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必看!這些專業未來在大灣區最火,聽985高校大牛幫你分析

2019年高考已經結束, 但相信家長和考生們,並不能完全放下一顆心。因為,大家都還得面臨高考志願填報這個重要的人生抉擇。

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清楚,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已上升為我們國家重要的戰略;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清楚,在國內外產業環境發生大變化的情況下,國家希望粵港澳大灣區,能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最終建設成為全球第四大知名灣區。亦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清楚,對於國家的上述要求,廣東省特別表示,要和港澳積極對接,舉全省之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粵港澳大灣區如果要建設成為與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京山灣區媲美的一流灣區,必然需要更多更高素質的人才。

作為灣區建設的後備人才,在人生這麼重要的關口,高三考生的個人選擇,能不能和我們這個時代的需求、國家的需求、大灣區的需求結合起來呢?

為此,我們南都特別邀請到華南理工大學的張振剛教授,就粵澳大灣區的產業佈局及未來發展方向,做一些具有趨勢性的前瞻分析,並就如何填報高考志願意,給一些建設性的參考意見。希望這個專訪,能給廣大考生啟發,並立志把自己打造成大灣區未來所需要的人才。

考生必看!這些專業未來在大灣區最火,聽985高校大牛幫你分析

張振剛,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考察走訪過海外100多所高校。曾任華工黨委副書記、廣東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南都記者 羅鐘鳴 攝

未來大灣區將會新增

很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

南方都市報(下簡稱“南都”):作為一名“老華工”,本科、碩士、博士都在華工就讀,後又一直在華工任職,還擔任過華工的黨委副書記、廣東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可否介紹一下大灣區的產業佈局和未來發展趨勢。

張振剛:當下大灣區正在打造國際科創中心,這是大灣區未來的主攻方向和建成一流灣區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珠江西岸在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像珠海的格力、佛山的美的這些傳統家電企業,都在發展智能機器人。

珠江東岸則是高新技術和IAB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的聚集地,最能代表的就是“廣深科技走廊”。這條科技走廊積聚了廣東省大部分重要的科技創新資源。所以,現在大部分階的雙創中心(創新、創業中心),都聚集在東岸城市。

在這樣的產業結構和科技集群下,再通過灣區的現代化城市建設、交通建設和機制創新,將極大地推進灣區城市間人流、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聯通和融合。

未來大灣區還會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會新增很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大灣區美好的前景可期。

廣東去年7萬多名畢業生選擇進入製造業

大灣區的製造業正在與新興產業結合起來

南都:根據廣東省教育廳發佈的《2018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製造業是廣東省內高校畢業生最主要的就業去向,去年有7萬多名畢業生,選擇進入製造業,超過已就業畢業生數的 15%。

張振剛:是的。製造業一直以來,都是大灣區實體經濟發展的根基。但是,大灣區製造業的發展動力不再單純地依賴土地、普通勞動力等資源要素,而更多地在於依靠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於依靠信息技術、智能硬件、智能軟件促進創新驅動發展。

大灣區的製造業,正在迎接中國產業互聯網的春天。未來我們大灣區的製造業,會與新興產業結合起來,更多懂大數據,懂人工智能、懂新材料、懂智能製造的高科技人才,將在這些行業發光發熱,比如機械製造業會向智能製造發展、汽車業向無人駕駛、向新能源汽車發展,就是這一趨勢的體現。

全國有160多所大學

開設了與AI相關的本科專業

南都:據《2018年就業報告》,這些新產業的就業崗位,已為應屆畢業生提供了豐厚的待遇。如2018年畢業研究生中,平均月薪最高的是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為13167元;其次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12543元;第三是軟件工程,為 12486元,而這三個專業恰好是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所最急需的專業。對於這種市場需求,高校的專業培養方向上是否也有變化?

張振剛:有。目前全國有160多所大學開設了與AI相關的本科專業,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大灣區層面,對這塊都有很大的人才需求。

現在大灣區的高校,已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來。比如說,在專業設置方面,已圍繞“兩化融合”(工業化、信息化的高層次深度融合)、智能製造,進而強化電子、通訊、計算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專業建設,來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像華工目前正在新建的廣州國際校區,就圍繞大灣區產業需求的新專業,將分步建立10個新工科學院及若干研究院。

關於智慧城市、數據賦能

需要大量的人才開展相關工作

南都:作為首席專家,你先後承擔了兩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一個是關於智慧城市的,一個是關於數據賦能激勵製造業企業創新發展的。根據你們的研究,我們國家對於這些方面的人才培養需求如何?

張振剛:中國目前處於一個城市化率不斷上升,城市社會來臨的階段,因此城市內部管理、城市之間的協同,面臨著很大的機會和挑戰,所以我們在智慧城市的角度下研究這個問題。

我們建立了一個三層次五維度智慧城市建設模型。第一個層次是城市的戰略和規劃。第二個層次是人類的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第三層次是城市基礎條件建設和空間生態建設。這五個維度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聯繫。

其中,最重要的是怎樣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來實現信息與信息、商業與商業、人與人的連接,以及人與服務、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計算機與人腦的連接,讓連接和融合不斷創造價值,從而讓我們的社會和我們的城市生活,變得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更加幸福、更加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的經濟持續充滿活力。

比如廣州經常有暴雨,但積水情況比前些年改善了很多,這就是通過引入智慧城市系統,監控到了積水點,並實現了自動排水抽水。

數據賦能,就是通過大數據的採集、分析和智能化輔助決策,給企業的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賦能,同樣與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移動互聯網有關。所以我們國家在這些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來開展相關的研究、管理、運作。

統籌:黃海珊

文字:黃海珊 見習記者 周斐

相關推薦

推薦中...