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書店:二十年風雨路,不改賣書初心

李富芳,南京書友,孔網暱稱“創造者”。在孔網開店14年,店鋪名稱“復興書店”(點擊進入書店)。談到店名,李富芳說,最初書店名稱是“得利復興書店”,記得當時正在看石繼昌老師《春明舊事》裡“舊京店名別緻多”一文,讀到“得利復興”四字,覺得非常符合自己和愛人當時創業的誓言——“只要讓我們獲得一點利潤,我們就會讓它復興起來。”於是,便用了這個名稱,後才改為“復興書店”。


復興書店:二十年風雨路,不改賣書初心

復興書店店主李富芳


緣起:從紮根南京的夢想開始

1997年,本是安徽人的她,和愛人一起帶著出生不久的孩子來到這座六朝古都——南京,懷著和其他年輕人一樣的夢想,希望可以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堅持,在這個城市安居下來。

與書的緣分,是從在朝天宮擺舊書攤開始的。她回憶道,那個年代擺攤賣舊書的人並不是很多,每逢週六週日,利潤都比較可觀,擺攤一天下來能賣700-1000元。當然,這種“好收成”也得“靠天吃飯”,如果趕上週末下雨,出不了攤,基本上,這一星期也沒什麼收入了。2001年,夫妻二人在有了一定積蓄後,便在南京大學旁開了門店,也就是“得利復興書店”(後改名“南京復興書店”)。那時候特價書剛剛興起,為了在舊書店雲集的“南大”片區爭得一片小天地,李富芳將書店定位為“專賣特價圖書”。

2004-2005年,有一次上海古籍出版社處理庫存舊書,李富芳便一下拿了四百多萬碼洋,本著“薄利多銷、誠信為本”的理念,讓利給周邊高校的老師、學生們,讓他們可以不需很多錢就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書。這批庫存舊書的進貨折扣基本都是2.5折,李富芳將售價統一定為圖書定價的3折銷售,這樣根本談不上盈利,但是她認為,經營書店的第一步,便是要將書店的品牌樹立起來,讓大家都知道復興書店,知道這家書店的物美價廉。

當時復興書店的賣書理念得到了很多老師及學生們的認可,逐漸地,來店裡買書的人多了起來。很多老師、學者也成了店裡的常客,有需要的書籍,便列個書單交給他們,隔天再來店裡取。

經營:換位思考,書中結緣

與孔網的邂逅是2005年。當時他們“線上售書”的方式還主要是“報紙刊登”——在河北石家莊的一箇舊書信息報上刊登書店的賣書信息、購書方式,讀者們通過報紙信息打電話和寫信來買書。她說:“直到有一天,南京作家薛冰老師來店裡看書,告知有一箇舊書網站做的很不錯,建議我們有興趣可以看下。也就是這一看,我們入駐了孔夫子舊書網,並於此結下不解之緣直至今日。”

在孔網開店這些年,除了部分舊書外,復興書店主要還是採取“特價書+社版書代銷”的經營模式,以保證書店的平穩運轉。如何保證貨源充足?如何在囤貨與售出之間保持平衡?這兩個關鍵性的問題,要想處理得當,也是要靠多年的經驗及知識積累。關於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等出版社的新書代銷版塊,做了多年,利潤雖低,但風險不大。倒是“特價書”板塊,因為是從出版社“付現錢拿貨”,所以面臨囤貨、庫存積壓、資金週轉的風險較大;再加上“特價書”基本都是在出版社比較滯銷的書籍,如何確保在網上書店賣出去,就是個難題。李富芳說,想要規避風險,挑書的眼力就得有,利潤空間的範圍把握要準確,有些書能賣到5-6折,有些不好賣的書不好就只能3-4折低價售出。如真涉及到庫存積壓問題,也會進行平價賣、虧本賣的清倉活動。



復興書店:二十年風雨路,不改賣書初心


復興書店:二十年風雨路,不改賣書初心

書庫實景


提到復興書店二十年來的經營理念,李富芳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其實就是“薄利多銷、讓利給顧客”。給顧客優惠,讓顧客滿意,是復興書店一直以來的經營態度。她常掛在嘴邊的就是:“畢竟大家都是喜歡書的人,把買書的朋友換成自己來考慮就好了。”

這些年,李富芳對待書友一直都很用心、耐心。來買書的顧客諮詢書籍版本、品相等問題,她都會一一進行回覆,儘可能地滿足他們的要求。“前兩天有一個顧客要了一套《詞話叢編》,讓我們拍了圖書的很多圖片給他。確認無誤後,我們給他寄了過去。結果他收到書後卻說這個版本不是他想要的。這種情況下,我們照樣答應了退貨,並按照流程將錢退還給了他。”

聊到和書友之間發生的難忘故事,她一直很謙虛,不願多說,在我們的再三追問下,才提起一件與民間收藏家“老陶成局”的舊事。那是關於一份“唐山大地震”珍貴資料,幾經波折輾轉到“老陶成局”黃志強先生手中的故事。作為唐山大地震的親歷者,黃志強先生一直想收藏到唐山大地震後的第一張佈告,以便研究使用。尋覓之際,恰逢李富芳在孔網復興書店上傳了兩張關於“唐山地震救災緊急通知”的佈告,標價50元。黃志強先在網上下完單,後與其電話溝通,希望確認佈告能找到並寄給他,李富芳瞭解到這份佈告對於“老陶成局”的重要性和特殊意義,便一直幫他留著。那幾天,曾有其他書友給她打電話,出高價購買,但都被李富芳拒絕了,因為她覺得這份佈告在“老陶成局”那兒才最有價值。

其中細節,黃志強先生也曾用文字記錄了下來。

南京復興書店店主李芳女士與我素不相識,當她瞭解到這張佈告是非常珍貴的唐山大地震後第一張佈告時,卻能拒絕他人高價購買此佈告,把佈告無償贈送給我收藏研究之用。不但如此,李芳女士信中還因另一張佈告找不到了,而充滿歉意,還請我原諒,這是多麼高尚的品德!李芳女士對唐山人的這份深情厚誼讓我終身難忘!隨後,我認認真真地給李芳女士發去短信,對她的義舉表達感激之情!


復興書店:二十年風雨路,不改賣書初心


復興書店:二十年風雨路,不改賣書初心

內容及圖片來源:黃志強先生博客《唐山大地震後第一張佈告收藏紀實》

注:李富芳與李芳為同一人,只因是書信形式,故寫為“李芳”


誠心誠信,用心對待每一位書友。在李富芳的觀念裡,做事情簡單純粹是最重要的。要她講經營技巧,她也只是說,經營技巧其實子虛烏有,只能說一份付出一份回報,你“誠心誠信”地對待書友,經營便能得到認可。這些年來,網上書店的經營糾紛、差評等情況都很少,相信也和她的經營理念密切相關。

困難:跟隨時代的轉型

實體和線上,復興書店經營了20年,談到其中的困難與轉變,她也不做掩飾。隨著互聯網電商的發展,2013年,實體書店經營進入瓶頸時期,這波浪潮毫無疑問地波及到了復興書店。由於網絡迅速發展,門店生意逐漸下滑,面臨房屋租金及人員工資上漲等問題;再加上特價書本身利潤空間就小,思慮再三,李富芳最終決定將實體店生意轉為網店工作室銷售模式。

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畢竟實體書店是一個與書友建立直接關係的場所,李富芳說,從實體書店轉到線上購買的長期書友肯定是有的,但轉化比例不高,肯定達不到50%,因為有很多老師、讀書人士還是喜歡逛書店的體驗。不僅書友們不願接受這種轉變,李富芳自己一時之間也沒能想通要往哪裡去。將實體店轉讓後的一年,網上覆興書店也一直處於簡單存續狀態,基本不沒有上新書。

在這期間,李富芳思考了很多條未來可能的道路,也曾想過放棄圖書經營,但休整了一段時間後,還是決定堅持在這個行業做下去。她說:“畢竟圖書支撐我們走了人生中的很長一段路,如果堅持下去,相信肯定還是可以做好的。”於是,她又開始了拿貨、上書、售書的生活,獨自一個人將網上書店經營到現在。

現狀:得利復興,不改初心

目前南京實體書店的主要問題是房屋租金太貴,70平的房屋一年下來,僅僅租金就要十幾萬。再加上人力成本、水電費等成本,堅持經營是比較困難的。李富芳說,關閉實體店後,書店在房屋租金、人力成本等方面的支出上縮減了1/3。


復興書店:二十年風雨路,不改賣書初心

工作室

現在李富芳工作室的倉庫裡堆滿了書,她將書分為兩類,對應著不同的線上渠道。針對孔網的購書群體,她主推文學、歷史類書籍,以“優質低價”為特色。為了方便書友選書,她還打算將網上書目全部改為實圖呈現的形式,同時也會給這麼多年光顧生意的老書友們一些優惠政策,讓他們買得開心。除此之外,她還在另外一個C2C平臺賣一些“小說、家庭生活、勵志”類書籍。聊到這兒,她說,最近從其他電商平臺轉移到孔網來購書的人增多了。我問她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她笑著說,和書友的言語溝通中便能察覺出來。孔網的購書人群,溝通時會關注更多書籍的版次、品相等信息;有一些剛剛轉移過來的購書朋友,溝通語言還未能轉變過來,一聊便知道了。


復興書店:二十年風雨路,不改賣書初心


復興書店:二十年風雨路,不改賣書初心

書庫實景

聊到“女性創業是否在行業競爭中感到不利”的問題時,她說:“作為70年代的女性,收書、盤貨,力氣活都能幹,在工作上,沒覺得和男性有什麼差別。而且在圖書行業,接觸的人素質都比較高,因此這些年並沒有感覺作為女性在這個行業的不利。”目前網上書店的主要負責人還是她自己,但由於業務繁忙,她一個人也有些忙不過來,所以工作室裡還有一名員工做客服、包裝等方面的工作。

談到這些年的經營感悟,她堅定地說:“經歷二十年風雨,賣書的形式雖然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們賣書的本質和信念卻一直沒有變過。從擺地攤賣書到創辦南京復興書店,經歷各種考驗,我和書有了一種割捨不了的情緣,始終不願放棄初衷!未來希望通過孔夫子舊書網這個平臺能結交更多的愛書朋友,分享書中的樂趣!給喜歡讀書的書友們提供更便捷的網購服務。”

“只要讓我們獲得一點利潤,我們就會讓它復興起來。”希望復興書店如他們最初的誓言一般,不滅火焰,一直興旺下去。

注:本文根據店主提供的文字及語音資料整理而成,文中照片均由店主本人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