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為何由“熱”轉“冷”?商業化過重,實用性過強'

跳槽那些事兒 讀書 技術 文化 兮兮說事兒 2019-08-04
"
"
“知識付費”為何由“熱”轉“冷”?商業化過重,實用性過強

兩年前,我從一名文化媒體人正式轉型成了“知識付費”的從業者。其實,早在正式轉型之前,我就已經頻繁的接觸“知識付費”,為很多平臺提供稿件。

如果追溯“知識付費”的發軔,自然離不開現在行業的“領頭羊”——羅輯思維,毫不誇張的說,現在市場上“知識付費”的模式就是由它奠定的。

"
“知識付費”為何由“熱”轉“冷”?商業化過重,實用性過強

兩年前,我從一名文化媒體人正式轉型成了“知識付費”的從業者。其實,早在正式轉型之前,我就已經頻繁的接觸“知識付費”,為很多平臺提供稿件。

如果追溯“知識付費”的發軔,自然離不開現在行業的“領頭羊”——羅輯思維,毫不誇張的說,現在市場上“知識付費”的模式就是由它奠定的。

“知識付費”為何由“熱”轉“冷”?商業化過重,實用性過強


一種產品的成功,肯定是符合了人們的某種需求,“知識付費”也不例外,它其實解決了當代人“知識焦慮“的問題。

如今,不論是職場的白領還是自主創業的老闆,都要面對社會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每個人的生活裡其實都充滿了危機感和不安感。唯一能夠緩解這種焦慮的,就是儘可能多的掌握工作技能,以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知識。“知識付費”其實恰恰就迎合了人們對知識的需求。

因此,很多實用性技能,比如心理學、職場學或者經濟學就成為了熱門的課程。

此外,“知識付費”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便利。現如今,每個人都很忙,工作、家庭的壓力以及多種娛樂方式的吸引,讓人們沒有時間靜下心來,系統閱讀一本書或者學習一門課程。

“知識付費”其實很好的彌補了人們的這一“遺憾”。“知識付費”主要通過音頻的方式進行傳播,每段音頻都控制在20分鐘左右。這也就意味著,人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比如睡覺前,早上洗漱的以及上下班出行的時間進行學習。

"
“知識付費”為何由“熱”轉“冷”?商業化過重,實用性過強

兩年前,我從一名文化媒體人正式轉型成了“知識付費”的從業者。其實,早在正式轉型之前,我就已經頻繁的接觸“知識付費”,為很多平臺提供稿件。

如果追溯“知識付費”的發軔,自然離不開現在行業的“領頭羊”——羅輯思維,毫不誇張的說,現在市場上“知識付費”的模式就是由它奠定的。

“知識付費”為何由“熱”轉“冷”?商業化過重,實用性過強


一種產品的成功,肯定是符合了人們的某種需求,“知識付費”也不例外,它其實解決了當代人“知識焦慮“的問題。

如今,不論是職場的白領還是自主創業的老闆,都要面對社會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每個人的生活裡其實都充滿了危機感和不安感。唯一能夠緩解這種焦慮的,就是儘可能多的掌握工作技能,以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知識。“知識付費”其實恰恰就迎合了人們對知識的需求。

因此,很多實用性技能,比如心理學、職場學或者經濟學就成為了熱門的課程。

此外,“知識付費”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便利。現如今,每個人都很忙,工作、家庭的壓力以及多種娛樂方式的吸引,讓人們沒有時間靜下心來,系統閱讀一本書或者學習一門課程。

“知識付費”其實很好的彌補了人們的這一“遺憾”。“知識付費”主要通過音頻的方式進行傳播,每段音頻都控制在20分鐘左右。這也就意味著,人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比如睡覺前,早上洗漱的以及上下班出行的時間進行學習。

“知識付費”為何由“熱”轉“冷”?商業化過重,實用性過強

“知識付費”產品的實用性以及便利性,讓它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在市場上蔓延。有人說,去年是“知識付費”的井噴時代,根據一些機構的統計,僅2018年中國“知識付費”的是市場就達到了86.3億元,使用人數達到了2億人次。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今年的“知識付費”卻遭到了斷崖式的下滑。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首先是它的承載性過於單一。音頻與視頻不同,它只能靠耳朵接受信息,而聽覺又是最容易遺忘的,俗話說“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因此,當人們對這種體驗模式厭倦了之後,就會有很多人不再關注。

第二,過於商業化。以“聽書”為例,“知識付費”希望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去聽完一本幾十萬字的書,其實根本不可能。寫作者只能掐頭去尾,僅保留一本書最核心的觀點或者技術的操作層面,因此,很多人發現,它其實是在傳播一種信息,而無法調動你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思考。

"
“知識付費”為何由“熱”轉“冷”?商業化過重,實用性過強

兩年前,我從一名文化媒體人正式轉型成了“知識付費”的從業者。其實,早在正式轉型之前,我就已經頻繁的接觸“知識付費”,為很多平臺提供稿件。

如果追溯“知識付費”的發軔,自然離不開現在行業的“領頭羊”——羅輯思維,毫不誇張的說,現在市場上“知識付費”的模式就是由它奠定的。

“知識付費”為何由“熱”轉“冷”?商業化過重,實用性過強


一種產品的成功,肯定是符合了人們的某種需求,“知識付費”也不例外,它其實解決了當代人“知識焦慮“的問題。

如今,不論是職場的白領還是自主創業的老闆,都要面對社會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每個人的生活裡其實都充滿了危機感和不安感。唯一能夠緩解這種焦慮的,就是儘可能多的掌握工作技能,以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知識。“知識付費”其實恰恰就迎合了人們對知識的需求。

因此,很多實用性技能,比如心理學、職場學或者經濟學就成為了熱門的課程。

此外,“知識付費”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便利。現如今,每個人都很忙,工作、家庭的壓力以及多種娛樂方式的吸引,讓人們沒有時間靜下心來,系統閱讀一本書或者學習一門課程。

“知識付費”其實很好的彌補了人們的這一“遺憾”。“知識付費”主要通過音頻的方式進行傳播,每段音頻都控制在20分鐘左右。這也就意味著,人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比如睡覺前,早上洗漱的以及上下班出行的時間進行學習。

“知識付費”為何由“熱”轉“冷”?商業化過重,實用性過強

“知識付費”產品的實用性以及便利性,讓它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在市場上蔓延。有人說,去年是“知識付費”的井噴時代,根據一些機構的統計,僅2018年中國“知識付費”的是市場就達到了86.3億元,使用人數達到了2億人次。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今年的“知識付費”卻遭到了斷崖式的下滑。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首先是它的承載性過於單一。音頻與視頻不同,它只能靠耳朵接受信息,而聽覺又是最容易遺忘的,俗話說“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因此,當人們對這種體驗模式厭倦了之後,就會有很多人不再關注。

第二,過於商業化。以“聽書”為例,“知識付費”希望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去聽完一本幾十萬字的書,其實根本不可能。寫作者只能掐頭去尾,僅保留一本書最核心的觀點或者技術的操作層面,因此,很多人發現,它其實是在傳播一種信息,而無法調動你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思考。

“知識付費”為何由“熱”轉“冷”?商業化過重,實用性過強

很多人被商家制造的“知識焦慮感”“忽悠”,購買了一年會員之後,卻發現自己根本不去聽,或者內容不適用,很多人就會紛紛卸載。

第三,則是實用性過強。我們在報選題或者寫稿的時候,編輯問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永遠是,我聽了這本書有什麼用?有哪些實用性或者可操作性的地方?因此,“實用性”如同電視臺的收視率一樣,成為引導生產者創造產品的首要原則。

在商業性和實用性的驅使下,課程的井噴導致了內容泥沙俱下。很多人還是會回過頭去閱讀紙質書,或者選擇更加專業的線下課程或視頻課去學習。

作為寫作者,我們圈內經常流傳一句話,寫作者永遠不會是“知識付費”的用戶。老實說,這幾年,我修改和寫作的稿子有近一百篇。但自己真的從來沒認真聽完過一本書。因為我知道,那都是不太靠譜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