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苕溪 桐鄉 臨安 杭州 龍口 東苕溪 太湖 鯉魚 青山湖科技城 2019-09-17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5

1958年12月18日,大壩正式動工,青山水庫的建設開始了。

這是一段怎樣的故事?這期慢慢與你講述——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5

1958年12月18日,大壩正式動工,青山水庫的建設開始了。

這是一段怎樣的故事?這期慢慢與你講述——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1

一汪山溪從東天目山的馬尖岡出發,沿途的水一點點匯聚成河,兩岸的巖壁夾縫裡生長著蘆葦。每到秋天,如飛雪般飄灑在水面的蘆花,被沿河的居民稱為“苕”。“溪岸多苕花”,這條從天目之南發源的河,被稱為南苕溪。

南苕溪一路蜿蜒,經青山水庫流出,自餘杭折北而流,匯中苕溪、北苕溪,後稱東苕溪,最終匯入太湖。

只是,在詩意的名字下,也有肆虐的一面。歷史上南苕溪桀驁不馴,尤其在雨季來臨之際。

南苕溪溪道多彎,岔道叢生,數百年時間裡有記錄的洪災不下20次。從新中國成立到青山水庫開建不到10年間,爆發過3次洪 水。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5

1958年12月18日,大壩正式動工,青山水庫的建設開始了。

這是一段怎樣的故事?這期慢慢與你講述——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1

一汪山溪從東天目山的馬尖岡出發,沿途的水一點點匯聚成河,兩岸的巖壁夾縫裡生長著蘆葦。每到秋天,如飛雪般飄灑在水面的蘆花,被沿河的居民稱為“苕”。“溪岸多苕花”,這條從天目之南發源的河,被稱為南苕溪。

南苕溪一路蜿蜒,經青山水庫流出,自餘杭折北而流,匯中苕溪、北苕溪,後稱東苕溪,最終匯入太湖。

只是,在詩意的名字下,也有肆虐的一面。歷史上南苕溪桀驁不馴,尤其在雨季來臨之際。

南苕溪溪道多彎,岔道叢生,數百年時間裡有記錄的洪災不下20次。從新中國成立到青山水庫開建不到10年間,爆發過3次洪 水。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蘇湖熟,天下足。假若南苕溪肆虐,下游的杭嘉湖就始終存有洪 水傾覆田野的憂慮。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南苕溪上修建一座防洪蓄水水庫的設想被提出。

勘測地形,論證可行性,選定壩址,地質勘探,設計草圖……

公山和姥山之間被認定為修建大壩的理想位置。

1958年12月18日,大壩正式動工,青山水庫的建設開始了。

一擔擔黃泥從四面八方運來;一條大壩連起了公山和姥山,拔地而起;一條河被攔截;一座水庫蓄起了水。

2

那一年,黃健雄只有17歲,被挑中修建水庫。

他是家裡唯一的兒子。交通不便的年代,黃健雄跟著村裡的哥哥們,背上簡單的行囊和畚箕扁擔,走向青山水庫建設的現場。

彼時年少的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恢弘的場面,幾千人同時參與勞作,他甚至數不清工地上有多少人,只知道自己所在的臨安營(注:當時仿照軍事建制,以工人來源地成立臨安、餘杭、杭州城郊、桐鄉民工團及若干營連組織),已經是不能想象的壯大。

這些人和他一樣,來自杭州、臨安、桐鄉8000餘人,那個冬天,在公山和姥山腳下相聚了。

今年,黃健雄已經78歲高齡,61年前修建水庫的往事依然歷歷在目。

在他的記憶裡,那是一個熱火朝天的工地,所有人幹勁十足,統一的軍事化管理,你追我趕,在沒有大型機械化設備的年代,愣是憑藉雙手,築起一道堤壩。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5

1958年12月18日,大壩正式動工,青山水庫的建設開始了。

這是一段怎樣的故事?這期慢慢與你講述——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1

一汪山溪從東天目山的馬尖岡出發,沿途的水一點點匯聚成河,兩岸的巖壁夾縫裡生長著蘆葦。每到秋天,如飛雪般飄灑在水面的蘆花,被沿河的居民稱為“苕”。“溪岸多苕花”,這條從天目之南發源的河,被稱為南苕溪。

南苕溪一路蜿蜒,經青山水庫流出,自餘杭折北而流,匯中苕溪、北苕溪,後稱東苕溪,最終匯入太湖。

只是,在詩意的名字下,也有肆虐的一面。歷史上南苕溪桀驁不馴,尤其在雨季來臨之際。

南苕溪溪道多彎,岔道叢生,數百年時間裡有記錄的洪災不下20次。從新中國成立到青山水庫開建不到10年間,爆發過3次洪 水。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蘇湖熟,天下足。假若南苕溪肆虐,下游的杭嘉湖就始終存有洪 水傾覆田野的憂慮。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南苕溪上修建一座防洪蓄水水庫的設想被提出。

勘測地形,論證可行性,選定壩址,地質勘探,設計草圖……

公山和姥山之間被認定為修建大壩的理想位置。

1958年12月18日,大壩正式動工,青山水庫的建設開始了。

一擔擔黃泥從四面八方運來;一條大壩連起了公山和姥山,拔地而起;一條河被攔截;一座水庫蓄起了水。

2

那一年,黃健雄只有17歲,被挑中修建水庫。

他是家裡唯一的兒子。交通不便的年代,黃健雄跟著村裡的哥哥們,背上簡單的行囊和畚箕扁擔,走向青山水庫建設的現場。

彼時年少的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恢弘的場面,幾千人同時參與勞作,他甚至數不清工地上有多少人,只知道自己所在的臨安營(注:當時仿照軍事建制,以工人來源地成立臨安、餘杭、杭州城郊、桐鄉民工團及若干營連組織),已經是不能想象的壯大。

這些人和他一樣,來自杭州、臨安、桐鄉8000餘人,那個冬天,在公山和姥山腳下相聚了。

今年,黃健雄已經78歲高齡,61年前修建水庫的往事依然歷歷在目。

在他的記憶裡,那是一個熱火朝天的工地,所有人幹勁十足,統一的軍事化管理,你追我趕,在沒有大型機械化設備的年代,愣是憑藉雙手,築起一道堤壩。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圖:水庫建設照片

大多數人都像黃健雄一樣,日復一日,從附近山裡把上好的黃泥,用雙肩、用獨輪車、用平板車運到工地上。

眼看大壩平地起,一寸寸往上升,無疑,大家都是雀躍的。

儘管沒有具體要求一天要挑多少土,但是大家都會暗中較勁,今兒個你們營多築了一些,明天我們營必須趕上。“你推得快,我比你更快”,這是工地上的常態。

偶爾,黃健雄還會撐著船搖著櫓,穿行在尚未淹沒的南苕溪老河道里,把山裡的石料運回堤壩底下。

勞動人民的智慧無窮盡,為了提高效率,工地上還發明瞭土滑道。用臨安的竹,架起長長的軌道,黃泥被裝進箱籠,填進大壩。

大壩修建不久,姥山下的隧洞開始挖掘,平均每天3.2米的速度推進,大家偶爾能聽見放炮的聲音。更多地,這個容易風化破碎的地貌,倚靠的還是人工,彎著腰站在不及一人高的隧洞裡,揮錘舞耙,把碎石扒出來。

3

冬去春來,5個月過去,這條長330米的大壩,已經被34萬立方米的土石方堆成了7米高,隧洞也已經打通了。

淹沒區的居民們在有序地分批遷移出去,這個很多人祖祖輩輩的家鄉,即將變成汪 洋。

大壩修建的第一個階段圓滿完成,新一年的農忙要開始了。

1959年5月,來自杭州和桐鄉的民工們回家投入到新一年的耕作裡,黃健雄留了下來,他已經在工地上住了156天。

黃健雄記得一半晴天,一半雨雪陰天。

還有許多像黃健雄一樣的人在堅守著,源源不斷的黃泥被運來,用東方紅拖拉機夯實。

1960年伊始,洩洪閘開挖。

春汛即將到來,水庫建設也到了關鍵的時候。大壩主體已經屹立在了公山和姥山之間,趕在雨量增大之前完成大壩堵口是最重要的任務。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5

1958年12月18日,大壩正式動工,青山水庫的建設開始了。

這是一段怎樣的故事?這期慢慢與你講述——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1

一汪山溪從東天目山的馬尖岡出發,沿途的水一點點匯聚成河,兩岸的巖壁夾縫裡生長著蘆葦。每到秋天,如飛雪般飄灑在水面的蘆花,被沿河的居民稱為“苕”。“溪岸多苕花”,這條從天目之南發源的河,被稱為南苕溪。

南苕溪一路蜿蜒,經青山水庫流出,自餘杭折北而流,匯中苕溪、北苕溪,後稱東苕溪,最終匯入太湖。

只是,在詩意的名字下,也有肆虐的一面。歷史上南苕溪桀驁不馴,尤其在雨季來臨之際。

南苕溪溪道多彎,岔道叢生,數百年時間裡有記錄的洪災不下20次。從新中國成立到青山水庫開建不到10年間,爆發過3次洪 水。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蘇湖熟,天下足。假若南苕溪肆虐,下游的杭嘉湖就始終存有洪 水傾覆田野的憂慮。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南苕溪上修建一座防洪蓄水水庫的設想被提出。

勘測地形,論證可行性,選定壩址,地質勘探,設計草圖……

公山和姥山之間被認定為修建大壩的理想位置。

1958年12月18日,大壩正式動工,青山水庫的建設開始了。

一擔擔黃泥從四面八方運來;一條大壩連起了公山和姥山,拔地而起;一條河被攔截;一座水庫蓄起了水。

2

那一年,黃健雄只有17歲,被挑中修建水庫。

他是家裡唯一的兒子。交通不便的年代,黃健雄跟著村裡的哥哥們,背上簡單的行囊和畚箕扁擔,走向青山水庫建設的現場。

彼時年少的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恢弘的場面,幾千人同時參與勞作,他甚至數不清工地上有多少人,只知道自己所在的臨安營(注:當時仿照軍事建制,以工人來源地成立臨安、餘杭、杭州城郊、桐鄉民工團及若干營連組織),已經是不能想象的壯大。

這些人和他一樣,來自杭州、臨安、桐鄉8000餘人,那個冬天,在公山和姥山腳下相聚了。

今年,黃健雄已經78歲高齡,61年前修建水庫的往事依然歷歷在目。

在他的記憶裡,那是一個熱火朝天的工地,所有人幹勁十足,統一的軍事化管理,你追我趕,在沒有大型機械化設備的年代,愣是憑藉雙手,築起一道堤壩。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圖:水庫建設照片

大多數人都像黃健雄一樣,日復一日,從附近山裡把上好的黃泥,用雙肩、用獨輪車、用平板車運到工地上。

眼看大壩平地起,一寸寸往上升,無疑,大家都是雀躍的。

儘管沒有具體要求一天要挑多少土,但是大家都會暗中較勁,今兒個你們營多築了一些,明天我們營必須趕上。“你推得快,我比你更快”,這是工地上的常態。

偶爾,黃健雄還會撐著船搖著櫓,穿行在尚未淹沒的南苕溪老河道里,把山裡的石料運回堤壩底下。

勞動人民的智慧無窮盡,為了提高效率,工地上還發明瞭土滑道。用臨安的竹,架起長長的軌道,黃泥被裝進箱籠,填進大壩。

大壩修建不久,姥山下的隧洞開始挖掘,平均每天3.2米的速度推進,大家偶爾能聽見放炮的聲音。更多地,這個容易風化破碎的地貌,倚靠的還是人工,彎著腰站在不及一人高的隧洞裡,揮錘舞耙,把碎石扒出來。

3

冬去春來,5個月過去,這條長330米的大壩,已經被34萬立方米的土石方堆成了7米高,隧洞也已經打通了。

淹沒區的居民們在有序地分批遷移出去,這個很多人祖祖輩輩的家鄉,即將變成汪 洋。

大壩修建的第一個階段圓滿完成,新一年的農忙要開始了。

1959年5月,來自杭州和桐鄉的民工們回家投入到新一年的耕作裡,黃健雄留了下來,他已經在工地上住了156天。

黃健雄記得一半晴天,一半雨雪陰天。

還有許多像黃健雄一樣的人在堅守著,源源不斷的黃泥被運來,用東方紅拖拉機夯實。

1960年伊始,洩洪閘開挖。

春汛即將到來,水庫建設也到了關鍵的時候。大壩主體已經屹立在了公山和姥山之間,趕在雨量增大之前完成大壩堵口是最重要的任務。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經過充分的考慮,大壩堵口時間被定在1960年4月4日,為了這一天,做了很多準備——

預先準備好黃土2萬立方米、塊石2400立方米在附近“待命”;

年初就從臨安、餘杭增調民工;

在工地上10000餘人中挑選5000餘名精壯勞力,組成堵口突擊隊,按水上、陸地分工,先期進行施工培訓;

在22條苕溪支流上堵住來水和開溝引水,減少上游來水對堵口的影響;

為了順利堵口,早早在龍口旁邊開了一個3米左右的新河道,讓水能夠通過……

堵口大會戰在下午4點正式開始。

上游水面施工人員撐著竹排,把裝了塊石的竹簍密集拋入河底,壩基級級往上升起來;堵口兩側的陸地上,雙輪車運載砂石和黃土,頻頻倒入圍壩兩端,龍口斷面在一點點縮小。

幾千人經過5個小時緊張接龍,晚上9點圍壩合龍順利完成。

這也是黃健雄參加水庫建設記憶最深刻的一天,為了這5個小時,他們至少一天一夜沒有休息。

大壩堵口合龍以後,再突擊回填老河道,全長500多米的攔河大壩連成一體。

青山水庫正式開始蓄水。

4

土地、老河道被一點點淹沒,“溪多灘磧,遇水漲可用二十斛舟”的盛況成為歷史,遠遠近近的小山包變成了島嶼,兩百萬尾鯉魚苗放進了水裡。

水庫基本建成了,上萬人的突擊隊只留下四千人常年施工。

黃健雄依舊在工地上留守,他說自己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批人。

當年10月份,張惠清畢業後分配到杭州市林水局,來到青山水庫工作。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5

1958年12月18日,大壩正式動工,青山水庫的建設開始了。

這是一段怎樣的故事?這期慢慢與你講述——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1

一汪山溪從東天目山的馬尖岡出發,沿途的水一點點匯聚成河,兩岸的巖壁夾縫裡生長著蘆葦。每到秋天,如飛雪般飄灑在水面的蘆花,被沿河的居民稱為“苕”。“溪岸多苕花”,這條從天目之南發源的河,被稱為南苕溪。

南苕溪一路蜿蜒,經青山水庫流出,自餘杭折北而流,匯中苕溪、北苕溪,後稱東苕溪,最終匯入太湖。

只是,在詩意的名字下,也有肆虐的一面。歷史上南苕溪桀驁不馴,尤其在雨季來臨之際。

南苕溪溪道多彎,岔道叢生,數百年時間裡有記錄的洪災不下20次。從新中國成立到青山水庫開建不到10年間,爆發過3次洪 水。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蘇湖熟,天下足。假若南苕溪肆虐,下游的杭嘉湖就始終存有洪 水傾覆田野的憂慮。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南苕溪上修建一座防洪蓄水水庫的設想被提出。

勘測地形,論證可行性,選定壩址,地質勘探,設計草圖……

公山和姥山之間被認定為修建大壩的理想位置。

1958年12月18日,大壩正式動工,青山水庫的建設開始了。

一擔擔黃泥從四面八方運來;一條大壩連起了公山和姥山,拔地而起;一條河被攔截;一座水庫蓄起了水。

2

那一年,黃健雄只有17歲,被挑中修建水庫。

他是家裡唯一的兒子。交通不便的年代,黃健雄跟著村裡的哥哥們,背上簡單的行囊和畚箕扁擔,走向青山水庫建設的現場。

彼時年少的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恢弘的場面,幾千人同時參與勞作,他甚至數不清工地上有多少人,只知道自己所在的臨安營(注:當時仿照軍事建制,以工人來源地成立臨安、餘杭、杭州城郊、桐鄉民工團及若干營連組織),已經是不能想象的壯大。

這些人和他一樣,來自杭州、臨安、桐鄉8000餘人,那個冬天,在公山和姥山腳下相聚了。

今年,黃健雄已經78歲高齡,61年前修建水庫的往事依然歷歷在目。

在他的記憶裡,那是一個熱火朝天的工地,所有人幹勁十足,統一的軍事化管理,你追我趕,在沒有大型機械化設備的年代,愣是憑藉雙手,築起一道堤壩。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圖:水庫建設照片

大多數人都像黃健雄一樣,日復一日,從附近山裡把上好的黃泥,用雙肩、用獨輪車、用平板車運到工地上。

眼看大壩平地起,一寸寸往上升,無疑,大家都是雀躍的。

儘管沒有具體要求一天要挑多少土,但是大家都會暗中較勁,今兒個你們營多築了一些,明天我們營必須趕上。“你推得快,我比你更快”,這是工地上的常態。

偶爾,黃健雄還會撐著船搖著櫓,穿行在尚未淹沒的南苕溪老河道里,把山裡的石料運回堤壩底下。

勞動人民的智慧無窮盡,為了提高效率,工地上還發明瞭土滑道。用臨安的竹,架起長長的軌道,黃泥被裝進箱籠,填進大壩。

大壩修建不久,姥山下的隧洞開始挖掘,平均每天3.2米的速度推進,大家偶爾能聽見放炮的聲音。更多地,這個容易風化破碎的地貌,倚靠的還是人工,彎著腰站在不及一人高的隧洞裡,揮錘舞耙,把碎石扒出來。

3

冬去春來,5個月過去,這條長330米的大壩,已經被34萬立方米的土石方堆成了7米高,隧洞也已經打通了。

淹沒區的居民們在有序地分批遷移出去,這個很多人祖祖輩輩的家鄉,即將變成汪 洋。

大壩修建的第一個階段圓滿完成,新一年的農忙要開始了。

1959年5月,來自杭州和桐鄉的民工們回家投入到新一年的耕作裡,黃健雄留了下來,他已經在工地上住了156天。

黃健雄記得一半晴天,一半雨雪陰天。

還有許多像黃健雄一樣的人在堅守著,源源不斷的黃泥被運來,用東方紅拖拉機夯實。

1960年伊始,洩洪閘開挖。

春汛即將到來,水庫建設也到了關鍵的時候。大壩主體已經屹立在了公山和姥山之間,趕在雨量增大之前完成大壩堵口是最重要的任務。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經過充分的考慮,大壩堵口時間被定在1960年4月4日,為了這一天,做了很多準備——

預先準備好黃土2萬立方米、塊石2400立方米在附近“待命”;

年初就從臨安、餘杭增調民工;

在工地上10000餘人中挑選5000餘名精壯勞力,組成堵口突擊隊,按水上、陸地分工,先期進行施工培訓;

在22條苕溪支流上堵住來水和開溝引水,減少上游來水對堵口的影響;

為了順利堵口,早早在龍口旁邊開了一個3米左右的新河道,讓水能夠通過……

堵口大會戰在下午4點正式開始。

上游水面施工人員撐著竹排,把裝了塊石的竹簍密集拋入河底,壩基級級往上升起來;堵口兩側的陸地上,雙輪車運載砂石和黃土,頻頻倒入圍壩兩端,龍口斷面在一點點縮小。

幾千人經過5個小時緊張接龍,晚上9點圍壩合龍順利完成。

這也是黃健雄參加水庫建設記憶最深刻的一天,為了這5個小時,他們至少一天一夜沒有休息。

大壩堵口合龍以後,再突擊回填老河道,全長500多米的攔河大壩連成一體。

青山水庫正式開始蓄水。

4

土地、老河道被一點點淹沒,“溪多灘磧,遇水漲可用二十斛舟”的盛況成為歷史,遠遠近近的小山包變成了島嶼,兩百萬尾鯉魚苗放進了水裡。

水庫基本建成了,上萬人的突擊隊只留下四千人常年施工。

黃健雄依舊在工地上留守,他說自己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批人。

當年10月份,張惠清畢業後分配到杭州市林水局,來到青山水庫工作。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張惠清剛到工地的時候,民工們回家參加“雙搶”,半個月後,工地恢復熱火朝天。張惠清看到的大壩,已經有28米高,基本上是現在大壩的雛形,只是還沒有做好護坡,溢洪閘的混凝土也還沒來得及澆築。

1961年3月,最後一批民工回家從事農業生產,黃健雄也回家了,他在這個大工地上,足足待了兩年多。

也許在短暫的幾個月裡,張惠清曾和黃健雄打過照面,也許沒有。

此後,青山水庫的建設由來自新安江、錢塘江兩工程局三個施工隊接管,三千餘人繼續完善大壩。

一切都在有序地推進之中,溢洪閘和消力池在一點點建成,隧洞上方的機電房完工了。

5

一場猝不及防的考驗提前到來。

說南苕溪桀驁還真不假,水庫還沒有完全建成,來勢洶洶的洪 水就提前對防洪功能進行了一次檢驗。

張惠清記得那是1963年的夏天,頭一天開始下雨,大家還沒有覺察到特別,第二天中午開始,用暴雨如注來形容這次降水絲毫不為過。

“不好了,發大水了。”

半夜時分,大壩底下傳來陣陣驚呼,大雨導致了停電,整個工地漆黑一片,只能聽見呼嘯的風雨和呼天搶地的驚叫。

之前,為了保護正在澆築的消力池,用裝了黃泥的麻袋臨時堆砌起一段黃泥堤壩,因為水太大,這道臨時防線被沖毀,百來人的工地遭了水災。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5

1958年12月18日,大壩正式動工,青山水庫的建設開始了。

這是一段怎樣的故事?這期慢慢與你講述——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1

一汪山溪從東天目山的馬尖岡出發,沿途的水一點點匯聚成河,兩岸的巖壁夾縫裡生長著蘆葦。每到秋天,如飛雪般飄灑在水面的蘆花,被沿河的居民稱為“苕”。“溪岸多苕花”,這條從天目之南發源的河,被稱為南苕溪。

南苕溪一路蜿蜒,經青山水庫流出,自餘杭折北而流,匯中苕溪、北苕溪,後稱東苕溪,最終匯入太湖。

只是,在詩意的名字下,也有肆虐的一面。歷史上南苕溪桀驁不馴,尤其在雨季來臨之際。

南苕溪溪道多彎,岔道叢生,數百年時間裡有記錄的洪災不下20次。從新中國成立到青山水庫開建不到10年間,爆發過3次洪 水。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蘇湖熟,天下足。假若南苕溪肆虐,下游的杭嘉湖就始終存有洪 水傾覆田野的憂慮。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南苕溪上修建一座防洪蓄水水庫的設想被提出。

勘測地形,論證可行性,選定壩址,地質勘探,設計草圖……

公山和姥山之間被認定為修建大壩的理想位置。

1958年12月18日,大壩正式動工,青山水庫的建設開始了。

一擔擔黃泥從四面八方運來;一條大壩連起了公山和姥山,拔地而起;一條河被攔截;一座水庫蓄起了水。

2

那一年,黃健雄只有17歲,被挑中修建水庫。

他是家裡唯一的兒子。交通不便的年代,黃健雄跟著村裡的哥哥們,背上簡單的行囊和畚箕扁擔,走向青山水庫建設的現場。

彼時年少的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恢弘的場面,幾千人同時參與勞作,他甚至數不清工地上有多少人,只知道自己所在的臨安營(注:當時仿照軍事建制,以工人來源地成立臨安、餘杭、杭州城郊、桐鄉民工團及若干營連組織),已經是不能想象的壯大。

這些人和他一樣,來自杭州、臨安、桐鄉8000餘人,那個冬天,在公山和姥山腳下相聚了。

今年,黃健雄已經78歲高齡,61年前修建水庫的往事依然歷歷在目。

在他的記憶裡,那是一個熱火朝天的工地,所有人幹勁十足,統一的軍事化管理,你追我趕,在沒有大型機械化設備的年代,愣是憑藉雙手,築起一道堤壩。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圖:水庫建設照片

大多數人都像黃健雄一樣,日復一日,從附近山裡把上好的黃泥,用雙肩、用獨輪車、用平板車運到工地上。

眼看大壩平地起,一寸寸往上升,無疑,大家都是雀躍的。

儘管沒有具體要求一天要挑多少土,但是大家都會暗中較勁,今兒個你們營多築了一些,明天我們營必須趕上。“你推得快,我比你更快”,這是工地上的常態。

偶爾,黃健雄還會撐著船搖著櫓,穿行在尚未淹沒的南苕溪老河道里,把山裡的石料運回堤壩底下。

勞動人民的智慧無窮盡,為了提高效率,工地上還發明瞭土滑道。用臨安的竹,架起長長的軌道,黃泥被裝進箱籠,填進大壩。

大壩修建不久,姥山下的隧洞開始挖掘,平均每天3.2米的速度推進,大家偶爾能聽見放炮的聲音。更多地,這個容易風化破碎的地貌,倚靠的還是人工,彎著腰站在不及一人高的隧洞裡,揮錘舞耙,把碎石扒出來。

3

冬去春來,5個月過去,這條長330米的大壩,已經被34萬立方米的土石方堆成了7米高,隧洞也已經打通了。

淹沒區的居民們在有序地分批遷移出去,這個很多人祖祖輩輩的家鄉,即將變成汪 洋。

大壩修建的第一個階段圓滿完成,新一年的農忙要開始了。

1959年5月,來自杭州和桐鄉的民工們回家投入到新一年的耕作裡,黃健雄留了下來,他已經在工地上住了156天。

黃健雄記得一半晴天,一半雨雪陰天。

還有許多像黃健雄一樣的人在堅守著,源源不斷的黃泥被運來,用東方紅拖拉機夯實。

1960年伊始,洩洪閘開挖。

春汛即將到來,水庫建設也到了關鍵的時候。大壩主體已經屹立在了公山和姥山之間,趕在雨量增大之前完成大壩堵口是最重要的任務。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經過充分的考慮,大壩堵口時間被定在1960年4月4日,為了這一天,做了很多準備——

預先準備好黃土2萬立方米、塊石2400立方米在附近“待命”;

年初就從臨安、餘杭增調民工;

在工地上10000餘人中挑選5000餘名精壯勞力,組成堵口突擊隊,按水上、陸地分工,先期進行施工培訓;

在22條苕溪支流上堵住來水和開溝引水,減少上游來水對堵口的影響;

為了順利堵口,早早在龍口旁邊開了一個3米左右的新河道,讓水能夠通過……

堵口大會戰在下午4點正式開始。

上游水面施工人員撐著竹排,把裝了塊石的竹簍密集拋入河底,壩基級級往上升起來;堵口兩側的陸地上,雙輪車運載砂石和黃土,頻頻倒入圍壩兩端,龍口斷面在一點點縮小。

幾千人經過5個小時緊張接龍,晚上9點圍壩合龍順利完成。

這也是黃健雄參加水庫建設記憶最深刻的一天,為了這5個小時,他們至少一天一夜沒有休息。

大壩堵口合龍以後,再突擊回填老河道,全長500多米的攔河大壩連成一體。

青山水庫正式開始蓄水。

4

土地、老河道被一點點淹沒,“溪多灘磧,遇水漲可用二十斛舟”的盛況成為歷史,遠遠近近的小山包變成了島嶼,兩百萬尾鯉魚苗放進了水裡。

水庫基本建成了,上萬人的突擊隊只留下四千人常年施工。

黃健雄依舊在工地上留守,他說自己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批人。

當年10月份,張惠清畢業後分配到杭州市林水局,來到青山水庫工作。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張惠清剛到工地的時候,民工們回家參加“雙搶”,半個月後,工地恢復熱火朝天。張惠清看到的大壩,已經有28米高,基本上是現在大壩的雛形,只是還沒有做好護坡,溢洪閘的混凝土也還沒來得及澆築。

1961年3月,最後一批民工回家從事農業生產,黃健雄也回家了,他在這個大工地上,足足待了兩年多。

也許在短暫的幾個月裡,張惠清曾和黃健雄打過照面,也許沒有。

此後,青山水庫的建設由來自新安江、錢塘江兩工程局三個施工隊接管,三千餘人繼續完善大壩。

一切都在有序地推進之中,溢洪閘和消力池在一點點建成,隧洞上方的機電房完工了。

5

一場猝不及防的考驗提前到來。

說南苕溪桀驁還真不假,水庫還沒有完全建成,來勢洶洶的洪 水就提前對防洪功能進行了一次檢驗。

張惠清記得那是1963年的夏天,頭一天開始下雨,大家還沒有覺察到特別,第二天中午開始,用暴雨如注來形容這次降水絲毫不為過。

“不好了,發大水了。”

半夜時分,大壩底下傳來陣陣驚呼,大雨導致了停電,整個工地漆黑一片,只能聽見呼嘯的風雨和呼天搶地的驚叫。

之前,為了保護正在澆築的消力池,用裝了黃泥的麻袋臨時堆砌起一段黃泥堤壩,因為水太大,這道臨時防線被沖毀,百來人的工地遭了水災。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可喜的是,青山水庫大壩經受住了考驗。

從此,這座以防洪為主的水庫開始發揮自己的作用。

1964年4月30日,青山水庫完工。此後幾十年,水庫幾番順利洩洪,保下游一方平安。

如今的水庫大壩,是幾番修整後的模樣。尤其經過2002年的加固之後,厚厚的混凝土為幾十年前夯實的黃土加上了一層保障,後來新砌的護坡讓大壩煥然一新。

張惠清今年已經83歲,當初的小張跨入耄耋之年。站在大壩上,這位大半輩子在青山水庫邊工作、生活的老人,看著水庫建成,看著水庫周圍高樓起,他說,我老了,青山水庫依然年輕。

眼前,湖光山色清秀,水上森林風光迤邐,湖面魚躍舟行,環湖綠道已經建成,在蒼翠欲滴的群山之中,歷經一代人建設而成的青山湖,宛若一顆熠熠發光的明珠,和西湖遙望。

圖片 | 資料圖

文字 |《錢江晚報》記者黃偉芬

編輯 | 疏芳芳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5

1958年12月18日,大壩正式動工,青山水庫的建設開始了。

這是一段怎樣的故事?這期慢慢與你講述——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1

一汪山溪從東天目山的馬尖岡出發,沿途的水一點點匯聚成河,兩岸的巖壁夾縫裡生長著蘆葦。每到秋天,如飛雪般飄灑在水面的蘆花,被沿河的居民稱為“苕”。“溪岸多苕花”,這條從天目之南發源的河,被稱為南苕溪。

南苕溪一路蜿蜒,經青山水庫流出,自餘杭折北而流,匯中苕溪、北苕溪,後稱東苕溪,最終匯入太湖。

只是,在詩意的名字下,也有肆虐的一面。歷史上南苕溪桀驁不馴,尤其在雨季來臨之際。

南苕溪溪道多彎,岔道叢生,數百年時間裡有記錄的洪災不下20次。從新中國成立到青山水庫開建不到10年間,爆發過3次洪 水。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蘇湖熟,天下足。假若南苕溪肆虐,下游的杭嘉湖就始終存有洪 水傾覆田野的憂慮。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南苕溪上修建一座防洪蓄水水庫的設想被提出。

勘測地形,論證可行性,選定壩址,地質勘探,設計草圖……

公山和姥山之間被認定為修建大壩的理想位置。

1958年12月18日,大壩正式動工,青山水庫的建設開始了。

一擔擔黃泥從四面八方運來;一條大壩連起了公山和姥山,拔地而起;一條河被攔截;一座水庫蓄起了水。

2

那一年,黃健雄只有17歲,被挑中修建水庫。

他是家裡唯一的兒子。交通不便的年代,黃健雄跟著村裡的哥哥們,背上簡單的行囊和畚箕扁擔,走向青山水庫建設的現場。

彼時年少的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恢弘的場面,幾千人同時參與勞作,他甚至數不清工地上有多少人,只知道自己所在的臨安營(注:當時仿照軍事建制,以工人來源地成立臨安、餘杭、杭州城郊、桐鄉民工團及若干營連組織),已經是不能想象的壯大。

這些人和他一樣,來自杭州、臨安、桐鄉8000餘人,那個冬天,在公山和姥山腳下相聚了。

今年,黃健雄已經78歲高齡,61年前修建水庫的往事依然歷歷在目。

在他的記憶裡,那是一個熱火朝天的工地,所有人幹勁十足,統一的軍事化管理,你追我趕,在沒有大型機械化設備的年代,愣是憑藉雙手,築起一道堤壩。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圖:水庫建設照片

大多數人都像黃健雄一樣,日復一日,從附近山裡把上好的黃泥,用雙肩、用獨輪車、用平板車運到工地上。

眼看大壩平地起,一寸寸往上升,無疑,大家都是雀躍的。

儘管沒有具體要求一天要挑多少土,但是大家都會暗中較勁,今兒個你們營多築了一些,明天我們營必須趕上。“你推得快,我比你更快”,這是工地上的常態。

偶爾,黃健雄還會撐著船搖著櫓,穿行在尚未淹沒的南苕溪老河道里,把山裡的石料運回堤壩底下。

勞動人民的智慧無窮盡,為了提高效率,工地上還發明瞭土滑道。用臨安的竹,架起長長的軌道,黃泥被裝進箱籠,填進大壩。

大壩修建不久,姥山下的隧洞開始挖掘,平均每天3.2米的速度推進,大家偶爾能聽見放炮的聲音。更多地,這個容易風化破碎的地貌,倚靠的還是人工,彎著腰站在不及一人高的隧洞裡,揮錘舞耙,把碎石扒出來。

3

冬去春來,5個月過去,這條長330米的大壩,已經被34萬立方米的土石方堆成了7米高,隧洞也已經打通了。

淹沒區的居民們在有序地分批遷移出去,這個很多人祖祖輩輩的家鄉,即將變成汪 洋。

大壩修建的第一個階段圓滿完成,新一年的農忙要開始了。

1959年5月,來自杭州和桐鄉的民工們回家投入到新一年的耕作裡,黃健雄留了下來,他已經在工地上住了156天。

黃健雄記得一半晴天,一半雨雪陰天。

還有許多像黃健雄一樣的人在堅守著,源源不斷的黃泥被運來,用東方紅拖拉機夯實。

1960年伊始,洩洪閘開挖。

春汛即將到來,水庫建設也到了關鍵的時候。大壩主體已經屹立在了公山和姥山之間,趕在雨量增大之前完成大壩堵口是最重要的任務。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經過充分的考慮,大壩堵口時間被定在1960年4月4日,為了這一天,做了很多準備——

預先準備好黃土2萬立方米、塊石2400立方米在附近“待命”;

年初就從臨安、餘杭增調民工;

在工地上10000餘人中挑選5000餘名精壯勞力,組成堵口突擊隊,按水上、陸地分工,先期進行施工培訓;

在22條苕溪支流上堵住來水和開溝引水,減少上游來水對堵口的影響;

為了順利堵口,早早在龍口旁邊開了一個3米左右的新河道,讓水能夠通過……

堵口大會戰在下午4點正式開始。

上游水面施工人員撐著竹排,把裝了塊石的竹簍密集拋入河底,壩基級級往上升起來;堵口兩側的陸地上,雙輪車運載砂石和黃土,頻頻倒入圍壩兩端,龍口斷面在一點點縮小。

幾千人經過5個小時緊張接龍,晚上9點圍壩合龍順利完成。

這也是黃健雄參加水庫建設記憶最深刻的一天,為了這5個小時,他們至少一天一夜沒有休息。

大壩堵口合龍以後,再突擊回填老河道,全長500多米的攔河大壩連成一體。

青山水庫正式開始蓄水。

4

土地、老河道被一點點淹沒,“溪多灘磧,遇水漲可用二十斛舟”的盛況成為歷史,遠遠近近的小山包變成了島嶼,兩百萬尾鯉魚苗放進了水裡。

水庫基本建成了,上萬人的突擊隊只留下四千人常年施工。

黃健雄依舊在工地上留守,他說自己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批人。

當年10月份,張惠清畢業後分配到杭州市林水局,來到青山水庫工作。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張惠清剛到工地的時候,民工們回家參加“雙搶”,半個月後,工地恢復熱火朝天。張惠清看到的大壩,已經有28米高,基本上是現在大壩的雛形,只是還沒有做好護坡,溢洪閘的混凝土也還沒來得及澆築。

1961年3月,最後一批民工回家從事農業生產,黃健雄也回家了,他在這個大工地上,足足待了兩年多。

也許在短暫的幾個月裡,張惠清曾和黃健雄打過照面,也許沒有。

此後,青山水庫的建設由來自新安江、錢塘江兩工程局三個施工隊接管,三千餘人繼續完善大壩。

一切都在有序地推進之中,溢洪閘和消力池在一點點建成,隧洞上方的機電房完工了。

5

一場猝不及防的考驗提前到來。

說南苕溪桀驁還真不假,水庫還沒有完全建成,來勢洶洶的洪 水就提前對防洪功能進行了一次檢驗。

張惠清記得那是1963年的夏天,頭一天開始下雨,大家還沒有覺察到特別,第二天中午開始,用暴雨如注來形容這次降水絲毫不為過。

“不好了,發大水了。”

半夜時分,大壩底下傳來陣陣驚呼,大雨導致了停電,整個工地漆黑一片,只能聽見呼嘯的風雨和呼天搶地的驚叫。

之前,為了保護正在澆築的消力池,用裝了黃泥的麻袋臨時堆砌起一段黃泥堤壩,因為水太大,這道臨時防線被沖毀,百來人的工地遭了水災。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可喜的是,青山水庫大壩經受住了考驗。

從此,這座以防洪為主的水庫開始發揮自己的作用。

1964年4月30日,青山水庫完工。此後幾十年,水庫幾番順利洩洪,保下游一方平安。

如今的水庫大壩,是幾番修整後的模樣。尤其經過2002年的加固之後,厚厚的混凝土為幾十年前夯實的黃土加上了一層保障,後來新砌的護坡讓大壩煥然一新。

張惠清今年已經83歲,當初的小張跨入耄耋之年。站在大壩上,這位大半輩子在青山水庫邊工作、生活的老人,看著水庫建成,看著水庫周圍高樓起,他說,我老了,青山水庫依然年輕。

眼前,湖光山色清秀,水上森林風光迤邐,湖面魚躍舟行,環湖綠道已經建成,在蒼翠欲滴的群山之中,歷經一代人建設而成的青山湖,宛若一顆熠熠發光的明珠,和西湖遙望。

圖片 | 資料圖

文字 |《錢江晚報》記者黃偉芬

編輯 | 疏芳芳

遇見青山湖⑤ | 截斷苕溪雲水,此地出平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