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由羅振宇等人掀起的知識付費行業熱潮

  知識付費行業近幾年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出版業都積極在這一領域進行佈局,上千億的市場潛力和層出不窮的付費知識產品使得知識付費被認為是資本市場的新風口。

  面對層出不窮、參差不齊的知識付費平臺,觀眾該如何正確看待、如何做出相對適合自己的選擇?

  一、 知識付費行業發展現狀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兩年多來,知識付費“進入尋常百姓家”,知乎、得到、喜馬拉雅FM等知識付費平臺迅速走紅,產品不時掀起一波波熱潮。到了2018年,有知識付費意願的公眾人數暴漲了5倍,知識付費用戶達到近8000萬人。可以說,當前我國的知識付費市場已初具規模。

如何正確看待由羅振宇等人掀起的知識付費行業熱潮

  市場上的知識付費項目主要都是以音頻、視頻的形式來進行傳授。喜馬拉雅FM聯席CEO餘建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信息大爆炸、注意力被過度分散的今天,內容付費模式能為用戶節省時間,同時音頻內容由於具有伴隨屬性,以及壓縮時間的特點,因此知識音頻是最好的付費切入口。

  “文字很方便,視頻很生動,但它們最大的問題是不便攜,人們在走路、開車、做家務時,都沒辦法看東西,但可以聽,在這些場景,視頻再好也打不進,聲音具有獨佔性。”

  知識付費的火爆也帶動了一批平臺和個人實現盈利。喜馬拉雅FM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喜馬拉雅的付費營收佔比已超50%。截至2017年6月,喜馬拉雅付費用戶的月均ARPU值(企業從每個用戶所得到的平均收入)已超過90元。

如何正確看待由羅振宇等人掀起的知識付費行業熱潮

  除此之外,羅輯思維團隊在原有的得到產品基礎上,還推出了少年得到,看中了青少年知識付費領域;喜馬拉雅平臺也已舉辦了兩屆知識狂歡節,這些知識付費平臺都在緊鑼密鼓地佈局當中。但同時,網絡上關於知識付費的負面報道也頻頻出現,除了去年刷屏的《羅振宇騙局》一文,今年關於“知識付費是偽需求”、“知識付費就是為自己的焦慮買單”這類的論調也越來越多。

  在各種質疑聲中,知識付費仍在悄悄發展中。從2016年至今,兩年時間的發展,知識付費已逐步從嚐鮮期逐步進入一個相對比較平穩的發展期。

  知識付費正在從最開始較小部分的嚐鮮人群,逐漸往大眾消費者擴散。而這種種的質疑聲正是市場規模擴張中不可避免的陣痛。正如新事物在獲得公眾的普遍認可前,勢必會經歷反覆考驗和推敲的。

  二、 如何正確看待知識付費行業

  在信息氾濫的時代,人們需要可信的知識源、可靠的知識,同時,也需要有效運用自己的自由時間,使時間的價值得到提升。跨界化、碎片化的學習將人的時間拆解的支離破碎,傳統閱讀和學校教育已經沒辦法滿足知識需求的不斷上升。如何獲取具有價值的有效信息成為了用戶新的痛點。

  “知識付費只是人們焦慮的安慰劑,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意義”這樣的聲音越來越大。究其原因,是越來越的用戶發現無論是投資還是職場,一些大咖的專欄閱讀下來,並不能讓我們真正實現“財富自由”或者職場上顯著的提升,在看似無止盡的學習和付費過程中逐漸感到了厭倦。許多用戶開始懷疑,問題是不是出在自己的身上?而是這種碎片化的知識付費的模式,是否真的對我們有價值?

如何正確看待由羅振宇等人掀起的知識付費行業熱潮

  對於消費者而言,能否真正獲取知識是需求的核心,而即便是看似有質量的知識付費內容也未必能真正幫助用戶獲取知識。

  “學習知識是需要時間去融會貫通的,很多人希望快速便捷學習,最後的結果往往是被收了‘智商稅’。如果說買了一個課程就可以把一些知識融會貫通,為己所用則有些牽強。例如,北大的經濟課,我們要學習宏觀、微觀經濟學等一系列課程,怎麼能通過短短數個小時的講座就學會經濟學知識呢?事實上,縱觀很多知識付費內容,用戶聽完後只是儲備了一些段子或故事,而距離真正的知識還差太遠太遠。”

  三、 知識付費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隨著知識付費平臺的小規模“井噴”,如何提供真實客觀的購買評價、為用戶篩選、讓用戶及時觸達所需的付費內容等用戶體驗的問題,將成為未來知識付費的關鍵。此外,知識產品的細化方向、知識生產商的後續服務等問題都將逐一顯現。知識付費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第一,整合專業化內容,效率至上

  知識付費正從藍海階段過渡到紅海階段。號稱垂直化與細分化的體驗者與分羹者陸續進場,將導致這一領域的內容綜合化與龐雜化。從現有知識付費平臺的數據來看,理財管理與情感養生是用戶付費意願最強的兩類內容。任何一類內容都無法被極致細分,由此導致的則是分散在各個平臺上的同一類內容將“分久必合”,新的知識服務形態也勢必出現。在注意力經濟模式下,用戶對付費內容的“忍耐時長”將越來越短,對回報效率的要求將越來越高,誰能為用戶提供性價比更高、內容更全面的知識套餐,誰就能把握知識付費的關鍵之匙。

如何正確看待由羅振宇等人掀起的知識付費行業熱潮

  第二,內容生產者“合久必分”

  專業化內容出現合縱趨勢,其生產者們則將逐步分割“知識戰場”。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處於知識付費內容頭部的IP會更迅速地瓜分付費流量。隨之而來的粉絲經濟和社群經濟,以及付費對知識的營銷式處理(如喜馬拉雅FM等)將為知識付費蒙上一層新奇與娛樂的面紗,進一步演變成為“泛知識付費”。未來在既有平臺辛勤耕耘之後,出走平臺打造個人品牌將成為多數內容生產者的最終歸宿。

  面臨轉折期,知識付費行業在前行的道路上困難重重,但還是有新入者在不斷嘗試掘金知識付費市場。例如,在11月18日,咪蒙團隊宣佈將在喜馬拉雅FM上線付費音頻課程《咪蒙教你月薪五萬》,這也是咪蒙首次進軍知識付費領域。咪蒙團隊表示,若聽課人員“三年後加薪不超過50%”,可申請全額退款。

如何正確看待由羅振宇等人掀起的知識付費行業熱潮

  雖然豪言壯語、信心十足,不過對於這些新入者們而言,壓力與希望並存。他們希望尋找並把握住新的機會,從而探索更多變現的可能。

  第三,平臺本身的完善

  對知識生產者的篩選和評價機制的完善,確保用戶在聽課和復購產品之前對授課者形成預期,以及授課後進行監督,進而對平臺產生信任。

  完善知識產品的細分與推薦機制,讓用戶用最少的時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對產品和用戶的區分應該更加詳細。隨著內容增多,除了增加信息外,還需進一步完善推薦算法。

  對課後社群和互動的維護,顯著影響用戶的後續消費和購買意願,對於平臺而言,如何鼓勵和支持生產者進行社群維護,是一個新的課題。

  另外,對於知識內容的定價機制確定,也需要繼續探索。

  現有的知識服務綜合了教育、出版、傳媒等三大行業的特色,但又有所不同。隨著終生教育和競爭的愈發激烈,對於知識服務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強烈。伴隨著知識付費的逐漸迴歸正常,行業逐漸趨於理性,知識付費的概念也在不斷擴張,從單一的圖文模式擴展到視頻,音頻,直播等,從線上衍生到線下,從單純的培訓擴張到問答、訓練營等多種課程設置,在未來,不斷迭代的內容及服務,將會培育更多的商業模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