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中國平均每8.5天建成一座劇場,比“殼子”更重要的是內容

陳平:中國平均每8.5天建成一座劇場,比“殼子”更重要的是內容

廣州大劇院

文 | 陳平

中國的劇院時刻: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50座劇場,到平均每8.5天建成一座劇場

劇院作為人類表達情感與實現夢想的神聖舞臺,既是表演藝術不可或缺的有力載體,也是人們享受文化發展成果的重要空間。

1949年,全中國只有50座劇院。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經濟實力還很弱,但國家很重視文化發展,開始興建了一批劇場。如1953年建成的天橋劇場,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大型劇場;1954年建成的首都劇場,是新中國首個安裝轉檯的劇場。

陳平:中國平均每8.5天建成一座劇場,比“殼子”更重要的是內容

首都劇場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經濟逐步恢復,我國劇場建設也進入快速發展期,並一直持續到現在。中間有波動但不大,總體保持高位增長。2000年至2017年,中國建設了740餘座劇院(不含港澳臺劇場,旅遊演藝場館,不含學校內的禮堂)。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擁有1823座劇場,其中大劇院140餘座。從2000年開始,中國平均每8.5天就出現一座新的劇場。這種劇場建設趨勢還在繼續……

陳平:中國平均每8.5天建成一座劇場,比“殼子”更重要的是內容

未來幾年,北京還會有一批新劇場建成,如中央歌劇院、中國愛樂音樂廳、北京人藝新劇場、副中心文化糧倉大劇院、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基地,東方演藝集團、國家交響樂團和北京歌舞劇院也要建新劇院。測算起來,新建劇院總面積會有幾個國家大劇院體量。環京一帶也在抓緊佈局。

陳平:中國平均每8.5天建成一座劇場,比“殼子”更重要的是內容

北京市副中心文化糧倉大劇院設計圖

上個月,我去江蘇省調研,走訪了南京、揚州、南通、蘇州等地,不是已經建了就是正在建,如江蘇大劇院、揚州新大劇院、南通大劇院、蘇州文化藝術中心、蘇州獅山藝術劇院。

陳平:中國平均每8.5天建成一座劇場,比“殼子”更重要的是內容

江蘇大劇院

上海近年來也要建設一批劇場,包括上海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上海夢中心、寶山長灘音樂廳、人文松江活動中心,此外,宛平劇場改擴建,上海大歌劇院即將建設。珠三角一帶,大灣區未來在劇場建設上也會有所規劃。

陳平:中國平均每8.5天建成一座劇場,比“殼子”更重要的是內容

上海夢中心設計圖

可以說中國到了一個劇院時代。

21世紀以來我國劇場建設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全覆蓋。大劇院已經基本完成省級全覆蓋;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東部較發達省份的地級市均已經完成大劇院佈局。二是體量大。由單體劇場向表演藝術中心轉變;座席數較之前的有較大程度增加;排練廳、化妝間、琴房的附屬空間大。三是多功能。與傳統劇院不同,新建劇院除具備演出功能外,還擁有展覽空間、餐飲空間、會議空間、紀念品售賣空間、商業空間等,能夠同時滿足歌劇、戲劇、舞蹈、中國傳統戲曲、音樂會等多種藝術門類演出需求。四是專業化。建築設計越來越專業,聲學設計越來越專業;舞臺設備設施越來越專業,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觀演舒適度越來越高(視距視角、座椅及間距、空調系統)。中國劇場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由過去苦於沒有像樣的演出場所到遍地開花。

劇院的時代思考1:

■不管是演出場次還是觀眾人次,進入劇場的比例都沒超20%

中國是一個相當於100個普通歐洲國家人口規模的超大型文明國家,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各地區情況和差異也很大。我國的劇院建設雖然達到了省級、地級基本覆蓋,但仍有1千多個縣沒有劇場,還有8000萬人口等待脫貧。即使在北京,這種不均衡的問題也是存在的。全市159座表演場館主要分佈在市區,超大型社區昌平區回龍觀、天通苑竟然沒有一座劇場,不過,現在也要建了。

劇場的殼子有了,裝什麼內容?怎麼運營?誰來運營?這些問題都是下一個階段留給我們的課題。對一個劇院而言,把內容做好,形成品牌效應,比蓋一座劇院還要難。但遺憾的是這往往沒有引起重視,認為劇院建起來就萬事大吉了,是一種膚淺的、錯誤的政績觀,必須要糾正和摒棄。我國劇場在發展中還面臨著巨大挑戰。

首先是演出節目的挑戰。建這麼多劇院,演出、節目的需求量是巨大的。我們有這麼多節目、劇目演出嗎?

記得2007年國家大劇院剛開幕時,社會上也有很多疑慮,大劇院有四個劇場,有這麼多節目和演出嗎?即使有這麼多節目,有這麼多觀眾嗎?即使有這麼多觀眾,能有這麼多觀眾買票進來看演出嗎?現在看國家大劇院11年的成功實踐可以打消這些疑慮了:11年裡,大劇院共開展9641場演出、11800餘場藝術普及演出活動,1028萬人次觀眾買票觀看演出;共製作87部歌劇、戲劇、舞劇,拍攝了28部歌劇電影,舉辦三屆國際歌劇電影展;共有840箇中外藝術團體、30餘萬人次的藝術家登上大劇院舞臺。

中國表演藝術歷史悠久,劇種類型多樣。上海十二藝節上,文化和旅遊部部長李群和我說,去年文化部花費了一年的時間開展全國地方劇種普查,對普查到的348個地方劇種都制定了保護計劃。

陳平:中國平均每8.5天建成一座劇場,比“殼子”更重要的是內容

我們有這麼多藝術院團、這麼多觀眾,應該說節目的供給和演出市場是足夠大的。但問題是,無論是演出場次還是觀眾人次進入劇場的比例都沒有超過20%。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劇場和院團深度融合得不夠。為此,我們中國劇院發展研究中心給文化部寫了一份報告,建議促進場團進行深度融合改革(廳團合一、場團合一)。在這方面全國不乏好的案例,如上海交響樂團和音樂廳,星海音樂廳和廣東民樂團、廣州交響樂團,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和蘇州芭蕾舞團、蘇州交響樂團,國家大劇院擁有管弦樂團、合唱團、歌劇演員隊、戲劇演員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與首都劇場等。表演藝術生產創作、舞臺呈現是劇院存在的最核心的基礎。始終保持演出、劇目的高品質並不斷推動藝術上創新是劇院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其次是觀眾參與率的挑戰。這麼多劇院,是為誰建的?是為人建的。但如何才能讓更多的人走進劇院?這可能是劇院同行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每年觀演觀眾有十幾億人次,但真正進入劇院的又有多少?

中國人看戲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200年漢朝時就有專門進行表演的“歌舞場”。時至今日,如何延續觀演文明,讓觀眾走進劇場、而且是持續不斷地走進劇場?我覺得關鍵要有好的演出產品——節目或劇目,觀眾在一次次看演出的過程中提升藝術素養、養成觀演習慣,從而形成藝術家、藝術作品、劇院、觀眾和諧共享的觀演環境。同時,劇院也要在培養觀眾上下功夫。

大劇院會員從一開始的5000人到現在的30萬人、每年保持83%左右的銷售率、100餘萬觀眾觀看演出,這得益於長期深耕一片土壤——熱愛藝術的觀眾,一棵苗一棵苗持續不斷地培育觀眾。全院每年開展近千場次的藝術普及活動。有了會員群體的支撐,大劇院的觀眾人次每年幾乎都在90萬人以上,去年賣了101.3萬張票、收穫了2.5372億元的票房。

劇院的時代思考2:

■做好內容、吸引人才、創新運營,比蓋一座漂亮劇院更重要

經過多年來的探索,我國劇院的總體發展水平在提升,也形成了一批比較好的運營管理模式。如:以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等為代表的自主經營管理模式;以保利、中演、聚橙為代表的院線管理模式;以上海交響樂團、星海音樂廳、蘇州文化藝術中心等為代表的廳團合一模式。

但是就全國而言,模式創新得還不夠。尤其在經營理念上、組織運作上、產品運營上還有很多需要創新的地方。國家大劇院之所以運營成功,核心是找到了一套科學的運營管理理念和模式。關鍵在於理念創新和人才戰略的實施。國家大劇院的成功是因為它運營模式、製作劇目的成功,而不是因為經營場地、租場子的成功。

建設了那麼多劇院,需要有大量的人才做支撐。這是當前我們的劇院面臨的又一挑戰。我們的人才供給夠用嗎?人才缺口有多大?急缺哪幾類人才?

從現在來看人才還遠遠不夠。這麼多的劇院急需三類人才:演藝創作人才,如導演、指揮、編劇、作曲、舞美設計等方面人才;演藝表演人才,如演員;演藝管理人才,如劇目製作、演出經營、宣傳營銷、舞臺技術等方面人才。特別是需要那些懂藝術、善管理、複合型的管理人才。這三類人才的培養,需要有健全的學科來支撐,我們全國有接近100所大學設置了藝術管理專業,但有幾所學校開設了劇院管理專業了呢?很少。人才是支撐我們事業發展的關鍵,我們政府部門在此方面應有所考慮。

最後是鮑莫爾成本病的破解。除了政府和社會給與必要的支持和贊助外,還必須要有其他的途徑。

5月11日,國家大劇院全球首次採用4K+5G高清技術,在首都電影院進行舞劇《天路》直播,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6月6日,工信部發布5G商用牌照,2019年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科技的進步又給劇院帶來哪些機遇?

如果通過5G+4K等技術,對舞臺藝術精品進行數字化傳播、電影化呈現,再聯想到全國2400多座劇院、一萬多家影院資源,如果12400家劇院、影院有15%到20%的轉化率,不久的將來在中國就可能會出現一個百億級市場。在這方面,大都會、英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都有成功的做法。

只要我們堅持文化自信,響應時代號召、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精品奉獻人民,中國劇院一定能譜寫出新的篇章。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陳平:中國平均每8.5天建成一座劇場,比“殼子”更重要的是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