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成、付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體現與現實意義'

"

中國發展網訊 北京林業大學陳建成、西南林業大學付偉近日撰文表示,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之路,是一場前無古人的創新之路,是對原有發展觀、政績觀、價值觀和財富觀的全新洗禮,是對傳統發展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寥寥幾句詩,一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浮現腦海。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們越來越清晰認識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決不能以環境的破壞、資源的浪費為代價,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系列表述,其實就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主要含義在中國背景和語境下的另一種形象化表達,所強調的是通過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在逐漸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嚴重生態環境難題的同時,找到一條通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關係的現實道路,也是當代全球最為形象的綠色新經典理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通俗表達。

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之路,是一場前無古人的創新之路,是對原有發展觀、政績觀、價值觀和財富觀的全新洗禮,是對傳統發展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

(一)“兩山”理論的發展歷程

1.“兩山”理論的提出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鎮餘村考察,村幹部向他介紹,關停了汙染環境的礦山,從一度迷茫到轉變發展方式,現在靠發展生態旅遊,實現了“景美、戶富、人和”。習近平聽後說,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9天后,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評論,如果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 。

對這“兩座山”之間辯證統一的關係,習近平2006年3月8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一次演講中,進行了集中闡述。他說:“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係。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以上這三個階段,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是發展觀念不斷進步的過程,也是人和自然關係不斷調整、趨向和諧的過程。”“兩山”理論深刻闡明瞭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是對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飽含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

2.“兩山”理論多次深化

2013年1月,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時,深刻揭示了“天人合一”的生態關係,他說:“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2013年5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次次的生動論述將“兩山”理論逐步深化。

3.“兩山”理論寫入中央文件

2015年 3月24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正式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進中央文件,成為指導中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兩山”理論是我國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指導,是保障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統籌推進,協調發展的“壓秤砣”,成為我國“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4.進一步豐富內涵

2016年3月16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為可持續發展留足空間,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黑龍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兩山”理論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十九大通過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並將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內容寫進黨章。

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分別於2018年1月18日至19日、2月26日至28日召開。二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建議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就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作出重大決定,要求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保障。

5.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

2019年4月28日,習近平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發表題為《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的重要講話,提出綠色發展“五個追求”: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追求綠色發展繁榮,追求熱愛自然情懷,追求科學治理精神,追求攜手合作應對。在追求綠色發展繁榮部分提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從“兩山”理論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揭示了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環境保護和財富增長的本質關係,指明瞭實現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方法論。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的過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的過程,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綠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實現財富增長。

(二)“兩山”理論的重要體現

1.“兩山”理論體現了發展階段論

發展是硬道理,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但不同發展階段面臨的問題是不同的,這就需要科學認識、把握和解決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問題。應當把習近平總書記的三句話聯繫起來: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三句話代表國家昌盛、民族可持續發展與人民健康。這是從灰色發展到綠色發展的戰略轉移,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華民族發展中的第二次戰略轉移,其意義十分重大。

“兩山”理論從認識變化的“三階段”對應了發展的“三階段”,將發展比作登山,對“綠水青山”生態價值的認識了經歷三階段:第一階段,在登山前的山腳下(平臺階段),人們認為綠水青山“不能當飯吃”,想到“砍柴燒”;第二階段,登山過程中,由於餓飢餓,所以會亂砍濫伐、破壞生態環境;第三階段,翻過山頂驀然回首,發現綠水青山的美輪美奐,並採取環境友好的途徑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由上得出,山還是那座山,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人們願意付出的資金(支付意願,WTP)不同,對自然的開發和保護的態度和做法也不相同。而“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強調的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兼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代表生態價值的本來面貌,反映了人對自然生態價值的認識迴歸,需要生態自覺。

2.“兩山”理論體現了生態系統論

生態是生物與環境構成的有機系統,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一定時期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人類只有與資源和環境相協調,和睦相處,才能生存和發展。如同古人所云:“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兩山”理論中“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係正是生態系統論的體現。“綠水青山”強調環境保護,“金山銀山”強調經濟發展,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人民都有美好的生活,鑑於此,“兩山”理論是尋求和實現環境、經濟、社會三者之間的平衡,意義非凡。

3.“兩山”理論體現了敬畏自然論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等重要論斷。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敬,尊敬,這是基本道理;尊敬他人,就是尊敬自己。畏,一是自認的神祕性,二是自然的報復性,則人必須“畏”。只有畏,才能自律謹慎按規律辦事。天陰陽變化,地剛柔變化,人天地之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片面強調人對自然的主體作用,什麼“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什麼“戰天鬥地”,什麼毀田造房、毀林造廠、填海造地等,須知對每一次這樣的陶醉,最後大自然都報復了我們。其實,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生存須臾離不開自然環境。保護好自然,就是保護好人類自身。

4.“兩山”理論體現了民生福祉論和綜合治理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增進民生福祉和環境綜合治理出發,制定出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組合拳”,包括修訂實施史上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制定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從各個方面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把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系統化、常態化的軌道。

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保護生態環境,關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子孫後代的長遠利益,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三)“兩山”理論的現實意義

1.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

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未來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指明瞭路線圖,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就是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要綠水青山,就要尊崇自然,實現綠色發展;既要為發展提供優良的環境質量,也需要為生態健康提供保障。要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推動綠色產品和生態服務的資產化,讓綠色產品、生態產品成為生產力,使我國的生態優勢轉化成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經濟優勢。

2.實現生態惠民的主要指導

從世界林業發展先進經驗看,要順應綠色發展,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綠色增長。森林是最有價值的自然財富,這是一種根本的主張。木材利用和社會效益並重雙贏。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2017-2030年)提出增加森林的經濟、社會及環境效益,改善以森林為生者的生計。消除所有以森林為生者的極端貧困。越來越多的人嚮往森林,森林旅遊不僅成為一種時尚,而且開始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森林旅遊是以森林、溼地、荒漠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外部物質環境為依託,所開展的遊覽觀光、休閒度假、健身養生、文化教育等旅遊活動的統稱。森林旅遊的主要載體,則主要依靠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和林業系統的自然保護區。一大批樹木園、野生動物園、林業觀光園等也被納入了森林旅遊的範疇。

3.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有效途徑

綠色是生命的本色,是幸福的底色。綠色的最高境界是與生命長青相連,不僅僅是一種顏色,更重要的是一種理念,一種發展方式,追求的是高質量發展。清潔增長、循環、環保、低碳、可持續、健康等都是重要內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林業建設把保護生態環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增加生態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強大生態功能,努力為人民群眾營造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4.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保障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目標,是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應地,新徵程也分為接力奮進的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