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劍《人類源流史》南亞古代民族∶錫克人與錫克帝國

麟劍《人類源流史》南亞古代民族∶錫克人與錫克帝國

錫克人與錫克帝國

一、錫克人

錫克人(其他稱呼:錫克教徒、錫克教信徒,Sikh)是南亞印度信仰錫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佈在旁遮普邦,是一個典型的宗教民族。身材高大,包頭、蓄鬚,魁梧的身材,是錫克族男子的典型標誌。錫克教徒佔印度總人口的2%,自尊心強、倔強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有尚武傳統,作戰驍勇,是印度的主要兵源之一。

1、民族簡介

錫克人在印度10億人口中只佔2000萬左右,主要分佈在印度北方地區,尤其是旁遮普邦。當年錫克教只是印度教改革派的一個分支,後來在16世紀發展成完全獨立的宗教。錫克男教徒的名字中一般都有“辛格”一詞,意為“雄獅”,而即使在大都市中也保持著包頭蓄髮傳統的錫克男子。錫克人包頭的風俗和當年穆斯林統治印度有關。當時,有包頭習慣的穆斯林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與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許其他教徒包頭。但剽悍尚武的錫克教徒卻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頭以示抗議。有意思的是,印度的穆斯林都已不再包頭,而錫克人卻執著如故。

錫克人有些很獨特的優點,心氣很高,對自己要求也很高,很多信念和重視忠義的東方人比較接近,由於終生不剪頭髮,而又要行動方便,成年錫克男子一般都將頭髮用布層層圍起,繞成一個像“大磨盤”的頭包。據稱他們用的頭布一般都有將近13米,絕對可以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當然晚上休息時,錫克人也要將包頭布打開,並隔三差五地清洗長髮。包什麼顏色的頭布,錫克人一般沒有強求,因人喜好而異。不少講究的錫克人很會通盤考慮,往往將包頭布與身上的服飾有機搭配起來:穿牛仔褲休閒裝時用一種顏色,穿西服時換另外一種。由於印度政府充分尊重錫克教徒包頭的習慣,因此錫克男人騎摩托車可以不戴頭盔,參軍也不用戴制式軍帽,只要在包頭布上別上軍徽就行。

錫克人是南亞印度信仰錫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佈在印度旁遮普邦,部分人分佈在北方邦、拉賈斯坦邦、查謨和克什米爾(印佔區)、馬哈拉斯特拉邦、中央邦、比哈爾邦和西孟加拉邦。另有部分分佈在英國、美國、加拿大、伊朗、阿富汗斯坦、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和斐濟。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但混有蒙古人種的特徵。使用旁遮普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其文字用錫克師尊創制的古魯喀字母、阿拉伯字母或梵文天城體字母。原信印度教。

自15世紀末葉旁遮普高僧那納克師尊創立錫克教以後,才出現錫克人之稱。因強烈的宗教意識和較活躍的政治組織,錫克人正在形成一個單獨民族。現代錫克人男人都蓄髮、挽髻、插梳、戴臂鐲、佩匕首、穿圍褲、留大鬍子、纏頭布。青年人尤愛將頭巾纏成船形。大多數人以農業為主,少數人從事放牧。

2、錫克教

錫克教產生於15世紀後期,由鼻祖那納克在印度旁遮普創建。其教義提倡人人平等、友愛,強調現實,反對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同時也反對婦女戴面紗和幽居深閨等。錫克教的經典是《阿迪•格蘭特》。

錫克教徒十分敬重該教的首領和祖師,尊稱他們為“古魯”,即“師尊”。錫克教為了對抗莫臥爾王朝的壓迫,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帶有軍事化色彩的組織。

錫克教徒的著裝和服飾一直以來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頭裹長巾、鬍子很長,一副英偉的男子氣概的錫克教徒打扮成了人們心中典型的“印度人”扮相。

錫克教男子平時很少穿短衣褲、佩短劍,但蓄髮、加發梳、戴鋼手鐲仍然極為普遍,尤其是在梳好頭髮之後,再包上一條長長的頭巾,成為錫克教徒的典型形象。

錫克教徒中很少有乞丐,因為錫克教徒強調勤勞、勇敢,而且內部團結,互為兄弟,其寺廟就是該教的慈善中心。

錫克教流行於印度旁遮普地區,大約有兩千萬教徒。錫克人隨身攜帶“5寶”,也叫“5k”,分別是:木梳(Kanga)、貼身短褲(Kachha)、手鐲(Kara)、錫克短刀(Kirpan)、頭髮(Kesh)。

“五K”是指錫克教徒區別於其他宗教教徒的五種外在標誌,因為每一種標誌的印地語拼音都以“K”打頭,故簡稱為“五K”。“五K”的習俗是錫克教第十代祖師戈賓德.辛格(公元1666—1708年)倡導的。意思是木梳 kanga用來梳頭髮;貼身短褲的穿著它用來提醒錫克人不要婚外戀;手鐲 kara提醒錫克人不要幹壞事;錫克短刀kirpan提醒錫克人隨時和罪惡作鬥爭;頭髮提醒錫克人錫克瓦河神(WaheGuru)造出的留有長髮的形象是神自己的形象,也是真正的人的形象。

二、錫克帝國

錫克帝國,為南亞地區曾經存在的一個國家,存在時間為1799年至1849年。領土包含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以及印度西北部的小部分地區。首都位於古吉蘭瓦拉。錫克帝國的領土主要在巴基斯坦。

1839年,蘭吉特辛格駕崩。他死後,錫克帝國馬上陷入混亂的局面中。蘭吉特辛格的繼承人,他的兒子卡拉克辛格不受歡迎,短短几個月就被剝奪了權利,後來在監獄中神祕的死亡了。人們普遍認為,他是被毒死的。卡拉克辛格的兒子瑙尼哈爾坎瓦爾辛格在父親被毒殺後,登上了王位。但是幾個月後,他也神祕的死亡了;相傳,他是在父親的葬禮返回途經拉合爾時被高處落下的拱門砸死的。

這時的旁遮普有2大勢力在進行權力的角逐。最後印度教派勝出,1841年1月,他們擁立了蘭吉特辛格的最年長的私生子舍爾辛格。而失敗的錫克教派不得不逃亡英控領地避難,但他們在旁遮普的軍隊中仍留有一定的影響力。

蘭吉特辛格死後,旁遮普的軍隊數量急劇擴張,從1839年的29000人(192門火炮)到1845年的80000人。其宣佈自己為"卡爾薩",即錫克民族的化身。 它的潘查亞特製度(委員會)形成了王國內的後備力量,宣佈Guru Gobind Singh的理想:錫克國已經復興,將Sarbatt Khalsa即錫克王作為國家內最高的軍事、政治、民事權力。英國觀察者將其誹謗為“危險的軍事民主”。 旁遮普的英國代理人和訪問者將這種控制表述為保持“教徒”對內的權威,但同時永遠處在和杜爾巴(宮廷)對立的狀態。在一次臭名昭著的叛亂中,錫克士兵發動暴亂,尋找任何一個看起來可能會講波斯語的人(控制卡爾薩經濟的會計使用這種語言),並殺死他們。

舍爾辛格無力支付卡爾薩的支出,儘管他據傳在一個奢侈的庭院上揮霍無度。 1843年9月,他被他的表兄弟,Ajit Singh Sindhanwalia,一個卡爾薩官員,謀殺。多格拉人開始向相關人員復仇,同時Jind Kaur,蘭吉特辛格最年輕的遺孀,成為了她幼兒,日後的Dalip Singh Sukerchakia,的攝政王。維齊爾Hira Singn在嘗試將從皇室金庫(Toshkana)的東西偷出首都的時候,被Sham Singh Attariwala的軍隊殺死,而後Jind Kaur'的兄弟Jawahir Singh 在 1844年12月成為了新的維齊爾。很顯然的,他讓他的工作陷入了一種很恐怖的狀態,他試著對卡爾薩許諾不可能兌現的賄賂。 在1845年9月的一次閱兵,他在Jind Kaur和Dalip Singh Sukerchakia的面前被殺。

卡爾薩在這個時期依然沒有接管整個王國。 儘管Jind Kaur公開宣誓要向殺死她兄弟的凶手復仇,她依然擔任攝政王。Lal Singh,據說是她的情人,成文了新的維齊爾;而Tej Singh 成為了軍隊的指揮官。 錫克歷史學家已經強調過這兩個人在""多格拉""內非常有名。原本來自旁遮普以外高等種姓的印度,他們都在1818年轉變為錫克教徒(和那時旁遮普大多數錫克人一樣)。

1843年英國征服信德後,即把侵略矛頭指向印度次大陸最後一個獨立的錫克帝國。

第一次戰爭(1845~1846):戰前,英印總督向旁遮普邊境集結兵力4萬人。錫克軍約6萬人,在數量上佔優勢,但下層官兵與將領之間矛盾尖銳,封建政府甚至企圖通過戰爭削弱和消滅難以駕馭的軍隊。1845年12月13日,英軍攻擊薩特萊傑河南岸錫克軍,戰爭爆發。18日,雙方在穆德吉展開大規模交戰,英軍損失慘重。但被英國人收買的錫克軍統帥L.辛格卻下令撤退,結果遭英軍反擊而失敗。21~22日,英軍向菲羅茲沙阿發起進攻,遭錫克軍炮火殺傷。交戰中,錫克軍司令T.辛格擅離戰場,軍隊陷入混亂,退至薩特萊傑河北岸,傷亡約8000人;英軍傷亡2400餘人。1846年1月,錫克軍渡河再戰。2月10日,雙方在索布拉翁進行決戰,T.辛格和L.辛格臨陣脫逃,並下令拆毀浮橋。錫克軍背水作戰,傷亡慘重。英軍強渡薩特萊傑河,於20日攻佔旁遮普首都拉合爾。3月,錫克帝國被迫簽訂《拉合爾條約》,割地賠款,裁減軍隊。最高指揮官變節是錫克軍在此次戰爭中失敗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戰爭(1848~1849):錫克人不滿英國殖民壓迫,在S.辛格領導下於1848年起義,並得到阿富汗的支持。英軍出兵鎮壓,圍攻木爾坦。1849年1月,英軍進攻吉利揚瓦拉,在叢林中遭錫克軍伏擊,傷亡2300餘人。同月,英軍攻佔木爾坦後,向北增調援軍,於2月21日以猛烈炮火給駐守古傑拉特的錫克軍以毀滅性打擊。3月,英軍將阿富汗軍隊逐出白沙瓦。錫克軍投降,旁遮普被併入英印領地。至此,英國完成對整個印度次大陸的征服。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