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

■只有深刻認識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才能不斷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實現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彼此借鑑、求同存異、和諧共生,使人類文明更加奼紫嫣紅、欣欣向榮。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潮流,呼喚各種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同放異彩、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精神力量,共同書寫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華章。

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都是人類的勞動成果與智慧結晶。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也是文明交流互鑑的積極推動者、實踐者,一直以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態度對待不同文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從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對推動文明交流互鑑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論斷。學深悟透習近平同志關於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論述,對於深入把握人類文明發展規律、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

文明的多樣性決定了文明交流互鑑的必然性

文明多元並存是人類生活的自然圖景。習近平同志指出,“文明具有多樣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一樣,一同構成我們這個星球的生命本源。”人類文明發展史之所以波瀾壯闊、激盪人心,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文明的多彩多姿。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文明的多彩多姿、多元並存並不會因為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聯繫的加強而消解,文明的多樣性客觀上要求不同文明交流互鑑。

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這深刻揭示了文明多樣性的深層原因。文明起源就不是單一的,在文明發展進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生產方式、生活條件、思維方法、行為習慣等的不同,更使文明表現出鮮明的區域性、民族性。今天,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每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的孕育和發展都與其自然地理、基本國情、生產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各種文明都在長期的歷史積澱中形成自己的深厚底蘊。人們常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必然會發展出多彩多姿的文明。文明的多樣性是當今世界的客觀現實。就拿亞洲來說,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共同組成多彩多姿的亞洲大家庭。”在亞洲,各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宗教習俗不勝枚舉,不同文明都熠熠生輝,共同書寫著華麗的亞洲文明篇章。放眼全球,文明更是多彩多姿。

文明的多樣性為文明交流互鑑提供了廣闊空間,文明交流互鑑又為人類文明的創造性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習近平同志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鑑、融合的宏偉畫卷。”縱觀人類歷史,任何有重大影響力的文明,其發展的歷史軌跡必定是兼收幷蓄的過程。希臘雅典的帕特農神廟令人歎為觀止,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築離不開古巴比倫、古埃及等古老文明的深刻啟迪。自8世紀開始,融合古代希臘、羅馬、波斯和印度文化的“百年翻譯運動”,開創了有“東西文明之窗”美譽的阿拉伯地區“五百年文化黃金時代”,也為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珍貴的火種。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綿不絕,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同中華文明注重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鑑、融合密切相關。公元前100多年,中國就開始開闢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漢代張騫於公元前138年、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從承載佛教文化藝術的白馬寺在東漢洛陽落成,到唐代法門寺遺址出土的東羅馬與伊斯蘭玻璃器,文明交流互鑑促進形成“漢唐氣象”。明清以後的“東學西漸”和“西學東漸”,既給予西方文明自我反思的養料,也對中華文明重新煥發生機起到了倒逼和催化作用。人類發展史充分證明,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面向未來,只有推動文明交流互鑑,人類文明才能進步,世界才能和平發展。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必須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應當秉持什麼樣的態度和原則?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鑑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鑑的動力。”這些重要論述是對人類文明交流互鑑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深刻闡明瞭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的正確態度和原則,深刻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鑑的內在規律。

“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人類文明進步絕不在於某一種文明的一家獨大,而在於不同文明百花爭妍。人類文明多彩多姿、多元並存,各種文明都是平等的,都是人類在生存發展中創造的,並無優劣之分,這是文明交流互鑑的前提。習近平同志指出:“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人類文明發展史表明,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事實上,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衝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只有深刻認識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才能不斷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實現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彼此借鑑、求同存異、和諧共生,使人類文明更加奼紫嫣紅、欣欣向榮。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還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樹立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同志強調:“進行文明相互學習借鑑,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幷蓄,但兼收幷蓄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文明交流互鑑是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不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沒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深刻認識自身文明的優勢、坦誠面對自身文明的不足,或者盲目自大,或者妄自菲薄,這兩種傾向都不利於本國本民族文明的發展。只有樹立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在交流互鑑中博採眾長、推陳出新,才能推動本國本民族文明發展,進而促進整個人類文明更加多彩多姿。

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鑑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同志關於推動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論述,是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今天,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同時,人類社會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世界並不安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收幷蓄、交流互鑑。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要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看待文明交流互鑑。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要密切政治經濟聯繫,也要通過文明交流互鑑形成“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文明共同體。當今世界,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依然盛行,一些國家和民族之間甚至兵戎相見,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嚴峻地擺在全人類面前。導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同文明之間存在偏見與隔閡。這種偏見與隔閡助長了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助長了唯我獨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助長了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因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需要經貿聯通,也需要文化融通,進而實現人心相通。習近平同志強調,“讓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交相輝映,編織出斑斕絢麗的圖畫,共同消除現實生活中的文化壁壘,共同抵制妨礙人類心靈互動的觀念紕繆,共同打破阻礙人類交往的精神隔閡”。我們要通過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增強各個國家和民族相互理解、彼此合作的情感和意志,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經久不息的精神力量。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關乎文明之間的和平和諧,關乎全人類的前途命運。讓不同文明在和而不同中生生不息,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潮流呼喚著各種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同放異彩、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精神力量,共同書寫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華章。

(執筆:吳海江徐偉軒)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5日 13 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