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30歲的中國導演畢贛在他年輕而傳奇的職業生涯中完成的兩部讓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影片。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路邊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據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命名的,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與以現實主義為主的電影節場景中的UFO類似,他的電影在中國獨立電影的社會現實背景下顯得更加不協調。這並不是說畢的電影脫離了現實,恰恰相反,它們植根於特定的地點和文化,而且,我認為,還有一代人的情感。讓他與眾不同的是,他異常大膽和廣闊的追求,以精煉電影的夢想和記憶。

在這兩部電影中,畢以他的家鄉貴州凱里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完全屬於他自己的世界。乍一看,他的敘述似乎過於充實和複雜,儘管它們的基本動作很簡單,通常涉及迴歸、旅行和追尋。但他的作品是關於“缺失”的,在這部電影中,故事由消失的人和失去的時間展開。穿越時空是畢電影的核心,它依靠蒙太奇以及連續運動的技藝,暗示著物理空間的崩潰和超越,以及多重時空的神祕交織。

"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30歲的中國導演畢贛在他年輕而傳奇的職業生涯中完成的兩部讓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影片。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路邊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據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命名的,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與以現實主義為主的電影節場景中的UFO類似,他的電影在中國獨立電影的社會現實背景下顯得更加不協調。這並不是說畢的電影脫離了現實,恰恰相反,它們植根於特定的地點和文化,而且,我認為,還有一代人的情感。讓他與眾不同的是,他異常大膽和廣闊的追求,以精煉電影的夢想和記憶。

在這兩部電影中,畢以他的家鄉貴州凱里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完全屬於他自己的世界。乍一看,他的敘述似乎過於充實和複雜,儘管它們的基本動作很簡單,通常涉及迴歸、旅行和追尋。但他的作品是關於“缺失”的,在這部電影中,故事由消失的人和失去的時間展開。穿越時空是畢電影的核心,它依靠蒙太奇以及連續運動的技藝,暗示著物理空間的崩潰和超越,以及多重時空的神祕交織。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路邊野餐》以41分鐘的追蹤長鏡頭為特色,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下,沿著山路和窄巷,坐船橫渡一條河,在河邊村莊的附近,追蹤目標人物。《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後半段包括長達一個小時的、挑戰地心引力的鏡頭組合,通過拉索和無人機,將主角從一座山頂上拋向由半廢棄建築組成的迷宮般的建築群。

《路邊野餐》的男主角陳昇是一位中年詩人,曾是一名罪犯,在凱里的一家破舊診所工作。(演員陳永忠是畢的姑父,曾短片《金剛經》中出演了詩人兼歌手。)陳也是侄子衛衛的看護人,衛衛是陳“混吃等死”的弟弟“老歪”的兒子。畢在片頭30分鐘生動、零碎地介紹了他筆下的人物和他們周圍髒兮兮、堆滿垃圾的環境。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來回踢著球,一雙藍色繡花拖鞋漂浮在河床上,這些神祕的插入物具有追溯意義。接著通過一把蠟染印花雨傘,無處不在的鏡像,喚起一則又一則神祕的詩歌旁白。

"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30歲的中國導演畢贛在他年輕而傳奇的職業生涯中完成的兩部讓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影片。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路邊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據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命名的,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與以現實主義為主的電影節場景中的UFO類似,他的電影在中國獨立電影的社會現實背景下顯得更加不協調。這並不是說畢的電影脫離了現實,恰恰相反,它們植根於特定的地點和文化,而且,我認為,還有一代人的情感。讓他與眾不同的是,他異常大膽和廣闊的追求,以精煉電影的夢想和記憶。

在這兩部電影中,畢以他的家鄉貴州凱里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完全屬於他自己的世界。乍一看,他的敘述似乎過於充實和複雜,儘管它們的基本動作很簡單,通常涉及迴歸、旅行和追尋。但他的作品是關於“缺失”的,在這部電影中,故事由消失的人和失去的時間展開。穿越時空是畢電影的核心,它依靠蒙太奇以及連續運動的技藝,暗示著物理空間的崩潰和超越,以及多重時空的神祕交織。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路邊野餐》以41分鐘的追蹤長鏡頭為特色,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下,沿著山路和窄巷,坐船橫渡一條河,在河邊村莊的附近,追蹤目標人物。《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後半段包括長達一個小時的、挑戰地心引力的鏡頭組合,通過拉索和無人機,將主角從一座山頂上拋向由半廢棄建築組成的迷宮般的建築群。

《路邊野餐》的男主角陳昇是一位中年詩人,曾是一名罪犯,在凱里的一家破舊診所工作。(演員陳永忠是畢的姑父,曾短片《金剛經》中出演了詩人兼歌手。)陳也是侄子衛衛的看護人,衛衛是陳“混吃等死”的弟弟“老歪”的兒子。畢在片頭30分鐘生動、零碎地介紹了他筆下的人物和他們周圍髒兮兮、堆滿垃圾的環境。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來回踢著球,一雙藍色繡花拖鞋漂浮在河床上,這些神祕的插入物具有追溯意義。接著通過一把蠟染印花雨傘,無處不在的鏡像,喚起一則又一則神祕的詩歌旁白。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當陳在地下隧道里尋找香蕉,或者當新聞報道著一個神出鬼沒的“野人”的消息時,電影往往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空間是有限和不穩定的:搖搖欲墜的遊樂園是穿過一片茂密的植物;陳的房子就坐落在瀑布的正下方;在沒有任何警告或解釋的情況下,一輛正在行駛的火車的圖像出現在牆上。

《路邊野餐》讓我們得以一窺銀幕上很少出現的貴州的亞熱帶地區,那裡綠樹成蔭,氣候溼潤,有許多河流、洞穴和陡峭的石灰岩。貴州也是幾個少數民族的故鄉,這些少數民族佔貴州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畢本人來自苗族,傳統的苗族文化以蘆笙、竹製管樂器而聞名。

畢的專業是文學,他把自己的一些詩歌改編進電影。它們的作用就像電影中的許多其他東西一樣,不斷地誘導人進入恍惚狀態,甚至關鍵情節點,包括陳的基本背景信息,都嵌入在夢幻的段落,包括他死去的妻子。

"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30歲的中國導演畢贛在他年輕而傳奇的職業生涯中完成的兩部讓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影片。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路邊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據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命名的,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與以現實主義為主的電影節場景中的UFO類似,他的電影在中國獨立電影的社會現實背景下顯得更加不協調。這並不是說畢的電影脫離了現實,恰恰相反,它們植根於特定的地點和文化,而且,我認為,還有一代人的情感。讓他與眾不同的是,他異常大膽和廣闊的追求,以精煉電影的夢想和記憶。

在這兩部電影中,畢以他的家鄉貴州凱里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完全屬於他自己的世界。乍一看,他的敘述似乎過於充實和複雜,儘管它們的基本動作很簡單,通常涉及迴歸、旅行和追尋。但他的作品是關於“缺失”的,在這部電影中,故事由消失的人和失去的時間展開。穿越時空是畢電影的核心,它依靠蒙太奇以及連續運動的技藝,暗示著物理空間的崩潰和超越,以及多重時空的神祕交織。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路邊野餐》以41分鐘的追蹤長鏡頭為特色,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下,沿著山路和窄巷,坐船橫渡一條河,在河邊村莊的附近,追蹤目標人物。《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後半段包括長達一個小時的、挑戰地心引力的鏡頭組合,通過拉索和無人機,將主角從一座山頂上拋向由半廢棄建築組成的迷宮般的建築群。

《路邊野餐》的男主角陳昇是一位中年詩人,曾是一名罪犯,在凱里的一家破舊診所工作。(演員陳永忠是畢的姑父,曾短片《金剛經》中出演了詩人兼歌手。)陳也是侄子衛衛的看護人,衛衛是陳“混吃等死”的弟弟“老歪”的兒子。畢在片頭30分鐘生動、零碎地介紹了他筆下的人物和他們周圍髒兮兮、堆滿垃圾的環境。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來回踢著球,一雙藍色繡花拖鞋漂浮在河床上,這些神祕的插入物具有追溯意義。接著通過一把蠟染印花雨傘,無處不在的鏡像,喚起一則又一則神祕的詩歌旁白。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當陳在地下隧道里尋找香蕉,或者當新聞報道著一個神出鬼沒的“野人”的消息時,電影往往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空間是有限和不穩定的:搖搖欲墜的遊樂園是穿過一片茂密的植物;陳的房子就坐落在瀑布的正下方;在沒有任何警告或解釋的情況下,一輛正在行駛的火車的圖像出現在牆上。

《路邊野餐》讓我們得以一窺銀幕上很少出現的貴州的亞熱帶地區,那裡綠樹成蔭,氣候溼潤,有許多河流、洞穴和陡峭的石灰岩。貴州也是幾個少數民族的故鄉,這些少數民族佔貴州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畢本人來自苗族,傳統的苗族文化以蘆笙、竹製管樂器而聞名。

畢的專業是文學,他把自己的一些詩歌改編進電影。它們的作用就像電影中的許多其他東西一樣,不斷地誘導人進入恍惚狀態,甚至關鍵情節點,包括陳的基本背景信息,都嵌入在夢幻的段落,包括他死去的妻子。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30歲的中國導演畢贛在他年輕而傳奇的職業生涯中完成的兩部讓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影片。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路邊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據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命名的,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與以現實主義為主的電影節場景中的UFO類似,他的電影在中國獨立電影的社會現實背景下顯得更加不協調。這並不是說畢的電影脫離了現實,恰恰相反,它們植根於特定的地點和文化,而且,我認為,還有一代人的情感。讓他與眾不同的是,他異常大膽和廣闊的追求,以精煉電影的夢想和記憶。

在這兩部電影中,畢以他的家鄉貴州凱里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完全屬於他自己的世界。乍一看,他的敘述似乎過於充實和複雜,儘管它們的基本動作很簡單,通常涉及迴歸、旅行和追尋。但他的作品是關於“缺失”的,在這部電影中,故事由消失的人和失去的時間展開。穿越時空是畢電影的核心,它依靠蒙太奇以及連續運動的技藝,暗示著物理空間的崩潰和超越,以及多重時空的神祕交織。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路邊野餐》以41分鐘的追蹤長鏡頭為特色,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下,沿著山路和窄巷,坐船橫渡一條河,在河邊村莊的附近,追蹤目標人物。《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後半段包括長達一個小時的、挑戰地心引力的鏡頭組合,通過拉索和無人機,將主角從一座山頂上拋向由半廢棄建築組成的迷宮般的建築群。

《路邊野餐》的男主角陳昇是一位中年詩人,曾是一名罪犯,在凱里的一家破舊診所工作。(演員陳永忠是畢的姑父,曾短片《金剛經》中出演了詩人兼歌手。)陳也是侄子衛衛的看護人,衛衛是陳“混吃等死”的弟弟“老歪”的兒子。畢在片頭30分鐘生動、零碎地介紹了他筆下的人物和他們周圍髒兮兮、堆滿垃圾的環境。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來回踢著球,一雙藍色繡花拖鞋漂浮在河床上,這些神祕的插入物具有追溯意義。接著通過一把蠟染印花雨傘,無處不在的鏡像,喚起一則又一則神祕的詩歌旁白。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當陳在地下隧道里尋找香蕉,或者當新聞報道著一個神出鬼沒的“野人”的消息時,電影往往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空間是有限和不穩定的:搖搖欲墜的遊樂園是穿過一片茂密的植物;陳的房子就坐落在瀑布的正下方;在沒有任何警告或解釋的情況下,一輛正在行駛的火車的圖像出現在牆上。

《路邊野餐》讓我們得以一窺銀幕上很少出現的貴州的亞熱帶地區,那裡綠樹成蔭,氣候溼潤,有許多河流、洞穴和陡峭的石灰岩。貴州也是幾個少數民族的故鄉,這些少數民族佔貴州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畢本人來自苗族,傳統的苗族文化以蘆笙、竹製管樂器而聞名。

畢的專業是文學,他把自己的一些詩歌改編進電影。它們的作用就像電影中的許多其他東西一樣,不斷地誘導人進入恍惚狀態,甚至關鍵情節點,包括陳的基本背景信息,都嵌入在夢幻的段落,包括他死去的妻子。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後來《路邊野餐》幾乎變成了一部公路電影。陳離開凱里去尋找被“老歪”賣了的衛衛。陳還受老同事趙達清的委託,把幾件紀念品,包括一盒磁帶和一件印花襯衫,送給一位多年未見的舊情人。這段旅程將他帶到了蕩邁村,在這裡電影逐漸顯露出一種時間扭曲交錯的形態。陳漫步在蕩邁村,鏡頭偶爾離開他身邊,陪著其他角色,他還一度參加了一場路邊音樂會。這種不可能的微妙的時間短路,是記憶還是預感,還是兩者的結合?騎摩托車接送他的年輕人是衛衛,給他洗頭的理髮師長得像他死去的妻子。

這段長鏡頭就像《鳥人》及其同類影片一樣,這往往是一種對導演才能的展示,其中重要的是連續性的幻覺。但畢更關心的是將塔爾科夫斯基的“時間壓力”概念推向極限,直到衝破現實的堤岸。這個技巧通過最簡單的電影剪輯手法就能實現,但剪輯常常意味著時間的轉變,而畢拒絕這樣做。

在佛經《金剛經》中有句話,它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這部電影的最終目的是一個單一穩定卻又飄忽不定的現實。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還有其他非精神的背景影響了畢贛的鏡頭語言。在採訪中,畢自嘲地挖苦道,他將自己長期以來的才能歸功於自己作為婚慶攝像師的背景,正如他在電影中追溯髮廊和旅行的鏡頭一樣,他的母親是一名理髮師,父親是一名司機。

簡而言之,畢對電影創造精神空間和傳達身體感覺的潛力很感興趣(他最近最喜歡的10部電影包括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他的抱負在《地球最後的夜晚》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地球最後的夜晚》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一幅不合時代的馬賽克插畫,後半部分是一場夜間的夢。這部電影將《路邊野餐》的範圍擴展成一種流派,本質上是用更大的預算進行了各種類型的混音,演員陣容中有了像湯唯和張艾嘉這樣的電影明星。畢說他想在電影中用渴望的畫外音表明王家衛“每當我看到她,我知道我又在夢中”,這種抑揚頓挫的感覺。

"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30歲的中國導演畢贛在他年輕而傳奇的職業生涯中完成的兩部讓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影片。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路邊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據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命名的,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與以現實主義為主的電影節場景中的UFO類似,他的電影在中國獨立電影的社會現實背景下顯得更加不協調。這並不是說畢的電影脫離了現實,恰恰相反,它們植根於特定的地點和文化,而且,我認為,還有一代人的情感。讓他與眾不同的是,他異常大膽和廣闊的追求,以精煉電影的夢想和記憶。

在這兩部電影中,畢以他的家鄉貴州凱里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完全屬於他自己的世界。乍一看,他的敘述似乎過於充實和複雜,儘管它們的基本動作很簡單,通常涉及迴歸、旅行和追尋。但他的作品是關於“缺失”的,在這部電影中,故事由消失的人和失去的時間展開。穿越時空是畢電影的核心,它依靠蒙太奇以及連續運動的技藝,暗示著物理空間的崩潰和超越,以及多重時空的神祕交織。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路邊野餐》以41分鐘的追蹤長鏡頭為特色,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下,沿著山路和窄巷,坐船橫渡一條河,在河邊村莊的附近,追蹤目標人物。《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後半段包括長達一個小時的、挑戰地心引力的鏡頭組合,通過拉索和無人機,將主角從一座山頂上拋向由半廢棄建築組成的迷宮般的建築群。

《路邊野餐》的男主角陳昇是一位中年詩人,曾是一名罪犯,在凱里的一家破舊診所工作。(演員陳永忠是畢的姑父,曾短片《金剛經》中出演了詩人兼歌手。)陳也是侄子衛衛的看護人,衛衛是陳“混吃等死”的弟弟“老歪”的兒子。畢在片頭30分鐘生動、零碎地介紹了他筆下的人物和他們周圍髒兮兮、堆滿垃圾的環境。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來回踢著球,一雙藍色繡花拖鞋漂浮在河床上,這些神祕的插入物具有追溯意義。接著通過一把蠟染印花雨傘,無處不在的鏡像,喚起一則又一則神祕的詩歌旁白。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當陳在地下隧道里尋找香蕉,或者當新聞報道著一個神出鬼沒的“野人”的消息時,電影往往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空間是有限和不穩定的:搖搖欲墜的遊樂園是穿過一片茂密的植物;陳的房子就坐落在瀑布的正下方;在沒有任何警告或解釋的情況下,一輛正在行駛的火車的圖像出現在牆上。

《路邊野餐》讓我們得以一窺銀幕上很少出現的貴州的亞熱帶地區,那裡綠樹成蔭,氣候溼潤,有許多河流、洞穴和陡峭的石灰岩。貴州也是幾個少數民族的故鄉,這些少數民族佔貴州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畢本人來自苗族,傳統的苗族文化以蘆笙、竹製管樂器而聞名。

畢的專業是文學,他把自己的一些詩歌改編進電影。它們的作用就像電影中的許多其他東西一樣,不斷地誘導人進入恍惚狀態,甚至關鍵情節點,包括陳的基本背景信息,都嵌入在夢幻的段落,包括他死去的妻子。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後來《路邊野餐》幾乎變成了一部公路電影。陳離開凱里去尋找被“老歪”賣了的衛衛。陳還受老同事趙達清的委託,把幾件紀念品,包括一盒磁帶和一件印花襯衫,送給一位多年未見的舊情人。這段旅程將他帶到了蕩邁村,在這裡電影逐漸顯露出一種時間扭曲交錯的形態。陳漫步在蕩邁村,鏡頭偶爾離開他身邊,陪著其他角色,他還一度參加了一場路邊音樂會。這種不可能的微妙的時間短路,是記憶還是預感,還是兩者的結合?騎摩托車接送他的年輕人是衛衛,給他洗頭的理髮師長得像他死去的妻子。

這段長鏡頭就像《鳥人》及其同類影片一樣,這往往是一種對導演才能的展示,其中重要的是連續性的幻覺。但畢更關心的是將塔爾科夫斯基的“時間壓力”概念推向極限,直到衝破現實的堤岸。這個技巧通過最簡單的電影剪輯手法就能實現,但剪輯常常意味著時間的轉變,而畢拒絕這樣做。

在佛經《金剛經》中有句話,它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這部電影的最終目的是一個單一穩定卻又飄忽不定的現實。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還有其他非精神的背景影響了畢贛的鏡頭語言。在採訪中,畢自嘲地挖苦道,他將自己長期以來的才能歸功於自己作為婚慶攝像師的背景,正如他在電影中追溯髮廊和旅行的鏡頭一樣,他的母親是一名理髮師,父親是一名司機。

簡而言之,畢對電影創造精神空間和傳達身體感覺的潛力很感興趣(他最近最喜歡的10部電影包括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他的抱負在《地球最後的夜晚》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地球最後的夜晚》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一幅不合時代的馬賽克插畫,後半部分是一場夜間的夢。這部電影將《路邊野餐》的範圍擴展成一種流派,本質上是用更大的預算進行了各種類型的混音,演員陣容中有了像湯唯和張艾嘉這樣的電影明星。畢說他想在電影中用渴望的畫外音表明王家衛“每當我看到她,我知道我又在夢中”,這種抑揚頓挫的感覺。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羅紘武(黃覺飾)是另一個漂泊的孤獨男人,被失去和遺憾所困擾。他前往凱里,那裡有各種各樣的護身符,一張塞在破鍾裡背面有電話號碼的照片;一本綠色的書,裡面有一個咒語,可以讓房子旋轉,喚起大量的記憶。“活在過去才可怕!”一個角色說。在凱里為父親舉行的葬禮上,羅回憶起老友白貓和舊愛萬綺雯。萬綺雯的黑幫男友殺死了白貓。

這部電影上演了一場過去和現在,或者是現實和想象之間的拉鋸戰。當羅回憶起他和這個只穿綠衣服的蛇蠍美人的私情時,他對自己記憶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在今天,他去尋找白貓曾是美髮師的媽媽和現在可能有一個不同的名字的萬綺雯。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它培養了一種麻醉混亂的情緒。事件是短暫的,身份是可變的,過去是模糊的。而現在同樣令人困惑,因為有大量模糊的、喃喃的對話,在你理解它們的含義之前就改變了方向或逐漸消失了。一直以來,觀眾都在關注著即將到來的轉變,這要感謝片頭一句半開玩笑的插話:“這不是一部3D電影,但請和我們的主角一起在合適的時候戴上眼鏡。”過了一會兒,羅走進了電影院,只有當我們和他一起戴上3D眼鏡時,標題才會出現。

"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30歲的中國導演畢贛在他年輕而傳奇的職業生涯中完成的兩部讓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影片。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路邊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據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命名的,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與以現實主義為主的電影節場景中的UFO類似,他的電影在中國獨立電影的社會現實背景下顯得更加不協調。這並不是說畢的電影脫離了現實,恰恰相反,它們植根於特定的地點和文化,而且,我認為,還有一代人的情感。讓他與眾不同的是,他異常大膽和廣闊的追求,以精煉電影的夢想和記憶。

在這兩部電影中,畢以他的家鄉貴州凱里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完全屬於他自己的世界。乍一看,他的敘述似乎過於充實和複雜,儘管它們的基本動作很簡單,通常涉及迴歸、旅行和追尋。但他的作品是關於“缺失”的,在這部電影中,故事由消失的人和失去的時間展開。穿越時空是畢電影的核心,它依靠蒙太奇以及連續運動的技藝,暗示著物理空間的崩潰和超越,以及多重時空的神祕交織。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路邊野餐》以41分鐘的追蹤長鏡頭為特色,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下,沿著山路和窄巷,坐船橫渡一條河,在河邊村莊的附近,追蹤目標人物。《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後半段包括長達一個小時的、挑戰地心引力的鏡頭組合,通過拉索和無人機,將主角從一座山頂上拋向由半廢棄建築組成的迷宮般的建築群。

《路邊野餐》的男主角陳昇是一位中年詩人,曾是一名罪犯,在凱里的一家破舊診所工作。(演員陳永忠是畢的姑父,曾短片《金剛經》中出演了詩人兼歌手。)陳也是侄子衛衛的看護人,衛衛是陳“混吃等死”的弟弟“老歪”的兒子。畢在片頭30分鐘生動、零碎地介紹了他筆下的人物和他們周圍髒兮兮、堆滿垃圾的環境。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來回踢著球,一雙藍色繡花拖鞋漂浮在河床上,這些神祕的插入物具有追溯意義。接著通過一把蠟染印花雨傘,無處不在的鏡像,喚起一則又一則神祕的詩歌旁白。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當陳在地下隧道里尋找香蕉,或者當新聞報道著一個神出鬼沒的“野人”的消息時,電影往往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空間是有限和不穩定的:搖搖欲墜的遊樂園是穿過一片茂密的植物;陳的房子就坐落在瀑布的正下方;在沒有任何警告或解釋的情況下,一輛正在行駛的火車的圖像出現在牆上。

《路邊野餐》讓我們得以一窺銀幕上很少出現的貴州的亞熱帶地區,那裡綠樹成蔭,氣候溼潤,有許多河流、洞穴和陡峭的石灰岩。貴州也是幾個少數民族的故鄉,這些少數民族佔貴州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畢本人來自苗族,傳統的苗族文化以蘆笙、竹製管樂器而聞名。

畢的專業是文學,他把自己的一些詩歌改編進電影。它們的作用就像電影中的許多其他東西一樣,不斷地誘導人進入恍惚狀態,甚至關鍵情節點,包括陳的基本背景信息,都嵌入在夢幻的段落,包括他死去的妻子。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後來《路邊野餐》幾乎變成了一部公路電影。陳離開凱里去尋找被“老歪”賣了的衛衛。陳還受老同事趙達清的委託,把幾件紀念品,包括一盒磁帶和一件印花襯衫,送給一位多年未見的舊情人。這段旅程將他帶到了蕩邁村,在這裡電影逐漸顯露出一種時間扭曲交錯的形態。陳漫步在蕩邁村,鏡頭偶爾離開他身邊,陪著其他角色,他還一度參加了一場路邊音樂會。這種不可能的微妙的時間短路,是記憶還是預感,還是兩者的結合?騎摩托車接送他的年輕人是衛衛,給他洗頭的理髮師長得像他死去的妻子。

這段長鏡頭就像《鳥人》及其同類影片一樣,這往往是一種對導演才能的展示,其中重要的是連續性的幻覺。但畢更關心的是將塔爾科夫斯基的“時間壓力”概念推向極限,直到衝破現實的堤岸。這個技巧通過最簡單的電影剪輯手法就能實現,但剪輯常常意味著時間的轉變,而畢拒絕這樣做。

在佛經《金剛經》中有句話,它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這部電影的最終目的是一個單一穩定卻又飄忽不定的現實。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還有其他非精神的背景影響了畢贛的鏡頭語言。在採訪中,畢自嘲地挖苦道,他將自己長期以來的才能歸功於自己作為婚慶攝像師的背景,正如他在電影中追溯髮廊和旅行的鏡頭一樣,他的母親是一名理髮師,父親是一名司機。

簡而言之,畢對電影創造精神空間和傳達身體感覺的潛力很感興趣(他最近最喜歡的10部電影包括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他的抱負在《地球最後的夜晚》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地球最後的夜晚》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一幅不合時代的馬賽克插畫,後半部分是一場夜間的夢。這部電影將《路邊野餐》的範圍擴展成一種流派,本質上是用更大的預算進行了各種類型的混音,演員陣容中有了像湯唯和張艾嘉這樣的電影明星。畢說他想在電影中用渴望的畫外音表明王家衛“每當我看到她,我知道我又在夢中”,這種抑揚頓挫的感覺。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羅紘武(黃覺飾)是另一個漂泊的孤獨男人,被失去和遺憾所困擾。他前往凱里,那裡有各種各樣的護身符,一張塞在破鍾裡背面有電話號碼的照片;一本綠色的書,裡面有一個咒語,可以讓房子旋轉,喚起大量的記憶。“活在過去才可怕!”一個角色說。在凱里為父親舉行的葬禮上,羅回憶起老友白貓和舊愛萬綺雯。萬綺雯的黑幫男友殺死了白貓。

這部電影上演了一場過去和現在,或者是現實和想象之間的拉鋸戰。當羅回憶起他和這個只穿綠衣服的蛇蠍美人的私情時,他對自己記憶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在今天,他去尋找白貓曾是美髮師的媽媽和現在可能有一個不同的名字的萬綺雯。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它培養了一種麻醉混亂的情緒。事件是短暫的,身份是可變的,過去是模糊的。而現在同樣令人困惑,因為有大量模糊的、喃喃的對話,在你理解它們的含義之前就改變了方向或逐漸消失了。一直以來,觀眾都在關注著即將到來的轉變,這要感謝片頭一句半開玩笑的插話:“這不是一部3D電影,但請和我們的主角一起在合適的時候戴上眼鏡。”過了一會兒,羅走進了電影院,只有當我們和他一起戴上3D眼鏡時,標題才會出現。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接下來是一個漫長的,令人興奮的無縫旅行,一個甚至比《路邊野餐》的跟蹤拍攝更加大膽和複雜的壯舉。羅在這部3D立體電影中第一次遇到的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可能是年紀更小的白貓。小男孩騎著摩托車把他送到一個瞭望臺,羅通過纜繩降落到半山腰的一個檯球廳。這裡的經理似乎不是別人,正是萬綺雯,但她堅稱自己是凱珍。後來他們二人漂浮到村裡的廣場,一個卡拉ok比賽正在進行中,一位紅頭髮的女子,正有麻煩......追蹤鏡頭既冗長又錯綜複雜,因此必須精心設計到細緻。但也遇到偶然事件:羅的經歷了這個漫長的夜晚,一方面取決於一場即興乒乓球比賽的結果,另一方面取決於某人在壓力下打檯球的能力。

《地球最後的夜晚》在第一部分中對羅施加影響的人物在第二部分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幾乎每一個細節,包括淡季的柚子渴望、吃蘋果不吐核的白貓、音樂、咒語、監獄窗戶的格柵圖案,都在電影激活的夢境中被重複或改變。雖然眩暈是這部關於痴迷和二重身份的故事最明顯的試金石,但它的結構在某種程度上要歸功於同樣結構的《穆赫蘭道》。有人說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是畫,而畢的《路邊野餐》是詩。畢也公開表達了對侯孝賢、大衛·林奇的欽佩之情

"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30歲的中國導演畢贛在他年輕而傳奇的職業生涯中完成的兩部讓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影片。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路邊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據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命名的,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與以現實主義為主的電影節場景中的UFO類似,他的電影在中國獨立電影的社會現實背景下顯得更加不協調。這並不是說畢的電影脫離了現實,恰恰相反,它們植根於特定的地點和文化,而且,我認為,還有一代人的情感。讓他與眾不同的是,他異常大膽和廣闊的追求,以精煉電影的夢想和記憶。

在這兩部電影中,畢以他的家鄉貴州凱里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完全屬於他自己的世界。乍一看,他的敘述似乎過於充實和複雜,儘管它們的基本動作很簡單,通常涉及迴歸、旅行和追尋。但他的作品是關於“缺失”的,在這部電影中,故事由消失的人和失去的時間展開。穿越時空是畢電影的核心,它依靠蒙太奇以及連續運動的技藝,暗示著物理空間的崩潰和超越,以及多重時空的神祕交織。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路邊野餐》以41分鐘的追蹤長鏡頭為特色,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下,沿著山路和窄巷,坐船橫渡一條河,在河邊村莊的附近,追蹤目標人物。《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後半段包括長達一個小時的、挑戰地心引力的鏡頭組合,通過拉索和無人機,將主角從一座山頂上拋向由半廢棄建築組成的迷宮般的建築群。

《路邊野餐》的男主角陳昇是一位中年詩人,曾是一名罪犯,在凱里的一家破舊診所工作。(演員陳永忠是畢的姑父,曾短片《金剛經》中出演了詩人兼歌手。)陳也是侄子衛衛的看護人,衛衛是陳“混吃等死”的弟弟“老歪”的兒子。畢在片頭30分鐘生動、零碎地介紹了他筆下的人物和他們周圍髒兮兮、堆滿垃圾的環境。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來回踢著球,一雙藍色繡花拖鞋漂浮在河床上,這些神祕的插入物具有追溯意義。接著通過一把蠟染印花雨傘,無處不在的鏡像,喚起一則又一則神祕的詩歌旁白。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當陳在地下隧道里尋找香蕉,或者當新聞報道著一個神出鬼沒的“野人”的消息時,電影往往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空間是有限和不穩定的:搖搖欲墜的遊樂園是穿過一片茂密的植物;陳的房子就坐落在瀑布的正下方;在沒有任何警告或解釋的情況下,一輛正在行駛的火車的圖像出現在牆上。

《路邊野餐》讓我們得以一窺銀幕上很少出現的貴州的亞熱帶地區,那裡綠樹成蔭,氣候溼潤,有許多河流、洞穴和陡峭的石灰岩。貴州也是幾個少數民族的故鄉,這些少數民族佔貴州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畢本人來自苗族,傳統的苗族文化以蘆笙、竹製管樂器而聞名。

畢的專業是文學,他把自己的一些詩歌改編進電影。它們的作用就像電影中的許多其他東西一樣,不斷地誘導人進入恍惚狀態,甚至關鍵情節點,包括陳的基本背景信息,都嵌入在夢幻的段落,包括他死去的妻子。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後來《路邊野餐》幾乎變成了一部公路電影。陳離開凱里去尋找被“老歪”賣了的衛衛。陳還受老同事趙達清的委託,把幾件紀念品,包括一盒磁帶和一件印花襯衫,送給一位多年未見的舊情人。這段旅程將他帶到了蕩邁村,在這裡電影逐漸顯露出一種時間扭曲交錯的形態。陳漫步在蕩邁村,鏡頭偶爾離開他身邊,陪著其他角色,他還一度參加了一場路邊音樂會。這種不可能的微妙的時間短路,是記憶還是預感,還是兩者的結合?騎摩托車接送他的年輕人是衛衛,給他洗頭的理髮師長得像他死去的妻子。

這段長鏡頭就像《鳥人》及其同類影片一樣,這往往是一種對導演才能的展示,其中重要的是連續性的幻覺。但畢更關心的是將塔爾科夫斯基的“時間壓力”概念推向極限,直到衝破現實的堤岸。這個技巧通過最簡單的電影剪輯手法就能實現,但剪輯常常意味著時間的轉變,而畢拒絕這樣做。

在佛經《金剛經》中有句話,它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這部電影的最終目的是一個單一穩定卻又飄忽不定的現實。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還有其他非精神的背景影響了畢贛的鏡頭語言。在採訪中,畢自嘲地挖苦道,他將自己長期以來的才能歸功於自己作為婚慶攝像師的背景,正如他在電影中追溯髮廊和旅行的鏡頭一樣,他的母親是一名理髮師,父親是一名司機。

簡而言之,畢對電影創造精神空間和傳達身體感覺的潛力很感興趣(他最近最喜歡的10部電影包括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他的抱負在《地球最後的夜晚》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地球最後的夜晚》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一幅不合時代的馬賽克插畫,後半部分是一場夜間的夢。這部電影將《路邊野餐》的範圍擴展成一種流派,本質上是用更大的預算進行了各種類型的混音,演員陣容中有了像湯唯和張艾嘉這樣的電影明星。畢說他想在電影中用渴望的畫外音表明王家衛“每當我看到她,我知道我又在夢中”,這種抑揚頓挫的感覺。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羅紘武(黃覺飾)是另一個漂泊的孤獨男人,被失去和遺憾所困擾。他前往凱里,那裡有各種各樣的護身符,一張塞在破鍾裡背面有電話號碼的照片;一本綠色的書,裡面有一個咒語,可以讓房子旋轉,喚起大量的記憶。“活在過去才可怕!”一個角色說。在凱里為父親舉行的葬禮上,羅回憶起老友白貓和舊愛萬綺雯。萬綺雯的黑幫男友殺死了白貓。

這部電影上演了一場過去和現在,或者是現實和想象之間的拉鋸戰。當羅回憶起他和這個只穿綠衣服的蛇蠍美人的私情時,他對自己記憶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在今天,他去尋找白貓曾是美髮師的媽媽和現在可能有一個不同的名字的萬綺雯。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它培養了一種麻醉混亂的情緒。事件是短暫的,身份是可變的,過去是模糊的。而現在同樣令人困惑,因為有大量模糊的、喃喃的對話,在你理解它們的含義之前就改變了方向或逐漸消失了。一直以來,觀眾都在關注著即將到來的轉變,這要感謝片頭一句半開玩笑的插話:“這不是一部3D電影,但請和我們的主角一起在合適的時候戴上眼鏡。”過了一會兒,羅走進了電影院,只有當我們和他一起戴上3D眼鏡時,標題才會出現。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接下來是一個漫長的,令人興奮的無縫旅行,一個甚至比《路邊野餐》的跟蹤拍攝更加大膽和複雜的壯舉。羅在這部3D立體電影中第一次遇到的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可能是年紀更小的白貓。小男孩騎著摩托車把他送到一個瞭望臺,羅通過纜繩降落到半山腰的一個檯球廳。這裡的經理似乎不是別人,正是萬綺雯,但她堅稱自己是凱珍。後來他們二人漂浮到村裡的廣場,一個卡拉ok比賽正在進行中,一位紅頭髮的女子,正有麻煩......追蹤鏡頭既冗長又錯綜複雜,因此必須精心設計到細緻。但也遇到偶然事件:羅的經歷了這個漫長的夜晚,一方面取決於一場即興乒乓球比賽的結果,另一方面取決於某人在壓力下打檯球的能力。

《地球最後的夜晚》在第一部分中對羅施加影響的人物在第二部分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幾乎每一個細節,包括淡季的柚子渴望、吃蘋果不吐核的白貓、音樂、咒語、監獄窗戶的格柵圖案,都在電影激活的夢境中被重複或改變。雖然眩暈是這部關於痴迷和二重身份的故事最明顯的試金石,但它的結構在某種程度上要歸功於同樣結構的《穆赫蘭道》。有人說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是畫,而畢的《路邊野餐》是詩。畢也公開表達了對侯孝賢、大衛·林奇的欽佩之情

金馬獎最佳新生代導演!畢贛用全新而獨特的方式感知電影與世界


畢贛的電影有一種模糊的遙遠記憶,一種似曾相識的夢境。如果《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前半部分似乎描述了一種夢的狀態,這種狀態由不斷的滑動和腳下的地面移動來定義,那麼後半部分則模擬了另一種夢,一個清醒的夢,一個自由漂浮的意識的化身。畢很清楚地知道,要避免這麼多出神故事的老套陷阱:“一切都是夢”的曲折結局。就必須運用了不同的技巧,使其技術與巨大的辛酸雜技:他保持相機不停滾動,運動中的角色,旋轉的房間,不可燃燒的煙火,都是為了避免“夢中醒來”成為一種“死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