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旗下媒體:“穩”是中國強監管去槓桿主基調 勿以市場小幅波動危言聳聽

金融 中國人民銀行 經濟 投資 華爾街見聞 2017-05-10

以下為全文:

近期,股市、債市的短期波動,進一步引起市場人士對於當前金融監管政策的探討。

在這些探討中,不乏一些建言甚至擔憂的聲音。比如有券商資管研究者認為,當前金融市場波動有加大傾向,相關預期也有浮動的徵兆。對此,監管者需要從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出發,遵循穩中求進總基調,防範極端情況出現,尤其要嚴防“錢荒”等極端事件的重演。另有投行觀點表示,控制槓桿率無疑有利於金融體系的長期健康,但短期而言,特別是如果各監管部門協調不暢,緊縮性的政策很可能引發更多信用事件,導致流動性驟然緊張且市場波動性加劇。

毫無疑問,對於市場從業者的研究提醒,相信有關方面不會置若罔聞,而是會兼聽則明。但與此同時,我們認為,市場對於當前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無需過度憂慮,需要穩定預期。也就是說,各方既要充分認識有關方面進一步加強監管、溫和去槓桿、防控金融風險的決心,也要看到,“穩”是金融強監管去槓桿的主基調,“穩”是做好金融工作、維護金融安全的大前提。

一方面,加強金融監管,推動溫和去槓桿,是防控風險隱患,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的必要舉措。最近幾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及結構轉型調整,此前被高速增長所掩蓋的風險隱患逐漸暴露,部分資金“脫實向虛”現象有所加重,金融領域也再次出現資金空轉、“以錢炒錢”等苗頭。不管是“脫實向虛”,還是“以錢炒錢”,或者是金融機構不合理的加槓桿行為,都會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滋生金融風險,產生擾亂市場秩序的金融亂象,長此以往則會動搖實體經濟根基,不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健康發展。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強化金融監管,正是防風險、抑泡沫的需要。

也正因此,近期從貨幣政策到監管政策,打出一系列“組合拳”,旨在溫和去槓桿,彌補監管短板,切實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比如央行探索建立“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政策框架,貨幣政策更加強調穩健中性,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適中水平,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趨嚴,考核加碼。銀監會密集下發多個監管文件,針對“三套利”、“四不當”以及金融亂象等進行專項治理,推動銀行業風險防範與槓桿控制。證監會、保監會同樣出臺具體措施,著力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治理金融市場亂象。

另一方面,市場各方也無需過慮,在金融強監管去槓桿的過程中,“穩”依然是主基調,是大局所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這就是說,在經濟金融領域要有所進取,有所作為,前提是穩,是度的把握。人民銀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年初撰文闡述貨幣政策思路時表示,“穩”主要體現在貨幣信貸總量要穩,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金融體系要穩,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證監會年初召開的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更是將“穩”總結為六個方面,其中一條就是“資本市場運行要穩,這是改革發展措施的基礎”。在“穩”的基礎和前提下有所“進”,這無疑就決定了在堅定決心強化監管去槓桿的同時,節奏與力度的把握,當是有關方面考慮之中的因素。

當然,市場各方要充分把握好短期陣痛與長期健康發展的關係,勿以眼前的市場小幅波動而危言聳聽,擾動有關方面加強監管、溫和去槓桿的決心。對此,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陸磊此前表示,有效防控風險需要排除市場略有波動就是系統性風險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思維。陸磊表示,金融市場牽涉多方利益,博弈結構複雜。股市、樓市、匯市、債市稍有波動,就有一些人跳出來,誇大渲染金融風險和社會穩定問題,誤導網絡輿論,或者給央行戴高帽,或者以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迫使監管層妥協。既要看到金融風險的危害性,也要有底氣、有決心,要防範誇大渲染金融風險和社會穩定問題,防範道德風險。

從這個角度看,保持戰略定力,拿捏好調控與監管力度,之於宏觀調控與金融監管部門,至關重要。近日,在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時,人民銀行黨委表示,“保持戰略定力,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這意味著,在當前宏觀背景下,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中性,更加審慎,以更好地平衡穩增長、調結構、抑泡沫和防風險之間的關係。

與此同時,在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過程中,進一步加強監管協調、統籌推進,成為各方共識。在前述會議上,人民銀行再次強調了“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而在同樣的傳達學習會議上,銀監會黨委指出,“從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積極主動地參與監管協調”;證監會黨委表示,“自覺維護和依靠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可以預期,隨著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完善,金融發展和監管將形成強大合力,宏觀調控與監管政策的效果將逐漸顯現,金融風險將得到有效控制。對此,市場各方當有明確預期,摒棄不必要的擔憂情緒和非理性行為。

此外金融時報還發表了一篇題為《維護金融安全從源頭遏制金融風險》的文章,文章提到業內專家認為,2017年,“強監管”的基調還將延續,不斷強化金融業的安全能力建設,提高金融業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是監管著力的主要方向。“各類跨市場業務、交叉型金融業務將是下一步需要重點規範的監管對象。”

以下是全文:

維護金融安全,是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深刻闡明金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形勢下維護金融安全的六項重點任務,為做好金融工作、維護金融安全提供了行動指南。

六項重點任務之一提到,要採取措施處置風險點,著力控制增量,積極處置存量,打擊逃廢債行為,控制好槓桿率,加大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打擊力度,重點針對金融市場和互聯網金融開展全面摸排和查處。

事實上,伴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展開,金融行業降槓桿與化風險的腳步就不曾停下。業內專家表示,為更好落實中央精神,下一步,債轉股、地方債置換、不良ABS、地方AMC擴容等化解存量債務風險的舉措還將不斷推進,同時,也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穩妥解決體制、機制和規制性問題,從根本上破除風險滋生和積聚的根源。

“強監管”嚴防“脫實向虛”

當前,我國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重要階段。在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多年來積累的經濟金融風險和矛盾逐漸暴露出來並有所積聚。業內專家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中的許多問題和矛盾轉移到金融領域,金融機構出現了自娛自樂、“脫實向虛”的勢頭,金融風險呈集聚態勢。

“出現了槓桿率高企反映經濟金融總體風險加大,信用風險積聚考驗金融體系風險防控能力,風險跨界傳染加劇表明金融風險系統性水平提高,‘金融三亂’和非法集資捲土重來擾亂金融秩序的跡象。”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認為。

業內專家認為,從公共部門、金融部門、企業部門和家戶部門四個維度,可以解讀出當前宏觀經濟中蘊藏的存量風險。

《2016中國與全球金融風險發展報告》指出,公共部門方面,政府債務存量規模大,地方政府債務層次結構不合理,縣、市兩級政府負債總量遠高於省、鄉兩級政府;金融部門方面,銀行業金融機構總體資產負債率下降,但部分地區金融風險突出,經營環境更為複雜,而非銀行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增加,潛在風險上升;企業部門方面,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較大背景下,經營效率逐漸下降,企業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降低,企業部門違約風險開始暴露;家戶部門方面,貸款增長率持續增加,存款增長率緩慢下降,抗風險能力下降。

只有對存在的金融風險點胸中有數,方能採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置,防患於未然。

去年以來,“一行三會”從控規模、堵通道、控風險的角度出發,對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等子行業在內的傳統金融領域和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領域所蘊藏的風險重拳出擊,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加大打擊力度,嚴防資金“脫實向虛”。

業內專家認為,2017年,“強監管”的基調還將延續,不斷強化金融業的安全能力建設,提高金融業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是監管著力的主要方向。

重點關注交叉業務

郵政儲蓄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黨均章認為,槓桿水平與槓桿結構是當前各類金融風險問題的核心。

“槓桿在金融上是指以較小的自有資金通過負債控制較大的資產規模,槓桿的本質就是債務。高槓杆是金融高風險的源頭。”黨均章表示。

我國槓桿率主要集中在非金融企業部門。尤其是2008年以來,隨著信貸規模的擴張,非金融部門槓桿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提升,由2008年的98.6%迅速上升至2015年的170.8%。而金融異化又使得槓桿在空間上延伸與拓展,使在正規金融業務受限的融資需求得以轉移和釋放,從而可能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如資產管理行業,由於部分資管機構採取激進的發展策略,加槓桿成為迅速做大規模、博取高收益的主要手段,各類型產品間相互嵌套、層層加槓桿、逐級收取費用,導致大資管行業總體槓桿水平過高。

“資產管理行業和理財產品橫跨銀行、證券、信託、債券等多個領域,而同業業務串聯起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目前,在這些領域裡還存在底數不清、風險不明的情況,需要重點排查,儘快實現穿透式監管。”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

業內專家認為,金融降槓桿,下一步要重點加大對同業、投資、理財等業務的監管力度,敦促有關機構提高風險信息披露標準和金融產品信息披露水平,切實防止監管套利。

隨著銀行與證券、保險、基金等機構合作的深化,跨行業、跨市場、跨機構的資金流動成為常態,資金流向更為隱蔽,風險傳染性更大。業內專家表示,金融創新產生大量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產品,極易滋生新的風險。

交叉業務所產生的風險點,已經進入監管視野。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日前表示,要把防範跨行業、跨市場的交叉性金融風險作為維護金融穩定的重點領域,著力豐富和完善維護金融穩定的工具箱。

可以預見,各類跨市場業務、交叉型金融業務將是下一步需要重點規範的監管對象。

監管合力控風險

“鑑於當前我國金融風險高壓高發、金融風險演化為系統性風險可能性加大的嚴峻形勢,當前金融改革應以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為重心。”徐忠表示。

“2015年以來,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P2P等問題頻發,集中暴露了金融監管的滯後。在混業經營格局基本形成的今天,金融分業監管帶來的監管重疊、監管掣肘、監管真空、監管失靈等問題越來越多。”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

“應適應金融混業經營的大趨勢,綜合考慮多方面的現實需求,建立綜合性金融監管體制框架,實現由分業監管向混業監管的轉型。”遲福林建議。

業內專家表示,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統籌協調,新一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正在路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