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不能停!明年地方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提前下達'

""“藥”不能停!明年地方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提前下達

圖片來源:Unsplash

根據中國政府網,在9月4日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六穩”工作再度被提及,其中被寄望拉動投資、穩定增長的專項債工作再次被提上日程。會議確定了提前下達明年地方政府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確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見效。

目前部分地方已經開始行動。據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披露消息指,華東地區某縣已經要求8月底前各部門將2020年債券需求項目報縣財政局彙總,9月底前完善債券發行相關資料,10月將審定後的債券需求報市財政局審核。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永森教授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地方政府層面要建立債券的滾動發行機制,需要進一步培育發展環境,包括地方政府發展要提前預期、提前規劃,按照程序報告發展規模等,這也是規範化地方政府債務的重要舉措。

形成穩定的發債機制

地方新增限額可以提前下達始於去年年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為了平熨地方政府債發行節奏,全國人大常委在2018年12月份授權國務院,可以在每年3月全國兩會批准地方債限額前,提前下發當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60%以內的額度,去年就在1月提前下達了1.39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債券額度。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理論上2020年可提前下達的新增地方債限額最高規模為1.85萬億,其中包括1.29萬億的專項債。

對比往年,2020年新增債務限額不僅在規模上比2019年要大,而且在進度上亦有所提早。按照慣例,在編制下一年預算前,通常會在10月底至11月開始申報限額,而今年則提前至8月。

華泰固收研究團隊表示,在內外不確性因素之下,財政逆週期調節壓力大,地方專項債發行需要保持連續性和力度,一方面增加利率債供給,有助於緩解核心資產荒;另一方面會帶動配套融資,有助於寬信用。

伴隨著地方債的增發,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建臣向時代財經表示,未來貨幣政策也要相向而行,擴大債券發行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量,並且進一步降息和降利率。

“發行專項債,檢驗的是全社會的應債能力,沒有金融機構的配合是難以完成的。”丁建臣說。

實際上,在4日的國常會上,國家對於配套的貨幣政策已經有所考慮。會議提出堅持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並適時預調微調,加快落實降低實際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時運用普遍降準和定向降準等政策工具。市場普遍預計,在9月下旬,央行將會在降準上有所動作。

“這實際上表示國家從政策層面為地方債做了最高部署,大開‘綠燈’。”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告訴時代財經。

在經濟下行的大趨勢下,地方增發債券以拉動投資增長已經毋庸置疑,但對於投資者而言,更看重的是債券的流通和變現能力。目前,地方政府償還專項債本息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性基金的收入。一直以來,土地收入支撐起政府大部分的財政收入,然而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下,房地產調控逐漸收緊,土地收入不如以前風光。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9年8月40城土地市場報告》顯示,8月份,40城整體土地成交面積環比下降16.9%,平均土地成交均價環比下跌1.8%,量價齊跌。與此同時,40城市土地出讓收入環比下跌30.3%。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數據,湖北、江西等地今年的賣地收入已經出現了負增長。以湖北省為例,上半年湖北賣地收入下降17.7%,而湖北省的賣地收入佔到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到66%。

對於如何處理好地方債務的償還問題,李永森認為,最根本的是地方經濟穩定的發展,另外就是通過債券滾動發行的機制,通過發行新債彌補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空缺,“實際上中央政府已經是這樣的一個機制,地方政府也在探索形成這樣一個持續的滾動發行過程。”

因此,報送2020年專項債情況的同時,監管部門還要求地方提交今年1-7月新增債券使用情況,以及2018-2019年使用自身財力償還到期專項債券本金情況。

李永森表示,地方政府的發債規模,既要考慮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的客觀要求,同時還要考慮地方政府預計的財政收入與償債的能力,“地方政府不能只是考慮需要多少資金就發行多少債券,還要考慮未來需要償還多少債務的本息。”

撬動投資仍需多管齊下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今年全年新增地方債發行收官在即,多地發債限額已經觸頂。財政部在9月3日公佈的8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概況顯示,前8個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額累計約近4萬億元發債規模同比增長約30%。其中新增債券約佔總髮行規模的73%。這也意味著9月份只需要發行剩下的1590億元新增債券即可完成任務。

不少地方像廈門、北京、遼寧、大連等地已經完成了本年地方的發債任務。之後想要繼續發債,一方面可以通過發行置換債,在地方政府間進行置換,另一方面可以動用往年餘額。國盛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劉鬱測算稱,如果全部省市均動用往年剩餘額度的30%,則可多發行新增專項債約3615億元,相當於全年新增專項債券限額增加16.8%。

為了擴大專項債對基建的拉動,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專項債《關於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及項目配套融資工作的通知》,允許將專項債券作為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資本金。

除了舉債,政府也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為引資的重要手段。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管理庫的信息顯示,上半年,管理庫淨增項目382個,投資額達到4714億元。

然而,縱使專項債與PPP雙管齊下,但仍無法指望它們對經濟的增長作用能夠立竿見影。從統計局的數據來看,今年1-7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5.7%,增速比1—6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從環比速度看,7月份的投資增速也只增長0.43%。

江海證券分析指出,今年1-7月基建投資尚未完全發力,而限制基建完全發力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資金問題,從上半年來看,專項債對基建資金的貢獻明顯提升,但政府性基金和表內貸款對基建的支持力度較小。

“通過舉債獲得長期的穩定的財政收入是慣例,核心要求是政府通過債務支出支撐效率的產生,關鍵是資金的使用效率,真正用在刀刃上,用在國計民生的項目上。”丁建臣指出,這也就涉及到政府財政支出的績效考核問題。

實際上,期望政府以一臂之力撐起投資也是杯水車薪。李永森表示,政府對經濟的投資,尤其是地方政府,僅僅佔投資規模裡面相對較小的比重,地方政府在整個投資裡面是起到引導的作用,其他經濟主體出於經濟利益考慮所不願投的項目,就需要地方政府來彌補這類型的空缺。

“地方政府不應該成為最主要的投資主體,更多要靠其他的主體進行投資。地方政府要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自然人等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引導和保護,落實和推出相應的鼓勵措施。”李永森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