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稱中國舉國助力科技強國:有“引領天下”氣度

美國 潘建偉 文章 軍事裝備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 2017-09-13

俄媒稱,北京日前向三位取得前瞻性研究成果的學者頒發了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各100萬美元。為何此事發生在中國?當地社會及政府如何鼓勵科學的欣欣向榮?其實答案從歷史中便能找到,只需回溯蘇聯以及美國科學發展的黃金時代即可。

俄新社9月11日發表德米特里·科瑟列夫的文章《“本國的諾貝爾”——北京的軟實力》稱,倘若你是典型的文科生,只怕很難了解獲獎者之一潘建偉的研究成果。他是全球首枚量子衛星的研發帶頭人;你也一定會對生物物理學家施一公的課題摸不著頭腦,他對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進行解析,揭示了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上面的術語太過高深,讓人如墜五里霧中,相比之下,第三位許晨陽的專業比較易懂,數學及計算機。

文章稱,量子光學技術的最大優勢在於它的安全和保密性,潘建偉的團隊利用基於光纖和衛星的量子密鑰分發成功實現了量子保密通信。量子通信網絡的安全性毋庸置疑,它屬於軍事技術的範疇,但卻能極大地造福全人類。

中國有媒體報道,近1個月來,國家在科技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加速了在本世紀中葉成為科技強國的行軍步伐。北京意在科技方面趕超美國。

文章稱,10年前,美國和其他幾個西方國家尚為舉世公認的全球科技翹楚,那麼如今對於中國+全球科技領軍者這樣的詞語搭配,至少已無人感到吃驚。

當然,對科技領袖的評判見仁見智,標準各不相同:登記的專利數量、新技術推廣所帶來的收益等。甚至還有人用學術文獻的引用數量來加以衡量。但從總體來說,現在圍繞下世紀哪國能執全球科學研究之牛耳的問題下注,中國一定最被看好。

文章認為,在推動科學發展方面,資金的價值不容小覷。在美國完成學業並定居的華裔科學家,在發現祖國能夠提供大實驗室、完全的學術自由後,紛紛回國效力,因為這樣的工作條件在美國是無法想象的。

但錢並非一切。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仰慕學者、頌揚其科技成果的社會氛圍。過去,蘇聯、美國、歐洲都經歷過對新技術的渴求時代,從19世紀末拉開帷幕,一直延續至20世紀70年代,學者是那個年代民眾眼中的英雄。

文章稱,對科學、學者以及所有受過教育者的尊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如今,中國政府相當公開且有意識地鼓勵相關氛圍的營造。縱觀中國任何一家主要媒體,科技欄目每天佔據了極大的篇幅。中國人從中瞭解到了休斯敦大學教授、著名華裔科學家任志鋒率團隊開發出一種可像橡皮筋一樣循環拉伸而不改變性能的透明電導體;或是是四川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蝗蟲實施基因變異,改變了後者聚集成群的行為方式。重獎科研精英已成為中國社會的傳統。中國人還打造起了非常優秀的教育體系,沒有它,勇攀科學高峰就是奢談,這方面其實也值得大書特書。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科學大獎並非政府出資,而是若干企業家及科學家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他們認為,資助科學的善舉至少能為自己的企業贏得美譽。

文章稱,如今並非閉門造車、百般提防競爭對手的年代。未來科學大獎的評委中便有外國人,他們來自斯坦福、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哈佛等名校,而所獎勵的科學家也不限國籍。中國人希望贏得開放的、充滿競爭的全球科學的領導權。而正如所看到的,他們會取得成功。

文章認為,開放於科學大有裨益。在去年的G20杭州峰會上、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內、在今年的召開金磚國家首腦會議上,中國都提議開展創新合作。非但如此,有關計劃已獲得通過並開始運作。這也是一種“引領天下”的氣度,並不遜色於中國未來的獨領風騷。(編譯/童師群)

俄媒稱中國舉國助力科技強國:有“引領天下”氣度

資料圖片:4月20日,在中國科大量子存儲實驗室內,潘建偉院士在瞭解科研情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