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0年洪秀全等人在廣西金田舉起了反清大旗,1853年定都南京建立天平天國,至1864年被清軍攻滅。十四年間天平天國掀起的巨浪席捲十八省,不僅給內地的經濟社會造成極大破壞,也沖垮了遠隔千里的東北邊防。

"

1850年洪秀全等人在廣西金田舉起了反清大旗,1853年定都南京建立天平天國,至1864年被清軍攻滅。十四年間天平天國掀起的巨浪席捲十八省,不僅給內地的經濟社會造成極大破壞,也沖垮了遠隔千里的東北邊防。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1644年滿清定鼎北京,八旗兵丁、滿洲貴族及其家奴,大都"從龍入關",東北變得人煙稀少,清廷設"盛京總管"一職管轄東北全境。

順治三年盛京總管改名為盛京將軍;順治十年新設了寧古塔將軍,把東北劃成兩個行政區;康熙22年為應對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入侵,又單設了黑龍江將軍。

東北將軍統轄東北的軍制和政務,同時兼管中央設在東北的機構,這種管理體制延續了將近300年。

清代東北軍隊由盛京兵部衙門及三將軍衙門的兵司統領,兵制主要是駐防八旗兵,也包括蒙古和漢族八旗。截止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東北共有額設官兵3.53萬人,駐44處。

此時東北三將軍衙門管轄著東起額爾古納河,西至日本海,北到外興安嶺,南到山海關,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區域,3萬多人的軍隊分散各地,面對沙俄的南侵和朝鮮的蠶食,本就捉襟見肘,邊疆危機空前嚴重,而天平天國運動則成了踹倒這道籬笆的最後一腳。

"

1850年洪秀全等人在廣西金田舉起了反清大旗,1853年定都南京建立天平天國,至1864年被清軍攻滅。十四年間天平天國掀起的巨浪席捲十八省,不僅給內地的經濟社會造成極大破壞,也沖垮了遠隔千里的東北邊防。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1644年滿清定鼎北京,八旗兵丁、滿洲貴族及其家奴,大都"從龍入關",東北變得人煙稀少,清廷設"盛京總管"一職管轄東北全境。

順治三年盛京總管改名為盛京將軍;順治十年新設了寧古塔將軍,把東北劃成兩個行政區;康熙22年為應對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入侵,又單設了黑龍江將軍。

東北將軍統轄東北的軍制和政務,同時兼管中央設在東北的機構,這種管理體制延續了將近300年。

清代東北軍隊由盛京兵部衙門及三將軍衙門的兵司統領,兵制主要是駐防八旗兵,也包括蒙古和漢族八旗。截止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東北共有額設官兵3.53萬人,駐44處。

此時東北三將軍衙門管轄著東起額爾古納河,西至日本海,北到外興安嶺,南到山海關,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區域,3萬多人的軍隊分散各地,面對沙俄的南侵和朝鮮的蠶食,本就捉襟見肘,邊疆危機空前嚴重,而天平天國運動則成了踹倒這道籬笆的最後一腳。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清代疆域(東北綠色區域是黑龍江)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發動了北伐和西征,把戰爭推向北方。

清廷為了挽救自己的統治地位,從全國各地抽調軍力、物力鎮壓太平軍,首當其衝就是東北。

東北禁封多年,地廣人稀,八旗制兵中騎兵比例比較高,"三省馬隊官兵,夙稱勁旅"。

從1852年開始,東北軍隊就源源不斷的開往關內,其中就有著名的僧格林沁蒙古騎兵。

"

1850年洪秀全等人在廣西金田舉起了反清大旗,1853年定都南京建立天平天國,至1864年被清軍攻滅。十四年間天平天國掀起的巨浪席捲十八省,不僅給內地的經濟社會造成極大破壞,也沖垮了遠隔千里的東北邊防。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1644年滿清定鼎北京,八旗兵丁、滿洲貴族及其家奴,大都"從龍入關",東北變得人煙稀少,清廷設"盛京總管"一職管轄東北全境。

順治三年盛京總管改名為盛京將軍;順治十年新設了寧古塔將軍,把東北劃成兩個行政區;康熙22年為應對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入侵,又單設了黑龍江將軍。

東北將軍統轄東北的軍制和政務,同時兼管中央設在東北的機構,這種管理體制延續了將近300年。

清代東北軍隊由盛京兵部衙門及三將軍衙門的兵司統領,兵制主要是駐防八旗兵,也包括蒙古和漢族八旗。截止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東北共有額設官兵3.53萬人,駐44處。

此時東北三將軍衙門管轄著東起額爾古納河,西至日本海,北到外興安嶺,南到山海關,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區域,3萬多人的軍隊分散各地,面對沙俄的南侵和朝鮮的蠶食,本就捉襟見肘,邊疆危機空前嚴重,而天平天國運動則成了踹倒這道籬笆的最後一腳。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清代疆域(東北綠色區域是黑龍江)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發動了北伐和西征,把戰爭推向北方。

清廷為了挽救自己的統治地位,從全國各地抽調軍力、物力鎮壓太平軍,首當其衝就是東北。

東北禁封多年,地廣人稀,八旗制兵中騎兵比例比較高,"三省馬隊官兵,夙稱勁旅"。

從1852年開始,東北軍隊就源源不斷的開往關內,其中就有著名的僧格林沁蒙古騎兵。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僧格林沁

本來按規定,出征者應該是現役成年兵丁,但經常年大量徵調,額兵數目不足,只能用未入伍或未成年的餘丁(滿語叫西丹)充數,以至於到同治元年,西丹大量外逃,僅黑龍江就逃走7000多名。

存營西丹"技藝嫻熟者實屬乏人,十五六歲者皆派選,仍不敷額。" 。只能把務農、打牲、驛卒等"向不與旗丁一體當差"的屯丁、站丁,甚至把東北流民都組織起來編入軍隊,這些未經訓練毫無戰鬥力的人,上了戰場傷亡之大可想可知了。

徵調官兵除極少數在作戰中立功擠進統治階層的之外,多數"亡於戰陣",吉林將軍銘安在奏報中感慨到:"自咸豐二年(1852年),徵調頻繁,官弁兵丁效命沙場者,十居七八;生還故里者,十僅二三。"就連彪悍的僧格林沁也在山東戰死,隨他入關的2萬蒙古騎兵也少有生還者。

"

1850年洪秀全等人在廣西金田舉起了反清大旗,1853年定都南京建立天平天國,至1864年被清軍攻滅。十四年間天平天國掀起的巨浪席捲十八省,不僅給內地的經濟社會造成極大破壞,也沖垮了遠隔千里的東北邊防。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1644年滿清定鼎北京,八旗兵丁、滿洲貴族及其家奴,大都"從龍入關",東北變得人煙稀少,清廷設"盛京總管"一職管轄東北全境。

順治三年盛京總管改名為盛京將軍;順治十年新設了寧古塔將軍,把東北劃成兩個行政區;康熙22年為應對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入侵,又單設了黑龍江將軍。

東北將軍統轄東北的軍制和政務,同時兼管中央設在東北的機構,這種管理體制延續了將近300年。

清代東北軍隊由盛京兵部衙門及三將軍衙門的兵司統領,兵制主要是駐防八旗兵,也包括蒙古和漢族八旗。截止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東北共有額設官兵3.53萬人,駐44處。

此時東北三將軍衙門管轄著東起額爾古納河,西至日本海,北到外興安嶺,南到山海關,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區域,3萬多人的軍隊分散各地,面對沙俄的南侵和朝鮮的蠶食,本就捉襟見肘,邊疆危機空前嚴重,而天平天國運動則成了踹倒這道籬笆的最後一腳。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清代疆域(東北綠色區域是黑龍江)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發動了北伐和西征,把戰爭推向北方。

清廷為了挽救自己的統治地位,從全國各地抽調軍力、物力鎮壓太平軍,首當其衝就是東北。

東北禁封多年,地廣人稀,八旗制兵中騎兵比例比較高,"三省馬隊官兵,夙稱勁旅"。

從1852年開始,東北軍隊就源源不斷的開往關內,其中就有著名的僧格林沁蒙古騎兵。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僧格林沁

本來按規定,出征者應該是現役成年兵丁,但經常年大量徵調,額兵數目不足,只能用未入伍或未成年的餘丁(滿語叫西丹)充數,以至於到同治元年,西丹大量外逃,僅黑龍江就逃走7000多名。

存營西丹"技藝嫻熟者實屬乏人,十五六歲者皆派選,仍不敷額。" 。只能把務農、打牲、驛卒等"向不與旗丁一體當差"的屯丁、站丁,甚至把東北流民都組織起來編入軍隊,這些未經訓練毫無戰鬥力的人,上了戰場傷亡之大可想可知了。

徵調官兵除極少數在作戰中立功擠進統治階層的之外,多數"亡於戰陣",吉林將軍銘安在奏報中感慨到:"自咸豐二年(1852年),徵調頻繁,官弁兵丁效命沙場者,十居七八;生還故里者,十僅二三。"就連彪悍的僧格林沁也在山東戰死,隨他入關的2萬蒙古騎兵也少有生還者。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僧格林沁葬禮

在咸豐、同治年間,僅黑龍江一省就奉調出兵累計44次,總人數36397人,吉林奉天兩省數量更多。到了同治六年(1867年),黑龍江省額兵僅存5300人,多數是老弱病殘,"內有出征補甲傷兵撤回疲弱者"。

就這點殘兵卻要在沙俄的虎視眈眈下,守護近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頻繁的徵調,造成東北人口凋零,家室窮苦,這直接導致了自1852年起東北農民的不斷反抗直至1860年的農民起義。東北軍隊本來就數量大減、素質下降,又要抽調力量剿滅農民軍,邊境安全已經顧不上了。到咸豐七年,東北地區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事實上有國無防。

禍不單行,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858年,英法攻陷天津,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沙俄除了和英法美獲得一樣的在華特權外,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還以"助華防英、調停有功"為由與黑龍江將軍奕山談判,要求 "中俄必須沿黑龍江、烏蘇里江劃界",更以最後通諜的方式武力威脅,在黑龍江沿岸不斷用炮火示威。"奕山怖懼,亦不願輕啟邊關戰端",於是沙俄迫使奕山簽訂了《璦琿條約》。

"

1850年洪秀全等人在廣西金田舉起了反清大旗,1853年定都南京建立天平天國,至1864年被清軍攻滅。十四年間天平天國掀起的巨浪席捲十八省,不僅給內地的經濟社會造成極大破壞,也沖垮了遠隔千里的東北邊防。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1644年滿清定鼎北京,八旗兵丁、滿洲貴族及其家奴,大都"從龍入關",東北變得人煙稀少,清廷設"盛京總管"一職管轄東北全境。

順治三年盛京總管改名為盛京將軍;順治十年新設了寧古塔將軍,把東北劃成兩個行政區;康熙22年為應對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入侵,又單設了黑龍江將軍。

東北將軍統轄東北的軍制和政務,同時兼管中央設在東北的機構,這種管理體制延續了將近300年。

清代東北軍隊由盛京兵部衙門及三將軍衙門的兵司統領,兵制主要是駐防八旗兵,也包括蒙古和漢族八旗。截止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東北共有額設官兵3.53萬人,駐44處。

此時東北三將軍衙門管轄著東起額爾古納河,西至日本海,北到外興安嶺,南到山海關,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區域,3萬多人的軍隊分散各地,面對沙俄的南侵和朝鮮的蠶食,本就捉襟見肘,邊疆危機空前嚴重,而天平天國運動則成了踹倒這道籬笆的最後一腳。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清代疆域(東北綠色區域是黑龍江)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發動了北伐和西征,把戰爭推向北方。

清廷為了挽救自己的統治地位,從全國各地抽調軍力、物力鎮壓太平軍,首當其衝就是東北。

東北禁封多年,地廣人稀,八旗制兵中騎兵比例比較高,"三省馬隊官兵,夙稱勁旅"。

從1852年開始,東北軍隊就源源不斷的開往關內,其中就有著名的僧格林沁蒙古騎兵。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僧格林沁

本來按規定,出征者應該是現役成年兵丁,但經常年大量徵調,額兵數目不足,只能用未入伍或未成年的餘丁(滿語叫西丹)充數,以至於到同治元年,西丹大量外逃,僅黑龍江就逃走7000多名。

存營西丹"技藝嫻熟者實屬乏人,十五六歲者皆派選,仍不敷額。" 。只能把務農、打牲、驛卒等"向不與旗丁一體當差"的屯丁、站丁,甚至把東北流民都組織起來編入軍隊,這些未經訓練毫無戰鬥力的人,上了戰場傷亡之大可想可知了。

徵調官兵除極少數在作戰中立功擠進統治階層的之外,多數"亡於戰陣",吉林將軍銘安在奏報中感慨到:"自咸豐二年(1852年),徵調頻繁,官弁兵丁效命沙場者,十居七八;生還故里者,十僅二三。"就連彪悍的僧格林沁也在山東戰死,隨他入關的2萬蒙古騎兵也少有生還者。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僧格林沁葬禮

在咸豐、同治年間,僅黑龍江一省就奉調出兵累計44次,總人數36397人,吉林奉天兩省數量更多。到了同治六年(1867年),黑龍江省額兵僅存5300人,多數是老弱病殘,"內有出征補甲傷兵撤回疲弱者"。

就這點殘兵卻要在沙俄的虎視眈眈下,守護近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頻繁的徵調,造成東北人口凋零,家室窮苦,這直接導致了自1852年起東北農民的不斷反抗直至1860年的農民起義。東北軍隊本來就數量大減、素質下降,又要抽調力量剿滅農民軍,邊境安全已經顧不上了。到咸豐七年,東北地區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事實上有國無防。

禍不單行,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858年,英法攻陷天津,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沙俄除了和英法美獲得一樣的在華特權外,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還以"助華防英、調停有功"為由與黑龍江將軍奕山談判,要求 "中俄必須沿黑龍江、烏蘇里江劃界",更以最後通諜的方式武力威脅,在黑龍江沿岸不斷用炮火示威。"奕山怖懼,亦不願輕啟邊關戰端",於是沙俄迫使奕山簽訂了《璦琿條約》。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奕山畫像

《璦琿條約》的主要內容為:

1.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國領土劃歸俄國,璦琿對岸的一小塊地區(江東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國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

2.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國領土劃為清俄共管;

3.原屬大清國內河的黑龍江和只准大清國和俄國船隻航行。

由於條約太過苛刻和無恥,清政府沒有批准《璦琿條約》,並對奕山等人予以處分。

奕山後來為自己的行為做了一些辯護,實事求是的講,有些確屬無奈。沙俄為攫取黑龍江流域處心積慮準備了100多年,以奕山手裡掌握的力量,很難改變最後結果。

1860年6月英法聯軍再度進佔天津,並向北京進攻。9月僧格林沁率領精銳蒙古騎兵和英法聯軍在八里橋激戰,大敗。10月13日聯軍攻入北京,搶劫焚燬了圓明園。

更加無恥的是,英法聯軍竟以焚燬紫禁城作為威脅,迫使談判代表恭親王奕訂立《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清廷刀架脖子沒有討價還價的可能,奕只得簽下了中國近代最屈辱的條約。

沒有參戰的俄國卻以調停人身份獲得了最大利益,不僅讓清朝承認了《璦琿條約》的有效性,還將原先規定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以及不凍港海參崴在內的約40萬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從此東北失去了日本海的出海口。

"

1850年洪秀全等人在廣西金田舉起了反清大旗,1853年定都南京建立天平天國,至1864年被清軍攻滅。十四年間天平天國掀起的巨浪席捲十八省,不僅給內地的經濟社會造成極大破壞,也沖垮了遠隔千里的東北邊防。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1644年滿清定鼎北京,八旗兵丁、滿洲貴族及其家奴,大都"從龍入關",東北變得人煙稀少,清廷設"盛京總管"一職管轄東北全境。

順治三年盛京總管改名為盛京將軍;順治十年新設了寧古塔將軍,把東北劃成兩個行政區;康熙22年為應對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入侵,又單設了黑龍江將軍。

東北將軍統轄東北的軍制和政務,同時兼管中央設在東北的機構,這種管理體制延續了將近300年。

清代東北軍隊由盛京兵部衙門及三將軍衙門的兵司統領,兵制主要是駐防八旗兵,也包括蒙古和漢族八旗。截止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東北共有額設官兵3.53萬人,駐44處。

此時東北三將軍衙門管轄著東起額爾古納河,西至日本海,北到外興安嶺,南到山海關,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區域,3萬多人的軍隊分散各地,面對沙俄的南侵和朝鮮的蠶食,本就捉襟見肘,邊疆危機空前嚴重,而天平天國運動則成了踹倒這道籬笆的最後一腳。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清代疆域(東北綠色區域是黑龍江)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發動了北伐和西征,把戰爭推向北方。

清廷為了挽救自己的統治地位,從全國各地抽調軍力、物力鎮壓太平軍,首當其衝就是東北。

東北禁封多年,地廣人稀,八旗制兵中騎兵比例比較高,"三省馬隊官兵,夙稱勁旅"。

從1852年開始,東北軍隊就源源不斷的開往關內,其中就有著名的僧格林沁蒙古騎兵。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僧格林沁

本來按規定,出征者應該是現役成年兵丁,但經常年大量徵調,額兵數目不足,只能用未入伍或未成年的餘丁(滿語叫西丹)充數,以至於到同治元年,西丹大量外逃,僅黑龍江就逃走7000多名。

存營西丹"技藝嫻熟者實屬乏人,十五六歲者皆派選,仍不敷額。" 。只能把務農、打牲、驛卒等"向不與旗丁一體當差"的屯丁、站丁,甚至把東北流民都組織起來編入軍隊,這些未經訓練毫無戰鬥力的人,上了戰場傷亡之大可想可知了。

徵調官兵除極少數在作戰中立功擠進統治階層的之外,多數"亡於戰陣",吉林將軍銘安在奏報中感慨到:"自咸豐二年(1852年),徵調頻繁,官弁兵丁效命沙場者,十居七八;生還故里者,十僅二三。"就連彪悍的僧格林沁也在山東戰死,隨他入關的2萬蒙古騎兵也少有生還者。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僧格林沁葬禮

在咸豐、同治年間,僅黑龍江一省就奉調出兵累計44次,總人數36397人,吉林奉天兩省數量更多。到了同治六年(1867年),黑龍江省額兵僅存5300人,多數是老弱病殘,"內有出征補甲傷兵撤回疲弱者"。

就這點殘兵卻要在沙俄的虎視眈眈下,守護近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頻繁的徵調,造成東北人口凋零,家室窮苦,這直接導致了自1852年起東北農民的不斷反抗直至1860年的農民起義。東北軍隊本來就數量大減、素質下降,又要抽調力量剿滅農民軍,邊境安全已經顧不上了。到咸豐七年,東北地區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事實上有國無防。

禍不單行,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858年,英法攻陷天津,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沙俄除了和英法美獲得一樣的在華特權外,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還以"助華防英、調停有功"為由與黑龍江將軍奕山談判,要求 "中俄必須沿黑龍江、烏蘇里江劃界",更以最後通諜的方式武力威脅,在黑龍江沿岸不斷用炮火示威。"奕山怖懼,亦不願輕啟邊關戰端",於是沙俄迫使奕山簽訂了《璦琿條約》。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奕山畫像

《璦琿條約》的主要內容為:

1.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國領土劃歸俄國,璦琿對岸的一小塊地區(江東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國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

2.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國領土劃為清俄共管;

3.原屬大清國內河的黑龍江和只准大清國和俄國船隻航行。

由於條約太過苛刻和無恥,清政府沒有批准《璦琿條約》,並對奕山等人予以處分。

奕山後來為自己的行為做了一些辯護,實事求是的講,有些確屬無奈。沙俄為攫取黑龍江流域處心積慮準備了100多年,以奕山手裡掌握的力量,很難改變最後結果。

1860年6月英法聯軍再度進佔天津,並向北京進攻。9月僧格林沁率領精銳蒙古騎兵和英法聯軍在八里橋激戰,大敗。10月13日聯軍攻入北京,搶劫焚燬了圓明園。

更加無恥的是,英法聯軍竟以焚燬紫禁城作為威脅,迫使談判代表恭親王奕訂立《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清廷刀架脖子沒有討價還價的可能,奕只得簽下了中國近代最屈辱的條約。

沒有參戰的俄國卻以調停人身份獲得了最大利益,不僅讓清朝承認了《璦琿條約》的有效性,還將原先規定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以及不凍港海參崴在內的約40萬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從此東北失去了日本海的出海口。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太平天國運動在多個領域非常深刻得影響了近代中國。東北失地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國力的衰弱以及愚蠢的邊疆政策,但太平天國確實極大消耗了大清國的人力和軍費,致使列強得以在中國更加肆意橫行,客觀上也造成了東北地區兵枯糧絕,面對侵略沒有迴旋餘地,這也是沙俄得寸進尺、變本加厲的一個重要因素。

"

1850年洪秀全等人在廣西金田舉起了反清大旗,1853年定都南京建立天平天國,至1864年被清軍攻滅。十四年間天平天國掀起的巨浪席捲十八省,不僅給內地的經濟社會造成極大破壞,也沖垮了遠隔千里的東北邊防。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1644年滿清定鼎北京,八旗兵丁、滿洲貴族及其家奴,大都"從龍入關",東北變得人煙稀少,清廷設"盛京總管"一職管轄東北全境。

順治三年盛京總管改名為盛京將軍;順治十年新設了寧古塔將軍,把東北劃成兩個行政區;康熙22年為應對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入侵,又單設了黑龍江將軍。

東北將軍統轄東北的軍制和政務,同時兼管中央設在東北的機構,這種管理體制延續了將近300年。

清代東北軍隊由盛京兵部衙門及三將軍衙門的兵司統領,兵制主要是駐防八旗兵,也包括蒙古和漢族八旗。截止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東北共有額設官兵3.53萬人,駐44處。

此時東北三將軍衙門管轄著東起額爾古納河,西至日本海,北到外興安嶺,南到山海關,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區域,3萬多人的軍隊分散各地,面對沙俄的南侵和朝鮮的蠶食,本就捉襟見肘,邊疆危機空前嚴重,而天平天國運動則成了踹倒這道籬笆的最後一腳。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清代疆域(東北綠色區域是黑龍江)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發動了北伐和西征,把戰爭推向北方。

清廷為了挽救自己的統治地位,從全國各地抽調軍力、物力鎮壓太平軍,首當其衝就是東北。

東北禁封多年,地廣人稀,八旗制兵中騎兵比例比較高,"三省馬隊官兵,夙稱勁旅"。

從1852年開始,東北軍隊就源源不斷的開往關內,其中就有著名的僧格林沁蒙古騎兵。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僧格林沁

本來按規定,出征者應該是現役成年兵丁,但經常年大量徵調,額兵數目不足,只能用未入伍或未成年的餘丁(滿語叫西丹)充數,以至於到同治元年,西丹大量外逃,僅黑龍江就逃走7000多名。

存營西丹"技藝嫻熟者實屬乏人,十五六歲者皆派選,仍不敷額。" 。只能把務農、打牲、驛卒等"向不與旗丁一體當差"的屯丁、站丁,甚至把東北流民都組織起來編入軍隊,這些未經訓練毫無戰鬥力的人,上了戰場傷亡之大可想可知了。

徵調官兵除極少數在作戰中立功擠進統治階層的之外,多數"亡於戰陣",吉林將軍銘安在奏報中感慨到:"自咸豐二年(1852年),徵調頻繁,官弁兵丁效命沙場者,十居七八;生還故里者,十僅二三。"就連彪悍的僧格林沁也在山東戰死,隨他入關的2萬蒙古騎兵也少有生還者。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僧格林沁葬禮

在咸豐、同治年間,僅黑龍江一省就奉調出兵累計44次,總人數36397人,吉林奉天兩省數量更多。到了同治六年(1867年),黑龍江省額兵僅存5300人,多數是老弱病殘,"內有出征補甲傷兵撤回疲弱者"。

就這點殘兵卻要在沙俄的虎視眈眈下,守護近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頻繁的徵調,造成東北人口凋零,家室窮苦,這直接導致了自1852年起東北農民的不斷反抗直至1860年的農民起義。東北軍隊本來就數量大減、素質下降,又要抽調力量剿滅農民軍,邊境安全已經顧不上了。到咸豐七年,東北地區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事實上有國無防。

禍不單行,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858年,英法攻陷天津,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沙俄除了和英法美獲得一樣的在華特權外,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還以"助華防英、調停有功"為由與黑龍江將軍奕山談判,要求 "中俄必須沿黑龍江、烏蘇里江劃界",更以最後通諜的方式武力威脅,在黑龍江沿岸不斷用炮火示威。"奕山怖懼,亦不願輕啟邊關戰端",於是沙俄迫使奕山簽訂了《璦琿條約》。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奕山畫像

《璦琿條約》的主要內容為:

1.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國領土劃歸俄國,璦琿對岸的一小塊地區(江東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國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

2.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國領土劃為清俄共管;

3.原屬大清國內河的黑龍江和只准大清國和俄國船隻航行。

由於條約太過苛刻和無恥,清政府沒有批准《璦琿條約》,並對奕山等人予以處分。

奕山後來為自己的行為做了一些辯護,實事求是的講,有些確屬無奈。沙俄為攫取黑龍江流域處心積慮準備了100多年,以奕山手裡掌握的力量,很難改變最後結果。

1860年6月英法聯軍再度進佔天津,並向北京進攻。9月僧格林沁率領精銳蒙古騎兵和英法聯軍在八里橋激戰,大敗。10月13日聯軍攻入北京,搶劫焚燬了圓明園。

更加無恥的是,英法聯軍竟以焚燬紫禁城作為威脅,迫使談判代表恭親王奕訂立《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清廷刀架脖子沒有討價還價的可能,奕只得簽下了中國近代最屈辱的條約。

沒有參戰的俄國卻以調停人身份獲得了最大利益,不僅讓清朝承認了《璦琿條約》的有效性,還將原先規定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以及不凍港海參崴在內的約40萬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從此東北失去了日本海的出海口。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太平天國運動在多個領域非常深刻得影響了近代中國。東北失地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國力的衰弱以及愚蠢的邊疆政策,但太平天國確實極大消耗了大清國的人力和軍費,致使列強得以在中國更加肆意橫行,客觀上也造成了東北地區兵枯糧絕,面對侵略沒有迴旋餘地,這也是沙俄得寸進尺、變本加厲的一個重要因素。

太平天國的巨浪不僅席捲內地18省,也沖垮了東北的邊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