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明一下,“北準南維”這說法不準確,清朝前期對於新疆地區的格局被稱為“北準南回”。

“準”便是準噶爾,也就是衛拉特蒙古,“回”便是回部,是清朝對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人的稱呼。清朝對邊維吾爾,作為整體稱為回部,回族作為整體被稱為回回。維吾爾百姓被稱為“纏民”,而回族百姓被稱為“回民”。

蒙古人重新劃分新疆地理單元

1

新疆的地理環境非常奇特,有“三山夾兩盆”之喻。

其中天山山脈東西橫亙於新疆中部,以天山為界,天山以北由於準噶爾盆地西部的缺口,為盆地帶來較為溼潤的氣流,因而年降水量可達100-200毫米,形成大片草原,是遊牧民族的優良牧場。

而天山以南則是典型的內陸溫帶沙漠氣候,以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代表,年降水量多在50毫米以下,但因為有塔里木河的沖積,形成一個個綠洲,而中高山地降水量可達300-400毫米,降水形成冰雪,夏季融化後成為農業灌溉水源,有著發達的綠洲農業。


清朝時新疆為何會形成“北準南維”的格局|文史宴


“三山夾兩盆”的新疆地形

這也就天然形成了新疆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南北不同的風貌,天山以北往往出現遊牧汗國,而天山以南則是綠洲城邦國家。

蒙古帝國興起之時,新疆地區大部分是兵不血刃歸附的。比如立國在吐魯番地區的高昌回鶻,在海押立(今哈薩克塔爾迪庫爾干與伊犁一帶)的阿爾斯蘭汗,在阿力麻裡(今霍城縣30公里)的斡匝兒,以及天山以南諸城邦等等。

而他們的主動歸附並被善待,也成為其他地區主動歸附的範本。比如西藏地區在歸附蒙古帝國時,主持其事的薩迦班智達在說服西藏各地領主時,便提出:“此蒙古王之軍隊,多至不可勝數,宇內當已悉降於彼。從彼者則禍福與共,非真誠歸附,陰奉陽違者,則王不認其為臣民,且終必絕滅之。畏兀兒之境未遭塗炭,較前益為昌盛……”

蒙古統治新疆地區後,很多蒙古部落遷徙到天山北部草原駐牧,從而出現了對此處新的劃分,分為“蒙兀兒斯坦”、“畏兀兒地”和“向陽地”三個區塊。

“蒙兀兒斯坦”中的蒙兀兒是波斯語蒙古的意思,蒙兀兒斯坦也就是“蒙古人的地方”。東起阿爾泰山,西到塔拉斯河之東,北界塔爾巴哈台山至巴爾喀什湖一帶,是天然的良好牧場。

“畏兀兒地”,意思為“畏兀兒人的地方”。基本上是西遼時期高昌回鶻王國天山以南的土地,包括吐魯番、焉耆兩個地區,有時也把哈密和庫車兩地也包括進來。

而“向陽地” 包括蔥嶺以東的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阿克蘇、烏什六城和蔥嶺以西的費爾乾地區。

成吉思汗西征滅亡中亞強國花剌子模之後,對諸子進行了分封,其中次子察合臺的封地是在“從畏兀兒地起,至撒麻耳乾和不花剌止,他的居住地在阿力麻境內的忽牙思”。也就是從畏兀兒地區之邊延伸到阿姆河以北地區的草原。

這片被稱為“察合臺兀魯思”的封地,便是日後察合臺汗國的基礎,這也包括天山以南的“向陽地”的大部分,只有當時被稱為斡端的和田是大汗汗廷直轄。

不過,成吉思汗的分封並非完全的“劃地為國”,諸子能夠完全自己管轄的,往往只是草原份地和民戶,對於城市封地則仍由大汗委以長官統管,諸子在其封地上只享有一定數量的賦入,其行政權、軍事權很大程度還屬於中央直轄。而沒有分封給兒子們的土地和城市,則有達魯花赤(監治官)管理,直接向汗廷負責。

到窩闊臺汗時代,更是確定了行省制度,各行省的官員全部由汗廷委派,且不許世襲。新疆地區的各大城市,凡是劃為察合臺封地的,也是如此。

而到1259年,蒙古帝國第四任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釣魚城時去世,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爭奪大汗汗位大打出手,帝國各地一片混亂,當初的一切行政關係全都亂了套。成吉思汗諸子家族的汗王們迅速吞併朝廷直轄的行省土地,當地官員要麼被驅逐,要麼服從於新主人,各汗國汗王一躍而成為自己封地的真正“國家首腦”。


清朝時新疆為何會形成“北準南維”的格局|文史宴


察合臺汗國盛時

與金帳汗國、伊兒汗國相比,察合臺汗國的完全獨立比較晚,因為離得元朝太近,相當長時間是受到元朝的控制,其領土也常有變動。但總體說來,察合臺汗國的領土的逐漸東擴的。

原本屬於元朝的斡端(和田)、哈剌火州(吐魯番)等地區,逐步成為了察合臺汗國的領土,兩國最後的邊界,基本是北部以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賽爾)為界,南部以哈密為界。待到元朝滅亡,察合臺汗國也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後,這個格局也沒有馬上發生改變。

北準:林木中百姓、瓦剌和準噶爾

2

元朝滅亡後,元室北遁成為北元,前二十年還能維持穩固的朝廷,但在第三任皇帝天元帝先敗於捕魚兒海,後被弒殺之後,陷入常年戰亂,在戰亂中執北元牛耳近百年的是蒙古衛拉特部,而衛拉特部便是新疆地區形成“北準南迴”格局中的“北準”。

最早的衛拉特人,是在葉塞尼河流域廣大森林中的森林狩獵民,他們當時被稱“斡亦刺惕”、“斡亦刺”、“外刺”、“外刺夕”,明朝時被稱為“瓦刺”。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國後,一面開始針對西夏、金朝的軍事擴張,一面也向周邊各小國進行招撫。

在成吉思汗派長子朮赤招撫“林木中百姓”時,面對強大蒙古軍的威懾及成吉思汗豐厚獎賞的懷柔,“林木種百姓”斡亦剌部首領忽都合別乞很識時務,主動接受了招撫,並幫助朮赤招撫其他部落。

忽都合別乞不戰而降,又為成吉思汗統治其他“林木中百姓”建立了功勳,從而受到極高獎賞,不但得以統治原有部落,受封太師,而且成為成吉思汗的親家,其兒子脫劣勒赤娶了成吉思汗的女兒扯扯幹公主,斡亦剌部也隨之成為大蒙古國的皇親國戚,極為顯貴。

斡亦剌部既然在蒙古帝國位尊爵顯,林木中百姓其他部落也都以斡亦剌為榮,雖然在內部繼續沿用各自的名稱,對外都喜歡自稱斡亦剌。因此,原本的林木中百姓,逐漸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斡亦剌,也便是瓦剌或衛拉特。

衛拉特成為蒙古的一部分後,也和蒙古其他部落一樣,分為左右兩翼,左翼被稱為“準噶爾”,右翼被稱為“杜爾伯特”,都是以“綽羅斯”為姓氏。


清朝時新疆為何會形成“北準南維”的格局|文史宴


日後衛拉特蒙古盛時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窩闊臺汗及其子貴由汗相繼繼位,而貴由汗死後,成吉思汗第四子託雷之子蒙哥依靠家族強大的實力並獲得朮赤家族、察合臺家族的支持,一舉奪得了蒙古大汗汗位。

因為汗位易主,一場清洗也就不可避免,蒙哥汗對窩闊臺家族的貴族們進行了強力鎮壓,或處死、或改封,將“窩闊臺兀魯斯”除國。

這場變故,使得大蒙古國內部各貴族的封地出現了一次大洗牌,衛拉特此時的首領是忽都合別乞之子脫劣勒赤,他將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蒙哥汗的弟弟阿里不哥以及察合臺的孫子哈剌旭烈,在這次事變中站在蒙哥汗一方,受封很多牧場和屬民,於是,衛拉特人大量西遷,來到阿爾泰山及現今蒙古國西部地區,從森林狩獵民逐漸轉變為了草原遊牧民。

1259年,蒙哥汗在攻打南宋的合州釣魚城時暴崩,兩個弟弟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開始了長達四年的爭位戰爭,衛拉特部因為是阿里不哥的岳丈,自然全力支持阿里不哥一系。阿里不哥失敗後,又轉而支持與忽必烈作對的窩闊臺汗國之汗海都,參與戰亂三十餘年,所部損失慘重。

不過,脫劣勒赤第三子巴兒思不花之子別乞裡迷失一直跟隨忽必烈,在攻打南宋之戰、平定昔裡吉之亂中立下汗馬功勞而備受寵信,官至同知樞密院事高位,從而保住了衛拉特人在元朝的地位,得以繼續發展。後來除了準噶爾、杜爾伯特之外,又有土爾扈特、輝特等部落加入。

到了元末,處處烽火,遍地狼煙。到元至正二十八年元朝滅亡,雖大部分戰亂都已結束,但新建立的明朝又開始了針對北元朝廷的多次北伐,數十年間,干戈不息。當時衛拉特北與乞兒吉思為鄰 ,西南與別失八里、哈密毗連,最東到達達札布汗河、科布多河流域,優越的地理條件使衛拉特免遭戰亂,因此得以積蓄力量,東出爭霸,控制北元汗廷近百年之久。


清朝時新疆為何會形成“北準南維”的格局|文史宴


控制蒙古汗廷的瓦剌首領也先

衛拉特在控制北元的同時,也在西部積極擴張,逐漸佔據“蒙兀兒斯坦”的東部地區。這裡原本是東察合臺汗國的領地,但因國勢日衰而喪失,西部成為哈薩克汗國的牧場,東部則是衛拉特,。而衛拉特人所佔據的“蒙兀兒斯坦”東部,便主要是新疆地區的天山以北牧場。

1486年,衛拉特部核心部落綽羅斯部分裂為準噶爾、杜爾伯特兩部分,與土爾扈特、輝特、和碩特等部組成鬆散的“衛拉特聯盟”。也從此失去了對北元汗廷的控制,徹底回到西部根據地。

到1678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統一衛拉特諸部,稱“博碩克圖汗”,標誌著“準噶爾汗國”的崛起,這便是“北準”。

南迴:從察合臺汗國到葉爾羌

3

而“南迴”的情形更為複雜。

察合臺汗國分裂後,西察合臺汗國很快被帖木兒帝國取代,東察合臺汗國也一直未能重新成為地區大國,最盛時也不過是小康,逐步失去草原領地,只能維持對綠洲城市的控制。

而且隨著實力不濟,察合臺汗國文化胸襟也日趨偏狹,放棄了《成吉思汗法典》中的宗教寬容政策,篤信伊斯蘭教,從而徹底毀滅了天山以南地區的其他宗教文明,原本庫車、吐魯番等地是佛教地區,阿力麻裡還是基督教地區,也都在鐵血清洗之下皈依伊斯蘭。而哈密地區元朝滅亡後本被明朝控制,但因為明朝後期的顢頇無能,竟也被東察合臺汗國佔據。前文所介紹的“向陽地”、“畏兀兒地”也就都成為伊斯蘭地區。

1514年,察合臺後裔薩亦德佔據蔥嶺以東的“向陽地”稱汗,都城設在葉兒羌,其政權被稱為“葉爾羌汗國”,而正統的東察合臺汗國只佔有“畏兀兒地”。


清朝時新疆為何會形成“北準南維”的格局|文史宴


葉爾羌是察合臺汗國的後繼者

1570年,葉爾羌汗國攻入“畏兀兒地”,滅亡東察合臺汗國,成為察合臺汗國唯一繼承者。而葉爾羌汗國也是察合臺汗國的蒙古人與畏兀兒人融合的最後一個階段,隨著伊斯蘭化的加深,也隨著蒙古人不再是遊牧民,兩者徹底融合,除了汗廷貴族還會以成吉思汗後裔“黃金家族”自居外,已經合而為一。

“北準南迴”也可稱為“北佛南伊”,天山北部的衛拉特人篤信藏傳佛教,南部的葉爾羌汗國則是虔誠的穆斯林。1680年,準噶爾汗國滅亡葉爾羌汗國,但準噶爾並沒有強制改變宗教信仰,只是滿足於徵索貢賦。

1755年,清朝乾隆皇帝滅亡準噶爾汗國,天山南北都入清朝版圖。因為準噶爾再被征服時抵抗激烈,乾隆皇帝認為“實因伊等叛服無常,不得不除惡務盡也”,於是下令“必使無遺育逸種於故地而後已”,對準噶爾人進行大屠殺。

準噶爾人在屠刀下幾乎被滅絕,以至於“準噶爾故壤,若庫爾喀喇烏蘇,若塔爾巴哈臺,若巴爾庫勒,若烏魯木齊,若伊犁,東路西路,無一廬一帳是阿魯臺(即厄魯特,清朝準噶爾的稱呼)故種也”。

而準噶爾人留下的無主之地,逐漸被哈薩克人所佔據。準噶爾汗國強盛時,哈薩克汗國也是其附庸,隨著其滅亡,哈薩克汗國的中玉茲和大玉茲也歸附清朝,大量哈薩克牧民進入到新疆遊牧,清政府採取了來者不拒,妥善安置的政策:“哈薩克如不得遊牧地方,或是懼劫掠,情願內附者,即行收留。”


清朝時新疆為何會形成“北準南維”的格局|文史宴


哈薩克人做馬肉是天下一絕

只是,哈薩克人也是伊斯蘭教徒,於是,新疆無論天山南北,伊斯蘭教成為主流,“北準南迴”或“北佛南伊”的格局便結束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