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原來竟是一個挑食的“吃貨”?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原來竟是一個挑食的“吃貨”?

引言

你對孔子的印象是什麼呢?

一個裹著藍色頭巾,鬍子長長的老頭?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還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經典句子呢?

不論你對孔子是什麼印象,今天就想帶大家見見不一樣的孔子:

一個“吃貨”孔子。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原來竟是一個挑食的“吃貨”?

O網友Daisy魯設計的海報

“食”字在《論語》中共出現四十一次,佔據很大一部分,可見孔子本人對吃十分講究,從調味品、火候、形狀、衛生到怎麼吃、在哪裡吃等等都有很詳細的要求,形成了一套關於飲食的禮儀體系。

那麼,孔子對於飲食有哪些具體的要求呢?我們先來看看《論語》中的記載: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論語·鄉黨》

看完這段話,能留下印象的估計就是“不食”二字了,這個“不食”,那個又“不食”,很直觀地看出孔子真的是很挑食了。

具體又是哪幾個“不食”呢?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原來竟是一個挑食的“吃貨”?

飲食之道

孔子注重飲食衛生。飯食因溼傷變味、魚爛了、肉腐了,都不吃。只做得一夜的酒,外面街市上賣的肉脯,也不吃,這是因為孔子覺得外面的街邊小販不衛生啊。

假如有一天恰巧赴公家助祭,分得了祭肉,就算吃不完也不能放過夜,應該分給旁人。如果是自己家裡的祭肉,不出三天也必須吃完或者分完,過了三天就不再吃了。

除了不衛生的食物不吃之外,對食物本身的味道也要有所要求。顏色變了,不吃。味道變了,也不吃。煮的生熟失度,也不吃。調味之品不合適的不吃。

今天,我們可以用“色香味俱全”來概括孔子的這一要求,合適的火候加上合適的調料才不會破壞食材應有的味道,如果味道不合適,孔子也是不會吃的。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原來竟是一個挑食的“吃貨”?

O插畫師倪傳婧(VictoNgai)筆下的孔子

此外,孔子還提出了飲食均衡的問題。他認為吃飯不能因為米飯精細就多吃,也不因為肉烹製得細軟便多吃,吃飯如果吃的太飽就不利於自身健康了。且孔子還注意到肉和五穀應該按照一定的比例攝入,肉吃太多了,便太肥膩,所以案上的肉品雖多,但是不能使吃肉的分量超過了五穀。

按照現代生物常識來看,吃飯過飽會給胃造成很大的負擔,而吃肉會使人體內的飽和脂肪增多,過量攝入則會引起心血管疾病等多種病狀,但春秋時期的人們並不懂得這些知識,而孔子卻很前衛地具有這種意識,是十分可貴的。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原來竟是一個挑食的“吃貨”?

O影視作品中的孔子形象

最令人驚愕的一點是,孔子還有一定的審美要求。他連不按照正規形狀來切割的肉也不吃。變質的食物不吃這個可以理解,可是切得不夠方正的食物也不吃嗎?或許我們今天難以認同這一點,但實際上,飲食對於孔子來說,可不僅僅在於填飽肚子,飲食最重要的內涵在於“禮”。

正是飲食被附加了“禮”的含義,才會產生這些一條條的“不食”。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原來竟是一個挑食的“吃貨”?

飲食禮儀

餐桌上了禮儀我們都很熟悉了,而哪一些是由孔子提出來的呢?

第一個是祭祀。

古人對自然和鬼神具有原始的崇拜,因此會通過祭祀表達自己對神明的崇敬,並祈求得到神明的保佑。《論語·泰伯篇》:“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一切以祭祀為先,寧可減少自己的飲食,也要保證祭品的豐盛,這才是正確的。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論語·鄉黨》

祭祀是春秋時期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飲食也不能脫離祭祀。孔子認為,即使是粗飯,菜湯,瓜類,臨食前也必祭,而且畢其貌肅恭,有敬意。而侍奉君主時要遵循的飲食禮節又和尋常不同。

“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伺食於君,君祭,先飯。”——《論語·鄉黨》

由此觀之,與飲食相關的禮節還是較為繁複的。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原來竟是一個挑食的“吃貨”?

O祭祀文化由來已久,清明是中國人重要節日之一

第二個是食不語,寢不言。

我們都知道“食不語,寢不言”,而這個觀念最早正是由孔子提出來的,即吃飯睡覺時都不能言語,這才符合禮。

第三是關於酒。

但是在那麼多的食物中,只有一樣孔子沒有對其加以限制——酒。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詩和酒是中國文人兩大心頭好,同樣的,飲酒在春秋時期並不被視為敗德醜行,而往往被視為瀟灑風流的象徵。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原來竟是一個挑食的“吃貨”?

O曲水流觴。古人喝酒極為講究,講究酒德和酒禮

“唯酒無量,不及亂。”——《論語·鄉黨》

喝酒沒有限制,只要不喝醉鬧事就可以了。

第四個是飲食場所。孔子對應該在什麼地方吃飯也做出了規定。《論語·述而篇》:“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最好不要再有喪者隔壁吃飯,即便是吃,也不可以吃飽。

看到這裡,你明白孔子是怎麼挑食的了嗎?他對飲食的規定不可謂不詳細了,幾乎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且這些規定十分詳盡。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原來竟是一個挑食的“吃貨”?

衣食簡樸

或許會有不少人產生疑惑,孔子對食物的要求這樣高,又是品質又是味道,這難道不是奢侈浪費嗎?

但是孔子曾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可見他並不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之人,相反,他更追求純樸簡單的生活。所謂“飯蔬食,飲水,其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讀書人以追求道作為自己的志向,但如果他以惡衣惡食為恥,那麼也就不值得與這個人交談了。真正為了“道”矢志不渝的人,是不會過於看重物質享受的。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原來竟是一個挑食的“吃貨”?

O孔子在杏壇講學

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家境貧寒,經常吃不飽穿不暖,居住在陋室,非常人所能忍受,但顏回卻依舊快樂,因為顏回之樂在於學,不在飽食。孔子發自內心地稱讚道:“賢哉!”從這裡也能看出孔子提倡飲食簡樸的觀念。

比起食物,其實孔子所執著的是食物所反映出來的“禮”。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和“禮”是密切關聯的,仁是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而如何能表達“仁”呢?於是就有了禮樂。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原來竟是一個挑食的“吃貨”?

O顏回在電影《孔子》中的形象

後記

禮的本質在於人心之仁,違背禮的事情正是出於人心之不仁,孔子維護禮,本質上是出於對道德的維護,而不是簡單地歸納為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古人希望通過禮去維護社會秩序,人的心中有道德,便知恥,也就知道什麼事情不應該做,社會可以無君,但是不可以失德。

從今天看來,孔子對於飲食的禮儀要求,有很多我們一直沿用至今,這些規範對今天還具有指導意義。但是有些禮儀在很多人看來未免過於繁瑣、不合理,例如不吃切得不規則的肉等等,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地看待這些傳統禮儀文化。

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餐桌上的禮儀能夠反映出孔子本人的思想,飲食之道也是孔子思想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是春秋時期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寫。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原來竟是一個挑食的“吃貨”?

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原來竟是一個挑食的“吃貨”?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