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親密關係人品與社會關係人品不一致時,能說這個人是善良的嗎?

孟子 國學 雞湯 美文 黎陽 黎陽 2017-08-12

有一句話是這樣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也並不算是兩種完全相互對立的人格,而是在不同處境下,從不同方面表現出的不同形態。

若是有人在窮時不去獨善其身,反而兼濟天下,難免被人說是好高騖遠,那也不敢過分奢望他在達時可以兼濟天下。同樣的道理,哪怕一個人窮時就已獨善其身,但是達時也不一定會兼濟天下。反之,一個人達時兼濟天下,不見得他在窮時不會為了生存無惡不作。

當親密關係人品與社會關係人品不一致時,能說這個人是善良的嗎?

圖片源自網絡,新浪微博:@黎陽David

很多人口中的,好人,聖人,甚至是一個家喻戶曉絕對善良的人。於他們而言,世人口中的兼濟天下,可能只是他們生活當中微不足道的獨善其身。反而我們在日常看到有很多以善良自居,以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為人生信條的人,將自己排除在天下之外,還以天下之名兼濟天下,怎麼想感覺都會對路。此時,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真正善良的人,一定是集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為一身的人。不論貧窮富貴,都不會心懷惡意傷害他人。不論環境如何改變,不論他人是熱忱還是冰霜,都不會消磨掉一個人對於“善良”的追求。

很多時候,我們理解錯了一個問題。一個人的善良並不是奉獻給他人,而是奉獻給了自我的良知。

當親密關係人品與社會關係人品不一致時,能說這個人是善良的嗎?

圖片源自網絡,新浪微博:@黎陽David

在查閱孟子這段話的時候,我注意到了編者的註釋。

他說,後人習慣先“達”而後“窮”,並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但編者認為:一個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與“濟天下”,那還是改成《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好。可以理解為“不得志時追求善,得志時推廣善”。

這樣簡單的改變,很容易看出,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還是隨著經濟飛速發展,而全速前行。當然,我也是其中一員。有時候,我們需要慢下來,有些人可以做到,而有些人無法做到。慢下來,其實也就是為了可以在快速的過程當中,慢下來獨善其身,是很多人忘了的。

孟子還有一句話,窮不失義,達不離道。我想,窮和達最大的區別,來自於窮時不如達時選擇那麼多。達不離道,本就很難做到,但窮不失義其實也不容易。就像愛人先愛己一樣,哪怕世間所有人都不愛我了,至少還有我自己愛著自己,而就算我是一個萬人迷,但我依然不會忘記自己本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窮不失義也是如此,在我們身處窮困潦倒之時,還有最後的底線以及最後的一絲自尊,可能就是我們還獨善其身。

我們不過分惡意揣測他人,正如我們不會過分惡意揣測自己一樣。

當親密關係人品與社會關係人品不一致時,能說這個人是善良的嗎?

圖片源自網絡,新浪微博:@黎陽David

言行一致的人很少,身處的大環境,讓我們不得不以各種面具示人。公德心,是我們身處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是每個公民都應該具備的品質。而判斷一個人是否善良,還是來自於他自身的良知。而這樣的真實,或許也只有在親密關係中能夠看清,但如果在親密關係中,還遮遮掩掩,言行不一的人,還真不敢說,他就是善良的。

當然了,善良的反義詞是凶狠、陰險,歹毒,狠毒,凶殘,惡毒,但就是沒有自私。自私在這個時代中,越來越趨近為一箇中性詞了。只是角度不同,詞性也會隨之改變。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真正含義,“為”唸作wéi,是“修養,修為”的意思。真正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現今所用常被曲解為人如果不為自己著想,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再對比一下,之前說的“後人習慣先'達'而後'窮',並改'兼善'為'兼濟',”就變的很有意思了。

我是黎陽,祝你幸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