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視角下深圳有何新定位,發力方向在哪

專家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視角下深圳有何新定位,發力方向在哪

2.7萬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滿滿都是乾貨,幾乎算得上是一句一個重點。從中既能看到賦予了深圳城市新定位,亦能看到在基礎建設、科技創新上的深度規劃。

解讀1

綱要出臺後,深圳城市定位又有新變化?

開宗明義,打開《綱要》前幾章,都是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內城市的定位,對於深圳的定位也有著關鍵詞,分別是引領作用、現代化國際化城市、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細看這些關鍵詞,首先要追溯這幾年對於深圳城市定位的變化,從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到這次重點強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一方面是深圳用自己的成功經驗走出了一條道路,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更多的期許。

“落馬洲河套地區可能成為大灣區最優先發展的平臺”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副院長陳廣漢解釋,“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兩個“最”字點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殊重要性。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將在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而在這其中,深圳的定位實際上強調的還是“創新“兩個字。陳廣漢說,作為科創中心深圳的成果轉化能力有目共睹。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王福強則說,就空間佈局來說,規劃綱要提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有三極,有四個中心城市。“深圳作為一個創新型城市,充滿了後發活力,未來可期。並且,就重點平臺來說,深圳有前海和落馬洲河套地區兩個,後者還可能成為大灣區最優先發展的平臺。”王福強表示。

“深圳將來要在引領作用方面多做文章,多下力氣”

廣東省政府參事、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則說,多年來,國家定位深圳是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化城市,而且是都是國家認可的,無可替代的。如今提“極點帶動、軸帶支撐”,關鍵在引領作用。

陳鴻宇解釋,深圳將來要在引領作用方面多做文章,多下力氣。深圳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要發揮先行示範的作用。深圳的引領作用,在改革上要引領全國。很多新的事業、新的探索,深圳要敢為人先,發揮引領作用。同時要重視基礎設置的建設,包括人員往來,像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還有建設中的深中通道等交通網絡,都有利於深圳創新資源要素向外流動擴散。如今華為在東莞建工廠,比亞迪、中興在河源、汕尾設廠,這種引領、輻射作用已經在落地了,未來“總部經濟+生產基地”的模式還可以擴散到沿海經濟帶,擴散廣東其他地方去,這樣也可以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

“創新創意之都,全中國只有深圳稱得上”

而深圳要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這是一個比較新的提法。陳鴻宇說,而在中國夠得上創新創意之都的城市,恐怕只有深圳,特別是以華為、騰訊、大疆、華大基因為代表的一批企業,說明深圳不單單是一個硅谷和科創中心,它是有產業的,有倒逼創新創意的產業基礎。

另外,國際化也是深圳的名片,它不單是說深圳要對珠三角有影響、對廣東有影響,而且對世界要有影響。換句話說,就是深圳的整個科技資源、創新資源要外溢到世界各地去。所有深圳要立足引領、立足輻射,帶動國際化創新。

專家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視角下深圳有何新定位,發力方向在哪

解讀2

科技走廊、基因庫、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為啥要特別“劃重點”?

在科創這一章節,能看到大篇幅的有關深圳科創的描述,其中三個關鍵詞被劃重點,分別是“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深圳的國家基因庫、以及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這三個關鍵詞為什麼被劃重點?又要怎樣影響深圳的科創未來?

“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將推動四地深入合作

去年8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提出,要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汪雲興指出,依託灣區城市群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當今世界城市、經濟及科技融合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客觀趨勢。此次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納入《綱要》,一方面體現了香港和澳門的創新轉型需求,另一方面也將進一步推動粵港澳三地深入合作開展科技創新事務。汪雲興分析,廣深港澳這四座城市在科技創新中具備比較優勢。具體而言,香港在科技創新走廊中的比較優勢是基礎研究能力、世界一流的大學、一批國際化頂尖人才、國際化營商環境和國際化規則制度;而深圳則承擔著科創中心,產業化專業能力代表的角色;而廣州作為發達產業配套的中心城市,對於珠三角產業化配套都起到相應的輻射作用;澳門則在創新配套、服務環境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世界最大基因庫”將面向一帶一路國家

位於深圳的國家基因庫,被譽為中國的“諾亞方舟”,是繼美國、歐盟、日本之後的第四個世界級基因庫,也是目前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庫。

經過一年運行,深圳國家基因庫實現了生物樣本的資源建設世界領先、“幹庫”建設世界領先、產學研支撐水平世界領先。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在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方面提出,推進國家基因庫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已經開始實施。

在汪雲興看來,深圳國家基因庫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將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無論是對於生命科技還是人類健康發展都將是一個新的嘗試和探索。

深圳企業應當“走出去”,在香港設立國際化的研發中心

20多年來,河套地區的發展聚集了大量有識之士的研究和探索。而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這個概念直到2017年才被正式提出。此次《綱要》中提及支持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重大創新載體建設,汪雲興認為源於深港創新合作已經實施了很多輪,產生了一定成效,“河套地區是這幾年我們重點關注的一個對象,這個由深港兩地共同組成的區塊具有其特殊性,列入綱要之後會更加緊密、更加高效地推動深港兩地在科技方面的合作。”

同時汪雲興建議,面向未來深圳應當服務香港、借力香港,加強合作,把香港的科研優勢納入到整個國家科研體系裡面來。深圳企業也應當“走出去”,在香港設立國際化的研發中心,柔性地利用國際人才為國家的科研創新做貢獻。“隨著大灣區發展,很多企業將會發展成‘灣區企業’,他們可以在深圳佈局研發基地,在東莞佈局生產製造基地,在香港佈局國際化研發中心、管理中心、資本中心……通過類似的舉措把整個企業的市場行為佈局到大灣區中。”

專家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視角下深圳有何新定位,發力方向在哪

解讀3

金融領域突破,深交所可以如何發力?

作為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在金融領域深圳可以做出哪些突破?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當代金融研究所所長國世平認為,深圳作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應該找準定位,加強與香港的合作,積極融入和推進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通俗的說,在金融領域,深圳要做的就是當好香港的幫手。”

而對於“支持深圳依規發展以深圳證券交易所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加快推進金融開放創新”等內容,國世平認為這對於深圳是利好消息,“在很大程度上能給深交所更為廣闊的創新與發展空間。”

陳鴻宇則說,深圳的引領、輻射作用,有深汕合作特別區的“飛地經濟模式”,這種模式是突破空間上的生產合作。實際上,這些年深圳對全省沿海經濟帶的輻射帶動作用都相當強,不單是對汕尾市,對惠州、東莞、汕頭都有帶動。而且深圳的風投行業也是引領全國,很多人到深圳拜碼頭,希望把深圳的創新資源吸引過去。

陳鴻宇說,未來深圳要抓好引領,除了規劃引領、總體上統籌,還要靠市場的力量,順應市場規律辦事。“要依靠產業去引領、創新資源去引領、制度化去引領。企業會選擇它的市場,順應發展規律,讓它們去調整,深圳自身也在調整產業結構的空間佈局,向外走的企業本身也是為深圳的發展提供空間,也是深圳向外引領帶動的一種表現。”

專家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視角下深圳有何新定位,發力方向在哪

解讀4

深圳應該如何打好“海洋牌”?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深圳擁有較長的海岸線和海洋資源。在2018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審議通過了《關於勇當海洋強國尖兵 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決定》,提出深圳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應如何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深圳的海洋經濟產業需要從“淺藍”轉向“深藍”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鬍振宇認為,海洋經濟作為“藍色經濟”,是一個朝陽產業,未來發展潛力較大,目前深圳的海洋經濟仍是以傳統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油氣業等傳統產業佔海洋生產總值的90%,海洋新興產業包括海洋電子產業、海洋生物、濱海旅遊等佔比10%左右。深圳的海洋經濟產業需要從“淺藍”轉向“深藍”。

陸路統籌指的是既開發又修復

作為全國的創新之都,深圳的科創能力突出,胡振宇指出,深圳發展海洋經濟可以從自身這一優勢切入,他表示科技創新和海洋經濟相結合可以煥發不一樣的生命力,深圳更可以從新興的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海洋旅遊等領域發力。

胡振宇認為深圳在發展海洋經濟的原先階段停留在海岸帶經濟,下一步可以沿著“陸海統籌”思路,一方面在陸地上要深耕細研海洋資源,另一方面可在海底應用陸地上研發的高科技,以陸海統籌的方式充分發揮深圳海洋經濟帶的優勢,對海洋資源既做到開發保護,又利用修復。

對標國際上知名的海洋城市,如紐約、東京、新加坡等地,甚至是毗鄰的香港,胡振宇表示,深圳海洋經濟產業的空間集聚上相對分散,沒有形成產業外溢,也尚未形成前端設計到研發,再到最終產業落地的大產業體系,特色還不夠突出。這也造成了深圳的海洋經濟總量較低,層次不高,對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相對較弱的現狀。

不可忽視的是,發展海洋經濟需要在空間上有一個大的載體,胡振宇分析,深圳目前也意識到這一問題,而近年落戶在深圳機場北的中歐藍色產業園,其實也旨在助力深圳的海洋經濟形成產業帶。他解析道,發展海洋經濟還可以“往內推”,深圳可以將海洋經濟科研成果的製造端放到周邊城市,與鄰近的東莞、惠州合作,形成區域輻射帶動效應。同時著眼全球,深圳還可以在國際上和在海洋科研產業化走在前沿的城市進行聯合和合作,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

專家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視角下深圳有何新定位,發力方向在哪

解讀5

大灣區時代,前海又有什麼新風向?

粵港澳合作發展引擎、國際化城市新中心是《綱要》給前海的定位。

王福強表示,前海作為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本身就承擔著三地合作的重要使命。而深圳是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現有城市中心無法承載主體功能,中心功能要外溢,要尋找新的中心,形成雙中心格局,前海自然而然成為這種新功能的承載地。

從單一的產業合作,擴充到生產、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合作

“如果說以前前海更多是產業合作,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合作為主要內容的話,那麼在大灣區時代,前海的合作內容會擴充、合作方式會多元,會從單一的產業合作,擴充到生產、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合作,會從單一的現代服務業轉身‘現代服務業+高端生活配套’這樣的變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王福強認為,隨著前海成為城市新中心,它的城市居住功能、娛樂休閒功能、教育醫療功能等生活性功能都會增強,會採用與港澳趨同的經濟運行規則、社會治理模式、城市運營服務、配套公共服務,會顯著增強國際化、高端化、便利化,從而吸引更多港澳人士來此就業創業。

讓港澳科創人才“來得了,落得下,經營得好”

在王福強看來,前海要在協同上作文章,結合香港在文化創意、工業設計等方面的技術優勢,通過前海將這些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前者可以為後者提供落地空間,實現中試、量產,而這無疑是前海先天優勢。

“所以,目前要做的,一是搭建起良好的軟硬件環境,提供充足的物理空間,便利港澳創業人才來前海落地。二是提供良好的支撐服務,保證它們能來得了,落得下,經營得好。下一步,要對標香港積極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家的感覺。”何為家的感覺?王福強認為,在這一塊,前海大有可為,比如,引進高水平的國際教育學校,為港澳人士的隨遷子女提供國際化的教育支撐。

前海是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的首要平臺,承擔現代服務業合作的任務,王福強認為,如果前海能很好地在現代服務業特別是文創方面深耕合作,便能成為深圳創新的一個重要平臺,如果科技服務業合作取得良好成效,甚至可能成為深圳創新的“核心平臺”。

前海口岸將支撐深港更長遠的發展

縱觀《綱要》全文,王福強指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大灣區建設的第二項重點任務,口岸是重要的基礎設施,是硬聯通的重要模塊,新設前海口岸無疑會更加便利深港間的四流暢通,這對於提升前海發展,支撐香港繁榮都具有重要意義。

從地理空間來看,前海口岸與深圳灣口岸之間的距離並不遠,前海口岸建成之後,而這是否會出現功能上的重疊?就此,王福強表示,二者客觀上會存在功能重疊,但從長遠來看,前海作為城市新中心,與香港的聯繫會越來越密切,設置口岸平臺將支撐前海、深港更長遠的發展。

“前海口岸與深圳灣口岸的異同,主要體現在流動的要素類別、預期的通關模式方面。前海口岸更多聚焦在高端科技要素,科研人員、科研設備等,會採用更便利的通關模式。而深圳灣可能更多針對的是傳統的車輛、大宗貨物、普通人員等,通關模式也不會有特別大的調整。”王福強表示,兩個口岸未來將實現相互支撐,相互補充,通過差異化定位,滿足不足群體、不同貨物、不同要素通關的需要,便利深港全方面合作,推動形成緊密的經濟共同體和社會共同體。

《綱要》為前海制度創新謀劃新可能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表示,多年來,前海的發展有目共睹,方舟表示,前海是三大自貿區平臺中面積最小一個,地理空間的限制是未來前海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制度創新一直是前海發展的一個核心優勢,“粵港澳大灣區給了前海一個機會,但這個還只是一個開端,我覺得未來,前海如果能爭取到中央的綜合化授權,比如經過香港專業領域資質認證的人才北上就業,其專業水平無需二度認證,可以在前海甚至深圳直接從事相關工作。”方舟表示,解決了這個問題,前海對於港人的吸引力將會更大,如果前海能夠用好這個平臺,作為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價值更大。

統籌:南都·深圳大件事記者 傅靜怡

採寫:南都·深圳大件事記者 張馨怡 陳紫嫣 傅靜怡 黃瑋 劉晨 見習記者 程洋

攝影:南都·深圳大件事記者 胡可 趙炎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