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沒有信仰?錯!中國人都信“道”與“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常與“天人感應”混淆,但是其實兩者是不可等同的哲學觀念,以及信仰。

如果我們切實理解了“天人合一”思想,沒有誤讀的話,會發現“天人合一”思想,歸根結底是理性主義的。而且真正涵蓋了中國人的根本信仰,那就是對“大道”的信仰。所以,我們中國人是講究“道統”的。

而“天人感應”雖然同樣也在試圖研究“道”,但是其實是偏於“術”的,而且是傾向於神祕主義的。

這經常被相提並論的兩者,終究還是有些風馬牛不相及的。

有點像正信與迷信的差別。這就像中醫所秉承的陰陽五行思想,與算命所講的陰陽五行,其實差異相當大。只是帽子類似而已。

要是簡單二分來評斷,“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而“天人感應”則摻雜著實在不少神祕主義糟粕。

儘管如此,我們現在許多人所理解的“天人合一”,其實依然是董仲舒“天人感應”的那一套。

這其中存在著嚴重的張冠李戴現象,令人遺憾,真的應當予以澄清。

“天人合一”的概念是由北宋張載所歸納的,思想源頭是《中庸》,與董仲舒的學說其實沒有多少關聯。

中國人沒有信仰?錯!中國人都信“道”與“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晚至宋代,由理學家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

提出者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的張載(1020年—1077年)。

張載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張載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

張載是號稱“二程”的程顥、程頤兄弟的表叔,而“二程”是朱熹的老師。 與“二程”一樣,張載在《大學》、《中庸》上也是用功極深的。

張載提出了被馮友蘭稱為“橫渠四句”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橫渠四句”簡明扼要地點出了儒學與儒者要堅持“正化人心”的文化使命,為後人傳頌不已。

相對而言,“天人合一”這一重要的中華文化觀念是由張載所歸納,則比較不為人所知。

在此之前,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這裡頭確實有先秦時期哲人就已出現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子,但是神祕主義的歪曲成分相當不少。

但是現在許多論者將這兩者混為一談,實在有些令人遺憾。

儒家經典《尚書》、《春秋》等不時記載有君主施政影響天時、引發災異的記載。董仲舒於是據此提出“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天意與人事交感相應,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祥災,人的行為能感應上天。

這種說法理論上並非不可能,所以我們也不能完全排斥。但是,畢竟這是難以有科學證實與理性依據的,所以很容易流於現象上的主觀臆斷與猜測。由於這種學說帶有較濃厚的神祕主義成分,缺乏足夠的理性思辨,所以只要稍微過度宣揚,就幾乎百分之百會為愚昧的懴緯迷信張目。

董仲舒在論證“天人感應”學說時,不能不承認,也有“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子,但是他的興趣主要在於神學範疇上的“感應”,而不是理性認知上的“天道”與“人理”的“合一”。

而張載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則與此不同,其實主要是論述“天、人”統一的理性觀念,並非神祕主義學說。

張載對“天人合一”思想的歸納,也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也沒有多少直接瓜葛,完全是獨立受啟發於《禮記·中庸》。

張載在《正蒙·乾稱篇》中提出“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這是一種認為天理與人理合一的觀念,明顯是深受《中庸》“誠明”學說的影響。

我們由此可見宋明理學“心即理,理即心”觀念其實已經發端。

《中庸》認為,心性若“誠”,則認識必“明”;認識若“明”,則心性亦“明”。所謂“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中庸》又認為,“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這是指出“至誠”之人,會有極為“明辨”的洞察力,因此可以發現存在某種“天人感應”關係,也即環境與人的互動關係。但是,我們要注意《中庸》所說的這種因“至誠”而使人“明辨”預知的“天人感應”,與董仲舒所講的那種神祕主義的“天人感應”味道有很大不同。

中國人沒有信仰?錯!中國人都信“道”與“天人合一”

道家與佛家其實也有相應的“天人合一”觀念

我們還要注意,“天人合一”的說法,雖然是大儒張載所提出,但是我們不能認為這就是儒家的專利。實際上,道家與佛家也有類似的看法。

《道德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其實就是很明確“天人合一”的觀念,只是沒有這一名詞性的歸納。

在中國先秦古人看來,人道、地道、天道是統一的,理是一個。整個世界統一於“道”或“理”,按我們今天的說法,也即整個宇宙有著統一的客觀規律。

這種辯證法思想,不僅道家、儒家這麼看,佛家也是這麼看的。

《六祖壇經·般若品》有如下記載: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將“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的大自然道理,用來啟發門徒。他勸門徒,應令自己的心性廣大如虛空,包容一切,但又不染著。這其實就是一個富含“天人合一”的辯證法思想的極好案例。

中國人沒有信仰?錯!中國人都信“道”與“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裡頭蘊藏著中華文化信仰的奧祕

我們由上述可知,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不管是在儒在釋還在道,通通都體現了一種對“大道”的信仰。這種信仰與西方式的對造物主、上帝的信仰是截然不同的。

那些抨擊中國人沒有信仰的人,其實完全是無稽之談。

事實上,對“道”的信仰是徹底融入中國人的血脈當中的,每個中國人都會論一論“天理良心”,凡是都是要講個“道”的。譬如營商有營商之道,餐飲有餐飲之道,各行各業都推崇那些掌握“道”的極致人物——“祖師爺”。

中國人沒有信仰?錯!中國人都信“道”與“天人合一”

中國人沒有信仰?錯!中國人都信“道”與“天人合一”

而在倫理上,我們敬拜媽祖、關公,因為我們相信這是正義的化身,是正道的代表人物。

我們是相信“天人合一”的,所以“天”並沒有高我們“人”一等,但是“人”也不可以凌“天”,大家終究最後都要講個“理”,統統得敬重“大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