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先秦道家思想在中國人的人生觀方面的利與弊

國學 莊子 老子 道德經 寧靜 冷先生講 2019-06-11

在人生觀方面,道家主張“清靜無為”、“返樸歸真”、“為而不爭”、“清靜為天下正”、“虛其心”、“正言若反”

國學:先秦道家思想在中國人的人生觀方面的利與弊

一、

清靜無為的清靜,在這裡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

這種清靜無為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國學:先秦道家思想在中國人的人生觀方面的利與弊

二、

返樸歸真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慾、無知、無為,回覆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國學:先秦道家思想在中國人的人生觀方面的利與弊

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因此我們可知這裡的為而不爭指四種情況:

方而不割——有稜角而不傷人;

直而不肆——率直而沒有放肆;

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

廉而不劌——有稜邊而不割傷別人。

國學:先秦道家思想在中國人的人生觀方面的利與弊

四、

居清靜之道,自然之道,處無為之事,行無言之道。這告訴我們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時無聲勝有聲。“治大國若烹小鮮,不可煩,不可撓;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使人勞,撓則魚爛”。

國學:先秦道家思想在中國人的人生觀方面的利與弊

五、

道就是虛,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樂;即讓人心虛,沒有心事,才能體驗生命的樂趣。

虛心:可以學習新知識;可以更加包容一切(無成見)。只有虛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

虛心的意義: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斷提升自己;虛心是一種美德,心量特別大,能包容各色各樣的人,特別是一些有個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對人的成見、意見、不愉快、抱怨、不滿意等等忘卻才能達到)。

經營智慧:忘卻屢屢經驗(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經驗,學習更新的、更好的東西)才能有更適合發展的東西。

國學:先秦道家思想在中國人的人生觀方面的利與弊

六、

自然是陰陽對立統一的。“反動”-事物的發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運動。“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該智則智,不該智則不智,也就是有所智有所不智。

太極是相輔相成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對立面的統一。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從相反的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學會考慮正反的轉化,學會放棄來防止盛極而衰,應該繼續挖潛。當然,並不是道家的人生觀都是可取的。

國學:先秦道家思想在中國人的人生觀方面的利與弊

比如說:莊子曾說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泉水乾涸了, 兩條魚為了生存, 彼此用嘴裡的溼氣來喂對方, 苟延殘喘。

但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持, 還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 互不相識的來得好。

在莊子看來“相濡以沫”,可能令人感動;而“相忘於江湖”則是更高的一種境界,需要坦蕩、淡泊的心境,放棄強烈的感情來換取平淡的生活,忘記應該的,放棄能夠的,就是一種幸福。

國學:先秦道家思想在中國人的人生觀方面的利與弊

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的,因為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莊子倡導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當代提昌的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發憤圖強等等的道德觀念肯定與格格不入,甚至有一些自私自利、背信棄義的嫌疑。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不可能與其他人隔絕,我們應該互幫互助,在有困難時同甘共苦。總的來說,道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形成有重要影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