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旗下媒體:“穩”是中國強監管去槓桿主基調

銀行 經濟 中國人民銀行 金融 金融界 2017-05-09

近期,股市、債市的短期波動,進一步引起市場人士對於當前金融監管政策的探討。

在這些探討中,不乏一些建言甚至擔憂的聲音。比如有券商資管研究者認為,當前金融市場波動有加大傾向,相關預期也有浮動的徵兆。對此,監管者需要從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出發,遵循穩中求進總基調,防範極端情況出現,尤其要嚴防“錢荒”等極端事件的重演。另有投行觀點表示,控制槓桿率無疑有利於金融體系的長期健康,但短期而言,特別是如果各監管部門協調不暢,緊縮性的政策很可能引發更多信用事件,導致流動性驟然緊張且市場波動性加劇。

毫無疑問,對於市場從業者的研究提醒,相信有關方面不會置若罔聞,而是會兼聽則明。但與此同時,我們認為,市場對於當前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無需過度憂慮,需要穩定預期。也就是說,各方既要充分認識有關方面進一步加強監管、溫和去槓桿、防控金融風險的決心,也要看到,“穩”是金融強監管去槓桿的主基調,“穩”是做好金融工作、維護金融安全的大前提。

一方面,加強金融監管,推動溫和去槓桿,是防控風險隱患,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的必要舉措。最近幾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及結構轉型調整,此前被高速增長所掩蓋的風險隱患逐漸暴露,部分資金“脫實向虛”現象有所加重,金融領域也再次出現資金空轉、“以錢炒錢”等苗頭。不管是“脫實向虛”,還是“以錢炒錢”,或者是金融機構不合理的加槓桿行為,都會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滋生金融風險,產生擾亂市場秩序的金融亂象,長此以往則會動搖實體經濟根基,不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健康發展。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強化金融監管,正是防風險、抑泡沫的需要。

也正因此,近期從貨幣政策到監管政策,打出一系列“組合拳”,旨在溫和去槓桿,彌補監管短板,切實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比如央行探索建立“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政策框架,貨幣政策更加強調穩健中性,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適中水平,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趨嚴,考核加碼。銀監會密集下發多個監管文件,針對“三套利”、“四不當”以及金融亂象等進行專項治理,推動銀行業風險防範與槓桿控制。證監會、保監會同樣出臺具體措施,著力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治理金融市場亂象。

另一方面,市場各方也無需過慮,在金融強監管去槓桿的過程中,“穩”依然是主基調,是大局所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這就是說,在經濟金融領域要有所進取,有所作為,前提是穩,是度的把握。人民銀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年初撰文闡述貨幣政策思路時表示,“穩”主要體現在貨幣信貸總量要穩,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金融體系要穩,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證監會年初召開的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更是將“穩”總結為六個方面,其中一條就是“資本市場運行要穩,這是改革發展措施的基礎”。在“穩”的基礎和前提下有所“進”,這無疑就決定了在堅定決心強化監管去槓桿的同時,節奏與力度的把握,當是有關方面考慮之中的因素。

當然,市場各方要充分把握好短期陣痛與長期健康發展的關係,勿以眼前的市場小幅波動而危言聳聽,擾動有關方面加強監管、溫和去槓桿的決心。對此,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陸磊此前表示,有效防控風險需要排除市場略有波動就是系統性風險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思維。陸磊表示,金融市場牽涉多方利益,博弈結構複雜。股市、樓市、匯市、債市稍有波動,就有一些人跳出來,誇大渲染金融風險和社會穩定問題,誤導網絡輿論,或者給央行戴高帽,或者以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迫使監管層妥協。既要看到金融風險的危害性,也要有底氣、有決心,要防範誇大渲染金融風險和社會穩定問題,防範道德風險。

從這個角度看,保持戰略定力,拿捏好調控與監管力度,之於宏觀調控與金融監管部門,至關重要。近日,在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時,人民銀行黨委表示,“保持戰略定力,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這意味著,在當前宏觀背景下,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中性,更加審慎,以更好地平衡穩增長、調結構、抑泡沫和防風險之間的關係。

與此同時,在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過程中,進一步加強監管協調、統籌推進,成為各方共識。在前述會議上,人民銀行再次強調了“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而在同樣的傳達學習會議上,銀監會黨委指出,“從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積極主動地參與監管協調”;證監會黨委表示,“自覺維護和依靠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可以預期,隨著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完善,金融發展和監管將形成強大合力,宏觀調控與監管政策的效果將逐漸顯現,金融風險將得到有效控制。對此,市場各方當有明確預期,摒棄不必要的擔憂情緒和非理性行為。

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