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邊|濟南這座最老的橋,普通人可沒資格從橋上走

泉邊|濟南這座最老的橋,普通人可沒資格從橋上走

文|王紹忠

濟南的泉水多,河道也多,鋪設的橋樑有多少呢?

這事兒我三叔心裡可清楚了。

年輕時,他在筐市街上“坐樁”,拉人力(雙輪)車、蹬三輪車,走街串巷幹“捎腳”送客這一行當,有10多個年頭。

他那時年輕又記性好,是個“濟南通”。

我向三叔提出了這個疑問。

他老人家聽後,便慢悠悠地啦起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陳年舊事。

泉邊|濟南這座最老的橋,普通人可沒資格從橋上走

濟南自晉代建城以來,迄今,已歷經近2000年風雨滄桑的歷史。

早先,老濟南泉匯溪流,河道縱橫,它穿城繞郭的自然環境以及南部山區出產青石的地理條件,是構成石拱橋、石板橋、木質橋頗多的主因。

截止清末,修建石橋計60餘座、木橋20多架。

古城區壘砌的多是石拱橋。

如趵突泉區的大板橋(現已圍進園內)、西門外的濼源橋、城北門的匯波橋、原東護城河的巽利橋。

此外,還有規模宏闊、壯觀氣派的鵲華橋,以及青巖料質、寬達五米的杆石橋。

泉邊|濟南這座最老的橋,普通人可沒資格從橋上走

在濟南文廟泮池上有一座做工精緻、細膩的五孔石拱橋,名為“泮橋”。

此橋長達近20米、寬約3米餘。

經學者、專家考證,它是濟南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石砌拱形橋。

按早先科舉制度的禮序,人們出入文廟祭拜孔子,須從泮池繞行。

只有狀元才有資格踏橋而過,因此,它又稱作“狀元橋”。

平陰永濟橋,坐落在平陰縣東阿鎮浪溪河上,它是濟南市現存跨度最大的古石拱橋,山東省藝術價值最大的古石橋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東阿城以浪溪河永濟橋為中心,浪溪河將老縣城分為東西兩城。

泉邊|濟南這座最老的橋,普通人可沒資格從橋上走

永濟橋橫跨浪溪河上,橋上可通行車馬和行人,在古代屬大型石橋,成為連接東西城的唯一通道,也是通往其他城市的主要幹道,古時被稱為“御道”。

東西向的永濟橋,橋長55米,寬6.25米,整座橋非常雄偉壯麗,遠遠望去,好似橫臥在浪溪河上的彩虹,因此古今馳名。

正是因為橫跨浪溪河上,故而永濟橋原名浪溪橋。

根據《泰安府志》的記載,浪溪橋應當修建於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當時為三孔石橋,後來因為發大水被沖壞。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改建,更名永濟橋。

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重修,橋高稍減。

現存永濟橋為單孔拱形青石橋,是明萬曆年間所建,全部用當地青石砌築。

由楔形青石砌成一大券拱,在拱額的中心,南面和北面分別雕有一大型龍頭。

泉邊|濟南這座最老的橋,普通人可沒資格從橋上走

北面龍頭嘴巴已殘,南面龍頭則相對完整。龍頭栩栩如生,獠牙瞠目地注視著河面。

據當地人講,這兩個龍頭有“鎮水”的作用。

老濟南石板橋多修建於水巷之中,它質樸、堅實,名字也與泉水相關,喊來分外親切。

如趵突泉邊的“來鶴橋”、王府池下游的“起鳳橋”、城北柳行頭河的“柳蔭橋”、曲水河上的“百花橋”、小清河上明代所修的“林家橋”。

老濟南的古橋,在民間還多有典故流傳。

北水門的匯波橋,為北宋齊州太守曾鞏,相傳為杜絕城中夏季凶惡的水患,集中官民財力,僅用百日便搶修建成。

如今,已被和平路“吞沒”的“八翁橋”,據傳是清朝初年,由馬家莊的8位老者,費神勞力地籌集財力、物力、人力所興建。

這一座座石橋、木橋,不僅僅是一處平凡、普通的建築,更是歷史文化的積澱。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佈,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