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粵港澳大灣區應以高質量發展引領各項建設

來源:經濟參考報

覃成林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在區域層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由過程與目的兩個部分組成。就過程而言,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意味著一個區域必須及時地實現經濟發展動力的轉換,構建創新發展動力;與此同時,積極主動地更新經濟發展條件和擴大對外開放。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努力,實現區域結構的升級,形成新型結構。就目的而言,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為了顯著地提升經濟增長效率和增強經濟增長的持續性,並實現經濟與社會、生態的良性互動。

作為全國相對發達的區域,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把高質量發展作為一條重要的建設主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粵港澳大灣區要在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要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從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來看,粵港澳大灣區要在經濟發展實力上實現由大到強,在經濟發展方向上實現由跟隨到引領,在經濟發展位序上實現由外圍到中心等重大轉型,建設成為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比肩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就必須在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以高質量發展為總體要求,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一條十分重要的發展路徑。

我們從經濟發展動力、新型產業結構、交通信息基礎設施、經濟發展開放性、經濟發展協調性、綠色發展、經濟發展共享性7大分維度,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評價。結果顯示,從2011年到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水平呈現以下特點:

首先,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水平總體上持續提高。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數由2011年的0.5175上升為2017年的0.5960,年均增長2.4%。

其次,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發展動力、新型產業結構、交通信息基礎設施、經濟發展協調性、綠色發展、經濟發展共享性等方面均取得了積極進展。

第三,2017年,在高質量發展水平的7個分維度中,對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水平貢獻最大的是經濟發展動力指數,其貢獻度為15.6%,次之是經濟發展協調性指數和綠色發展指數,它們的貢獻度均為15.5%。

第四,粵港澳大灣區內部11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水平形成了3個梯隊。第一梯隊是香港和深圳,第二梯隊是廣州、澳門和珠海,第三梯隊包括東莞、惠州、中山、江門、佛山和肇慶。

鑑於此,加快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進一步理清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堅定地以高質量發展來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各項建設。

其次,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緊密結合粵港澳大灣區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實際,抓緊研究和制定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辦法。

第三,要從構建經濟發展新動力、建立新型產業結構、建設現代化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建立高水平開放型經濟、增強經濟發展協調性、推動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成果共享等方面,選擇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重點和工作重點,做到全局謀劃、重點突破,儘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第四,要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差異性,提高相關政策措施的針對性、精準性和有效性。要從粵港澳大灣區總體、廣東珠三角地區,以及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11個城市這三個區域層次,粵港澳之間“一國兩制”的區情,以及珠三角和11個城市的發展階段差異等方面,研究制定更加具體有效的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

第五,要積極參考借鑑世界發達經濟體的相關經驗,緊跟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潮流,創造性地探索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及辦法。要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充分調動大灣區內各個城市、部門、企業和廣大群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開拓出各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第六,要加強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組織領導,協調國家有關部門對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支持,加強粵港澳三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合作及方式創新。

(作者系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