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昂古羅馬劇場的東北方向不遠,有一座里昂著名的教堂,富維耶聖母院或稱富維耶聖母院聖殿(Basilique Notre-Dame de Fourvière)。教堂右側邊上的塔樓是聖托馬斯小堂。Basilique表示教堂是一座乙級宗座聖殿。

其實聖托馬斯小堂(Chapelle Saint-Thomas de Lyon),才是富維耶山上最早的教堂位置所在。富維耶(Fourvière)可能來自拉丁語老圖拉真論壇(Trajan forum vetus),羅馬的所謂論壇(forum),即日後的所謂廣場。圖拉真至哈德良時代,也基本是里昂最繁榮的時期,古劇場的擴建和音樂劇場的新建據推測都是在哈德良時期。

而這裡的聖托馬斯,也不是聖經中懷疑耶穌傷口的那位聖多馬,而是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聖托馬斯.貝克特(Saint Thomas à Becket,1118-1170),也稱亦稱坎特伯雷的聖托馬斯(Saint Thomas of Canterbury)。他曾是金雀花王朝首位英王亨利二世的親密大臣,後被任命為坎特伯雷大主教。但成為大主教後的托馬斯.貝克特卻與英王在教權與王權之間發生了衝突。托馬斯一度流亡法國六年,後與國王和解返回英國。但又與國王發生衝突,於是國王的四個隨從騎士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內直接刺死了這位大主教。此事件在當時的基督教世界產生了極大的震動。至於殺死大主教是不是亨利二世的指示,很難說清。亨利二世也對教皇做了很大的妥協。不過360多年後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還是徹底與羅馬教廷分手了。

可能是為了紀念這位殉教的英國大主教曾在法國流亡,12世紀里昂建了一座聖托馬斯教堂,後來又改為獻給聖母,聖母院建成後,原來教堂的位置改建為聖母院的聖托馬斯小堂,裡面是相通的。

小堂塔樓頂上,19世紀的鍍金聖母像,俯瞰(保佑)著里昂。

大教堂前的廣場

教堂前的雕像,推測可能是里昂大主教(紅衣主教)伯納爾德(Louis Jacques Maurice de Bonald,1787–1870) ,鍍金聖母像和聖母院大教堂都是他提議建造的。建大教堂的動機,是為了感謝在普法戰爭中,聖母保佑普魯士軍隊沒有進攻里昂。聽起來有點像巴黎的守護人聖日那維耶,面對上帝之鞭阿提拉(匈奴首領)的進攻,她讓全體巴黎女人像上帝祈禱,結果阿提拉真的沒有進攻巴黎。

里昂富維耶聖母院,始建於1872年(此時伯納爾德大主教已去世),主體完工於1896年。之前這裡一直是獻給聖托馬斯.貝克特和聖母的小教堂。

17世紀時,里昂曾多次發生鼠疫疫情,於是市民們在市政府的帶領下,向聖母祈求保護。可能還真是起了作用,於是市民們一致同意把城市獻給聖母馬利亞。獻給托馬斯的小教堂也改為獻給聖母了。不過那座老教堂年久失修,於是大主教伯納爾德從1850年開始了新建教堂的籌劃工作。建築設計師是里昂人皮埃爾.博桑(Pierre Bossan)。

教堂的外形也比較獨特且有爭議,有人說像諾曼式,也有人說像羅曼式,其實並非所有教堂都有固定的建築樣式的。教堂的四個角分別有四個48米高的塔樓,很少見。有人嘲諷它像個翻到的大象,也有人說像清真寺的宣禮塔。設計師博桑在設計之前曾去過羅馬和西西里,據說教堂的靈感可能來自巴勒莫大教堂和切法盧大教堂,這兩個教堂我都去過,不過我是看不太出來有太多的相似處。

富維耶聖母院在法國也有比較特殊的地位。因為教堂是由市民集資修建的,故所有權不屬於天主教會。教堂在建造過程中,教堂的所有者富維耶委員會(或稱基金會)與教會之間就經常發生矛盾,建造過程波折也很多,不過教堂最終還是建了起來,成為眾多聖母崇拜者的朝聖之地。

1897年,教皇利奧十三世授予教堂乙級宗座聖殿(巴西利卡)級別(乙級往上沒有甲級,只有四個特級,都在羅馬)。

1998年,教堂做為里昂歷史古蹟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

正面的雕刻十分精緻細膩。

最上方的雕刻,里昂各界代表跪在懷抱耶穌的聖母兩側,將教堂獻給聖母。

正門前的獅子。

進入教堂內,裝飾給我的第一感覺,也是很意外和驚奇。不過後來知道設計師有意參考了巴勒莫的諾曼風格建築(受拜占庭影響),也就不難理解了。據說內部的靈感可能來自諾曼王宮及帕拉提那禮拜堂,不過還沒有巴勒莫諾曼建築內部的金碧輝煌。

主祭壇位置的穹頂。

穹頂上一共有11個圖案,除了九頭蛇和蛇外,另外九個代表基督教史上的異端,其中包括阿里烏斯派、聶斯脫利派(景教)、破壞聖像等,但其中也包括路德派,這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為此紅衣大主教還特地做了道歉和澄清。

主祭壇無疑也是聖母。

教堂兩側的牆面,各有三幅馬賽克壁畫,共六幅。主要與法國或里昂歷史和宗教有關,而且都與聖母馬利亞保佑有關。搞懂這些畫,確實費了不少精力,有些通過畫的情節和上面的拉丁文推測出來,有些還要感謝群友白露的指點。

這幅主題是公元431年的以弗所公議會。主持人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會議的主題是將不主張崇拜聖母馬利亞的聶斯托利派定為異端(聶斯托利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也就是後來傳入我國唐朝的最早的基督教派,景教(西安碑林還有大唐景教流行中國碑)。畫中皇帝坐在右邊,聖母在中間。

這幅畫的主題是1571年著名的“勒班陀大海戰”。教皇庇護五世主導,查理五世的私生子唐.胡安任總指揮。那次海戰奧斯曼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天主教方的主要參與者是西班牙,威尼斯、熱那亞等幾個航海強國以及聖約翰騎士團等。其實好像沒有法國什麼事(之前法國還與奧斯曼結過盟),不過教皇把勝利歸功於聖母的保佑,並將勝利日10月7日定為勝利聖母日,後來演變為玫瑰聖母節。

這幅畫的背景是聖彼得大教堂和聖彼得廣場。中間抬著的是教皇庇護九世。庇護九世可算是教皇國的最後一位君主,意大利統一之後,羅馬併入了意大利王國,教皇國也就只剩下了梵蒂岡。還有一點,聖母無原罪也是他提出來的。

畫的意思可能是與1870年普法戰爭中,普軍沒有進攻里昂有關。里昂人認為是聖母(通過代理人教皇)保佑了里昂,其實普魯士根本沒有進攻里昂的計劃。1870年9月,隨著教皇國保護人拿破崙三世的失敗,也幫助了意大利軍佔領了羅馬。畫中左側光環中的就是里昂,有點像孫悟空用金箍棒畫出來的。

這幅大概是2世紀中里昂首位主教聖波提烏斯(Saint_Pothinus,可能是希臘人)乘船到達里昂的場景,右邊是迎接他的里昂基督徒,山上就是兩座羅馬劇場。公元177年,他可能是首位在高盧殉道的基督徒。同期里昂也有很多基督徒被羅馬帝國(馬可.奧勒留皇帝)所迫害而殉道,畫中最上方代表的是在此殉道的47位基督徒,已升入天堂。

這幅畫是眾所周知的聖女貞德之凱旋。

這幅畫的主題是路易十三的願望(或誓言,Vœu de Louis XIII)。1638年2月10日,路易十三在得知他的王后奧地利的安妮懷孕後,在聖日耳曼昂萊簽發詔書,將法國王國獻給聖母,並承諾了幾件事,其中包括為巴黎聖母院打造新的祭壇。同年的8月15日,也被定為“聖母升天節”。還有一種說法是1630年路易十三征戰意大利時,在里昂停留期間,染上重病,得聖母保佑才奇蹟般康復。畫中路易十三將王冠和權杖舉起表示獻給聖母,後面跪著的是懷孕的王后安妮。後來出生的王子就是那位太陽王。

吊燈和玻璃花窗。

羅馬風格的馬賽克地面,很有些復古感。

上教堂內共有八座小堂,裡面都是與聖母有關的雕塑或其他作品。

佈道臺

教堂中央的穹頂。

上帝像。

柱頭和雕塑。

壁燈

教堂入口方向。

法語的Lyon可能也有Lion的意思。

管風琴。

"

里昂古羅馬劇場的東北方向不遠,有一座里昂著名的教堂,富維耶聖母院或稱富維耶聖母院聖殿(Basilique Notre-Dame de Fourvière)。教堂右側邊上的塔樓是聖托馬斯小堂。Basilique表示教堂是一座乙級宗座聖殿。

其實聖托馬斯小堂(Chapelle Saint-Thomas de Lyon),才是富維耶山上最早的教堂位置所在。富維耶(Fourvière)可能來自拉丁語老圖拉真論壇(Trajan forum vetus),羅馬的所謂論壇(forum),即日後的所謂廣場。圖拉真至哈德良時代,也基本是里昂最繁榮的時期,古劇場的擴建和音樂劇場的新建據推測都是在哈德良時期。

而這裡的聖托馬斯,也不是聖經中懷疑耶穌傷口的那位聖多馬,而是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聖托馬斯.貝克特(Saint Thomas à Becket,1118-1170),也稱亦稱坎特伯雷的聖托馬斯(Saint Thomas of Canterbury)。他曾是金雀花王朝首位英王亨利二世的親密大臣,後被任命為坎特伯雷大主教。但成為大主教後的托馬斯.貝克特卻與英王在教權與王權之間發生了衝突。托馬斯一度流亡法國六年,後與國王和解返回英國。但又與國王發生衝突,於是國王的四個隨從騎士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內直接刺死了這位大主教。此事件在當時的基督教世界產生了極大的震動。至於殺死大主教是不是亨利二世的指示,很難說清。亨利二世也對教皇做了很大的妥協。不過360多年後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還是徹底與羅馬教廷分手了。

可能是為了紀念這位殉教的英國大主教曾在法國流亡,12世紀里昂建了一座聖托馬斯教堂,後來又改為獻給聖母,聖母院建成後,原來教堂的位置改建為聖母院的聖托馬斯小堂,裡面是相通的。

小堂塔樓頂上,19世紀的鍍金聖母像,俯瞰(保佑)著里昂。

大教堂前的廣場

教堂前的雕像,推測可能是里昂大主教(紅衣主教)伯納爾德(Louis Jacques Maurice de Bonald,1787–1870) ,鍍金聖母像和聖母院大教堂都是他提議建造的。建大教堂的動機,是為了感謝在普法戰爭中,聖母保佑普魯士軍隊沒有進攻里昂。聽起來有點像巴黎的守護人聖日那維耶,面對上帝之鞭阿提拉(匈奴首領)的進攻,她讓全體巴黎女人像上帝祈禱,結果阿提拉真的沒有進攻巴黎。

里昂富維耶聖母院,始建於1872年(此時伯納爾德大主教已去世),主體完工於1896年。之前這裡一直是獻給聖托馬斯.貝克特和聖母的小教堂。

17世紀時,里昂曾多次發生鼠疫疫情,於是市民們在市政府的帶領下,向聖母祈求保護。可能還真是起了作用,於是市民們一致同意把城市獻給聖母馬利亞。獻給托馬斯的小教堂也改為獻給聖母了。不過那座老教堂年久失修,於是大主教伯納爾德從1850年開始了新建教堂的籌劃工作。建築設計師是里昂人皮埃爾.博桑(Pierre Bossan)。

教堂的外形也比較獨特且有爭議,有人說像諾曼式,也有人說像羅曼式,其實並非所有教堂都有固定的建築樣式的。教堂的四個角分別有四個48米高的塔樓,很少見。有人嘲諷它像個翻到的大象,也有人說像清真寺的宣禮塔。設計師博桑在設計之前曾去過羅馬和西西里,據說教堂的靈感可能來自巴勒莫大教堂和切法盧大教堂,這兩個教堂我都去過,不過我是看不太出來有太多的相似處。

富維耶聖母院在法國也有比較特殊的地位。因為教堂是由市民集資修建的,故所有權不屬於天主教會。教堂在建造過程中,教堂的所有者富維耶委員會(或稱基金會)與教會之間就經常發生矛盾,建造過程波折也很多,不過教堂最終還是建了起來,成為眾多聖母崇拜者的朝聖之地。

1897年,教皇利奧十三世授予教堂乙級宗座聖殿(巴西利卡)級別(乙級往上沒有甲級,只有四個特級,都在羅馬)。

1998年,教堂做為里昂歷史古蹟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

正面的雕刻十分精緻細膩。

最上方的雕刻,里昂各界代表跪在懷抱耶穌的聖母兩側,將教堂獻給聖母。

正門前的獅子。

進入教堂內,裝飾給我的第一感覺,也是很意外和驚奇。不過後來知道設計師有意參考了巴勒莫的諾曼風格建築(受拜占庭影響),也就不難理解了。據說內部的靈感可能來自諾曼王宮及帕拉提那禮拜堂,不過還沒有巴勒莫諾曼建築內部的金碧輝煌。

主祭壇位置的穹頂。

穹頂上一共有11個圖案,除了九頭蛇和蛇外,另外九個代表基督教史上的異端,其中包括阿里烏斯派、聶斯脫利派(景教)、破壞聖像等,但其中也包括路德派,這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為此紅衣大主教還特地做了道歉和澄清。

主祭壇無疑也是聖母。

教堂兩側的牆面,各有三幅馬賽克壁畫,共六幅。主要與法國或里昂歷史和宗教有關,而且都與聖母馬利亞保佑有關。搞懂這些畫,確實費了不少精力,有些通過畫的情節和上面的拉丁文推測出來,有些還要感謝群友白露的指點。

這幅主題是公元431年的以弗所公議會。主持人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會議的主題是將不主張崇拜聖母馬利亞的聶斯托利派定為異端(聶斯托利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也就是後來傳入我國唐朝的最早的基督教派,景教(西安碑林還有大唐景教流行中國碑)。畫中皇帝坐在右邊,聖母在中間。

這幅畫的主題是1571年著名的“勒班陀大海戰”。教皇庇護五世主導,查理五世的私生子唐.胡安任總指揮。那次海戰奧斯曼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天主教方的主要參與者是西班牙,威尼斯、熱那亞等幾個航海強國以及聖約翰騎士團等。其實好像沒有法國什麼事(之前法國還與奧斯曼結過盟),不過教皇把勝利歸功於聖母的保佑,並將勝利日10月7日定為勝利聖母日,後來演變為玫瑰聖母節。

這幅畫的背景是聖彼得大教堂和聖彼得廣場。中間抬著的是教皇庇護九世。庇護九世可算是教皇國的最後一位君主,意大利統一之後,羅馬併入了意大利王國,教皇國也就只剩下了梵蒂岡。還有一點,聖母無原罪也是他提出來的。

畫的意思可能是與1870年普法戰爭中,普軍沒有進攻里昂有關。里昂人認為是聖母(通過代理人教皇)保佑了里昂,其實普魯士根本沒有進攻里昂的計劃。1870年9月,隨著教皇國保護人拿破崙三世的失敗,也幫助了意大利軍佔領了羅馬。畫中左側光環中的就是里昂,有點像孫悟空用金箍棒畫出來的。

這幅大概是2世紀中里昂首位主教聖波提烏斯(Saint_Pothinus,可能是希臘人)乘船到達里昂的場景,右邊是迎接他的里昂基督徒,山上就是兩座羅馬劇場。公元177年,他可能是首位在高盧殉道的基督徒。同期里昂也有很多基督徒被羅馬帝國(馬可.奧勒留皇帝)所迫害而殉道,畫中最上方代表的是在此殉道的47位基督徒,已升入天堂。

這幅畫是眾所周知的聖女貞德之凱旋。

這幅畫的主題是路易十三的願望(或誓言,Vœu de Louis XIII)。1638年2月10日,路易十三在得知他的王后奧地利的安妮懷孕後,在聖日耳曼昂萊簽發詔書,將法國王國獻給聖母,並承諾了幾件事,其中包括為巴黎聖母院打造新的祭壇。同年的8月15日,也被定為“聖母升天節”。還有一種說法是1630年路易十三征戰意大利時,在里昂停留期間,染上重病,得聖母保佑才奇蹟般康復。畫中路易十三將王冠和權杖舉起表示獻給聖母,後面跪著的是懷孕的王后安妮。後來出生的王子就是那位太陽王。

吊燈和玻璃花窗。

羅馬風格的馬賽克地面,很有些復古感。

上教堂內共有八座小堂,裡面都是與聖母有關的雕塑或其他作品。

佈道臺

教堂中央的穹頂。

上帝像。

柱頭和雕塑。

壁燈

教堂入口方向。

法語的Lyon可能也有Lion的意思。

管風琴。

富維耶聖母院,里昂的地標

不是很寬的邊廊。

大教堂其實是有上下兩層的,南側有個樓梯可以下去。

樓梯牆壁上有中文。

下層教堂是獻給馬利亞的丈夫聖約瑟的,因為也有少量的開窗照明,不能算是地下室。

下教堂的主祭壇位置。

穹頂上方的八角代表“八福”。

懷抱耶穌的聖約瑟,也有聖家族的意寓。

最下方的雕塑是“聖約瑟之死”。據說約瑟的形象可能用的是建築師博桑的,而且博桑的葬禮(1888年),也恰恰是在這個地方舉行的。

這幅畫下面的介紹忘了拍,起初沒明白是什麼意思。後經向網友求助,達成共識應該是聖雅各。因為里昂也是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路上的一站,加上柺杖、草帽、貝殼、船、星星應該能確定是聖雅各。

通向地面的一個樓梯,沒有開。

幾個小堂內分別是不同的主題。

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聖母像,這尊來自黎巴嫩。也還有來自中國的。

這是教堂右側(南)的聖托馬斯小堂,現在也是獻給聖母的。

主祭壇,也是聖母。

聖母院的北側立面,從側面看的話,似乎更像翻倒的大象。北側的停車場沒想到居然是免費的,之前找車位費了不少時間。

側面的浮雕

教堂北邊的富維耶山鐵塔(Metallic tower of Fourvière),建於1893年,比埃菲爾鐵塔晚五年,現在是廣播電視發射塔。

大教堂北側,有個很大的觀景平臺,可以俯瞰里昂全城。

索恩河,再往前的羅訥河看的不明顯。

里昂的高樓很少。

近處的古老民居。

"

里昂古羅馬劇場的東北方向不遠,有一座里昂著名的教堂,富維耶聖母院或稱富維耶聖母院聖殿(Basilique Notre-Dame de Fourvière)。教堂右側邊上的塔樓是聖托馬斯小堂。Basilique表示教堂是一座乙級宗座聖殿。

其實聖托馬斯小堂(Chapelle Saint-Thomas de Lyon),才是富維耶山上最早的教堂位置所在。富維耶(Fourvière)可能來自拉丁語老圖拉真論壇(Trajan forum vetus),羅馬的所謂論壇(forum),即日後的所謂廣場。圖拉真至哈德良時代,也基本是里昂最繁榮的時期,古劇場的擴建和音樂劇場的新建據推測都是在哈德良時期。

而這裡的聖托馬斯,也不是聖經中懷疑耶穌傷口的那位聖多馬,而是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聖托馬斯.貝克特(Saint Thomas à Becket,1118-1170),也稱亦稱坎特伯雷的聖托馬斯(Saint Thomas of Canterbury)。他曾是金雀花王朝首位英王亨利二世的親密大臣,後被任命為坎特伯雷大主教。但成為大主教後的托馬斯.貝克特卻與英王在教權與王權之間發生了衝突。托馬斯一度流亡法國六年,後與國王和解返回英國。但又與國王發生衝突,於是國王的四個隨從騎士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內直接刺死了這位大主教。此事件在當時的基督教世界產生了極大的震動。至於殺死大主教是不是亨利二世的指示,很難說清。亨利二世也對教皇做了很大的妥協。不過360多年後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還是徹底與羅馬教廷分手了。

可能是為了紀念這位殉教的英國大主教曾在法國流亡,12世紀里昂建了一座聖托馬斯教堂,後來又改為獻給聖母,聖母院建成後,原來教堂的位置改建為聖母院的聖托馬斯小堂,裡面是相通的。

小堂塔樓頂上,19世紀的鍍金聖母像,俯瞰(保佑)著里昂。

大教堂前的廣場

教堂前的雕像,推測可能是里昂大主教(紅衣主教)伯納爾德(Louis Jacques Maurice de Bonald,1787–1870) ,鍍金聖母像和聖母院大教堂都是他提議建造的。建大教堂的動機,是為了感謝在普法戰爭中,聖母保佑普魯士軍隊沒有進攻里昂。聽起來有點像巴黎的守護人聖日那維耶,面對上帝之鞭阿提拉(匈奴首領)的進攻,她讓全體巴黎女人像上帝祈禱,結果阿提拉真的沒有進攻巴黎。

里昂富維耶聖母院,始建於1872年(此時伯納爾德大主教已去世),主體完工於1896年。之前這裡一直是獻給聖托馬斯.貝克特和聖母的小教堂。

17世紀時,里昂曾多次發生鼠疫疫情,於是市民們在市政府的帶領下,向聖母祈求保護。可能還真是起了作用,於是市民們一致同意把城市獻給聖母馬利亞。獻給托馬斯的小教堂也改為獻給聖母了。不過那座老教堂年久失修,於是大主教伯納爾德從1850年開始了新建教堂的籌劃工作。建築設計師是里昂人皮埃爾.博桑(Pierre Bossan)。

教堂的外形也比較獨特且有爭議,有人說像諾曼式,也有人說像羅曼式,其實並非所有教堂都有固定的建築樣式的。教堂的四個角分別有四個48米高的塔樓,很少見。有人嘲諷它像個翻到的大象,也有人說像清真寺的宣禮塔。設計師博桑在設計之前曾去過羅馬和西西里,據說教堂的靈感可能來自巴勒莫大教堂和切法盧大教堂,這兩個教堂我都去過,不過我是看不太出來有太多的相似處。

富維耶聖母院在法國也有比較特殊的地位。因為教堂是由市民集資修建的,故所有權不屬於天主教會。教堂在建造過程中,教堂的所有者富維耶委員會(或稱基金會)與教會之間就經常發生矛盾,建造過程波折也很多,不過教堂最終還是建了起來,成為眾多聖母崇拜者的朝聖之地。

1897年,教皇利奧十三世授予教堂乙級宗座聖殿(巴西利卡)級別(乙級往上沒有甲級,只有四個特級,都在羅馬)。

1998年,教堂做為里昂歷史古蹟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

正面的雕刻十分精緻細膩。

最上方的雕刻,里昂各界代表跪在懷抱耶穌的聖母兩側,將教堂獻給聖母。

正門前的獅子。

進入教堂內,裝飾給我的第一感覺,也是很意外和驚奇。不過後來知道設計師有意參考了巴勒莫的諾曼風格建築(受拜占庭影響),也就不難理解了。據說內部的靈感可能來自諾曼王宮及帕拉提那禮拜堂,不過還沒有巴勒莫諾曼建築內部的金碧輝煌。

主祭壇位置的穹頂。

穹頂上一共有11個圖案,除了九頭蛇和蛇外,另外九個代表基督教史上的異端,其中包括阿里烏斯派、聶斯脫利派(景教)、破壞聖像等,但其中也包括路德派,這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為此紅衣大主教還特地做了道歉和澄清。

主祭壇無疑也是聖母。

教堂兩側的牆面,各有三幅馬賽克壁畫,共六幅。主要與法國或里昂歷史和宗教有關,而且都與聖母馬利亞保佑有關。搞懂這些畫,確實費了不少精力,有些通過畫的情節和上面的拉丁文推測出來,有些還要感謝群友白露的指點。

這幅主題是公元431年的以弗所公議會。主持人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會議的主題是將不主張崇拜聖母馬利亞的聶斯托利派定為異端(聶斯托利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也就是後來傳入我國唐朝的最早的基督教派,景教(西安碑林還有大唐景教流行中國碑)。畫中皇帝坐在右邊,聖母在中間。

這幅畫的主題是1571年著名的“勒班陀大海戰”。教皇庇護五世主導,查理五世的私生子唐.胡安任總指揮。那次海戰奧斯曼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天主教方的主要參與者是西班牙,威尼斯、熱那亞等幾個航海強國以及聖約翰騎士團等。其實好像沒有法國什麼事(之前法國還與奧斯曼結過盟),不過教皇把勝利歸功於聖母的保佑,並將勝利日10月7日定為勝利聖母日,後來演變為玫瑰聖母節。

這幅畫的背景是聖彼得大教堂和聖彼得廣場。中間抬著的是教皇庇護九世。庇護九世可算是教皇國的最後一位君主,意大利統一之後,羅馬併入了意大利王國,教皇國也就只剩下了梵蒂岡。還有一點,聖母無原罪也是他提出來的。

畫的意思可能是與1870年普法戰爭中,普軍沒有進攻里昂有關。里昂人認為是聖母(通過代理人教皇)保佑了里昂,其實普魯士根本沒有進攻里昂的計劃。1870年9月,隨著教皇國保護人拿破崙三世的失敗,也幫助了意大利軍佔領了羅馬。畫中左側光環中的就是里昂,有點像孫悟空用金箍棒畫出來的。

這幅大概是2世紀中里昂首位主教聖波提烏斯(Saint_Pothinus,可能是希臘人)乘船到達里昂的場景,右邊是迎接他的里昂基督徒,山上就是兩座羅馬劇場。公元177年,他可能是首位在高盧殉道的基督徒。同期里昂也有很多基督徒被羅馬帝國(馬可.奧勒留皇帝)所迫害而殉道,畫中最上方代表的是在此殉道的47位基督徒,已升入天堂。

這幅畫是眾所周知的聖女貞德之凱旋。

這幅畫的主題是路易十三的願望(或誓言,Vœu de Louis XIII)。1638年2月10日,路易十三在得知他的王后奧地利的安妮懷孕後,在聖日耳曼昂萊簽發詔書,將法國王國獻給聖母,並承諾了幾件事,其中包括為巴黎聖母院打造新的祭壇。同年的8月15日,也被定為“聖母升天節”。還有一種說法是1630年路易十三征戰意大利時,在里昂停留期間,染上重病,得聖母保佑才奇蹟般康復。畫中路易十三將王冠和權杖舉起表示獻給聖母,後面跪著的是懷孕的王后安妮。後來出生的王子就是那位太陽王。

吊燈和玻璃花窗。

羅馬風格的馬賽克地面,很有些復古感。

上教堂內共有八座小堂,裡面都是與聖母有關的雕塑或其他作品。

佈道臺

教堂中央的穹頂。

上帝像。

柱頭和雕塑。

壁燈

教堂入口方向。

法語的Lyon可能也有Lion的意思。

管風琴。

富維耶聖母院,里昂的地標

不是很寬的邊廊。

大教堂其實是有上下兩層的,南側有個樓梯可以下去。

樓梯牆壁上有中文。

下層教堂是獻給馬利亞的丈夫聖約瑟的,因為也有少量的開窗照明,不能算是地下室。

下教堂的主祭壇位置。

穹頂上方的八角代表“八福”。

懷抱耶穌的聖約瑟,也有聖家族的意寓。

最下方的雕塑是“聖約瑟之死”。據說約瑟的形象可能用的是建築師博桑的,而且博桑的葬禮(1888年),也恰恰是在這個地方舉行的。

這幅畫下面的介紹忘了拍,起初沒明白是什麼意思。後經向網友求助,達成共識應該是聖雅各。因為里昂也是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路上的一站,加上柺杖、草帽、貝殼、船、星星應該能確定是聖雅各。

通向地面的一個樓梯,沒有開。

幾個小堂內分別是不同的主題。

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聖母像,這尊來自黎巴嫩。也還有來自中國的。

這是教堂右側(南)的聖托馬斯小堂,現在也是獻給聖母的。

主祭壇,也是聖母。

聖母院的北側立面,從側面看的話,似乎更像翻倒的大象。北側的停車場沒想到居然是免費的,之前找車位費了不少時間。

側面的浮雕

教堂北邊的富維耶山鐵塔(Metallic tower of Fourvière),建於1893年,比埃菲爾鐵塔晚五年,現在是廣播電視發射塔。

大教堂北側,有個很大的觀景平臺,可以俯瞰里昂全城。

索恩河,再往前的羅訥河看的不明顯。

里昂的高樓很少。

近處的古老民居。

富維耶聖母院,里昂的地標

索恩河上的阿爾方斯·朱安橋(Pont Alphonse-Juin)。

聖喬治橋,只能走行人和自行車。

波拿巴橋(Pont Bonaparte),建成於1950年。

山腳下的里昂主教座堂。15世紀的聖讓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Jean)。富維耶聖母院建成前,曾是里昂最傑出的教堂。聖讓就是聖約翰的法語譯法。

白萊果廣場(Place Bellecour,不是白蘋果),能看見路易十四騎馬像。

有纜車或步道可以連接山上和山下。這次沒有進入里昂城區,將來再來法國的話,肯定不會錯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