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電檢修:行走在“刀尖”上 換鷺島萬家燈火璀璨

廈門島 能源 社會 東南網 2017-05-02
變電檢修:行走在“刀尖”上 換鷺島萬家燈火璀璨

變電檢修一班班員利用高空車對變電站內的絕緣串進行更換。

變電檢修:行走在“刀尖”上 換鷺島萬家燈火璀璨

變電檢修一班班組成員合影。

變電檢修:行走在“刀尖”上 換鷺島萬家燈火璀璨

變電檢修一班班員利用高空車進行導電迴路維護。

廈門日報訊(記者袁舒琪 姚凡 通訊員 王星樂)

他們的工作時時與謹慎相伴

在許多人眼中,電力檢修像是幹粗活,可實際上,電力檢修人員常年與電打交道,無異於在刀尖上跳舞,特別需要膽大心細,需要細緻周全,時時和謹慎相伴,才能既保證安全,又能提高檢修效率和質量。

“春天潮溼的天氣利於農作物生長,但對開關設備卻是個不小的困擾。”國網廈門供電公司變電檢修室變電檢修一班副班長李英龍說,4月4日,220kV某變電站220kV 261線路電纜出現故障缺陷,涉及對電纜氣室內部導電迴路的拆裝工作,要把GIS解體拆開了才能處理。氣室內部的SF6氣體雖然無毒無味,但比重大、附著性強,若安全措施不足,人員過量吸入也會造成窒息等嚴重情況,這令在場的班員們格外提高警惕。由於是連續作業,必須24小時不間斷進行,變電檢修一班繃緊了安全弦,每一個環節的作業都相當謹慎,最終安全、到位完成了任務。

在220千伏的變電站內進行檢修,容不得一絲馬虎。因為一個變電站猶如一個設備“迷宮”,檢修人員不時要乘吊車在10米至20米的高度上,對隔離開關等進行檢修,若一時大意,吊車“跑”錯間隔,一旦進入未停電的區域,檢修人員就有可能瞬間被電流擊穿。除了高壓觸電外,檢修人員還要時常面臨高空墜落、化學傷害等風險。

他們的時間大多不屬於自己

接受記者採訪的當天,變電檢修一班的工作任務是完成4個大型特檢作業現場、2個消缺現場。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其他應急事宜,他們一天內也要輾轉於6個變電站,以最快速度完成任務。馬不停蹄、錯過飯點、半夜搶修……對變電檢修一班來說,這些都是家常便飯。“時間緊、任務重,從事電力檢修就像110,必須24小時隨叫隨到。”李英龍說,即便沒有緊急檢修任務的工作日,班組成員一般也要到晚上九點才能回到家,享受難得的休息時刻。

然而,到了有緊急任務時,回家這件事更是奢望。去年9月15日凌晨,“莫蘭蒂”颱風在鷺島肆虐,廈門電網遭受史無前例的重創。天還沒亮,李英龍帶著班員就開始清理基地外倒伏的樹木,隨後奔赴某變電站處理主變風機信號缺陷,經過緊急檢修,缺陷消除後已是當晚六時。汗水夾雜著雨水,李英龍又帶著一眾班員奔赴洪塘頭繼續處理因颱風損壞的刀閘,一直檢修到隔天凌晨。

工作全部完成後,終於有時間拿起手機,李英龍的手機屏幕上赫然顯示來自家人的數十個未接來電。“媳婦,對不起,照顧好爸媽和寶寶,這裡需要我,我不能回去了。”簡短地和妻子通過電話後,李英龍終於可以睡上一會了,此時已是凌晨3時15分。

“莫蘭蒂”來襲後,李英龍整整7天沒有見過兩歲的兒子一面,中秋三天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超過5個小時,而他的隊員也是一樣,不停歇地奮戰在搶修一線。

“時間屬於每一位需要我們的人,唯獨不屬於我們自己。”變電檢修一班的隊員說,不過,只要他們的工作能滿足市民的用電需求,他們就甘之如飴。

他們的技藝仍在不斷創新

在繁重的工作任務下,變電檢修一班班組成員仍不斷創新技藝,向成為“檢修工匠”進發。

變電檢修一班年齡最小的班組成員黃衍,利用“互聯網+”,依託手機App平臺,為班組成員打造了一個“圖紙數據庫”,也就是將班組負責的所有變電站圖紙全部收納在手機雲端中。一旦有緊急任務,班組成員忘記帶圖紙也不要緊,只要掏出手機,所有圖紙都一應俱全。

變電檢修一班技術員林智敏更是求新務實的典型人物。2012年,他主持“刀閘接線板與導線線夾發熱缺陷不停電處理工具研究開發”項目,開發了一種新穎、可靠、實用、輕便的高壓帶電修復工具,解決了多年來線夾發熱無法及時停電處理的難題。同時,他總結工作經驗和項目成果,先後發表了《變壓器母線橋熱縮套帶電修復裝置》、《變電站充油設備帶電補油自動控制方法研究》等論文,申請了線夾發熱帶電處理工具、隔離開關導電臂直線度調整工具等多項專利。

把日常工作做成自己和別人的信仰,不斷學習、不斷創新,這不僅是守土有責的體現,而且是對電力檢修這份工作最崇高的敬意。變電檢修一班成員們說,希望將電力檢修作為畢生事業來鑽研,真正讓更多老百姓受益。

【名片】

這個團隊

獲多項榮譽

國網廈門供電公司變電檢修室變電檢修一班負責廈門市近50座變電站的特檢、例檢、消缺、技改、大修等工作,共有成員17人,其中黨員6名,平均年齡33歲。近三年內,該班組連續三年獲得廈門供電公司“先進班組”榮譽稱號,連續兩屆獲得廈門市“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2015年獲得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第一批變電檢修專業“紅旗班組”榮譽稱號,2016年獲得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安全生產無違章先進班組”榮譽稱號。

在班組個人中,郭世煌獲得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林智敏獲得福建省廈門市“五一”勞動獎章,鄭煒堅獲得福建省“技術能手”榮譽稱號,李英龍獲得廈門市“技術能手”榮譽稱號,班組成員獲得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及廈門供電公司“先進個人”“優秀黨員”“優秀共青團員”等榮譽稱號共11人次。

【心聲】

把黑暗點亮

收穫最大成就感

越是黑暗的地方,就越需要我們,這份工作很苦、很累,但能收穫的成就感也是不可比擬的。我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把黑暗點亮。每次看到燈亮之後,市民臉上洋溢著笑容,那些苦、那些累就像身上的塵土一樣,拍一拍,就沒了。

【印象】

牢記肩頭責任

完成百姓期許

這一次採訪無疑是特殊的,因為在見到採訪對象前,記者首先就要做許多準備工作——聆聽工作人員的安全須知,佩戴安全帽,穿起長袖長褲才能進入變電站;進入變電站後必須緊跟“嚮導”,不可隨意走動;進行採訪時也只能在一塊小小的紅色區域內,不可越“雷池”半步……採訪過程中的實時氣溫約26攝氏度,但記者在變電站內露天採訪了2個多小時,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

變電檢修一班的班組成員常年在危險的環境下工作,記者覺得頗為繁複的一系列準備工作,實則是他們守住安全底線的基本手段。而長時間的高溫作業,對他們更是家常便飯——在氣溫達到30多攝氏度的夏天,他們也必須身穿長袖長褲的工作服在戶外作業,遇上較為複雜的檢修任務,常常要連續工作七八個小時。

這項工作猶如在刀尖上行走,不僅要求作業人員具備“火眼金睛”的敏銳、嫻熟高超的專業技能,還要有從容應對高風險作業的良好心態。該班組有1990年出生的年輕人,他是大學裡每年考年級第一名的“學霸”,畢業後卻願意第一時間到最艱苦的一線工作;還有52歲的“老師傅”,不畏艱辛,在這個崗位上堅守多年。他們說,相比於在工作中的付出,他們更看重肩頭的責任。用辛勤汗水換來萬家燈火、完成老百姓的期待,他們使命必達。

“五一”期間,無論您是外出旅遊還是在家休息,當您看到夜幕中亮起的盞盞燈光,不妨在心中對這群“最美勞動者”道聲感謝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