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周瑩死後萬人送葬,後人為新中國建設做出貢獻

棉花 宣統 清朝 嘉慶 菸灰談歷史 菸灰談歷史 2017-11-07

最近,《那年花開月正圓》正在熱播,該劇以涇陽縣安吳堡吳氏家族的史實為背景,講述了清末陝西女首富周瑩跌宕起伏的人生。孫儷的精彩演繹的周瑩,原本是一位江湖少女,機緣巧合嫁入吳家東院,她以自己的聰慧,在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與家族矛盾中,最終貫通東西方經商之道,富甲一方,鑄就陝西女首富的傳奇一生。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周瑩到底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呢?

歷史上真實的周瑩死後萬人送葬,後人為新中國建設做出貢獻

電視劇中的周瑩原本是個招搖撞騙的江湖女子,而真實的周瑩出生於大戶人家,她的曾祖父是清朝嘉慶時期的鉅商、刑部員外郎周梅村,周梅村不僅有錢,而且還樂於幫助鄉里鄉親,有“周八爺”、“活財神”之稱,所以周瑩從小熟讀詩書、善於算學,和涇陽當地赫赫有名的吳家也稱得上是門當戶對。

歷史上真實的周瑩死後萬人送葬,後人為新中國建設做出貢獻

歷史上真實的周瑩死後萬人送葬,後人為新中國建設做出貢獻

周瑩17歲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名義嫁給了體弱多病的安吳堡大戶吳家公子吳聘,嫁入吳家的目的是為了給重病纏身的吳聘“沖喜”,可事與願違,周瑩過門不久,吳聘就病死了。一說是過門後三天,一說是三年,不管哪個時間準確,這對周瑩來說都是巨大的災難。因為古代人們對女子的忠貞名譽是很看重的,做了寡婦之後即使是正常的戀愛追求愛情都會被鄉鄰的風言風語傷害。禍不單行,丈夫吳聘過世後不久,周瑩的公公不慎意外身亡,此時東院吳家已沒有其他男丁了,所以撐起吳家大旗的重任就自然落到了周瑩的身上了。

歷史上真實的周瑩死後萬人送葬,後人為新中國建設做出貢獻

這正是“誰說女子不如男”,周瑩接受吳家產業後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刻苦經營,憑藉吳家留下的商號、店鋪、土地、房產的資產將商業繼續做大最強,開始她們主要做棉花棉布的生意,佔據市場後又進軍淮鹽、布匹、藥材、米糧、油坊、典當等行業,每個都做的風生水起,在周瑩的親力親為下,吳家一躍成為了陝西最大最受歡迎的商號,周瑩鑄造的龐大的商業帝國的商業範圍迅速蔓延到全省乃至省外,不斷開啟分店。

歷史上真實的周瑩死後萬人送葬,後人為新中國建設做出貢獻

丈夫離世、家業下滑……這些困難都沒有讓周瑩退縮,她沉著冷靜地將東院的所有事務處理得井然有序。順利地接管了吳氏家族的商號、店鋪、土地、房產等商業資本。年紀輕輕的周瑩成了東院的掌門人。當時周瑩在陝西主要做棉布生意、棉花生意、茯茶生意。僅涇陽的裕興重商號就掌握著涇陽茶票的百分之六十,所以富甲全省。

經過她的苦心經營,吳家的生意達到頂峰。各大商埠、碼頭都有吳家的生意,南通北達,連成一氣。全國108家分店,涉及淮鹽、布匹、藥材、米糧、油坊等各行各業。長篇小說《安吳商婦》的作者王芳聞說,由於奉行“誠信仁義”,周瑩逐漸在商場站穩了腳跟。關於周瑩的誠信經營,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有一次,吳家高陵南糖商號食鹽專賣店誤將海鹽當晉大青鹽賣,讓一老者發覺,找到商號總理提出批評。周瑩知道後,立即命鹽店貼出告示,承認錯誤,以三倍價格賠償給老者,高陵縣人們聽聞後,紛紛為周瑩這一做法點贊。事後,周瑩還讓商店在門口掛了一塊“誠實無詐自律自戒”的木匾作為警示,這也是中國商業史上僅有的兩塊“誡欺匾”之一,顯得彌足珍貴。

歷史上真實的周瑩死後萬人送葬,後人為新中國建設做出貢獻

寡婦家只有四口人;寡婦過繼的兒子吳懷先、兒媳和一個養女,其餘都是為她服務的:帳房管家、奴婢僕婦、跟班雜役、守衛家奴、伙房人員、裁縫工匠等,總計不下二百餘口,全年花費十多萬兩紋銀。按當時糧價計算,可供十萬人一年的口糧。

歷史上真實的周瑩死後萬人送葬,後人為新中國建設做出貢獻

寡婦在安吳堡城內,模仿北京紫禁城的樣子,為自己修造了一座內城,住著她獨戶一家,有三十名丁勇(家丁)守護。

歷史上真實的周瑩死後萬人送葬,後人為新中國建設做出貢獻

寡婦每次外出,總攜帶著幾十名嬌婢美童、丫環僕婦,跟班常隨,為她服役,前呼後衛,簇擁著一大群,和《紅樓夢》中描寫的賈母出遊一樣的氣派排場。

歷史上真實的周瑩死後萬人送葬,後人為新中國建設做出貢獻

宣統二年(1910年),安吳寡婦周瑩去世,終年42歲。伴隨著她生命的謝幕,她將苦心經營幾十年的鉅額財產分給所有下人,土地歸村人共有。她離開周家時十七歲,在吳家度過了整整二十五年的風雨歲月。 她用自己的剛強和不屈的性格,撐起了風雨飄搖的吳家,據當地人說,安吳寡婦周瑩出殯的當天,自發送葬的四鄰鄉親約有八萬之眾,這種葬儀,在關中道上不是絕無僅有,也是空前絕後。周瑩死後的幾十年,中國社會風雲動盪,富可敵國的吳家商號也未能倖免,慢慢從輝煌走向衰落。因周瑩一直無子嗣,因此過繼了她的侄子吳懷先為養子。吳懷先接手吳氏莊園後,將其捐贈了出去。後來,周瑩的故居成了抗戰時期的西北青年訓練班,全國各地前往延安的熱血青年,都先要經過這裡參加政治和軍事培訓,堪稱我黨的“黃埔軍校”,最多時學員達1500多人。青年訓練班先後培訓了12000多名學員,分別輸送到了延安、敵後根據地和抗日前線,造就了多位中國的革命家和年輕幹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