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

曹操曾經數次請孔明出山

大家都知道,孔明是曹操的死對頭,然而據史書記載,曹操居然曾數度請孔明出山!

事情是這樣的。

據東晉名著《抱朴子·逸民篇》記載:

魏武帝刑法嚴峻,果於殺戮,乃心欲用乎孔明。孔明自陳不樂出仕,武帝謝遣之,曰:“義不使高世之士,辱於汙君之朝也。”其鞭撻九有,草創皇基,宜哉!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魏武帝(即曹操)刑法嚴厲,殺人不眨眼,而有心想任用孔明。孔明卻自己說不願意當官。於是,曹操就把他送走了,並說:“據正義,不讓超絕世俗的人,在無道昏君的朝廷上受辱。”看來,曹操揮鞭征戰九州,初創魏朝的帝王基業,這是理所當然的啊!

這麼看來,曹老闆還真有幾分包舉宇內的氣度。

"

曹操曾經數次請孔明出山

大家都知道,孔明是曹操的死對頭,然而據史書記載,曹操居然曾數度請孔明出山!

事情是這樣的。

據東晉名著《抱朴子·逸民篇》記載:

魏武帝刑法嚴峻,果於殺戮,乃心欲用乎孔明。孔明自陳不樂出仕,武帝謝遣之,曰:“義不使高世之士,辱於汙君之朝也。”其鞭撻九有,草創皇基,宜哉!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魏武帝(即曹操)刑法嚴厲,殺人不眨眼,而有心想任用孔明。孔明卻自己說不願意當官。於是,曹操就把他送走了,並說:“據正義,不讓超絕世俗的人,在無道昏君的朝廷上受辱。”看來,曹操揮鞭征戰九州,初創魏朝的帝王基業,這是理所當然的啊!

這麼看來,曹老闆還真有幾分包舉宇內的氣度。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明代學者胡應麟在看到這段故事以後,不禁感慨道:“稚川去魏未遙,孔明傳、注俱不載。或曰,孔明謝遣,仲達逼出,天將亡魏,即孟德亦有莫知其然而然者耶?”

稚川,就是《抱朴子》的作者葛洪,東晉人,字稚川。胡應麟的話翻譯過來,就是說:稚川生活的年代距離魏朝並不遙遠,而《抱朴子》的這段文字,在孔明的傳(即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即裴松之對《三國志》的注)裡都沒有。有人說,孔明被辭別遣散,仲達(即司馬懿)卻被逼出來做官,這是天要亡魏啊!就算是曹孟德也有不能預見的事情嗎?”

當年曹操想徵辟司馬懿出來做官,司馬懿裝病不出,結果被曹操逼著出來當官,其最終結果卻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大開殺戒,控制曹魏政權,孫子司馬炎更是篡奪了曹魏江山,建立了晉朝。

倒是孔明同志,曹操請了幾次都請不動,最後卻放走了。這一放不要緊,孔明投奔了劉備,輔佐劉備鹹魚翻身,用後半生跟曹魏死磕。

"

曹操曾經數次請孔明出山

大家都知道,孔明是曹操的死對頭,然而據史書記載,曹操居然曾數度請孔明出山!

事情是這樣的。

據東晉名著《抱朴子·逸民篇》記載:

魏武帝刑法嚴峻,果於殺戮,乃心欲用乎孔明。孔明自陳不樂出仕,武帝謝遣之,曰:“義不使高世之士,辱於汙君之朝也。”其鞭撻九有,草創皇基,宜哉!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魏武帝(即曹操)刑法嚴厲,殺人不眨眼,而有心想任用孔明。孔明卻自己說不願意當官。於是,曹操就把他送走了,並說:“據正義,不讓超絕世俗的人,在無道昏君的朝廷上受辱。”看來,曹操揮鞭征戰九州,初創魏朝的帝王基業,這是理所當然的啊!

這麼看來,曹老闆還真有幾分包舉宇內的氣度。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明代學者胡應麟在看到這段故事以後,不禁感慨道:“稚川去魏未遙,孔明傳、注俱不載。或曰,孔明謝遣,仲達逼出,天將亡魏,即孟德亦有莫知其然而然者耶?”

稚川,就是《抱朴子》的作者葛洪,東晉人,字稚川。胡應麟的話翻譯過來,就是說:稚川生活的年代距離魏朝並不遙遠,而《抱朴子》的這段文字,在孔明的傳(即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即裴松之對《三國志》的注)裡都沒有。有人說,孔明被辭別遣散,仲達(即司馬懿)卻被逼出來做官,這是天要亡魏啊!就算是曹孟德也有不能預見的事情嗎?”

當年曹操想徵辟司馬懿出來做官,司馬懿裝病不出,結果被曹操逼著出來當官,其最終結果卻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大開殺戒,控制曹魏政權,孫子司馬炎更是篡奪了曹魏江山,建立了晉朝。

倒是孔明同志,曹操請了幾次都請不動,最後卻放走了。這一放不要緊,孔明投奔了劉備,輔佐劉備鹹魚翻身,用後半生跟曹魏死磕。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司馬懿:都是被逼的

誰說天不滅曹?這是天亡大魏啊!

不僅如此,近代學者盧弼著《三國志集解》,把這段故事和胡應麟的感慨,都記在了裴松之注諸葛亮勸孟公威不要北上仕曹的文字之下,看來是認為這段文字正好表明了諸葛亮不願出山仕曹的決心。

“孔明”不是註冊商標,那麼……

是不是很毀三觀,也很為古人嘆息?

然而……

胡應麟可能搞錯了。

提起孔明,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或者說是唯一反應,都是諸葛亮。但是,我們都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孔明”沒有被諸葛亮在工商局註冊過,既然不是註冊商標,那麼誰都可以用,會不會是另一個孔明?

說來也巧了,就在我們這位著名的諸葛孔明的生活年代,真的還就有另外一名孔明,見諸史冊。《三國志·管寧傳》記載:

潁川胡昭,字孔明,……太祖為丞相,闢,不詣。……胡昭始避地冀州,亦辭袁紹之命,遁還鄉里。太祖為司空、丞相,頻加禮闢。昭往應命,既至,自陳一介野生,無軍國之用,歸誠求去。太祖曰:“人各有志,出處異趣,勉卒雅尚,義不相屈。”昭乃轉居陸渾山中,躬耕樂道,以經籍自娛。閭里敬而愛之。

"

曹操曾經數次請孔明出山

大家都知道,孔明是曹操的死對頭,然而據史書記載,曹操居然曾數度請孔明出山!

事情是這樣的。

據東晉名著《抱朴子·逸民篇》記載:

魏武帝刑法嚴峻,果於殺戮,乃心欲用乎孔明。孔明自陳不樂出仕,武帝謝遣之,曰:“義不使高世之士,辱於汙君之朝也。”其鞭撻九有,草創皇基,宜哉!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魏武帝(即曹操)刑法嚴厲,殺人不眨眼,而有心想任用孔明。孔明卻自己說不願意當官。於是,曹操就把他送走了,並說:“據正義,不讓超絕世俗的人,在無道昏君的朝廷上受辱。”看來,曹操揮鞭征戰九州,初創魏朝的帝王基業,這是理所當然的啊!

這麼看來,曹老闆還真有幾分包舉宇內的氣度。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明代學者胡應麟在看到這段故事以後,不禁感慨道:“稚川去魏未遙,孔明傳、注俱不載。或曰,孔明謝遣,仲達逼出,天將亡魏,即孟德亦有莫知其然而然者耶?”

稚川,就是《抱朴子》的作者葛洪,東晉人,字稚川。胡應麟的話翻譯過來,就是說:稚川生活的年代距離魏朝並不遙遠,而《抱朴子》的這段文字,在孔明的傳(即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即裴松之對《三國志》的注)裡都沒有。有人說,孔明被辭別遣散,仲達(即司馬懿)卻被逼出來做官,這是天要亡魏啊!就算是曹孟德也有不能預見的事情嗎?”

當年曹操想徵辟司馬懿出來做官,司馬懿裝病不出,結果被曹操逼著出來當官,其最終結果卻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大開殺戒,控制曹魏政權,孫子司馬炎更是篡奪了曹魏江山,建立了晉朝。

倒是孔明同志,曹操請了幾次都請不動,最後卻放走了。這一放不要緊,孔明投奔了劉備,輔佐劉備鹹魚翻身,用後半生跟曹魏死磕。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司馬懿:都是被逼的

誰說天不滅曹?這是天亡大魏啊!

不僅如此,近代學者盧弼著《三國志集解》,把這段故事和胡應麟的感慨,都記在了裴松之注諸葛亮勸孟公威不要北上仕曹的文字之下,看來是認為這段文字正好表明了諸葛亮不願出山仕曹的決心。

“孔明”不是註冊商標,那麼……

是不是很毀三觀,也很為古人嘆息?

然而……

胡應麟可能搞錯了。

提起孔明,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或者說是唯一反應,都是諸葛亮。但是,我們都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孔明”沒有被諸葛亮在工商局註冊過,既然不是註冊商標,那麼誰都可以用,會不會是另一個孔明?

說來也巧了,就在我們這位著名的諸葛孔明的生活年代,真的還就有另外一名孔明,見諸史冊。《三國志·管寧傳》記載:

潁川胡昭,字孔明,……太祖為丞相,闢,不詣。……胡昭始避地冀州,亦辭袁紹之命,遁還鄉里。太祖為司空、丞相,頻加禮闢。昭往應命,既至,自陳一介野生,無軍國之用,歸誠求去。太祖曰:“人各有志,出處異趣,勉卒雅尚,義不相屈。”昭乃轉居陸渾山中,躬耕樂道,以經籍自娛。閭里敬而愛之。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胡孔明:大家好,我叫孔明,胡孔明的孔明

而且更為巧合的是,這位胡昭胡孔明,曾經被曹操屢次徵辟,最後自己跑去跟曹操說,我不喜歡做官,然後曹操就讓他自由自在去了。這和《抱朴子》中所記載的事情如出一轍!

其實這哪裡是什麼巧合,這根本就是因為,《抱朴子》裡所記載的就是這位胡孔明,而不是我們平時所熟悉的諸葛孔明。

胡應麟說《抱朴子》的記載不見於孔明傳、注中,似乎就已經判斷錯了。因為胡昭在《三國志》中並沒有獨立立傳,而是在《管寧傳》之中,此其一;而《管寧傳》中這段關於胡昭的記載,和《抱朴子》大同小異,也不當稱為“不載”。所以,胡應麟大概就是認為,《抱朴子》中的孔明,就是諸葛孔明,這就弄錯了。當然,胡應麟原話出於何處尚未查證,因此,以上僅是根據這句話來判斷胡應麟對“孔明”身份的認識。

而盧弼也在後面《出師表》下,注引了樑章鉅話。樑章鉅說:“此節有引裴松之注曹操欲用孔明事,誤也。曹操欲用之孔明,乃潁川胡昭字孔明,見《管寧傳》,非諸葛亮也。”盧弼注引此句,當然也就糾正了胡應麟的錯誤。

不會祭東風,去比東風還要硬

那麼胡昭到底是何許人也?胡昭是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後來到陸渾山裡隱居,自耕自給。這倒是和當年隱居隆中的諸葛亮很像。雖然胡孔明不是諸葛孔明,沒有投奔劉備,但也曾與劉備集團有過那麼一點瓜葛。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軍與劉備的主力部隊在漢中鏖戰。陸渾縣長張固奉命抓壯丁,派到漢中去服役。老百姓對此大為不滿,其中一個叫孫狼的趁機發動民變,殺死了縣主簿,然後打家劫舍。陸渾縣大亂。

"

曹操曾經數次請孔明出山

大家都知道,孔明是曹操的死對頭,然而據史書記載,曹操居然曾數度請孔明出山!

事情是這樣的。

據東晉名著《抱朴子·逸民篇》記載:

魏武帝刑法嚴峻,果於殺戮,乃心欲用乎孔明。孔明自陳不樂出仕,武帝謝遣之,曰:“義不使高世之士,辱於汙君之朝也。”其鞭撻九有,草創皇基,宜哉!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魏武帝(即曹操)刑法嚴厲,殺人不眨眼,而有心想任用孔明。孔明卻自己說不願意當官。於是,曹操就把他送走了,並說:“據正義,不讓超絕世俗的人,在無道昏君的朝廷上受辱。”看來,曹操揮鞭征戰九州,初創魏朝的帝王基業,這是理所當然的啊!

這麼看來,曹老闆還真有幾分包舉宇內的氣度。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明代學者胡應麟在看到這段故事以後,不禁感慨道:“稚川去魏未遙,孔明傳、注俱不載。或曰,孔明謝遣,仲達逼出,天將亡魏,即孟德亦有莫知其然而然者耶?”

稚川,就是《抱朴子》的作者葛洪,東晉人,字稚川。胡應麟的話翻譯過來,就是說:稚川生活的年代距離魏朝並不遙遠,而《抱朴子》的這段文字,在孔明的傳(即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即裴松之對《三國志》的注)裡都沒有。有人說,孔明被辭別遣散,仲達(即司馬懿)卻被逼出來做官,這是天要亡魏啊!就算是曹孟德也有不能預見的事情嗎?”

當年曹操想徵辟司馬懿出來做官,司馬懿裝病不出,結果被曹操逼著出來當官,其最終結果卻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大開殺戒,控制曹魏政權,孫子司馬炎更是篡奪了曹魏江山,建立了晉朝。

倒是孔明同志,曹操請了幾次都請不動,最後卻放走了。這一放不要緊,孔明投奔了劉備,輔佐劉備鹹魚翻身,用後半生跟曹魏死磕。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司馬懿:都是被逼的

誰說天不滅曹?這是天亡大魏啊!

不僅如此,近代學者盧弼著《三國志集解》,把這段故事和胡應麟的感慨,都記在了裴松之注諸葛亮勸孟公威不要北上仕曹的文字之下,看來是認為這段文字正好表明了諸葛亮不願出山仕曹的決心。

“孔明”不是註冊商標,那麼……

是不是很毀三觀,也很為古人嘆息?

然而……

胡應麟可能搞錯了。

提起孔明,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或者說是唯一反應,都是諸葛亮。但是,我們都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孔明”沒有被諸葛亮在工商局註冊過,既然不是註冊商標,那麼誰都可以用,會不會是另一個孔明?

說來也巧了,就在我們這位著名的諸葛孔明的生活年代,真的還就有另外一名孔明,見諸史冊。《三國志·管寧傳》記載:

潁川胡昭,字孔明,……太祖為丞相,闢,不詣。……胡昭始避地冀州,亦辭袁紹之命,遁還鄉里。太祖為司空、丞相,頻加禮闢。昭往應命,既至,自陳一介野生,無軍國之用,歸誠求去。太祖曰:“人各有志,出處異趣,勉卒雅尚,義不相屈。”昭乃轉居陸渾山中,躬耕樂道,以經籍自娛。閭里敬而愛之。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胡孔明:大家好,我叫孔明,胡孔明的孔明

而且更為巧合的是,這位胡昭胡孔明,曾經被曹操屢次徵辟,最後自己跑去跟曹操說,我不喜歡做官,然後曹操就讓他自由自在去了。這和《抱朴子》中所記載的事情如出一轍!

其實這哪裡是什麼巧合,這根本就是因為,《抱朴子》裡所記載的就是這位胡孔明,而不是我們平時所熟悉的諸葛孔明。

胡應麟說《抱朴子》的記載不見於孔明傳、注中,似乎就已經判斷錯了。因為胡昭在《三國志》中並沒有獨立立傳,而是在《管寧傳》之中,此其一;而《管寧傳》中這段關於胡昭的記載,和《抱朴子》大同小異,也不當稱為“不載”。所以,胡應麟大概就是認為,《抱朴子》中的孔明,就是諸葛孔明,這就弄錯了。當然,胡應麟原話出於何處尚未查證,因此,以上僅是根據這句話來判斷胡應麟對“孔明”身份的認識。

而盧弼也在後面《出師表》下,注引了樑章鉅話。樑章鉅說:“此節有引裴松之注曹操欲用孔明事,誤也。曹操欲用之孔明,乃潁川胡昭字孔明,見《管寧傳》,非諸葛亮也。”盧弼注引此句,當然也就糾正了胡應麟的錯誤。

不會祭東風,去比東風還要硬

那麼胡昭到底是何許人也?胡昭是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後來到陸渾山裡隱居,自耕自給。這倒是和當年隱居隆中的諸葛亮很像。雖然胡孔明不是諸葛孔明,沒有投奔劉備,但也曾與劉備集團有過那麼一點瓜葛。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軍與劉備的主力部隊在漢中鏖戰。陸渾縣長張固奉命抓壯丁,派到漢中去服役。老百姓對此大為不滿,其中一個叫孫狼的趁機發動民變,殺死了縣主簿,然後打家劫舍。陸渾縣大亂。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做孔明做到這份兒上,會不會祭東風,已經無所謂了

張固的第一反應不是派兵鎮壓,而是帶了十幾個士兵,跑到胡昭隱居的地方一通招呼。關鍵時刻,名人效應發揮了關鍵作用,許多百姓都前來歸附,慢慢的,張固重新恢復了對陸渾縣的管理。

胡昭一個人,比軍隊還管用。

孫狼眼看要玩完,趕緊跟劉備集團在荊州的大佬關羽取得了聯繫,關二爺授予孫狼印綬,承認孫狼是自己的“別動隊”。扯著關二爺的大旗,孫狼又殺回陸渾打游擊。

《三國演義》裡,江東的孫郎曾經忌諱諸葛孔明。而歷史上,眼前這為孫狼對另一位孔明豈止是忌諱,簡直是奉若神明。

孫狼帶著一幫好漢路過陸渾以南的長樂亭時,竟然跟幾位“總瓢把子”一起主動發誓:“胡居士賢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大家說好了,誰也不去胡昭的“勢力範圍”內打草谷。

於是乎,整個陸渾縣因為有了胡昭這位活神仙,躲過了一劫。

做孔明做到這個程度,會不會祭東風,已經無所謂了吧。

孔明救了司馬懿,司馬懿要了孔明的命

諸葛孔明跟司馬懿死磕,胡孔明卻是司馬懿的恩人。

胡昭曾經講學,既然是大咖,粉絲必然少不了,難免就有些了不得的人物。青年時代的司馬懿,就是胡大咖的腦殘粉。而胡昭也很看好這位粉絲,覺得司馬懿胸有大志,日後必然有大出息。於是,倆人玩兒得非常好。

據《高士傳》記載:

初,晉宣帝為布衣時,與昭有舊。

不過,胡昭的腦殘粉中,也有一些真“腦殘”。比如有個粉絲叫周生,整天對前來登門的學子粉絲品頭論足,當然了,肯定免不了品品司馬懿的頭,論論司馬懿的足。這讓司馬懿很憤怒。

司馬懿是能忍的,隱忍不發,頂多對周生翻個白眼。然而周生是忍不了的,忍不了,就要動手了。

周生打算帶著一幫混子,中途截殺司馬懿。

不過消息很快走漏,胡昭聽說後,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好不容易堵住了周生,對周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甚至到了痛哭流涕的地步。

就像在陸渾縣一樣,胡昭再一次發揮了他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

氣勢洶洶的周生,居然被胡昭說服了。

《高士傳》是寫道:

昭聞而步陟險,止(周)生,生不肯,昭泣與結誠,生感其義,乃止。

"

曹操曾經數次請孔明出山

大家都知道,孔明是曹操的死對頭,然而據史書記載,曹操居然曾數度請孔明出山!

事情是這樣的。

據東晉名著《抱朴子·逸民篇》記載:

魏武帝刑法嚴峻,果於殺戮,乃心欲用乎孔明。孔明自陳不樂出仕,武帝謝遣之,曰:“義不使高世之士,辱於汙君之朝也。”其鞭撻九有,草創皇基,宜哉!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魏武帝(即曹操)刑法嚴厲,殺人不眨眼,而有心想任用孔明。孔明卻自己說不願意當官。於是,曹操就把他送走了,並說:“據正義,不讓超絕世俗的人,在無道昏君的朝廷上受辱。”看來,曹操揮鞭征戰九州,初創魏朝的帝王基業,這是理所當然的啊!

這麼看來,曹老闆還真有幾分包舉宇內的氣度。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明代學者胡應麟在看到這段故事以後,不禁感慨道:“稚川去魏未遙,孔明傳、注俱不載。或曰,孔明謝遣,仲達逼出,天將亡魏,即孟德亦有莫知其然而然者耶?”

稚川,就是《抱朴子》的作者葛洪,東晉人,字稚川。胡應麟的話翻譯過來,就是說:稚川生活的年代距離魏朝並不遙遠,而《抱朴子》的這段文字,在孔明的傳(即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即裴松之對《三國志》的注)裡都沒有。有人說,孔明被辭別遣散,仲達(即司馬懿)卻被逼出來做官,這是天要亡魏啊!就算是曹孟德也有不能預見的事情嗎?”

當年曹操想徵辟司馬懿出來做官,司馬懿裝病不出,結果被曹操逼著出來當官,其最終結果卻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大開殺戒,控制曹魏政權,孫子司馬炎更是篡奪了曹魏江山,建立了晉朝。

倒是孔明同志,曹操請了幾次都請不動,最後卻放走了。這一放不要緊,孔明投奔了劉備,輔佐劉備鹹魚翻身,用後半生跟曹魏死磕。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司馬懿:都是被逼的

誰說天不滅曹?這是天亡大魏啊!

不僅如此,近代學者盧弼著《三國志集解》,把這段故事和胡應麟的感慨,都記在了裴松之注諸葛亮勸孟公威不要北上仕曹的文字之下,看來是認為這段文字正好表明了諸葛亮不願出山仕曹的決心。

“孔明”不是註冊商標,那麼……

是不是很毀三觀,也很為古人嘆息?

然而……

胡應麟可能搞錯了。

提起孔明,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或者說是唯一反應,都是諸葛亮。但是,我們都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孔明”沒有被諸葛亮在工商局註冊過,既然不是註冊商標,那麼誰都可以用,會不會是另一個孔明?

說來也巧了,就在我們這位著名的諸葛孔明的生活年代,真的還就有另外一名孔明,見諸史冊。《三國志·管寧傳》記載:

潁川胡昭,字孔明,……太祖為丞相,闢,不詣。……胡昭始避地冀州,亦辭袁紹之命,遁還鄉里。太祖為司空、丞相,頻加禮闢。昭往應命,既至,自陳一介野生,無軍國之用,歸誠求去。太祖曰:“人各有志,出處異趣,勉卒雅尚,義不相屈。”昭乃轉居陸渾山中,躬耕樂道,以經籍自娛。閭里敬而愛之。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胡孔明:大家好,我叫孔明,胡孔明的孔明

而且更為巧合的是,這位胡昭胡孔明,曾經被曹操屢次徵辟,最後自己跑去跟曹操說,我不喜歡做官,然後曹操就讓他自由自在去了。這和《抱朴子》中所記載的事情如出一轍!

其實這哪裡是什麼巧合,這根本就是因為,《抱朴子》裡所記載的就是這位胡孔明,而不是我們平時所熟悉的諸葛孔明。

胡應麟說《抱朴子》的記載不見於孔明傳、注中,似乎就已經判斷錯了。因為胡昭在《三國志》中並沒有獨立立傳,而是在《管寧傳》之中,此其一;而《管寧傳》中這段關於胡昭的記載,和《抱朴子》大同小異,也不當稱為“不載”。所以,胡應麟大概就是認為,《抱朴子》中的孔明,就是諸葛孔明,這就弄錯了。當然,胡應麟原話出於何處尚未查證,因此,以上僅是根據這句話來判斷胡應麟對“孔明”身份的認識。

而盧弼也在後面《出師表》下,注引了樑章鉅話。樑章鉅說:“此節有引裴松之注曹操欲用孔明事,誤也。曹操欲用之孔明,乃潁川胡昭字孔明,見《管寧傳》,非諸葛亮也。”盧弼注引此句,當然也就糾正了胡應麟的錯誤。

不會祭東風,去比東風還要硬

那麼胡昭到底是何許人也?胡昭是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後來到陸渾山裡隱居,自耕自給。這倒是和當年隱居隆中的諸葛亮很像。雖然胡孔明不是諸葛孔明,沒有投奔劉備,但也曾與劉備集團有過那麼一點瓜葛。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軍與劉備的主力部隊在漢中鏖戰。陸渾縣長張固奉命抓壯丁,派到漢中去服役。老百姓對此大為不滿,其中一個叫孫狼的趁機發動民變,殺死了縣主簿,然後打家劫舍。陸渾縣大亂。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做孔明做到這份兒上,會不會祭東風,已經無所謂了

張固的第一反應不是派兵鎮壓,而是帶了十幾個士兵,跑到胡昭隱居的地方一通招呼。關鍵時刻,名人效應發揮了關鍵作用,許多百姓都前來歸附,慢慢的,張固重新恢復了對陸渾縣的管理。

胡昭一個人,比軍隊還管用。

孫狼眼看要玩完,趕緊跟劉備集團在荊州的大佬關羽取得了聯繫,關二爺授予孫狼印綬,承認孫狼是自己的“別動隊”。扯著關二爺的大旗,孫狼又殺回陸渾打游擊。

《三國演義》裡,江東的孫郎曾經忌諱諸葛孔明。而歷史上,眼前這為孫狼對另一位孔明豈止是忌諱,簡直是奉若神明。

孫狼帶著一幫好漢路過陸渾以南的長樂亭時,竟然跟幾位“總瓢把子”一起主動發誓:“胡居士賢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大家說好了,誰也不去胡昭的“勢力範圍”內打草谷。

於是乎,整個陸渾縣因為有了胡昭這位活神仙,躲過了一劫。

做孔明做到這個程度,會不會祭東風,已經無所謂了吧。

孔明救了司馬懿,司馬懿要了孔明的命

諸葛孔明跟司馬懿死磕,胡孔明卻是司馬懿的恩人。

胡昭曾經講學,既然是大咖,粉絲必然少不了,難免就有些了不得的人物。青年時代的司馬懿,就是胡大咖的腦殘粉。而胡昭也很看好這位粉絲,覺得司馬懿胸有大志,日後必然有大出息。於是,倆人玩兒得非常好。

據《高士傳》記載:

初,晉宣帝為布衣時,與昭有舊。

不過,胡昭的腦殘粉中,也有一些真“腦殘”。比如有個粉絲叫周生,整天對前來登門的學子粉絲品頭論足,當然了,肯定免不了品品司馬懿的頭,論論司馬懿的足。這讓司馬懿很憤怒。

司馬懿是能忍的,隱忍不發,頂多對周生翻個白眼。然而周生是忍不了的,忍不了,就要動手了。

周生打算帶著一幫混子,中途截殺司馬懿。

不過消息很快走漏,胡昭聽說後,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好不容易堵住了周生,對周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甚至到了痛哭流涕的地步。

就像在陸渾縣一樣,胡昭再一次發揮了他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

氣勢洶洶的周生,居然被胡昭說服了。

《高士傳》是寫道:

昭聞而步陟險,止(周)生,生不肯,昭泣與結誠,生感其義,乃止。

教科書裡不講的歷史:曹操數度請孔明出山!孔明救了司馬懿的命

這就是命!

胡昭當然不會想到,自己這位孔明,阻止了周生的刺殺,救了司馬懿一條命。

而這位司馬懿,日後將在秦嶺之北,憑藉龜縮戰術,要了另一位孔明的命。

這就是命!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也就是司馬懿掌控曹魏政權的第二年,司馬懿就以曹魏的名義,公車特別徵召胡昭。想來,一是想用胡昭的聲望,提高自己的威望;二是多少要報答一下當年的知遇與救命之恩。

而胡昭卻在這一年壽終正寢,享年89歲。壽命不僅超過了54歲的諸葛孔明,也超過了下一年便去世、73歲的司馬仲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