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嘉峪關向荒灘要綠:戈壁鋼城民眾享生態紅利'

""甘肅嘉峪關向荒灘要綠:戈壁鋼城民眾享生態紅利

圖為嘉峪關東湖生態旅遊景區。 魏建軍 攝

中新網甘肅嘉峪關8月29日電 (記者 魏建軍)“風吹石頭跑,遍地沒有草,樹上沒有鳥”是多年前甘肅嘉峪關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經過幾代人播綠,雄關人的綠色夢終於實現了,將曾經遍地砂石的不毛之地一點一點建設成了綠樹、藍天、碧湖交相輝映的現代化工業旅遊城市。

嘉峪關,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新中國成立後,該地因礦設企,後因企設市,工業是該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所在。境內屬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乾旱少雨,降雨量85毫米、蒸發量高達2149毫米。生態環境薄弱,自然條件惡劣,屬國家土地荒漠化嚴重地區。

1952年初春,風沙彌漫,乍暖還寒,新中國第一代養路人鄭佔乾號召職工和家屬在簡陋的道班工房前種了一排楊樹,他們用爐棍和鐵勺挖開堅硬的砂土,把剛剛返青的楊樹枝條埋了進去,不曾想,這些枝條從那時候起,就把稚嫩的根系扎進了戈壁,在一代代養路人的精心呵護下,逐漸長成了參天大樹。

"甘肅嘉峪關向荒灘要綠:戈壁鋼城民眾享生態紅利

圖為嘉峪關東湖生態旅遊景區。 魏建軍 攝

中新網甘肅嘉峪關8月29日電 (記者 魏建軍)“風吹石頭跑,遍地沒有草,樹上沒有鳥”是多年前甘肅嘉峪關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經過幾代人播綠,雄關人的綠色夢終於實現了,將曾經遍地砂石的不毛之地一點一點建設成了綠樹、藍天、碧湖交相輝映的現代化工業旅遊城市。

嘉峪關,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新中國成立後,該地因礦設企,後因企設市,工業是該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所在。境內屬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乾旱少雨,降雨量85毫米、蒸發量高達2149毫米。生態環境薄弱,自然條件惡劣,屬國家土地荒漠化嚴重地區。

1952年初春,風沙彌漫,乍暖還寒,新中國第一代養路人鄭佔乾號召職工和家屬在簡陋的道班工房前種了一排楊樹,他們用爐棍和鐵勺挖開堅硬的砂土,把剛剛返青的楊樹枝條埋了進去,不曾想,這些枝條從那時候起,就把稚嫩的根系扎進了戈壁,在一代代養路人的精心呵護下,逐漸長成了參天大樹。

甘肅嘉峪關向荒灘要綠:戈壁鋼城民眾享生態紅利

圖為嘉峪關討賴河生態文化景區。 魏建軍 攝

歲月更替,幾經滄桑,後來剩下了八棵。8月28日,在“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成立70年週年甘肅省發展成就巡禮”全媒體採訪活動上,嘉峪關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麗紅表示,“八棵樹”反映了當代嘉峪關人在惡劣自然條件下艱苦奮鬥、堅強不屈的品格。

建市初期,沙漠、戈壁、廠房是嘉峪關城市的主要景觀,戈壁灘上零星分佈著芨芨草、駱駝刺、野蘆葦、白刺等戈壁沙區乾旱植物。1966年起開始植樹造林,直至改革開放初期,生態環境建設僅僅停留在原始的、以防風固沙為目的的單一綠化模式,樹種主要以楊樹、沙棗樹等防風固沙樹種為主,城市綠化覆蓋率僅為4.9%。

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歷屆嘉峪關市委、市政府認識到,要在乾旱少雨的戈壁荒漠地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就必須堅持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戰略,必須堅持把城市綠化作為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抓手,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努力,開展在戈壁建家園的綠化“接力賽”。

於是,嘉峪關各部門、各單位及各族人民克服種種困難,勇於向戈壁要綠洲,連續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運動。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森林資源保護、林業產業建設陸續展開,使城市綠化規模逐步擴大,綠化水平不斷提升,為該市居民帶來了“生態紅利”。

近年來,嘉峪關提出了“生態立市”的戰略目標,採取共建、捐建、認養、認管等形式,發動全社會參與城鄉綠化建設,形成了“千斤重擔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標”的工作局面,陸續建成了“政協委員林”“軍民共建林”“武警林”“公安林”“青年林”“巾幗林”“鱉蓋山防護林”“機場周邊防護林”等一批綠化示範工程。

作為一家河西走廊戈壁荒灘上成長起來的企業,酒鋼集團牢固樹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先後建成了高科技種植園、養殖園、葡萄園,完成了尾礦壩風沙區和渣山的綠化改造工程,建成了酒鋼職工遊樂園、森林公園、和平公園等大型公共綠地,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如今踏入廠區,“綠色投入”帶來的“綠色成效”隨處可見:高爐平臺再也不是酒鋼最髒的地方,煙塵剛一冒頭就被大號“抽油煙機”瞬間吸走;曾經黑煙繚繞的焦化廠“煙消雲散”,即便是在百米之外也能一睹焦爐“真容”。東興鋁業公司除塵改造進展順利,離生產線不遠的班組休息室窗明几淨,手指掠過桌面指尖沒有灰塵……

自1995年開展綠化年活動以來,嘉峪關累計參加義務植樹人數已達137萬人次,義務植樹2369.6多萬株,農村92%的農田基本實現了林網化。“實現了房在綠中,路在樹中,人在景中的美景。”王麗紅說。

依託生態的改善,當地的文旅產業也日漸火熱。嘉峪關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李進賢介紹說,1978年,該市接待海內外賓客約2萬餘人次。無導遊翻譯人員,旅遊景點僅嘉峪關城樓一處,嘉峪關賓館是唯一一處接待場所,僅有69間客房,162張床位,旅遊汽車12輛。

"甘肅嘉峪關向荒灘要綠:戈壁鋼城民眾享生態紅利

圖為嘉峪關東湖生態旅遊景區。 魏建軍 攝

中新網甘肅嘉峪關8月29日電 (記者 魏建軍)“風吹石頭跑,遍地沒有草,樹上沒有鳥”是多年前甘肅嘉峪關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經過幾代人播綠,雄關人的綠色夢終於實現了,將曾經遍地砂石的不毛之地一點一點建設成了綠樹、藍天、碧湖交相輝映的現代化工業旅遊城市。

嘉峪關,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新中國成立後,該地因礦設企,後因企設市,工業是該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所在。境內屬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乾旱少雨,降雨量85毫米、蒸發量高達2149毫米。生態環境薄弱,自然條件惡劣,屬國家土地荒漠化嚴重地區。

1952年初春,風沙彌漫,乍暖還寒,新中國第一代養路人鄭佔乾號召職工和家屬在簡陋的道班工房前種了一排楊樹,他們用爐棍和鐵勺挖開堅硬的砂土,把剛剛返青的楊樹枝條埋了進去,不曾想,這些枝條從那時候起,就把稚嫩的根系扎進了戈壁,在一代代養路人的精心呵護下,逐漸長成了參天大樹。

甘肅嘉峪關向荒灘要綠:戈壁鋼城民眾享生態紅利

圖為嘉峪關討賴河生態文化景區。 魏建軍 攝

歲月更替,幾經滄桑,後來剩下了八棵。8月28日,在“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成立70年週年甘肅省發展成就巡禮”全媒體採訪活動上,嘉峪關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麗紅表示,“八棵樹”反映了當代嘉峪關人在惡劣自然條件下艱苦奮鬥、堅強不屈的品格。

建市初期,沙漠、戈壁、廠房是嘉峪關城市的主要景觀,戈壁灘上零星分佈著芨芨草、駱駝刺、野蘆葦、白刺等戈壁沙區乾旱植物。1966年起開始植樹造林,直至改革開放初期,生態環境建設僅僅停留在原始的、以防風固沙為目的的單一綠化模式,樹種主要以楊樹、沙棗樹等防風固沙樹種為主,城市綠化覆蓋率僅為4.9%。

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歷屆嘉峪關市委、市政府認識到,要在乾旱少雨的戈壁荒漠地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就必須堅持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戰略,必須堅持把城市綠化作為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抓手,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努力,開展在戈壁建家園的綠化“接力賽”。

於是,嘉峪關各部門、各單位及各族人民克服種種困難,勇於向戈壁要綠洲,連續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運動。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森林資源保護、林業產業建設陸續展開,使城市綠化規模逐步擴大,綠化水平不斷提升,為該市居民帶來了“生態紅利”。

近年來,嘉峪關提出了“生態立市”的戰略目標,採取共建、捐建、認養、認管等形式,發動全社會參與城鄉綠化建設,形成了“千斤重擔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標”的工作局面,陸續建成了“政協委員林”“軍民共建林”“武警林”“公安林”“青年林”“巾幗林”“鱉蓋山防護林”“機場周邊防護林”等一批綠化示範工程。

作為一家河西走廊戈壁荒灘上成長起來的企業,酒鋼集團牢固樹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先後建成了高科技種植園、養殖園、葡萄園,完成了尾礦壩風沙區和渣山的綠化改造工程,建成了酒鋼職工遊樂園、森林公園、和平公園等大型公共綠地,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如今踏入廠區,“綠色投入”帶來的“綠色成效”隨處可見:高爐平臺再也不是酒鋼最髒的地方,煙塵剛一冒頭就被大號“抽油煙機”瞬間吸走;曾經黑煙繚繞的焦化廠“煙消雲散”,即便是在百米之外也能一睹焦爐“真容”。東興鋁業公司除塵改造進展順利,離生產線不遠的班組休息室窗明几淨,手指掠過桌面指尖沒有灰塵……

自1995年開展綠化年活動以來,嘉峪關累計參加義務植樹人數已達137萬人次,義務植樹2369.6多萬株,農村92%的農田基本實現了林網化。“實現了房在綠中,路在樹中,人在景中的美景。”王麗紅說。

依託生態的改善,當地的文旅產業也日漸火熱。嘉峪關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李進賢介紹說,1978年,該市接待海內外賓客約2萬餘人次。無導遊翻譯人員,旅遊景點僅嘉峪關城樓一處,嘉峪關賓館是唯一一處接待場所,僅有69間客房,162張床位,旅遊汽車12輛。

甘肅嘉峪關向荒灘要綠:戈壁鋼城民眾享生態紅利

圖為嘉峪關嘉峪關南湖景區。 魏建軍 攝

2000年,嘉峪關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18年底,該市旅遊直接從業人員9160人。全市共有旅行社27家,鄉村農家樂85家,鄉村旅館46家,星級飯店14家,A級旅遊景區7家。接待旅遊人數1047.9萬人次,旅遊收入73.9億元。

截至目前,嘉峪關已建成上百處公共綠地和13座公園、20餘座人工湖。王麗紅感慨道:城市居民出門不到一公里,就可以到達公共綠地,基本實現了“出門見綠、伸手觸水”。如今,從城市到郊區,一個點線面、喬灌草、帶片網相結合的國土防護林體系已基本形成。(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