亞細亞的地方)的穆斯林民眾在蘇丹奧斯曼一世的統治下團結起來,以榮譽之名自稱為“土耳其人”或“奧斯曼人”。土耳其人發動聖戰以粉碎拜占庭帝國,並在環繞著君士坦丁堡的巴爾幹半島與希臘等地興起戰事。1389年,他們打敗塞爾維亞人。1396年,來自匈牙利的“十字軍”也被打敗。雖然奧斯曼的大業一度為帖木兒所帶領的突厥人攔阻,但是隨著蒙古大軍的撒離,土耳其人又重新奪回優勢。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終於在1453年5月29日攻佔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牆在七十門大炮連續轟擊八個禮拜下崩倒,一萬五千名土耳其火槍兵隨即攻入城門成功地佔領該地。

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和屬地,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

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它將遊牧部落的傳統、波斯的藝術修養、拜占庭的政治文明和阿拉伯的科學文化融於一身,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二、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土耳其語: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土耳其人建立的一個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17世紀也叫奧托曼帝國。

(1)興起擴張

奧斯曼部是突厥語民族,是原來的塞爾柱所屬羅姆蘇丹國下屬的一個小型部族。這個部族在安納托利亞半島逐漸定居,早期與拜占庭-希臘民族多有融合與戰爭,通過在拜占庭帝國和其他安納托利亞突厥語民族的遊走與鬥爭,奧斯曼部日漸興盛,現代土耳其人就來源於此。

自羅姆蘇丹國於1300年左右滅亡後,位於黑海和地中海間的安那託利亞(小亞細亞半島)上,分裂出多個獨立國家,統稱為安那託利亞侯國(Anatolian Beyliks)。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中亞阿姆河流域,實際上就是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花剌子模地區,屬於西突厥烏古斯人卡伊部落,在當時為花剌子模沙王朝的臣屬。自古從事遊牧,逐水草而居。

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他們遷移。最初他們依附於塞爾柱土克曼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和拜占庭帝國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部落酋長埃爾託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1258~1326年)繼位。繼其父擔任部落首領,1299年,奧斯曼趁塞爾柱羅姆蘇丹國分裂,正式宣佈獨立,稱號“加齊”,奠定了土耳其國家的雛形。

1326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汗(1326~1360在位)繼位後,改稱總督,建立了常備軍,吞併了羅姆蘇丹國之大部分地區。於1331年,打傷了拜占庭帝國國王,並攻佔了尼西亞城,並遷都於此。

1354年,奧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佔領了加利波利半島,並把這裡作為進攻巴爾幹半島的橋頭堡。奧爾汗對內確立國家行政組織,中央設立迪萬,任命維齊爾(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軍事長官和卡迪鑄造統一錢幣,成為奧斯曼國家的真正締造者。

1360年土耳其君主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繼位後,向東南歐擴張取得決定性的進展。1362年,採取大規模軍事進攻,佔領埃迪爾內,並以此為都。接著又征服西色雷斯、馬其頓、索菲亞、薩洛尼卡和整個希臘北部,迫使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統治者稱臣納貢。

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聯軍。這一勝利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占庭帝國,派出了援軍。

蘇丹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蘭西、德意志等國的聯軍,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用鉅款贖回300名貴族騎士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從此,歐洲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拜占庭帝國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時,中亞的突厥人帖木兒強大起來,並開始向小亞細亞擴張。

1402年,在安卡拉戰役中,帖木兒軍大敗奧斯曼軍,土耳其君主巴耶塞特被俘。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拜占庭帝國,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因為巴耶塞特蘇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新徵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土耳其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得不推遲了向歐洲的擴張。

蘇丹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結束分裂局面,收復帖木兒征戰時喪失的領土。

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爾納戰役打退了歐洲基督教王國的反撲。

(2)發展強盛

土耳其在1453年至1683年間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1566年前的領土、經濟及文化擴張時期及其後的軍事及政治相對緩和的時期。

1453年,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繼位不到兩年,親率八萬大軍進攻君士坦丁堡,鏖戰53天,終於5月29日攻克,並遷都於此,拜占庭帝國滅亡。穆罕默德二世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土耳其語意為“上城去”。

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時亦穩固了土耳其作為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土耳其進入了漫長的征服擴張期,將疆域擴至歐洲及北非。奧斯曼帝國的陸上擴張主要倚靠其強大的中央集權體制、軍事革新及鐵一般的軍紀,而土耳其的海軍亦對其征服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裡爭奪及保障了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的遠航路線。

由於土耳其握有歐亞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路線,帝國的經濟因而蓬勃發展。土耳其對西歐及亞洲間貿易的壟斷經常被引證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西航尋找亞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測地球是圓的,然而哥倫布卻是第一位發現了可縮短需經奧斯曼帝國往亞洲貿易的危險路線的方法。

土耳其在一些賢能蘇丹的統治下繁榮興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時,對內致力於國內經濟的建設,對外致力於向東及向南擴張,於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擊敗了塔赫瑪斯普一世治下的波斯薩法維帝國,取得了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區。

1517年,土耳其消滅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其海軍勢力亦擴至紅海。此後,奧斯曼帝國及葡萄牙帝國成為了地區最具支配地位的勢力。繼後的蘇萊曼一世並沒有停止征服步伐。

1521年,土耳其攻陷貝爾格萊德,其後征服了匈牙利王國,並在現今匈牙利及中歐的所在地建立土耳其屬匈牙利。

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得勝,並於1529年發動維也納之圍,但由於冬季的來臨而被迫撤退。

1532年,土耳其舉兵逾二十五萬再次進攻維也納,但在維也納以南的克塞格被擊退。

1543年,土耳其繼續進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的宗主權。在蘇萊曼一世治下,特蘭西瓦尼亞、瓦拉幾亞及反覆無常的摩爾多瓦都成為帝國的附屬國,須向帝國納貢。在東面,土耳其在波斯人手裡奪取巴格達,得以掌控美索不達米亞及波斯灣。

在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的末段,帝國的總人口多達1500萬人。

在塞利姆一世及蘇萊曼一世時期,土耳其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能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土耳其海軍司令巴巴羅薩•海雷丁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帶領土耳其海軍多次擊敗基督教國家的海軍,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爾及利亞。土耳其海軍協助穆斯林及猶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時期逃離西班牙,並護送他們抵達土耳其。

1543年,土耳其海軍佔領神聖羅馬帝國的尼斯,這是由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國及土耳其因與哈布斯堡王朝於中歐及南歐的敵對而聯合起來,成為當時的強大聯盟,這是一個軍事及經濟聯盟,土耳其允許法國可在帝國內貿易而免收徵稅。事實上,當時的土耳其是歐洲相當重要及受接納的政體,土耳其與法國、英格蘭王國及荷蘭共和國締結軍事同盟,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奧地利公國。

隨著16世紀的發展,土耳其的海軍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歐勢力挑戰,特別是在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及摩鹿加群島一帶受到葡萄牙威脅,雙方勢力此消彼長,並且土耳其在這一時間段佔據上風,東南亞地區的亞齊國、馬六甲蘇丹國皆成為土耳其勢力範圍。由於土耳其封鎖了向南及向東的海路,歐洲各國只得另覓路徑。在陸上,土耳其被奧地利的戰爭及波斯這兩條戰線困擾,維持戰爭所需的資源、後勤補給及通訊因距離過遠而變得困難,使海軍無法維持。

另外,土耳其對伊斯蘭國家的征戰,一直繼續到塞利姆一世的繼承者蘇里曼大帝時期(1520~1566),1520年,土耳其海盜海雷丁,綽號為巴巴羅薩(紅鬍子),宣稱自己是土耳其君主的時候,征服了阿爾及利亞。

從1533年起,土耳其中央政府向阿爾及利亞派遣地方官僚——貝勒貝伊。

1534年,土耳其人第一次試圖征服與阿爾及利亞毗鄰的突尼斯,甚至佔領了突尼斯,但是次年這個地方又被西班牙人所據有,不過很快土耳其人擊敗了西班牙人,完全佔領了這個國家。土耳其侵佔的黎波里(今利比亞)約在1551年左右。

土耳其的擴張也波及到了阿拉伯半島,1547年,土耳其佔領也門,1550年佔領巴林,1557年在阿曼馬斯喀特擊敗葡萄牙人,並控制阿曼。不久,土耳其人征服了紅海沿岸的厄立特里亞與索馬里。接著,摩蘇爾成了土耳其向伊拉克推進的新的出發點。土耳其與波斯爭奪伊拉克的百年之爭,以土耳其的勝利而告終。繼伊拉克之後,土耳其人又征服了波斯灣沿岸的哈薩。

這樣,僅百餘年的時間,幾乎所有的伊斯蘭國家都被土耳其所征服,只有摩洛哥和阿曼仍獨立於土耳其之外,並以藩屬國形式存在。在以後300~400年的時間裡,這些阿拉伯國家飽受土耳其的軍事壓迫。直到19世紀~20世紀則為歐洲國家更為沉重的壓迫所代替。

伊斯蘭各國依附土耳其的程度有所不同。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的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的黎波里(今利比亞)形式上是土耳其的邊遠省份,實際上在17~18世紀期間就已經脫離土耳其政府而獨立。

也門在17世紀中葉前就已經獨立。

在波斯灣南岸,葡萄牙人在軍事對抗中幾乎喪失所有殖民地之後,16世紀末期又以商人的身份捲土重來,並以貿易優勢將土耳其人不斷排擠,並重新建立了一些據點,直至17世紀初被波斯人的薩法維帝國驅逐。甚至在土耳其統治者——帕夏們坐鎮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伊拉克,土耳其中央政府的權威也常常受到地方官僚的挑戰。時而帕夏們策劃反蘇丹的陰謀,時而當地阿拉伯封建主起來反抗土耳其帕夏,強大的人民起義更是彼伏此起,震撼著整個奧斯曼帝國。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