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

從洞庭湖口的城陵磯順江而下,就來到方圓3000平方公里的鄱陽湖。

鄱陽湖是長江又一處支流彙集的地區,有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鄱江匯入,這五水源遠流長,支流眾多,交織成一張大網,把江西的山地丘陵和平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

鄱陽五水與洞庭四水同樣渾濁。由於人們對江西森林不間斷地破壞,贛江上游的梅江、平江等支流的河床普遍抬高2米多;撫河曾經是“滿江木排滿江糧,一路放歌到九江”,如今它的上中游河床已經淤高了2到3米,最高有4米多;修水有的河段抬高1.8米。在水利設施嚴重淤積的情況下,每年仍有約2500萬噸泥沙被帶入鄱陽湖,使湖床每年抬高2到3毫米。

與此同時,鄱陽湖也經歷了圍墾,面積在過去50年中從5050平方公里下降到3583平方公里。但其縮小的速度還是比洞庭湖緩慢得多,這主要是由於它與長江的關係與洞庭湖截然不同。

洞庭湖由於四口分洪,接納長江洪水的泥沙,導致湖床年均上升3.5釐米;而鄱陽湖的地勢比洞庭湖以及長江河床高一些,因此它不但不接受長江泥沙反而通過含鄱口把江西五水的大量泥沙直接洩入長江。只在長江的大洪水期間,才會發生江水倒灌鄱陽湖的情況。

"

從洞庭湖口的城陵磯順江而下,就來到方圓3000平方公里的鄱陽湖。

鄱陽湖是長江又一處支流彙集的地區,有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鄱江匯入,這五水源遠流長,支流眾多,交織成一張大網,把江西的山地丘陵和平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

鄱陽五水與洞庭四水同樣渾濁。由於人們對江西森林不間斷地破壞,贛江上游的梅江、平江等支流的河床普遍抬高2米多;撫河曾經是“滿江木排滿江糧,一路放歌到九江”,如今它的上中游河床已經淤高了2到3米,最高有4米多;修水有的河段抬高1.8米。在水利設施嚴重淤積的情況下,每年仍有約2500萬噸泥沙被帶入鄱陽湖,使湖床每年抬高2到3毫米。

與此同時,鄱陽湖也經歷了圍墾,面積在過去50年中從5050平方公里下降到3583平方公里。但其縮小的速度還是比洞庭湖緩慢得多,這主要是由於它與長江的關係與洞庭湖截然不同。

洞庭湖由於四口分洪,接納長江洪水的泥沙,導致湖床年均上升3.5釐米;而鄱陽湖的地勢比洞庭湖以及長江河床高一些,因此它不但不接受長江泥沙反而通過含鄱口把江西五水的大量泥沙直接洩入長江。只在長江的大洪水期間,才會發生江水倒灌鄱陽湖的情況。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雖然鄱陽湖對長江流域的防洪功效小於洞庭,但鄱陽溼地的生態價值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鄱陽湖每年水位漲落達5米,最多可達15米,因此湖泊面積季節性變化很大,豐水期,鄱陽湖連成一片汪洋,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長江魚類湖水洄游入湖,水草和蝦、螺、蚌等軟體動物大量繁殖;到了枯水期水面僅500平方公里,大部分湖底暴露出來,形成曠如平野的泥灘和草洲,點綴其間的退水湖水深僅30到80釐米,其中的水草、螺、蚌等成為候鳥豐盛的食物。

由於氣候條件適宜,每年秋冬數十萬只候鳥從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來鄱陽湖越冬,特別是其中的白鶴,佔到全球白鶴總數的90%以上。“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正是鄱陽湖溼地秋冬季節“水鳥長城”的真實寫照。

"

從洞庭湖口的城陵磯順江而下,就來到方圓3000平方公里的鄱陽湖。

鄱陽湖是長江又一處支流彙集的地區,有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鄱江匯入,這五水源遠流長,支流眾多,交織成一張大網,把江西的山地丘陵和平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

鄱陽五水與洞庭四水同樣渾濁。由於人們對江西森林不間斷地破壞,贛江上游的梅江、平江等支流的河床普遍抬高2米多;撫河曾經是“滿江木排滿江糧,一路放歌到九江”,如今它的上中游河床已經淤高了2到3米,最高有4米多;修水有的河段抬高1.8米。在水利設施嚴重淤積的情況下,每年仍有約2500萬噸泥沙被帶入鄱陽湖,使湖床每年抬高2到3毫米。

與此同時,鄱陽湖也經歷了圍墾,面積在過去50年中從5050平方公里下降到3583平方公里。但其縮小的速度還是比洞庭湖緩慢得多,這主要是由於它與長江的關係與洞庭湖截然不同。

洞庭湖由於四口分洪,接納長江洪水的泥沙,導致湖床年均上升3.5釐米;而鄱陽湖的地勢比洞庭湖以及長江河床高一些,因此它不但不接受長江泥沙反而通過含鄱口把江西五水的大量泥沙直接洩入長江。只在長江的大洪水期間,才會發生江水倒灌鄱陽湖的情況。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雖然鄱陽湖對長江流域的防洪功效小於洞庭,但鄱陽溼地的生態價值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鄱陽湖每年水位漲落達5米,最多可達15米,因此湖泊面積季節性變化很大,豐水期,鄱陽湖連成一片汪洋,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長江魚類湖水洄游入湖,水草和蝦、螺、蚌等軟體動物大量繁殖;到了枯水期水面僅500平方公里,大部分湖底暴露出來,形成曠如平野的泥灘和草洲,點綴其間的退水湖水深僅30到80釐米,其中的水草、螺、蚌等成為候鳥豐盛的食物。

由於氣候條件適宜,每年秋冬數十萬只候鳥從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來鄱陽湖越冬,特別是其中的白鶴,佔到全球白鶴總數的90%以上。“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正是鄱陽湖溼地秋冬季節“水鳥長城”的真實寫照。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三峽上馬,洞庭湖鄱陽湖要求建閘控制

正如雲夢澤的淤塞最終導致洪水向南分流入洞庭湖,洞庭湖的淤塞反過來也對江漢平原產生越來越大的壓力。為了保護自己,人類一直在不斷地加高荊江大堤,這樣做的結果,使得洞庭湖水面已經高於長江以北的江漢平原3米,而汛期時荊江水位會比大堤外的江漢平原高10到15米,浩蕩的江水彷彿一柄利劍高懸在湖北省平原區上千萬人的頭頂。

如果讓大自然去選擇的話,她一定會在荊江北岸重開穴口,向江漢平原分流洪水,部分地恢復雲夢溼地,完成兩湖溼地又一次的南北輪替。但是江漢平原已經被人類佔有的土地很難再被退還給大自然了,因此人們開始設想在上游峽谷中人工製造一個湖泊,使它在兩湖天然溼地湮滅的情況下承擔防洪功效。

三峽水庫的構想能夠在極大的爭議聲中表決通過,其一就是因為水利部門堅持認為沒有其他任何辦法可以避免長江大洪水來臨時兩湖發生20萬到50萬人死亡的慘劇。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峽水庫的建設,實際是為了維持和鞏固數百年來人類在長江中下游溼地與水爭地的戰果。

將峽谷急流變成高峽平湖,本身會引發生態問題。而三峽水庫運行對水流和泥沙規律帶來的影響,將對中下游湖區本就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帶來新的不確定因素三峽水庫建成後,山於大量泥沙沉積在死庫容內,出庫江水變清,將會對下游河道形成沖刷,理論上這將是對江和湖都有利的事情。然而,這首先是以三峽水庫的淤積為代價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認識到三峽水庫也不能承受這樣的淤積。在水利界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惟一的辦法是在上游再修幾個水庫,以便攔截泥沙,延緩淤積的發生。

"

從洞庭湖口的城陵磯順江而下,就來到方圓3000平方公里的鄱陽湖。

鄱陽湖是長江又一處支流彙集的地區,有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鄱江匯入,這五水源遠流長,支流眾多,交織成一張大網,把江西的山地丘陵和平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

鄱陽五水與洞庭四水同樣渾濁。由於人們對江西森林不間斷地破壞,贛江上游的梅江、平江等支流的河床普遍抬高2米多;撫河曾經是“滿江木排滿江糧,一路放歌到九江”,如今它的上中游河床已經淤高了2到3米,最高有4米多;修水有的河段抬高1.8米。在水利設施嚴重淤積的情況下,每年仍有約2500萬噸泥沙被帶入鄱陽湖,使湖床每年抬高2到3毫米。

與此同時,鄱陽湖也經歷了圍墾,面積在過去50年中從5050平方公里下降到3583平方公里。但其縮小的速度還是比洞庭湖緩慢得多,這主要是由於它與長江的關係與洞庭湖截然不同。

洞庭湖由於四口分洪,接納長江洪水的泥沙,導致湖床年均上升3.5釐米;而鄱陽湖的地勢比洞庭湖以及長江河床高一些,因此它不但不接受長江泥沙反而通過含鄱口把江西五水的大量泥沙直接洩入長江。只在長江的大洪水期間,才會發生江水倒灌鄱陽湖的情況。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雖然鄱陽湖對長江流域的防洪功效小於洞庭,但鄱陽溼地的生態價值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鄱陽湖每年水位漲落達5米,最多可達15米,因此湖泊面積季節性變化很大,豐水期,鄱陽湖連成一片汪洋,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長江魚類湖水洄游入湖,水草和蝦、螺、蚌等軟體動物大量繁殖;到了枯水期水面僅500平方公里,大部分湖底暴露出來,形成曠如平野的泥灘和草洲,點綴其間的退水湖水深僅30到80釐米,其中的水草、螺、蚌等成為候鳥豐盛的食物。

由於氣候條件適宜,每年秋冬數十萬只候鳥從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來鄱陽湖越冬,特別是其中的白鶴,佔到全球白鶴總數的90%以上。“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正是鄱陽湖溼地秋冬季節“水鳥長城”的真實寫照。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三峽上馬,洞庭湖鄱陽湖要求建閘控制

正如雲夢澤的淤塞最終導致洪水向南分流入洞庭湖,洞庭湖的淤塞反過來也對江漢平原產生越來越大的壓力。為了保護自己,人類一直在不斷地加高荊江大堤,這樣做的結果,使得洞庭湖水面已經高於長江以北的江漢平原3米,而汛期時荊江水位會比大堤外的江漢平原高10到15米,浩蕩的江水彷彿一柄利劍高懸在湖北省平原區上千萬人的頭頂。

如果讓大自然去選擇的話,她一定會在荊江北岸重開穴口,向江漢平原分流洪水,部分地恢復雲夢溼地,完成兩湖溼地又一次的南北輪替。但是江漢平原已經被人類佔有的土地很難再被退還給大自然了,因此人們開始設想在上游峽谷中人工製造一個湖泊,使它在兩湖天然溼地湮滅的情況下承擔防洪功效。

三峽水庫的構想能夠在極大的爭議聲中表決通過,其一就是因為水利部門堅持認為沒有其他任何辦法可以避免長江大洪水來臨時兩湖發生20萬到50萬人死亡的慘劇。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峽水庫的建設,實際是為了維持和鞏固數百年來人類在長江中下游溼地與水爭地的戰果。

將峽谷急流變成高峽平湖,本身會引發生態問題。而三峽水庫運行對水流和泥沙規律帶來的影響,將對中下游湖區本就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帶來新的不確定因素三峽水庫建成後,山於大量泥沙沉積在死庫容內,出庫江水變清,將會對下游河道形成沖刷,理論上這將是對江和湖都有利的事情。然而,這首先是以三峽水庫的淤積為代價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認識到三峽水庫也不能承受這樣的淤積。在水利界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惟一的辦法是在上游再修幾個水庫,以便攔截泥沙,延緩淤積的發生。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然而控制下游的衝淤也絕非易事。根據有關部門的演算,三峽水庫下游河道的沖刷作用是一個長期的複雜過程。城陵磯以下河段將要先淤積20年再轉為沖刷,這就意味著在整整20年間,荊江河段的大沖刷和城陵磯以下河段的大淤積將同時進行,這就會增加下游排水的困難,對洞庭湖防洪不利。另據測算,三峽水庫投入運行後,開始時洪水中的泥沙含量會明顯降低,進入洞庭湖的泥沙會有所減少,但36年後泥沙含量又會回升加大。為此,湖南省在三峽建成後至今一直希望在三口建閘,以便真正控制入湖的泥沙。

為要確保兩湖的安全,同時加固荊江南北兩岸的堤壩是十分必要的,而這樣做又會推高下游水位,造成洪水搬家,影響江西和其他下游省份。除此之外,專家們還在密切關注著一件事,那就是三峽大壩的建設將使長江洪水得到控制,這就意味著鄱陽湖接納長江洪水倒灌的機會比以前少得多,鄱陽湖水位因此將會提前下落,從而導致湖泊灘地提前出露,引發水生和陸生植物帶的演替,進而影響鳥類覓食、棲息。

為了避免三峽建壩後對自己可能會產生的不利影響,江西省也已經開始爭取在鄱陽湖入長江的水道上建立閘門,人為控制進出鄱陽湖的水流。

洞庭湖與鄱陽湖的建閘計劃一旦實現,就意味著中國第一大江與它的湖泊之間維持了千萬年的天然聯繫被徹底切斷了。

"

從洞庭湖口的城陵磯順江而下,就來到方圓3000平方公里的鄱陽湖。

鄱陽湖是長江又一處支流彙集的地區,有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鄱江匯入,這五水源遠流長,支流眾多,交織成一張大網,把江西的山地丘陵和平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

鄱陽五水與洞庭四水同樣渾濁。由於人們對江西森林不間斷地破壞,贛江上游的梅江、平江等支流的河床普遍抬高2米多;撫河曾經是“滿江木排滿江糧,一路放歌到九江”,如今它的上中游河床已經淤高了2到3米,最高有4米多;修水有的河段抬高1.8米。在水利設施嚴重淤積的情況下,每年仍有約2500萬噸泥沙被帶入鄱陽湖,使湖床每年抬高2到3毫米。

與此同時,鄱陽湖也經歷了圍墾,面積在過去50年中從5050平方公里下降到3583平方公里。但其縮小的速度還是比洞庭湖緩慢得多,這主要是由於它與長江的關係與洞庭湖截然不同。

洞庭湖由於四口分洪,接納長江洪水的泥沙,導致湖床年均上升3.5釐米;而鄱陽湖的地勢比洞庭湖以及長江河床高一些,因此它不但不接受長江泥沙反而通過含鄱口把江西五水的大量泥沙直接洩入長江。只在長江的大洪水期間,才會發生江水倒灌鄱陽湖的情況。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雖然鄱陽湖對長江流域的防洪功效小於洞庭,但鄱陽溼地的生態價值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鄱陽湖每年水位漲落達5米,最多可達15米,因此湖泊面積季節性變化很大,豐水期,鄱陽湖連成一片汪洋,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長江魚類湖水洄游入湖,水草和蝦、螺、蚌等軟體動物大量繁殖;到了枯水期水面僅500平方公里,大部分湖底暴露出來,形成曠如平野的泥灘和草洲,點綴其間的退水湖水深僅30到80釐米,其中的水草、螺、蚌等成為候鳥豐盛的食物。

由於氣候條件適宜,每年秋冬數十萬只候鳥從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來鄱陽湖越冬,特別是其中的白鶴,佔到全球白鶴總數的90%以上。“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正是鄱陽湖溼地秋冬季節“水鳥長城”的真實寫照。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三峽上馬,洞庭湖鄱陽湖要求建閘控制

正如雲夢澤的淤塞最終導致洪水向南分流入洞庭湖,洞庭湖的淤塞反過來也對江漢平原產生越來越大的壓力。為了保護自己,人類一直在不斷地加高荊江大堤,這樣做的結果,使得洞庭湖水面已經高於長江以北的江漢平原3米,而汛期時荊江水位會比大堤外的江漢平原高10到15米,浩蕩的江水彷彿一柄利劍高懸在湖北省平原區上千萬人的頭頂。

如果讓大自然去選擇的話,她一定會在荊江北岸重開穴口,向江漢平原分流洪水,部分地恢復雲夢溼地,完成兩湖溼地又一次的南北輪替。但是江漢平原已經被人類佔有的土地很難再被退還給大自然了,因此人們開始設想在上游峽谷中人工製造一個湖泊,使它在兩湖天然溼地湮滅的情況下承擔防洪功效。

三峽水庫的構想能夠在極大的爭議聲中表決通過,其一就是因為水利部門堅持認為沒有其他任何辦法可以避免長江大洪水來臨時兩湖發生20萬到50萬人死亡的慘劇。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峽水庫的建設,實際是為了維持和鞏固數百年來人類在長江中下游溼地與水爭地的戰果。

將峽谷急流變成高峽平湖,本身會引發生態問題。而三峽水庫運行對水流和泥沙規律帶來的影響,將對中下游湖區本就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帶來新的不確定因素三峽水庫建成後,山於大量泥沙沉積在死庫容內,出庫江水變清,將會對下游河道形成沖刷,理論上這將是對江和湖都有利的事情。然而,這首先是以三峽水庫的淤積為代價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認識到三峽水庫也不能承受這樣的淤積。在水利界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惟一的辦法是在上游再修幾個水庫,以便攔截泥沙,延緩淤積的發生。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然而控制下游的衝淤也絕非易事。根據有關部門的演算,三峽水庫下游河道的沖刷作用是一個長期的複雜過程。城陵磯以下河段將要先淤積20年再轉為沖刷,這就意味著在整整20年間,荊江河段的大沖刷和城陵磯以下河段的大淤積將同時進行,這就會增加下游排水的困難,對洞庭湖防洪不利。另據測算,三峽水庫投入運行後,開始時洪水中的泥沙含量會明顯降低,進入洞庭湖的泥沙會有所減少,但36年後泥沙含量又會回升加大。為此,湖南省在三峽建成後至今一直希望在三口建閘,以便真正控制入湖的泥沙。

為要確保兩湖的安全,同時加固荊江南北兩岸的堤壩是十分必要的,而這樣做又會推高下游水位,造成洪水搬家,影響江西和其他下游省份。除此之外,專家們還在密切關注著一件事,那就是三峽大壩的建設將使長江洪水得到控制,這就意味著鄱陽湖接納長江洪水倒灌的機會比以前少得多,鄱陽湖水位因此將會提前下落,從而導致湖泊灘地提前出露,引發水生和陸生植物帶的演替,進而影響鳥類覓食、棲息。

為了避免三峽建壩後對自己可能會產生的不利影響,江西省也已經開始爭取在鄱陽湖入長江的水道上建立閘門,人為控制進出鄱陽湖的水流。

洞庭湖與鄱陽湖的建閘計劃一旦實現,就意味著中國第一大江與它的湖泊之間維持了千萬年的天然聯繫被徹底切斷了。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生態退卻,最嚴重的還是生計問題

1998年長江大水,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與湖泊、山林的關係,認識到長江的湖泊溼地有其自身的規律,靠工程措施強行改變這種規律只能引發更多的災害,長江中下游平原溼地巨大的生態效益,不是任何一個水庫可以替代的;而三峽水庫220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也不可能彌補50年來長江中下游12000平方公里湖泊溼地的損失。人不給水出路,水必不給人出路,和平共處的惟一辦法只能是遵從和適應江湖固有的規律。

其後中國政府提出了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江河治理思路:“封山植樹,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堤壩,疏浚河道。”禁伐天然林和退耕還林是治本之策,而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則都講的是如何有組織地將人類侵奪的部分空間還給溼地和湖泊。

這一生態退卻的規模史無前例,上游數萬森工放下了斧鋸,沿江大片陡坡地退耕還林,240萬人從湖泊的領地裡遷移出來,洞庭、鄱陽的水域面積數百年來首次出現恢復性增長。這一退卻是極其艱難的選擇,因為中國現在的人口規模較之康乾盛世增長了六七倍之多,人地矛盾極共突出。正因為如此,當前人與湖泊只能說是暫時休戰,是一種非常脆弱的平衡。長江中下游湖區的種種問題是人類不合理的活動造成的,不能真正解決好人的問題,我們遲早還是要再回去與水爭地、與林爭地。

"

從洞庭湖口的城陵磯順江而下,就來到方圓3000平方公里的鄱陽湖。

鄱陽湖是長江又一處支流彙集的地區,有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鄱江匯入,這五水源遠流長,支流眾多,交織成一張大網,把江西的山地丘陵和平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

鄱陽五水與洞庭四水同樣渾濁。由於人們對江西森林不間斷地破壞,贛江上游的梅江、平江等支流的河床普遍抬高2米多;撫河曾經是“滿江木排滿江糧,一路放歌到九江”,如今它的上中游河床已經淤高了2到3米,最高有4米多;修水有的河段抬高1.8米。在水利設施嚴重淤積的情況下,每年仍有約2500萬噸泥沙被帶入鄱陽湖,使湖床每年抬高2到3毫米。

與此同時,鄱陽湖也經歷了圍墾,面積在過去50年中從5050平方公里下降到3583平方公里。但其縮小的速度還是比洞庭湖緩慢得多,這主要是由於它與長江的關係與洞庭湖截然不同。

洞庭湖由於四口分洪,接納長江洪水的泥沙,導致湖床年均上升3.5釐米;而鄱陽湖的地勢比洞庭湖以及長江河床高一些,因此它不但不接受長江泥沙反而通過含鄱口把江西五水的大量泥沙直接洩入長江。只在長江的大洪水期間,才會發生江水倒灌鄱陽湖的情況。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雖然鄱陽湖對長江流域的防洪功效小於洞庭,但鄱陽溼地的生態價值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鄱陽湖每年水位漲落達5米,最多可達15米,因此湖泊面積季節性變化很大,豐水期,鄱陽湖連成一片汪洋,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長江魚類湖水洄游入湖,水草和蝦、螺、蚌等軟體動物大量繁殖;到了枯水期水面僅500平方公里,大部分湖底暴露出來,形成曠如平野的泥灘和草洲,點綴其間的退水湖水深僅30到80釐米,其中的水草、螺、蚌等成為候鳥豐盛的食物。

由於氣候條件適宜,每年秋冬數十萬只候鳥從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來鄱陽湖越冬,特別是其中的白鶴,佔到全球白鶴總數的90%以上。“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正是鄱陽湖溼地秋冬季節“水鳥長城”的真實寫照。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三峽上馬,洞庭湖鄱陽湖要求建閘控制

正如雲夢澤的淤塞最終導致洪水向南分流入洞庭湖,洞庭湖的淤塞反過來也對江漢平原產生越來越大的壓力。為了保護自己,人類一直在不斷地加高荊江大堤,這樣做的結果,使得洞庭湖水面已經高於長江以北的江漢平原3米,而汛期時荊江水位會比大堤外的江漢平原高10到15米,浩蕩的江水彷彿一柄利劍高懸在湖北省平原區上千萬人的頭頂。

如果讓大自然去選擇的話,她一定會在荊江北岸重開穴口,向江漢平原分流洪水,部分地恢復雲夢溼地,完成兩湖溼地又一次的南北輪替。但是江漢平原已經被人類佔有的土地很難再被退還給大自然了,因此人們開始設想在上游峽谷中人工製造一個湖泊,使它在兩湖天然溼地湮滅的情況下承擔防洪功效。

三峽水庫的構想能夠在極大的爭議聲中表決通過,其一就是因為水利部門堅持認為沒有其他任何辦法可以避免長江大洪水來臨時兩湖發生20萬到50萬人死亡的慘劇。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峽水庫的建設,實際是為了維持和鞏固數百年來人類在長江中下游溼地與水爭地的戰果。

將峽谷急流變成高峽平湖,本身會引發生態問題。而三峽水庫運行對水流和泥沙規律帶來的影響,將對中下游湖區本就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帶來新的不確定因素三峽水庫建成後,山於大量泥沙沉積在死庫容內,出庫江水變清,將會對下游河道形成沖刷,理論上這將是對江和湖都有利的事情。然而,這首先是以三峽水庫的淤積為代價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認識到三峽水庫也不能承受這樣的淤積。在水利界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惟一的辦法是在上游再修幾個水庫,以便攔截泥沙,延緩淤積的發生。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然而控制下游的衝淤也絕非易事。根據有關部門的演算,三峽水庫下游河道的沖刷作用是一個長期的複雜過程。城陵磯以下河段將要先淤積20年再轉為沖刷,這就意味著在整整20年間,荊江河段的大沖刷和城陵磯以下河段的大淤積將同時進行,這就會增加下游排水的困難,對洞庭湖防洪不利。另據測算,三峽水庫投入運行後,開始時洪水中的泥沙含量會明顯降低,進入洞庭湖的泥沙會有所減少,但36年後泥沙含量又會回升加大。為此,湖南省在三峽建成後至今一直希望在三口建閘,以便真正控制入湖的泥沙。

為要確保兩湖的安全,同時加固荊江南北兩岸的堤壩是十分必要的,而這樣做又會推高下游水位,造成洪水搬家,影響江西和其他下游省份。除此之外,專家們還在密切關注著一件事,那就是三峽大壩的建設將使長江洪水得到控制,這就意味著鄱陽湖接納長江洪水倒灌的機會比以前少得多,鄱陽湖水位因此將會提前下落,從而導致湖泊灘地提前出露,引發水生和陸生植物帶的演替,進而影響鳥類覓食、棲息。

為了避免三峽建壩後對自己可能會產生的不利影響,江西省也已經開始爭取在鄱陽湖入長江的水道上建立閘門,人為控制進出鄱陽湖的水流。

洞庭湖與鄱陽湖的建閘計劃一旦實現,就意味著中國第一大江與它的湖泊之間維持了千萬年的天然聯繫被徹底切斷了。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生態退卻,最嚴重的還是生計問題

1998年長江大水,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與湖泊、山林的關係,認識到長江的湖泊溼地有其自身的規律,靠工程措施強行改變這種規律只能引發更多的災害,長江中下游平原溼地巨大的生態效益,不是任何一個水庫可以替代的;而三峽水庫220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也不可能彌補50年來長江中下游12000平方公里湖泊溼地的損失。人不給水出路,水必不給人出路,和平共處的惟一辦法只能是遵從和適應江湖固有的規律。

其後中國政府提出了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江河治理思路:“封山植樹,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堤壩,疏浚河道。”禁伐天然林和退耕還林是治本之策,而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則都講的是如何有組織地將人類侵奪的部分空間還給溼地和湖泊。

這一生態退卻的規模史無前例,上游數萬森工放下了斧鋸,沿江大片陡坡地退耕還林,240萬人從湖泊的領地裡遷移出來,洞庭、鄱陽的水域面積數百年來首次出現恢復性增長。這一退卻是極其艱難的選擇,因為中國現在的人口規模較之康乾盛世增長了六七倍之多,人地矛盾極共突出。正因為如此,當前人與湖泊只能說是暫時休戰,是一種非常脆弱的平衡。長江中下游湖區的種種問題是人類不合理的活動造成的,不能真正解決好人的問題,我們遲早還是要再回去與水爭地、與林爭地。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政府每戶補貼萬元,讓湖區農民將住宅遷建到地勢較高的地方,這確實減少了洪災帶來的損失,減輕了嚴防死守的壓力。但移民建鎮資金不足,基礎設施不健全,垃圾、廢水處理跟不上,環境汙染嚴重。最為嚴峻的還是生計問題。農民們人均土地佔有面積驟降,同時,湖區很多地方嚴格限制農民在退水湖泊中撈魚,為的是把魚留給水鳥,這又使很多農民失去了近1/4的收入,很多搬遷農民生活水平日趨貧困。為了生活,農民們要麼回到失去堤壩保護的廢田裡耕種,希冀能在洪水來臨前僥倖獲得些收成:要麼開展副業生產,到草灘裡放牛,到湖汊裡養鴨養魚,這些又都增加了他們與疫水接觸的機會。

退田還湖對生態有利,大片草灘荒廢后,水鳥活動的空間擴大了,過去難得一見的黃鼠狼、野兔、貓頭鷹、蛇、野雞和班鳩等野生動物又多起來了,但血吸蟲疫區面積也隨溼地擴大而增大了。

"

從洞庭湖口的城陵磯順江而下,就來到方圓3000平方公里的鄱陽湖。

鄱陽湖是長江又一處支流彙集的地區,有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鄱江匯入,這五水源遠流長,支流眾多,交織成一張大網,把江西的山地丘陵和平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

鄱陽五水與洞庭四水同樣渾濁。由於人們對江西森林不間斷地破壞,贛江上游的梅江、平江等支流的河床普遍抬高2米多;撫河曾經是“滿江木排滿江糧,一路放歌到九江”,如今它的上中游河床已經淤高了2到3米,最高有4米多;修水有的河段抬高1.8米。在水利設施嚴重淤積的情況下,每年仍有約2500萬噸泥沙被帶入鄱陽湖,使湖床每年抬高2到3毫米。

與此同時,鄱陽湖也經歷了圍墾,面積在過去50年中從5050平方公里下降到3583平方公里。但其縮小的速度還是比洞庭湖緩慢得多,這主要是由於它與長江的關係與洞庭湖截然不同。

洞庭湖由於四口分洪,接納長江洪水的泥沙,導致湖床年均上升3.5釐米;而鄱陽湖的地勢比洞庭湖以及長江河床高一些,因此它不但不接受長江泥沙反而通過含鄱口把江西五水的大量泥沙直接洩入長江。只在長江的大洪水期間,才會發生江水倒灌鄱陽湖的情況。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雖然鄱陽湖對長江流域的防洪功效小於洞庭,但鄱陽溼地的生態價值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鄱陽湖每年水位漲落達5米,最多可達15米,因此湖泊面積季節性變化很大,豐水期,鄱陽湖連成一片汪洋,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長江魚類湖水洄游入湖,水草和蝦、螺、蚌等軟體動物大量繁殖;到了枯水期水面僅500平方公里,大部分湖底暴露出來,形成曠如平野的泥灘和草洲,點綴其間的退水湖水深僅30到80釐米,其中的水草、螺、蚌等成為候鳥豐盛的食物。

由於氣候條件適宜,每年秋冬數十萬只候鳥從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來鄱陽湖越冬,特別是其中的白鶴,佔到全球白鶴總數的90%以上。“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正是鄱陽湖溼地秋冬季節“水鳥長城”的真實寫照。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三峽上馬,洞庭湖鄱陽湖要求建閘控制

正如雲夢澤的淤塞最終導致洪水向南分流入洞庭湖,洞庭湖的淤塞反過來也對江漢平原產生越來越大的壓力。為了保護自己,人類一直在不斷地加高荊江大堤,這樣做的結果,使得洞庭湖水面已經高於長江以北的江漢平原3米,而汛期時荊江水位會比大堤外的江漢平原高10到15米,浩蕩的江水彷彿一柄利劍高懸在湖北省平原區上千萬人的頭頂。

如果讓大自然去選擇的話,她一定會在荊江北岸重開穴口,向江漢平原分流洪水,部分地恢復雲夢溼地,完成兩湖溼地又一次的南北輪替。但是江漢平原已經被人類佔有的土地很難再被退還給大自然了,因此人們開始設想在上游峽谷中人工製造一個湖泊,使它在兩湖天然溼地湮滅的情況下承擔防洪功效。

三峽水庫的構想能夠在極大的爭議聲中表決通過,其一就是因為水利部門堅持認為沒有其他任何辦法可以避免長江大洪水來臨時兩湖發生20萬到50萬人死亡的慘劇。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峽水庫的建設,實際是為了維持和鞏固數百年來人類在長江中下游溼地與水爭地的戰果。

將峽谷急流變成高峽平湖,本身會引發生態問題。而三峽水庫運行對水流和泥沙規律帶來的影響,將對中下游湖區本就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帶來新的不確定因素三峽水庫建成後,山於大量泥沙沉積在死庫容內,出庫江水變清,將會對下游河道形成沖刷,理論上這將是對江和湖都有利的事情。然而,這首先是以三峽水庫的淤積為代價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認識到三峽水庫也不能承受這樣的淤積。在水利界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惟一的辦法是在上游再修幾個水庫,以便攔截泥沙,延緩淤積的發生。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然而控制下游的衝淤也絕非易事。根據有關部門的演算,三峽水庫下游河道的沖刷作用是一個長期的複雜過程。城陵磯以下河段將要先淤積20年再轉為沖刷,這就意味著在整整20年間,荊江河段的大沖刷和城陵磯以下河段的大淤積將同時進行,這就會增加下游排水的困難,對洞庭湖防洪不利。另據測算,三峽水庫投入運行後,開始時洪水中的泥沙含量會明顯降低,進入洞庭湖的泥沙會有所減少,但36年後泥沙含量又會回升加大。為此,湖南省在三峽建成後至今一直希望在三口建閘,以便真正控制入湖的泥沙。

為要確保兩湖的安全,同時加固荊江南北兩岸的堤壩是十分必要的,而這樣做又會推高下游水位,造成洪水搬家,影響江西和其他下游省份。除此之外,專家們還在密切關注著一件事,那就是三峽大壩的建設將使長江洪水得到控制,這就意味著鄱陽湖接納長江洪水倒灌的機會比以前少得多,鄱陽湖水位因此將會提前下落,從而導致湖泊灘地提前出露,引發水生和陸生植物帶的演替,進而影響鳥類覓食、棲息。

為了避免三峽建壩後對自己可能會產生的不利影響,江西省也已經開始爭取在鄱陽湖入長江的水道上建立閘門,人為控制進出鄱陽湖的水流。

洞庭湖與鄱陽湖的建閘計劃一旦實現,就意味著中國第一大江與它的湖泊之間維持了千萬年的天然聯繫被徹底切斷了。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生態退卻,最嚴重的還是生計問題

1998年長江大水,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與湖泊、山林的關係,認識到長江的湖泊溼地有其自身的規律,靠工程措施強行改變這種規律只能引發更多的災害,長江中下游平原溼地巨大的生態效益,不是任何一個水庫可以替代的;而三峽水庫220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也不可能彌補50年來長江中下游12000平方公里湖泊溼地的損失。人不給水出路,水必不給人出路,和平共處的惟一辦法只能是遵從和適應江湖固有的規律。

其後中國政府提出了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江河治理思路:“封山植樹,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堤壩,疏浚河道。”禁伐天然林和退耕還林是治本之策,而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則都講的是如何有組織地將人類侵奪的部分空間還給溼地和湖泊。

這一生態退卻的規模史無前例,上游數萬森工放下了斧鋸,沿江大片陡坡地退耕還林,240萬人從湖泊的領地裡遷移出來,洞庭、鄱陽的水域面積數百年來首次出現恢復性增長。這一退卻是極其艱難的選擇,因為中國現在的人口規模較之康乾盛世增長了六七倍之多,人地矛盾極共突出。正因為如此,當前人與湖泊只能說是暫時休戰,是一種非常脆弱的平衡。長江中下游湖區的種種問題是人類不合理的活動造成的,不能真正解決好人的問題,我們遲早還是要再回去與水爭地、與林爭地。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政府每戶補貼萬元,讓湖區農民將住宅遷建到地勢較高的地方,這確實減少了洪災帶來的損失,減輕了嚴防死守的壓力。但移民建鎮資金不足,基礎設施不健全,垃圾、廢水處理跟不上,環境汙染嚴重。最為嚴峻的還是生計問題。農民們人均土地佔有面積驟降,同時,湖區很多地方嚴格限制農民在退水湖泊中撈魚,為的是把魚留給水鳥,這又使很多農民失去了近1/4的收入,很多搬遷農民生活水平日趨貧困。為了生活,農民們要麼回到失去堤壩保護的廢田裡耕種,希冀能在洪水來臨前僥倖獲得些收成:要麼開展副業生產,到草灘裡放牛,到湖汊裡養鴨養魚,這些又都增加了他們與疫水接觸的機會。

退田還湖對生態有利,大片草灘荒廢后,水鳥活動的空間擴大了,過去難得一見的黃鼠狼、野兔、貓頭鷹、蛇、野雞和班鳩等野生動物又多起來了,但血吸蟲疫區面積也隨溼地擴大而增大了。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人與水,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似乎已經在湖區糾纏成一個死結。

很顯然,湖區生態問題不是簡單的技術性措施可以解決的,要改善生態必須解決三農問題;而化解三農問題必須給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出路,這就要求實現社會公平,給農民平等國民待遇,推動農村勞力向城市轉移;而更為迫切的,是在增收困難的情況下,首先給農民減輕負擔,這就要求改變鄉村治理結構,切實貫徹鄉村民主自治,通過村民自我管理裁撒冗員,降低管理成本。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2200年前,被放逐在洞庭湖邊的楚人屈原就曾對人與自然進行過深刻而痛苦的思考。如今在千年破壞之後,要讓自然獲得喘息,甚至得到修復,必然要經歷一個更加漫長的過程,需要兒代人付出汗水、淚水和艱辛。

但願我們從此能與湖泊締結永久的和平,但願我們能把這一片“浩浩蕩蕩”留給自然,傳之後世。

"

從洞庭湖口的城陵磯順江而下,就來到方圓3000平方公里的鄱陽湖。

鄱陽湖是長江又一處支流彙集的地區,有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鄱江匯入,這五水源遠流長,支流眾多,交織成一張大網,把江西的山地丘陵和平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

鄱陽五水與洞庭四水同樣渾濁。由於人們對江西森林不間斷地破壞,贛江上游的梅江、平江等支流的河床普遍抬高2米多;撫河曾經是“滿江木排滿江糧,一路放歌到九江”,如今它的上中游河床已經淤高了2到3米,最高有4米多;修水有的河段抬高1.8米。在水利設施嚴重淤積的情況下,每年仍有約2500萬噸泥沙被帶入鄱陽湖,使湖床每年抬高2到3毫米。

與此同時,鄱陽湖也經歷了圍墾,面積在過去50年中從5050平方公里下降到3583平方公里。但其縮小的速度還是比洞庭湖緩慢得多,這主要是由於它與長江的關係與洞庭湖截然不同。

洞庭湖由於四口分洪,接納長江洪水的泥沙,導致湖床年均上升3.5釐米;而鄱陽湖的地勢比洞庭湖以及長江河床高一些,因此它不但不接受長江泥沙反而通過含鄱口把江西五水的大量泥沙直接洩入長江。只在長江的大洪水期間,才會發生江水倒灌鄱陽湖的情況。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雖然鄱陽湖對長江流域的防洪功效小於洞庭,但鄱陽溼地的生態價值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鄱陽湖每年水位漲落達5米,最多可達15米,因此湖泊面積季節性變化很大,豐水期,鄱陽湖連成一片汪洋,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長江魚類湖水洄游入湖,水草和蝦、螺、蚌等軟體動物大量繁殖;到了枯水期水面僅500平方公里,大部分湖底暴露出來,形成曠如平野的泥灘和草洲,點綴其間的退水湖水深僅30到80釐米,其中的水草、螺、蚌等成為候鳥豐盛的食物。

由於氣候條件適宜,每年秋冬數十萬只候鳥從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來鄱陽湖越冬,特別是其中的白鶴,佔到全球白鶴總數的90%以上。“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正是鄱陽湖溼地秋冬季節“水鳥長城”的真實寫照。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三峽上馬,洞庭湖鄱陽湖要求建閘控制

正如雲夢澤的淤塞最終導致洪水向南分流入洞庭湖,洞庭湖的淤塞反過來也對江漢平原產生越來越大的壓力。為了保護自己,人類一直在不斷地加高荊江大堤,這樣做的結果,使得洞庭湖水面已經高於長江以北的江漢平原3米,而汛期時荊江水位會比大堤外的江漢平原高10到15米,浩蕩的江水彷彿一柄利劍高懸在湖北省平原區上千萬人的頭頂。

如果讓大自然去選擇的話,她一定會在荊江北岸重開穴口,向江漢平原分流洪水,部分地恢復雲夢溼地,完成兩湖溼地又一次的南北輪替。但是江漢平原已經被人類佔有的土地很難再被退還給大自然了,因此人們開始設想在上游峽谷中人工製造一個湖泊,使它在兩湖天然溼地湮滅的情況下承擔防洪功效。

三峽水庫的構想能夠在極大的爭議聲中表決通過,其一就是因為水利部門堅持認為沒有其他任何辦法可以避免長江大洪水來臨時兩湖發生20萬到50萬人死亡的慘劇。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峽水庫的建設,實際是為了維持和鞏固數百年來人類在長江中下游溼地與水爭地的戰果。

將峽谷急流變成高峽平湖,本身會引發生態問題。而三峽水庫運行對水流和泥沙規律帶來的影響,將對中下游湖區本就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帶來新的不確定因素三峽水庫建成後,山於大量泥沙沉積在死庫容內,出庫江水變清,將會對下游河道形成沖刷,理論上這將是對江和湖都有利的事情。然而,這首先是以三峽水庫的淤積為代價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認識到三峽水庫也不能承受這樣的淤積。在水利界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惟一的辦法是在上游再修幾個水庫,以便攔截泥沙,延緩淤積的發生。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然而控制下游的衝淤也絕非易事。根據有關部門的演算,三峽水庫下游河道的沖刷作用是一個長期的複雜過程。城陵磯以下河段將要先淤積20年再轉為沖刷,這就意味著在整整20年間,荊江河段的大沖刷和城陵磯以下河段的大淤積將同時進行,這就會增加下游排水的困難,對洞庭湖防洪不利。另據測算,三峽水庫投入運行後,開始時洪水中的泥沙含量會明顯降低,進入洞庭湖的泥沙會有所減少,但36年後泥沙含量又會回升加大。為此,湖南省在三峽建成後至今一直希望在三口建閘,以便真正控制入湖的泥沙。

為要確保兩湖的安全,同時加固荊江南北兩岸的堤壩是十分必要的,而這樣做又會推高下游水位,造成洪水搬家,影響江西和其他下游省份。除此之外,專家們還在密切關注著一件事,那就是三峽大壩的建設將使長江洪水得到控制,這就意味著鄱陽湖接納長江洪水倒灌的機會比以前少得多,鄱陽湖水位因此將會提前下落,從而導致湖泊灘地提前出露,引發水生和陸生植物帶的演替,進而影響鳥類覓食、棲息。

為了避免三峽建壩後對自己可能會產生的不利影響,江西省也已經開始爭取在鄱陽湖入長江的水道上建立閘門,人為控制進出鄱陽湖的水流。

洞庭湖與鄱陽湖的建閘計劃一旦實現,就意味著中國第一大江與它的湖泊之間維持了千萬年的天然聯繫被徹底切斷了。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生態退卻,最嚴重的還是生計問題

1998年長江大水,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與湖泊、山林的關係,認識到長江的湖泊溼地有其自身的規律,靠工程措施強行改變這種規律只能引發更多的災害,長江中下游平原溼地巨大的生態效益,不是任何一個水庫可以替代的;而三峽水庫220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也不可能彌補50年來長江中下游12000平方公里湖泊溼地的損失。人不給水出路,水必不給人出路,和平共處的惟一辦法只能是遵從和適應江湖固有的規律。

其後中國政府提出了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江河治理思路:“封山植樹,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堤壩,疏浚河道。”禁伐天然林和退耕還林是治本之策,而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則都講的是如何有組織地將人類侵奪的部分空間還給溼地和湖泊。

這一生態退卻的規模史無前例,上游數萬森工放下了斧鋸,沿江大片陡坡地退耕還林,240萬人從湖泊的領地裡遷移出來,洞庭、鄱陽的水域面積數百年來首次出現恢復性增長。這一退卻是極其艱難的選擇,因為中國現在的人口規模較之康乾盛世增長了六七倍之多,人地矛盾極共突出。正因為如此,當前人與湖泊只能說是暫時休戰,是一種非常脆弱的平衡。長江中下游湖區的種種問題是人類不合理的活動造成的,不能真正解決好人的問題,我們遲早還是要再回去與水爭地、與林爭地。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政府每戶補貼萬元,讓湖區農民將住宅遷建到地勢較高的地方,這確實減少了洪災帶來的損失,減輕了嚴防死守的壓力。但移民建鎮資金不足,基礎設施不健全,垃圾、廢水處理跟不上,環境汙染嚴重。最為嚴峻的還是生計問題。農民們人均土地佔有面積驟降,同時,湖區很多地方嚴格限制農民在退水湖泊中撈魚,為的是把魚留給水鳥,這又使很多農民失去了近1/4的收入,很多搬遷農民生活水平日趨貧困。為了生活,農民們要麼回到失去堤壩保護的廢田裡耕種,希冀能在洪水來臨前僥倖獲得些收成:要麼開展副業生產,到草灘裡放牛,到湖汊裡養鴨養魚,這些又都增加了他們與疫水接觸的機會。

退田還湖對生態有利,大片草灘荒廢后,水鳥活動的空間擴大了,過去難得一見的黃鼠狼、野兔、貓頭鷹、蛇、野雞和班鳩等野生動物又多起來了,但血吸蟲疫區面積也隨溼地擴大而增大了。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人與水,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似乎已經在湖區糾纏成一個死結。

很顯然,湖區生態問題不是簡單的技術性措施可以解決的,要改善生態必須解決三農問題;而化解三農問題必須給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出路,這就要求實現社會公平,給農民平等國民待遇,推動農村勞力向城市轉移;而更為迫切的,是在增收困難的情況下,首先給農民減輕負擔,這就要求改變鄉村治理結構,切實貫徹鄉村民主自治,通過村民自我管理裁撒冗員,降低管理成本。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2200年前,被放逐在洞庭湖邊的楚人屈原就曾對人與自然進行過深刻而痛苦的思考。如今在千年破壞之後,要讓自然獲得喘息,甚至得到修復,必然要經歷一個更加漫長的過程,需要兒代人付出汗水、淚水和艱辛。

但願我們從此能與湖泊締結永久的和平,但願我們能把這一片“浩浩蕩蕩”留給自然,傳之後世。

長江、洞庭、鄱陽,這三者的利害關係其實幾十年了都沒有拎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